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梅圣俞:北宋诗人。名尧臣(1002—1060),宣城(今属安徽)人。赐进士出身。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苏轼之父洵,与尧臣有交往。梅集《禽言四首》,分咏子规、提壶、山鸟(婆饼焦)、竹鸡。〔2〕蒲:草名。叶供编织,可以作席、扇、篓等用具。〔3〕百族:百类,百种。〔4〕布谷:鸟名。其鸣声似布谷。鸣又当播种时,故相传布谷为劝耕之鸟。《后汉书·襄楷传》:“布谷鸣于孟夏。”杜甫《洗兵马》:“布谷处处催春耕。”此云布谷儿,乃俗称。〔5〕“水中”句:句下作者自注:“土人谓布谷为脱却破裤。”盖“以其(鸣)声之似者名之”。照应上面第四、五句诗。瘢:疤痕。
鱼蛮子
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1〕。
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馀。
异哉鱼蛮子〔2〕,本非左衽徒〔3〕。
连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庐〔4〕。
于焉长子孙〔5〕,戚施且侏儒〔6〕。
擘水取鲂鲤〔7〕,易如拾诸途〔8〕。
破釜不著盐〔9〕,雪鳞笔青蔬〔10〕。
一饱便甘寝〔11〕,何异獭与狙〔12〕。
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13〕。
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14〕。
空虚未可知,会当算舟车〔15〕。
蛮子叩头泣,勿语桑大夫〔16〕。
【题解】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
此诗首四句概括写出鱼蛮子的生活,以船为家,以鱼为粮。“异哉”以下十二句,详细写鱼蛮子的生活,一意分两层叙述。关于鱼蛮子的生活,作者得之长期亲身观察,其叙述客观、真实。自“竹瓦”句具体知其所居;自“擘水”二句,具体知其所能;自“破釜”二句,具体知其所食;自“一饱”句,具体知其生活习气。尤为可贵的是,作者观察到了鱼蛮子这个群体,存在着两大忧患。一是他们的子孙是“戚施且侏儒”,长期世代的这样生活,影响了他们后代的繁殖,他们成了畸形人。一是他们失去了学习文化的机会。这里的记录,有历史价值。
末八句转入议论。当时地税重,纳地税者至慕鱼蛮子;殊不知鱼蛮子虽不纳税,但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代畸形、文化落后,上已述)。即使如此,有人正在打他们的主意,要他们交船税。转折,深入一层。末以“蛮子叩头泣”作结,揭露现实愈见深刻。
此诗主旨在写鱼蛮子生活,笔之所之,亦讥新法病民。
【注释】
〔1〕“舟楫”句:言住在船上,以船为家。〔2〕异哉:特殊得很呀。鱼蛮子:江淮人对这种以舟为家以鱼为粮的人的习惯称呼。蛮,不讲理,粗野,含有一点轻视之意。〔3〕左衽:《论语·宪问》:“子曰:‘微(没有)管仲,吾其被(披)发左衽矣。”左衽,谓其服饰特征是前襟向左掩,喻少数民族或受其统治之人。〔4〕“连排”二句:《苏轼诗集》引宋人注:“江南多以竹木为排,浮水中,排上以苇竹瓦为屋。”此句即谓水中竹排上相连接的小屋。三尺:言其屋之高,进屋得俯下身子。〔5〕于焉:在这里。〔6〕戚施:驼背。侏儒:矮子。〔7〕鲂(fáng):即鳊鱼。〔8〕拾诸途:在路途上捡到(它)。诸,文言合音词,相当于“之于”。〔9〕釜:锅。〔10〕雪鳞:谓鱼。鱼鳞白色。笔(máo):指笔羹。此句之意为,以鱼杂以青色的蔬菜为汤。〔11〕甘寝:甜美地睡上一觉。〔12〕獭(tǎ):兽名,通常指水獭。《说文》:“獭,如小狗也,水居食鱼。”狙(jū),猿猴之类。〔13〕“踏地”句:踏着土地,按土地的多少,计算赋税、租税。〔14〕“不如”二句:羡慕鱼蛮子驾着船,随着浪飘浮在空虚之中。〔15〕算舟车:《汉书·食货志》:“船有算。”算:计数的筹码,这里指抽税。〔16〕桑大夫:名弘羊,汉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昭帝时任御史大夫。推行铁、盐官营政策,为汉时理财名臣。这里喻指推行新法的官吏。此处,苏轼对桑弘羊持有偏见。语:告诉。
南堂
其五
扫地焚香闭阁眠〔1〕,簟纹如水帐如烟〔2〕。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3〕。
【题解】
此组诗凡五首,作于元丰六年(1083)。这里选读第五首。
苏轼初到黄州,暂住在距离大江八十步的临皋亭(驿)。今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亭的南畔筑的三间屋完成,苏轼名之曰南堂,并住了进来,于是作此组诗。
此组诗的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面。其五尤佳。
