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8015100000031

第31章 马克思(1)

马克思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4月起为《莱茵报》撰(zhuàn)搞,同年10月起任该报编辑。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此后,并肩战斗终生。这次历史性会见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合著《神圣家庭》。在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同恩格斯一起回到德国,参加并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在50年代和60年代,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作经济学巨著《资本论》。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

可爱的儿童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的小城特利尔市。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特利尔市有名的犹太律法学家。他知识渊博,思维严谨(jǐn),作风正派,是个受人尊敬的人。在他的子女中,有两个从事法律工作:一个从事犹太律法,并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担任了本市的犹太律法学家;另一个儿子叫希尔舍·马克思,也就是卡尔·马克思的父亲,他也学习法律,之后,在特利尔市担任了律师,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受到执政者的信任,后来担任了司法参事。

在马克思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是一个有名的律师了。他父亲孜孜不倦(孜孜(zīzī)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受到同行的尊敬,被选为特利尔市律师公会的会长。为了自然地和本地人融为一体,马克思的父亲自愿放弃了犹太教,并接受了基督教洗礼,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亨利希·马克思。

马克思的母亲翰丽达是个出身于普通富裕人家的女子,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马克思的双亲一共生下了九个孩子,其中有五个未成年就死去了,只活下了马克思和他的一个姐姐及两上妹妹。马克思是家里惟一的男孩,家人亲昵地称他为“卡尔”。

童年的卡尔·马克思是十分可爱的。他身体粗壮结实,一头浓密的头发,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宽阔的额头,高高的鼻子,一看就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

马克思在家里备受宠爱。当卡尔只有三四岁时,对父母教给的东西,只要完整地教他一遍,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他就能准确无误地全记住了。他还喜欢缠着父亲讲故事。在父亲讲故事时,他不仅聚精会神地听,还不时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关注,更多的是问“为什么”。

年龄再大一些了,马克思不再满足于听父母讲现成的故事,而是自己编故事,还主动提出了认字的要求。在学龄前,他就开始识字了。童年的马克思,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于枯燥的文化学习他从不厌烦,而对于学习过的字,他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强烈的学习兴趣,加上极好的记忆力,使马克思的学习进步非常快。没过多久,他就能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文学读物了。他的学习进步速度,让父母吃惊,让他的姐妹们望尘莫及(望尘莫及:只看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自己能够读书之后,小卡尔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父亲书房里的书来。当然,他所能读懂的和感兴趣的书籍,主要的是简单的文学作品和故事书籍。读这些书籍,他看过一遍,就能把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准确地记住。对于书中那些让他喜欢的语言,他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自己会读书了,脑子里装的东西多了,他就显得比其他小朋友有知识。

精力旺盛的孩子一般都有淘气和调皮的特点,小卡尔也如此。在户外活动时,他常常不停地奔跑,有时累得满头大汗,吁吁作喘,仍不停歇。年龄相近的孩子们在一起玩,他成了当然的中心。做什么游戏,玩什么活动,孩子们都听他的。不过,最常见的是,孩子们围着小卡尔,让他给大家讲故事,这也是卡尔愿意干的事情之一。他的语言能力很强,能够在自己编造的事中刻画人物性格。他编的故事,情节曲折,很有吸引力。每当他讲故事时,小伙伴们就听呆了,一个个或蹲或坐在小卡尔的周围,一动也不动。

马克思的父亲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关注着卡尔的每一个变化。在儿子仅仅几岁时,他就认识到,这是一个有着非凡天赋(fù)的孩子。这样的天赋,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应该把他培养成为出色的人才。因此,在孩子没到上学年龄时,他就在家中合理地安排了孩子的学前教育。当儿子热衷于听故事和讲故事时,他就尽量引导儿子去关注那些含义深刻、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故事,还在儿子听故事和看故事书的过程中,鼓励儿子积极思考,从动人的故事中获得有益的思想启示。

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文化的人,亨利希注重给卡尔讲卢梭、伏尔泰、席勒等文学家的作品。他利用一切机会,提高儿子的文学修养。

父母不仅关注儿子的智力发育,还特别注重对孩子进行思想和道德的教育。亨利希和妻子很注意对儿子的道德教育,即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是选择那些宣扬善良、惩罚邪恶的故事讲给儿子听。母亲则是以自己善良的行动和对儿女们无微不至的体贴来教育孩子。

