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英雄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8015200000043

第43章 海伦·凯勒(2)

1896年夏天,海伦和沙利文在马萨(sà)诸(zhū)塞州得到一个消息——海伦的父亲去世了。因为自己不在父亲身边,海伦深感愧疚。她想赶回去,在纽约州聋人学校读书的两年里,海伦、沙利文与一位文学评论家及其妻子成了朋友。那位夫人发誓(shì)要为海伦筹集到必要的资金,资助她入大学读书,同时支付沙利文小姐的薪(xīn)水。最后,那位夫人成功了。海伦、沙利文两人又有了生活上的保障(zhànɡ)。

为了进入哈佛大学雷德克利夫学院,她们不得不做一些准备。1896年6月,海伦决定进坎布里奇女校学习。对海伦来说,要像一个正常的女孩子一样学习,困难是很大的。

但海伦坚信,虽然自己又聋又盲,但其它方面并不比别的女孩子差。

在沙利文的辅导下,她的英语早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所以,老师允许她可以不必再上英语课了。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里的老师习惯了她那些不连贯的语言,已经能够和她交流了。他们可以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并纠正她的错误——在课堂上,她几乎和别的孩子一样了。

可是,她无法在课堂上做练习,只能带回家里,用打字机来做作业。

她的学习生活很艰苦,而沙利文小姐甚至比她还要艰苦。她每天陪着海伦上课,将老师讲课的内容全部拼写在海伦的手上。通过这种方式,海伦才能听到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切。

自习的时候,沙利文还要帮海伦查生词,反反复复地为海伦念书的内容和注解。

对老师的辛苦,海伦充满了感激之情。

有时候,海伦和沙利文也会怀疑,学习的任务是否超出了她们的能力。可是更多的时候,却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每当克服一些困难之后,她们便会有说不出的喜悦。

在学校里,海伦第一次和年纪相近、听力和视觉都正常的女孩们在一起。和这些女同学相处,做她们所做的一切,都让海伦感到心情十分舒畅(chànɡ)。她和其他几个女孩住在一所很舒适的房子里,她们一起做游戏,捉迷藏,在雪地嬉(xī)戏。她们一起散步,讨论学习中的问题,过得很愉快。海伦也体验到了正常孩子的快乐。

1897年6月29日,也就是她17岁生日后的第二天,海伦参加了各门考试。她通过了所有科目,其中英文和德文还获得了优秀。

虽然受到了种种挑战,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海伦还是坚持下来了。她的信念获得了胜利。

坎布里奇学校的校长很关心海伦,但他认为,她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了。他指责沙利文小姐,不该把她的学生搞得太苦。

1897年离开坎布里奇学校之后,海伦和沙利文继续为进雷德克利夫学院做准备。指导海伦的是另一位老师,她们在他的带领下学习了两年。

海伦的外文很好,但是数学特别差。她对数学也没有什么大的兴趣,如果不是为了准备考试,海伦真不愿意学习这些东西。

可是抱怨归抱怨,一旦下了决心,海伦仍锲而不舍地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去学习。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1896年6月29日,海伦参加了哈佛大学雷德克利夫学院的初试。

从6月29日到7月2日,她一共考了德语、法语、拉丁语、英语、希腊史和罗马史等7门功课。她顺利地通过了全部的考试,英语和德语还获得了优秀。

由于海伦考试时要靠打字机答卷,所以即使她不写名字,也可以被辨认出来。为了避免打字机的声音干扰(rǎo)其他考生,监考人员让她一个人单独在一间房子里考试。

学院坚持认为,试卷由一个完全陌生的老师读给海伦,以保证海伦不会得到沙利文的帮助,可是,派来的这位先生只懂美国式的布莱叶文。海伦以前学习的是英国式的。临考的前一天,海伦才在一位监考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美式布莱叶文符号总表。她差不多花了一夜时间来学习这些符号。所以到考试时,她已经精疲力竭(jié)了,心情变得十分沮(jǔ)丧。

考数学时,她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她一向只习惯于让别人把试题拼写在她的手上。可是考试的时候,她不得不用手去触摸那些文字,所以不知题目是怎么回事。虽然试卷就在她面前,但那盲文使她迷惑(huò)不解,脑子里没有清晰(xī)的概念。她觉得自己的手指也似乎变得僵(jiānɡ)硬了起来。