诗首句首写“扫地”,环境清洁,有利于心灵的宁静;次写“焚香”,创造了宁静的气氛;复写“闭阁”,阻隔外界声音传入,是宁静的必要条件。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眠”。第二句还是写眠。如水般纹理的簟席,又轻又细又软好像烟雾一般的轻纱帐,是眠好的必需。
三句写“梦觉”(醒),作者竟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为什么如此?因为沉酣在美梦中,睡得太香了。再问为什么睡得那么香,上二句已经作了交代,照应了上二句。自己本来是主,怎么变成了“客”?那是自己认为是客,忘记了是主,是初醒后一个短时间的感觉。“客来”如实绘出上述心态。末句续写觉后:推开西窗,但见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渔帆上下。此时作者的心情,除了宁静,还有对于大江壮伟的赞叹和陶醉。二者统一于闲适。
因为闲适,作者才能充分享受宁静和在宁静中睡眠的美;因为闲适,所以才能充分领略山川壮伟的美。
此诗只有闲适,没有忧患和抑郁。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说此诗“味在酸咸外”,或者是这个意思。
【注释】
〔1〕阁:谓阁之门。〔2〕簟纹:竹席纹。席由簟竹做成。据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八引南朝宋沈怀远《博罗县簟竹铭》云:博罗县(今属广东)出产的“簟竹既大,薄且空中,节长一丈,其直如松。”唐李商隐《偶题二首》(其一):“水纹簟上琥珀枕。”《杨妃外传》载:“妃进见初,帝授以玉竹水纹簟。”大约用簟竹做的席子上,有自然的纹理,睡在簟席上,就像漂在水上一般的柔软。帐如烟:言帐子的轻密。《苏轼诗集》引宋人注转引唐尉迟僵《中朝故事》:“路岩籍没(抄家),有蚊幮(帐)一顶,轻密如烟,人疑其鲛绡也。”〔3〕挂:亦有作“拄”者,见《苏轼诗集》卷22校勘记。
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1〕,无灾无难到公卿。
【题解】
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苏轼第四子邂生,小名干儿。其母为朝云。在北宋时,婴儿出生后满月,有替其洗身的习俗。
那一天,亲宾盛集。浴儿毕,剃去胎发,遍谢坐客。详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苏轼此诗约作于元丰六年十月。
此诗首句所云乃人之常情,次句一转。作者认为,聪明是好事,也是不好的事。就其不好的方面而言,自恃聪明,以为天下没有人能超过我,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到处碰壁。还有,人的聪明的名声出去了,别人会妒嫉你,给你制造麻烦。作者“乌台”之灾,就是由此得来。作者似乎有几分自责,但其着重点是在宣泄心中不平之气。
后二句,作者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中。他一方面在总结自己人生经验教训之后,希望儿子“愚且鲁”,因为那样可以“无灾无难”;另一方面却又未能免俗地希望他官至公卿。愚且鲁的人到公卿的也有,那是因为祖上显赫,沾有余荫,这种特殊条件,苏轼不具备。
矛盾于是产生,他只有自我解嘲了。既可看出作者此时心理不平衡,又真实地表现出他思想中也有等同于一般人的庸俗的一面。
此诗的艺术性只属一般,但历代为人们津津乐道,可能缘于聪明人装糊涂的无奈心态。
元丰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干儿病亡。《苏轼诗集》卷23有诗哭之。
【注释】
〔1〕愚且鲁,愚笨而且迟钝。《论语·先进》:“柴(子羔)也愚,(曾)参也鲁。”曾参后来成为贤人。作者大约希望他的儿子成为曾参那样的人。这是一种理解。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1〕。
莫嫌荦确坡头路〔2〕,自爱铿然曳杖声〔3〕。【题解】
元丰四年(1081),苏轼所作《东坡八首》,其序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以其地在黄州东门之外,又以白居易为忠州刺史时有《东坡》诗,因而效其名,名此地为东坡,并以此地名作为自己的别号。元丰六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作者拄杖独游,作此诗。
首句点清。东坡幽静,清;夜,清;“月色”,清;“雨洗”,更清。作者置身清静澄明之中。这是全诗的环境。次句点行。作者所居“东坡”,用现在的话说,是城乡结合部。东坡以西就是市井,所以有“市人”活动。市人活动结束以后,作者出来活动,大地显得空旷,空旷也是清。
末二句写行。“莫嫌”、“自爱”,避免平直,掀起一道小小的波澜,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作者踏着险峻不平的山石路行进,凝听着手杖接触山石发出的有节奏的铿铿声。这更是一种清,只有忘却一切而热爱大自然的人,才能享受到,才能欣赏到。这就是清之美,自然之美,自得之美,自在之美。
