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8015100000029

第29章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telē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生于斯塔吉拉。曾在学园中从柏拉图受业。柏拉图死后到小亚细亚阿索嘶城讲学。公元前343年应邀去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任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前335年前往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从事讲学与研究。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特殊的童年生活

亚里士多德生于马其顿王国首府一个宫廷御医家庭。父亲因医术高明,深得当时马其顿国王阿穆塔的宠信,被招进宫专门为国王做保健医生。老亚里士多德勤奋好学,不仅懂得医术,而且涉猎了诸如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等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由于国王对他很信任,他可以随便出入王宫,经常围在国王身边,所以地位比一般的贵族还高。老亚里士多德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使他赢得了许多贵族和大臣们的信任。正是由于父亲的这个特点,为亚里士多德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亚里士多德长着一颗硕大的脑袋,尖尖的鼻子,一双灰色的眼睛亮而有神。他幼小的心灵,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母亲和父亲所教的一切,他都有极大的兴趣,而且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到了3岁,小亚里士多德就认识了不少字。对于一些简单的读物,他靠自己认识的字和猜测能够读下来了。在母亲的熏陶下,他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高雅的动作、文明的举止。

国王时刻都在关心着老御医,老御医也经常在国王面前提起自己的儿子。当小亚里士多德满3周岁后,国王提出要见见御医的儿子。御医愉快地带着宝贝儿子进了王宫。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进王宫,就被宫中富丽堂皇的景色所吸引。面对各种新奇景物的刺激,他却保持着母亲教给的镇静得体的神态。他跟着父亲不慌不忙地来到国王面前,对国王行了臣民之礼。国王见这孩子有漂亮的外表、有神的眼睛,很高兴。他向小亚里士多德提了几个经常问自己儿孙的问题,小小的亚里士多德对答流。老国王听后,连连赞称。

特殊的家庭条件,使亚里士多德经常出入于宫墙内外。他了解宫墙内的豪华和热闹,也了解宫墙外的贫苦与肮脏。可是,正当小亚里士多德幸福成长的时候,他那担任御医的父亲因病死亡。此时小亚里士多德年仅4岁。

老御医在世时人缘很好,他结交的一些朋友中有一个名叫普罗史西诺的贵族,在老御医死后愿意做亚里士多德的监护人。

年仅4岁的亚里士多德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没有抛弃儿子另嫁他人,而是在普罗克西诺的关照下,勇敢地挑起了教育儿子的重担。

小亚里士多德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了系统的学习。母亲是个有知识的女性,她给儿子讲解自己熟悉的诗歌、戏剧、修辞学等知识,也讲一点从死去的丈夫那里学来的医学知识。母亲对儿子的教育,仅持续到亚里士多德七八岁时,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为,母亲把她所知道的都教给了儿子。普罗克西诺当即提议,由他出资,为聪明的亚里士多德请最好的老师,一定要把他教育成马其顿最有学问的人。

步入少年阶段的亚里士多德,在家庭教师的教育下,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当学生的知识超过了先生时,先生就无法再教下去了。因此,每一个被请进家门的先生,仅教了半年的时间,就辞职不干了。先生很不喜欢这个经常把他问住的学生。

普罗克西诺不得不再为亚里士多德寻找先生。每当新的老师为亚里士多德带来新鲜知识时,他就会安静和兴奋一阵子。然而,随着新老师知识的枯竭(jié),先生表现出黔驴技穷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的样子,亚里士多德就不满意了。这样,普罗克西诺就设法再为他寻找新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在多学科老师的帮助下,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慧。

少年亚里士多德的目标

少年亚里士多德在母亲和监护人的宠爱下,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他的学习完全是出于兴趣。这一年,母亲因病去世了。母亲的死使少年亚里士多德很伤心。亚里士多德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对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也有了清楚的认识,他决心重新回到对学问和知识的追求中来。

亚里士多德失去了所有亲人之后,普罗克西诺把他接到自己家中居住,还根据亚里士多德母亲临死前的要求,继续为他寻找好的老师,支持他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学识和智慧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任何单个的老师都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了。普罗克西诺听说雅典的智慧之星柏拉图创办了一所学院,那里聚集着大批的才子,而柏拉图本人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于是,就设法把亚里士多德送进柏拉图学院,希望他在那里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公元前384年,刚刚18岁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他向柏拉图学院的负责人提出,要求进入该学院学习。柏拉图当即表示,愿意招收亚里士多德为柏拉图学院的学生。于是,亚里士多德开始师从柏拉图学习哲学。

柏拉图学院是当时欧洲最有名的学院。学院开设的课程很多,其中主要有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道德学、物理学、医学、天文、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自然史、数学、修辞学、诗歌、戏剧等等。亚里士多德入学以后,选择了该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当他把心思投入学习之后,所有的科目在他面前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他很轻松地完成了各个科目的听讲和课堂笔记,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应对自如,就像老师事先让他准备了似的。亚里士多德到该学院学习一年后,随着他才能和天资的逐渐显露,他的同学和老师们开始嫉妒(jídù)和攻击他了。在这种情况下,柏拉图不愧为智慧之师。面对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议论,他却风趣和幽(yōu)默地说:“我的学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身体,另一部分是脑袋。这颗脑袋就是亚里士多德。”这个比喻,是对亚里士多德才智的最好评价。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院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最大快乐是追求真理。他在这里确定了人生的目标,即为知识和真理、正义去奋斗。

柏拉图喜欢这个天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尊敬柏拉图这个老师。可是,他们由于观点不同几乎是见面就争吵。虽然在争吵中两个人的思想都有深化,但在感情方面柏拉图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学生了。柏拉图临终时,亚里士多德已经思想成熟,是学院鹤立鸡群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式的人物了。他期望自己能够成为老师的继承人,把这所学院办得更好。可是老师在死时并没有推荐他。于是,亚里士多德带着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心情,愤然离开了柏拉图学院。

离开学府的亚里士多德先给一个身为贵族的同学当了一段时间的高参,后来又应邀回马其顿王国给亚历山大当老师。3年后,他带着失望的心情离开宫廷,。回到了学习、研究和讲学中来。这里才是他的归宿,也是他最喜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