考试结束后,她的心情十分沮丧。她甚至想:如果通不过,就只好听从命运的安排了。

可是,几天之后,她收到了考试成绩单。她通过了考试——通知书上甚至注有“令人信服地通过了高级拉丁文考试”的字样。

考试通过了,可是这只表示她越过了入学程序的第一道障碍障碍: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对。。除此之外,她还需要得到雷德克利夫学院教学委员会的批准。

委员会里有一些成员反对海伦入学,就连校长阿格尼丝·欧文也一样,他对海伦能否在学校里成功学习持怀疑态度。

海伦充满了自信,也充满了对歧(qí)视的愤怒。

在等待命运安排的时刻,海伦收到了康奈(nài)尔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她本来可以去这两所著名大学的。但她没有去,她想进的还是哈佛大学雷德克利夫学院。

海伦的选择是很大胆的,可是她的大胆得到了回报。不久之后,雷德克利夫学院公布的入学新生名单上,赫(hè)然出现了她的名字:海伦·亚当斯·凯勒。她的倔(jué)强性格终于驳倒了雷德克利夫学院的反对意见。

海伦始终爱好写作。在沙利文和她的老师的指导下,她经常写作文、写信。这既是她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也是她的爱好。

有一天,一位客人来访问。她是《妇女之家》杂志社的工作人员,要和海伦谈一谈。

那人说:“我们只想请海伦小姐写一篇关于自己生平的文章,在我们杂志连载。”

由于海伦的功课比较忙,所以她有些犹豫。那人建议说,可以把她以前写的作文和信按一定形式组织起来。而且,如果海伦接受的话,杂志社可以付给3000元的稿费。

对海伦来说,3000元可是一个大数字。当时,她们也迫切需要这样一笔钱。

这时,哈佛学院的青年教师约翰(hàn)·梅西答应编辑海伦的作品。在三人的合作之下,事情进展很快。

海伦写过不少小品文、论文、书信,甚至短篇小说。经过整理之后,海伦写出了《妇女之家》前几期的连载文章。

文章写得很不错,十分流畅(chànɡ),十分优美。出版社的老板阅读之后非常高兴,立即刊登了出去。

每天,梅西到海伦这里工作3个小时,有时阅读,有时向海伦提出一些问题。当他起身回去的时候,文章就已经完成了。海伦和沙利文都对他的工作效率十分满意。

从1902年4月开始,《妇女之家》杂志刊载了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的第一部分,后来又陆续发表了另外四个部分。第二年,她的手稿被扩充为一本书,由世纪出版公司出版。

出版的时候,出版商提出:故事很鼓舞人心,写作也很出色;但作为海伦的自传,还不能反映她的全部故事。他们又请梅西写了一些补充文章,详细介绍海伦接受教育的情况。

海伦的自传连载发表之后,其中有几段成了波士顿一家报纸重要社论的主题。海伦一时成了众人瞩目的作家。

她的书得到了评论界的普遍好评。并且很快就被翻译为各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阅。令人们着迷的,不仅是海伦优美的文笔,还有她在人生道路上所经过的曲折,和她面对困难毫不气馁的精神,以及她背后的另一个女性——沙利文小姐的牺牲精神。

此外,包括《纽约太阳报》在内的许多大报纸上,都刊登了热情洋溢的评论,盛赞海伦和沙利文的艰苦与执著。

海伦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沙利文突然病了,走路一拐一拐的。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获得了对她来说十分不易的学位。

毕业典礼那一天,虽然只有96名学生毕业,上台领取毕业证书的却有97名。因为海伦和沙利文拉着手走到了台上。

在观众雷鸣般的欢呼声中,海伦领取了毕业证书。有一位姑娘甚至还说:“沙利文小姐应该和海伦一样,获得大学学位!”

从个人走向社会

海伦接连写了两本书,受到不同的评价。同时,她也开始关心社会问题。社会对她的反应却与她想像的不同。在经济方面,她也遇到了困难。

梅西是海伦文学工作上极好的伙伴,是她高明的批评家和顾问。每次得到梅西的赞扬,海伦都十分高兴。

梅西给海伦介绍了一批新的书藉。他在她手上拼读。遇到对海伦有用的文章,他就把它译成布莱叶盲文。

在梅西的帮助下,她的第二本书《我生活的世界》也很快出版了。

在她的新书里,海伦讲述了她如何用触觉、感觉、味觉来弥(mí)补视听的遗憾(hàn)。

她在书中说,自己记得握手时别人手指的动作,甚至记得与不同人握手时,每个人互不相同的肌肉紧张程度。

她还说,凭借香水或烟草的气味,她就可以认出自己的朋友。通过颤(chàn)动,她便知道一个木匠使用的是刨(bào)子、锯(jù)还是锤(chuí)子。

1906年,海伦出任第一个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担任了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社会上的书信如雪片似的飞来。各个年龄层的盲人都向海伦请求帮助——或代写文件,或请求相见,她的家门口挤满了求教的人。

