书城文学岁月记忆
8010200000017

第17章 附录

真诚的纪录——读散文集《心灵收藏》

灵武市文联主席王学江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在我看来,情是第一位的,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个人认为杨中其同志的《心灵收藏》是一部平民化的散文,之所以这样界定它,是因为它的语言、形象性、审美都接近了平民化的标准。平民化的语言、平民化的思维方式、平民化的独特视角,就像原生态的唱法一样,读过之后抑或是听过之后总会带给人某种感情上的认可,亲切之中带着某种神采,让人挥之不去。

在与作者的接触中,作者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随和豁达的人,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俗话说,文如其人,作品也如作者一样,着墨不多的话语里总是饱含了许多真诚。真诚之于散文,犹如灵魂之于肉体,《心灵收藏》实现了这样一条评判标准。纵观全书,共分六卷,在每一卷中,作者都是认真对待自己每一步的脚印,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同时又在表现人生和传达思想情感,在这里作者运用一双美的眼睛来截取生活中的片段,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卷一的《花之叙》,作者主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第一人称将一棵花根描述得淋漓尽致,作者运用这种方式传达出人与植物之间的情感。草木有情,这是需要意会的。之后的《种子的自白》也采用了同样一种表达方式,从语言上来讲,朴实之中带着亲切与情感,没有诙谐幽默,却能产生出同样的让人心灵释然的效果。

之后卷二、卷三的一些篇章,主要抒发的是作者的感恩之情。如《难忘的N院》《怀念母亲》,作者深藏了太多的留恋和怀念。文学是让人寻求解脱的、放松自我的,更是关照别人的,哪怕只是用浅显的语言做最深沉的表达,这两篇文章恰是这样。从语言上来讲没有太多华美的词藻,但这其中却蕴涵了作者人生驿站每一个坐标的思考,命运深处片刻瞬间的记忆。在生命旅途中每走一步我们都会观望更会思考,这种回忆尽管凄楚,但对于认真驻足旅程的人来讲,无疑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记。N院平淡无奇却往事多多,更难以忘怀的是N院竟是作者人生的转折。可见,作者对于N院的感情用再多的话语都不能表达埋藏在心底的那份感激。《怀念母亲》是作者书中一篇让人读起来充满感动的散文。尽管作者与笔者的年龄和生存的时代有一定差距,所经历的也不相同,但感恩的心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对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的一种感恩。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和一种人生境界,只有永存感恩,才能成熟自己,回报社会。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必将在人生道路上也不会有所作为。作者用“志逾鸿鹄,行若赤金”来描述自己的母亲,在旁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太准确,但作者却用得深沉,用得踏实。母亲是作者一生的典范和楷模,对于作者而言,母亲身上闪现着博爱、伟大、光辉、朴实,在作者眼里母亲的形象近乎完美,这是作者自由的心灵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的一种超然的抒发,勾起了作者曾与母亲共度艰难岁月的那段时光的记忆。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怎样,一旦失去时,却又显得极度凄凉和渴望。

散文诗需要用心来读,用心体会,它不像小说,是有一个系统的人生断面,但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得到真正相接的那一刻时,也有使你惊叹和欣喜的一面。如《沙漠三惠》《沤麻》等几篇文章,从审美角度来讲,缺憾有之,但从形象性上来讲,却是独好的状物之篇,虽然篇幅都不很长,还有种惜墨如金的感觉,但我看来,这无疑使我们增长了一些科普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一种独立的生存意识。文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文学是离不开健康情感的抒写和表达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起到“传道”“解惑”的目的。读《心灵收藏》,无疑能使读者心灵中收藏诸多的感悟和体验。

卷四、卷五之中的一些篇章,则表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如《昂贵的“忍一言,让三分”》《“从摇篮直到坟墓”》两篇,蕴涵了某种哲理,却又不失传统的说教,在轻松愉悦中让人窥视出人生百态的哲理,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受到某种启发,在思考中领悟。

纵观《心灵收藏》这部作品,作者是用自己的感情来描述自己几十年岁月中的每一阶段、每一历程的人事物、景语情,无雕琢无渲染,质朴、清新,是标准的平民化散文,平实中见朴素和真诚。它投射的不仅是简单的生活经历,而是作者在岁月印痕中历经艰辛之后的自信和满足。