懂得系统教育之重要性的亨利希·马克思,为了儿子的前程,不放过任何良好的教育机会。当卡尔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及时送卡尔进正规的学校学习了。在学校的选择上,父母为了让卡尔受到最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熏(xūn)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咱影响。),他们选择了耶酥教会办的一所小学。这既是为了让卡尔远离狭窄的犹太教,也是为了让儿子将来有更好的前途。

聪明好学的中学生

马克思12岁时,父亲把马克思转到了特利尔中学。当少年马克思进入这所中学的时候,该校在当地已经有了很好的影响。学校的校长是位有名的历史学家。他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而且思想开明进步,很受人尊敬。他对学生的选拔和要求也很严格。

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时,是年龄最小的学生。他所在的班级共32名学生,大部分人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当卡尔刚刚进入这个班级的时候,在那些成年的同学面前,他简直就像个聪明机灵的孩童。开始,那些大个子同学,想把卡尔当作顽童戏弄,有时伸手摸摸卡尔的头;有时用大人对孩子的轻蔑(miè)表情看看卡尔。可是,没过多久,这个孩童般的小同学,远比这些成年学生聪明,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超过了班上的任何人。那些想跟这个最小的学生开个玩笑,以便戏弄一下他的人,常常遭到这个孩子很得体的回敬。这个年龄小、个头也小的学生,并不是个好斗的孩子。他性格开朗,天真活泼,喜欢开玩笑和说笑话。他开玩笑含蓄、幽默,完全没有孩童气。他说出的笑话也常常使同学们捧腹大笑。经过短短几个周的交锋,那些年龄远比卡尔大的同学们自叹不如。就这样,那些原本瞧不起卡尔·马克思的同学们,逐渐产生出对这个年龄最小的同学的敬佩。

少年马克思的智力是超常的。他过目成诵的记忆力,和事事寻求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理解力,以及喜欢抽象哲学和逻辑学的思维能力,都给他的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克思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3年的初中课程。14岁的卡尔,进入了高中部学习。

这是一所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大都是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宗教等,当然,也开设数学、自然史等课程。少年马克思对这些课程,都表现极大的兴趣。他的语言学习能力特别强。在中学短短的几年中,他不仅精通了母语的修辞和文法,而且学会了拉丁文、法语、荷兰语、希腊语等。在语言环境并不十分好的条件下,他的法语口语也很好,发音准确,会话流利。他的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也掌握得很好,能够流利地翻译和讲解中学所学的古典作家的作品。

在学生中间,他的逻辑思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比一般的学生强。在中学生中,写论文是最让人头痛的事情,可是,马克思却把它当作一种锻炼自己论证能力的机会。所以,他每次写论文都是认真完成,而且都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在一篇题为《奥古斯都的元首政体应不应该算是罗马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的论文中,马克思不但揭露了该政体的专制性质,同时又指出,出现这样的体制,是历史的选择,而不是人们喜不喜欢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作出了深刻的分析。然而最能表现马克思思维能力的是他对哲学的兴趣。在中学时代,最能体现马克思思维能力的,是毕业前夕的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这篇讨论具体问题的文章,逻辑严谨,用语准确,分析深刻透彻,表现表达出了他要为人类服务的崇(chónɡ)高理想。

中学时代的马克思,不仅人文学科好,数学等自然学科也学得很好。他把不同学科的学习转换,当成一种积极的休息,比如,读哲学著作疲劳了,就改读文学作品,读文学作品累了,就演算数学题。他把对数学的爱好和对哲学的爱好一样,保持了一生。

马克思勤奋好学,但绝不是书呆子。课余时间或节假日,他约上同学好友,一起到郊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呼吸大自然的气息,享受美好的自然风光。马克思的故乡是一座文化古城,学习和回顾历史。在这种情况下,他把游玩与学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1835年9月,马克思圆满完成了5年的中学学习,以一个合格毕业生的身分参加了毕业考试。毕业考试是很严格的,全班32名学生,只有22人通过了考试,马克思不仅顺利通过了考试,还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少年大学生

