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新编陕西名小吃
8021500000032

第32章 金线油塔

西安小吃代表品种,原名油塌。

相传唐代丞相段文昌家里一个老女仆擅长制作此品。据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述,段文昌对饮食极为讲究。他曾自题其斋名为“练珍堂”。如果出行在外,便把为他做饭的处所叫“行珍馆”。那位女仆在40多年里将技艺传授给100多名女婢,但能够得到真传的,只有9个女仆。民间传说真正继承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艺的只有一人。后来这种食品传入市肆。唐代天授(690—692)年间,长安饮食市场就有这种油塌。据唐代张族《朝野佥载》记述,一位叫张衡的官员,从朝廷出来,路过街市,香气扑鼻,下马一看,原来是刚出炉的油塌,馋涎欲滴,便悄悄地买了油塌吃起来。及至清代末叶,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三原县城两家油饼铺“悦丰和”、“永丰亭”的店东彭占魁和杨丁海师傅在继承唐代油塌技艺的基础上严格选用白、细、绵、软的上等面粉和用粮食喂养的生猪板油和网油。使油饼层次增多,并改“饼”状为“塔”状,改“烙”制为“蒸”制,名称也相应地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20世纪30年代传入古城西安,南院门第一市场福记饭馆的马振贤师傅首先得其真传。从那时起直到50年代初,尽管饭馆地址迁移到西大街迎祥观巷口,并改名为同福楼,但金线油塔却一直是看家名点,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每天接待酒席不断。由于油塔供不应求,顾客往往要事先来店“占号”(预约)。1979年,在陕西省饮食业风味食品展销会上,金线油塔受到了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赏。现已成为宾馆、饭店接待外宾的上乘美点。

原料:

面粉、猪板油及几种佐料。

制法(以制20个为例):

(1)和面。将上白面粉500克先用少量温水搅成面絮,揉成硬面团,再蘸水250克调软,盖上湿布,饧5分钟。

(2)制油塔坯。把猪板油400克撕去皮膜,剁成油泥,与五香粉5克、精盐10克搅拌均匀。将面团擀成约1厘米厚的方形面片,涂上板油泥80克,抹平。然后将面片卷起,再擀成约1厘米厚的片,顺长切成约0.33厘米宽的细丝。用手拉长,在食指与中指上盘绕成圆塔形(每个约重45克),即成油塔坯。500克面粉可制20个。

(3)蒸熟。将普通面粉200克和成面团,擀成薄面片两片,一片铺在笼屉上,将油塔坯整齐地摆放在上面,另一片盖在油塔坯上,旺火上笼,蒸约30分钟即熟。下笼后取掉上面盖的面片,每两个油塔放在一起作为一合,用手略加拍打抖动,使其蓬松,放在盘里。食时佐以葱白、甜面酱,并与杏仁甜浆配合,别具风味。

营养特点:

松软绵润,油而不腻,富含碳水化合物及必需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