散文是美的,它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家秦牧曾说:“精粹精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是不多的。一篇好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悟,情操的陶冶。”用秦牧的话来总结《心灵收藏》,笔者以为应当是恰当的。

读《心灵收藏》之后的感想

灵武市统计局副局长杨文

近日阅读了杨中其同志的文集《心灵收藏》,使我对他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杨中其同志1963年参加工作,在他工作的四十多年中,灵武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在他所收集的80多篇作品中,谈的都是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有追忆往事的,如《难忘的N院》《沙漠三惠》;有抒发情感的,如《怀念母亲》《发光的剃须刀》;有典故趣事,如《“从摇篮直到坟墓”》《由孔融让梨想到》等,这些充满人间真情的文字与如今一些功利气味浓厚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低标准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了给苏联偿还债务,虽然全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丰足,但勤劳、善良的人民充分发扬战争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天斗地,铮铮铁骨,震惊世界。他们顾大局、识大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沙漠三惠》《稗籽》《想起登莎草》中所提到的芨芨草、沙竹、沙蒿、稗籽等,都成了老百姓维持生命的唯一食物,是它们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有了生存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杨中其同志正是经历了那段岁月的人,他小小年纪就跟随父亲到毛乌素沙漠深处拔芨芨草、砍沙蒿,跟随母亲到冬天的稻田里扫稗籽,忍饥挨饿受冻,吃尽了苦头。虽然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用为穿衣吃饭发愁,但他仍然念念不忘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他在《稗籽》一文中写到:“稗籽对人类的恩惠成了历史,稗草早已除根灭迹,我的思绪竟伴随着悠悠浮云,飘向那久远而坎坷的历程。回看凝重沧桑的历史,别无他意,旨在缅怀过去不忘昨天,以知足之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携手共进,描绘出更加辉煌而灿烂的明天。”他的这种不忘历史的品格实在难能可贵。

他在工作岗位上风雨拼搏了四十多年,如今退休了,别人的选择是再也懒得操国家的心,只想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过无忧无虑的清净日子。而杨中其却依然放不下操劳了一辈子的心,仍然将家乡的发展变化挂在心间。他在《凝视白芨滩》中写道:“炎热季风的吹拂,远近各类花草树木似乎为迎接客人的到来尽情地摇摆跳跃,松柏垂柳卫士般的耸立挺拔,形状俊美、矮小的花草也不示弱,精神饱满,枝叶繁茂。尤其是靠近河东机场的那片宽大林带,更给游人增添了美妙的感觉,无论横瞧竖看,还是斜视仰望,皆如织如画,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在《花之叙》中写道:“眼下,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旺盛的生命力正在启动,鼓起的风帆正准备起程远航,我将同伙伴们一道,不遗余力地营造更加美丽的生态环境,让聪慧的人类繁衍不息地生存下去,让那美丽的世界更加辉煌灿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的赞美,对前景的憧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活中,杨中其同志积极参加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各种活动。在2005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目前正在开展的民风民俗教育活动中,他先后担任活动督导组长,与其他年轻同志一起,深入到一线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听汇报、查资料、提建议。正如杨森翔在《序》中所评价的那样:杨中其退而不休,退而不闲,退而思,退而有所为、有所进步。他是在认真实践着一个真理,做官只有一阵子,而做人才是一辈子的事。

人生六十,已进入不惑之年,而杨中其却似乎童心未泯,俏皮与活泼的身影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找到。《花之叙》一文用拟人的手法,以孩童的视角和口吻吟唱着生活的美好:“头顶上的天空蔚蓝蔚蓝,脚下的大地金黄金黄,左右的伙伴们乐意融融,竞相斗艳”,“时至深秋,偶尔从远方飞来一只小鸟,轻轻地落在我的肩头,并鸣唱不息,好像是在为我庆祝,为我祝福。我不经意间惭愧起来,她的美丽羞得我身上的几片绿叶鲜红了起来。”这是“花之叙”,倒不如说是杨中其在吟唱着自己一颗依然年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