清代评论家王文诰在他的《苏文忠公编注集成》评作者此诗,“出自天成”,天就是自然。
【注释】
〔1〕野人:对市人而言。东坡属村野,或曰郊野,故作者以野人自称。〔2〕荦确:高低不平的山石。〔3〕曳:拖。
和秦太虚梅花
西湖处士骨应槁〔1〕,只有此诗君压倒〔2〕。
东坡先生心已灰〔3〕,为爱君诗被花恼〔4〕。
多情立马待黄昏〔5〕,残雪消迟月出早〔6〕。
江头千树春欲闇,竹外一枝斜更好〔7〕。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8〕。
万里春随逐客来〔9〕,十年花送佳人老〔10〕。
去年对花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11〕。
不知风雨送春归,收拾馀香还畀吴〔12〕。
【题解】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春。
秦太虚,名观,后字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学者称淮海先生。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咏梅花颇有新意,见《淮海集》。当时不少诗人与之唱和,而以苏诗最负盛名。
诗首四句评价秦观原作。观此咏梅花诗堪称平稳之作,然较之本诗注文中所引林逋“疏影”一联,实有不及。苏轼以为秦观诗“压倒”林逋诗,称许过高,非持平之论。宋胡仔认为苏轼只是“趁韵”(《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1),本意并非如此。
次四句写赏梅花。“江头”一联为历代传诵名句。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魏庆之《诗人玉屑》引《遯斋闲览》均以为得梅花幽独闲静之趣;清王士祯《师友传习续录》、纪昀评苏诗都认为苏诗高于林逋的“疏影”一联。苏轼此二句,造语平易、随意,略其貌,全其神,有题外之旨,弦外之音。其传神处正在于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中所云“无意苦争春”。
再四句写与梅花情缘。熙宁问杭州三年,作者自叙步林逋之踪迹,常于孤山赏梅。其后十月,随着岁月流逝,人事沧桑,爱梅之心未变,而梅爱己之心亦然。情缘甚深。末四句抒发今日感慨。由于谪居日久,心绪不佳,作者自叙去年、今年均有负梅花;但这种心绪,暂时还不能改变,只得把呵护梅花的事情委托天公。抑郁之至,不能自已。
和诗兼次韵,已是难能可贵。苏轼又用同样的诗韵写了《再和潜师》即与参寥唱和的梅花诗(见《苏轼诗集》卷22),也很精彩。由此可见苏轼确实才华横溢,超凡脱俗。
【注释】
〔1〕西湖处士:谓林逋。逋字君复,钱塘人。逋居西湖之孤山,未出仕.故以处士称之。逋酷爱梅花,其《山园小梅》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为名句。《苏轼文集》卷68《评诗人写物》对此联十分十分倾倒。事迹详《宋史·林逋传》。槁:枯槁。骨应槁:谓已死。〔2〕此诗:谓秦观原作《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见《淮海集》。此句意为,秦观的原作压倒了林逋。参本诗“解题”。〔3〕东坡先生:作者自称。在北宋以至后代,以先生自称,是很平常的事情;秦观是作者的晚辈,自称先生,更是自然的事,且显得亲切。心已灰:出《庄子·齐物论》“槁木死灰”。作者谪黄州,今已四年,心境不好,犹似“槁木死灰”。〔4〕恼:引逗,撩拨。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王安石《夜直》:“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此句之意为,因为喜爱秦观这首梅花诗,被此诗引逗起了看花的兴致。〔5〕立马:骑在马上。待黄昏:谓等到黄昏后就去看梅花。〔6〕“残雪”句:此句意为,到了江边,看到还有一部分雪迟迟不肯消溶,时正黄昏,月儿却过早地出来。〔7〕“江头”二句:意谓江头的许许多多梅花正在盛开,使得明媚的春光也相形暗淡了。而竹外有一枝斜开的梅花,相比之下,显得“更好”。闇:同暗。说“更好”,是因为那枝梅花的幽独闲雅的神态。〔8〕“孤山”二句:宋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引白居易《杭州春望》:“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注云:“孤山寺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借喻长着绿草的孤山山腰。〔9〕逐客:朝廷迁谪之人。作者自谓。〔10〕佳人:美好的人,有才干的人。作者自谓。〔11〕草草:随随便便,不认真对待。意为当梅花开的时候,没有去看望,只是后来才去。〔12〕馀香:春尽花凋,唯留余香。畀:给予。昊:广大的天。畀吴:交给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