这让他们三个人都忙碌不停。梅西甚至说:“海伦·凯勒已经变成了一个慈善机构,而不是一个人。”

海伦还关心妇女问题。那个时候,妇女还没有选举权。于是,海伦又投入了争取投票权力的运动。

那个时候,敢于公开讨论这一问题的人不多,而海伦似乎尤其不适合谈论。因为在一般美国人眼里,她只是一个令人钦(qīn)佩的聋盲人。她们希望她只讨论她的身体状况,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

1913年,她的第三本书出版了。这本书名叫《冲破黑暗》,书中涉(shè)及到她的一些社会观点。可是,这本书并不像她前两本书那样受到广泛好评。

自己的事业

海伦为盲人基金会筹(chóu)款,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与苦恼。两本新书相继出版,也得到了不同的评价。不幸的是,她的老师沙利文小姐去世了。

海伦和沙利文签署(shǔ)了一项合同,要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筹集200万美元。为此,她们二人每周必须露面4次。筹集资金的活动和歌舞杂耍表演同样艰苦,日程安排特别紧张,简直让她们透不过气来。

海伦很快就发现,资金筹集活动纯粹(cuì)是一种政治手段。当海伦的政治观点不同于基金会时,他们就要对海伦的言行进行审查。海伦无所畏惧(jù),结果什么也没有检查出来。

海伦不拘泥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于政见、宗教的异同,因为她觉得,爱是超越各个党派、宗教之上的。

海伦所从事的事业是极有魅力的。她的名字则成了一种号召,具有神奇的魔力。很多人愿意资助她们的事业。

在那个下午的捐款会上,她们就筹集了2.1万美元。她们的效果是如此显著,以至于有一份报纸用了这样的标题:钱包为海伦·凯勒打开了。

虽然有很多人的支持,但她筹款的任务实在是过于艰巨了。在给妹妹的一封信中,海伦说,自己现在“这种形同乞丐的生活真是太紧张了”。

面对这样的生活,个性乐观、富有挑战精神的海伦还能忍受。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海伦相继推出了两本书,一本是《我的宗教》,另一本是她的第二本自传《中流》。这两本书同样是由出版《我的一生》的出版公司出版的。

在他们建议海伦继续写作的时候,海伦有些犹豫:一方面她担心沙利文的视力和健康会遭到损害,另一方面也找不到优秀的编辑来帮助。

后来,出版公司派了一位编辑给她做助手,她才答应下来。

《我的宗教》出版于1927年,它得到了评论家和公众的好评。

1936年10月20日,海伦最亲爱的老师沙利文与世长辞。

光荣属于海伦

海伦积极投身到慈善事业中,关心残疾人的生活与健康。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光明与爱。同时,她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沙利文小姐去世之后,海伦跌入深深的哀痛之中,很长时间都难以自拔(bá)。

1941年,美国宣布参加二战。海伦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但是她仍对日军袭击珍珠港感到愤怒,愿意为国家赢得胜利而进行努力。

海伦去军医院内探望伤兵,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眼睛被打瞎或耳朵被震聋的士兵。一开始,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和他们好好相处。但接着发现,她在那里很受欢迎。后来她说,探望伤兵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1946年,海伦和汤姆森赴欧洲各国访问,调查战后盲人的生活情况。当时,欧洲各国的盲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海伦穿梭(suō)于百废待兴的城市间,进行游说(shuì),呼吁(yù)对那些失明的军人展开救济工作。

1959年,联合国大厦举行了一个表彰(zhānɡ)海伦·凯勒的隆重仪式。各国都派了代表参加大会,盛赞海伦对人类的贡献和她无私的爱心。这可以说是一项至高无上的光荣。

1961年,海伦患(huàn)了中风,从公众生活中隐退了。但她仍得到了很多荣誉。1964年,她获得了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奖项——总统自由奖章。她还获得印度、苏格兰、德国和南非大学的荣誉学位。

1968年6月1日,就在她即将迎来88岁生日的前几周,海伦·凯勒与世长辞。她的骨灰与沙利文、汤姆森的骨灰被一起安葬在国民大教堂内。

这位在黑暗中为人类幸福奋斗一生的伟大女性,经历过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和博大的爱心赢得全世界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