1835年10月,17岁的马克思离开父母和生活了十几年的特利尔市,独自一人来到了波恩大学。

波恩大学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是冬天,但马克思却以夏天般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生活。这里的教学管理比较松散,学校在每个学期都同时开设十几门课程,任由学生们自己作主选修。修完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了。马克思在第一学期的安排中,一开始竟然选择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法学、艺术等难度较大的九门课。当卡尔把自己的安排写信告诉父亲时,父亲被他的行动惊呆了。父亲立即给心爱的儿子回信。在信中,父亲肯定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毫不掩饰地对他的安排表示了担心,担心马克思学习负担过重而影响身体健康。父亲像朋友般的规劝道:“同时学习九门课程,我看是多了一点。我不希望你学的东西超过你的身体和精力所能支持的限度。不过,要是这对你没有什么困难,那就这样学下去吧。知识的领域是无限的,可时间却是短暂(zàn)的。”马克思听取了父亲的劝告,围绕所学专业,改选了六门课程。父亲要马克思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让他将来子承父业当律师,但马克思自己却对哲学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选修课程时,马克思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

刚刚进入波恩大学时,马克思是满意的,他怀着求知若渴的心情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中,每天几乎是在宿舍、教室、图书馆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在繁忙的学习中,他3个星期没有给家中写信。母亲为儿子担心,父亲为他着急,就写来一封很生气的短信。在父亲的责难下,卡尔才抽出几分钟写了一封简短的报平安的回信。此后连续个月的时间里,他也仅仅给家里写过两封信,信中除了报个平安之外,就是报告自己的开销。为此,父亲责备他寄回家的信,是十足的卡尔式的账单。

贪婪(贪婪:不知满足。)地学习知识,生活毫无规律,不注意休息和锻炼,以及过度用功,影响了马克思的身体健康。在第一学期快要结束时,马克思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他病了。父母一直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了恢复身体健康,在父母的建议下,卡尔不得不暂停在校学习,到荷兰的姨父家中休息一段时间。当然,即使是去休养,他还是带上自己喜欢的书籍,在修养结束时,学习进度同正常上课的同学没两样。

在第二个学期,马克思吸取了第一学期的教训,理智地减少了选修科目。这个学期他仅选择了四门课程。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完成课程学习外,他还有大量的剩余精力,他就利用这些剩余精力发展业余爱好和参加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各种活动。

马克思喜欢文学和艺术超过了法学。他参加了青年诗人的“花环社”,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对诗歌的追求中去。他还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寄给了父亲。父亲却从中看出了问题,于是在回信中对他说:“你的天分确实使我感到很高兴,对它我寄予很多期望。但是,如果看到你成了一个平庸的诗人,我会感到伤心的。”年轻的马克思理解了父亲的劝告,从此把咏诗和作诗当作一种业余享受,没有过于陶醉于其中。

进入波恩大学后,马克思也一度参与了学生们无节制的自由活动。他不仅参加诗人社团,还参加了特利尔同乡会,并被他的老乡推举为同乡会主席。马克思来自葡萄酒之乡,饮葡萄酒是他一生的爱好。在一度的放纵中,马克思酗(xù)酒、打架,由于在夜间酒后吵闹;还被关过一天禁闭。马克思的放纵行为引起了父亲的担心。他怕不良的习惯会毁了这个天才儿子的一生,怕他良好的天赋白白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学年结束时,在父亲的建议下,马克思决定从波恩大学转到柏林大学,到环境和管理更好的学校去继续攻读法律专业。

马克思转学期间,正值暑假,他有足够的时间在家休息和调整自己。就是在这个夏天,他与他童年的女友私自定了终身。他的女友就是后来陪伴马克思一生、并始终不渝(yú)地理解和支持他的伟大女性——燕妮。

燕妮的父亲叫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他出身贵族,家庭门第显赫(hè),还担任过普鲁士政权的枢密顾问官。这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和亨利希·马克思是要好的朋友。两家来往频(pín)繁。在几十年的交往中,两个家庭成了至交。

少年时期,马克思就常常和燕妮在一起玩耍。他们都天资聪颖,智慧超过一般的孩子,因此,早就埋下了爱情的种子。从波恩大学转往柏林大学去的这个夏天,青年马克思和往年一样,利用假日和自己的姐妹以及少年时代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讨论文学作品,议时事政治,探讨人生的未来。并且他们私自在朋友的圈里订下了婚约。

私订婚约之后的这个暑假,卡尔·马克思过得非常愉快。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讨论着理想、前途、未来,享受着属于年轻人的恋爱生活。在这个恋爱的暑假里,卡尔.马克思一下子从幼稚的少年变成了能够自己作主的青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