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8027200000018

第18章 词选(5)

【注释】

〔1〕汝: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临汝。〔2〕雪堂:苏轼在黄州后期的住处。元丰五年春雪中建,四壁绘雪。在东坡,堂凡五问。〔3〕“李仲览”句:王质《雪山集》卷7《东坡先生祠堂记》:“杨元素(绘)起为富川(兴国、永兴),闻先生自黄移汝,欲顺大江逆西江,适筠见子由,令富川弟子员李翔要先生道富川。”翔乃仲览之名,湖北兴国人,元丰八年进士。富川(兴国)在江之东。时苏辙(子由)居筠州;西江,即今江西。〔4〕岷峨:岷山、峨眉山,在今四川境内,此指家乡。以上“归去来兮”句,套用陶潜(渊明)《归去来辞》首句。〔5〕强半:过半。然作者其时实为四十九岁。〔6〕坐见:徒然看着。再闰: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7〕“儿童”句:黄州一带旧属战国时楚地,又为三国时吴地。此句意为,孩子们都学会了黄州一带的语言、歌曲。〔8〕山中友:来自山村中的朋友。这里实际是指雪堂邻里。雪堂在黄州郊野。〔9〕鸡豚社酒:古代习俗,春秋祭社神,邻里皆聚会饮酒。这里是说黄州父老拿出准备过节的酒肴.送别苏轼,朴实而隆重。〔10〕洛水:河名。汝州离洛水不远。〔11〕堂前细柳:傅斡《注坡词》:“公手植柳于东坡雪堂之下。”〔12〕柔柯:柔嫩的枝叶(指所植之柳)。〔13〕“仍传语”三句:谓托李翔传语江南父老,时时晾晒自己所穿的渔蓑,以待我再来。江南指武昌(今鄂城),黄州对岸,作者常去游玩。

西江月

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1〕,半生弹指声中〔2〕。十年不见老仙翁〔3〕,壁上龙蛇飞动〔4〕。欲吊文章太守〔5〕,仍歌杨柳春风〔6〕。休言万事转头空〔7〕,未转头时皆梦。

【题解】

此词作于元丰七年十月。

平山堂在扬州西北瘦西湖边,庆历八年郡守欧阳修所建。欧公与苏轼有师生之谊,嘉祐二年苏轼应礼部试,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出色答卷,博得进士第二名,主考官就是欧阳修。苏轼仕途坎坷,宦游四方,每过扬州,必然要去拜访平山堂。他第三次来到平山堂时,欧阳修已然病逝十来年了。但欧阳修留在平山堂壁间的题词,仍是龙飞凤舞一般,供苏轼及后人瞻仰,令苏轼及后人敬佩。为凭吊这位文坛领袖、一代宗师,不由得又吟出欧阳修《朝中措》词“堂前垂柳”、“几度春风”的佳句,满怀激情,无限感慨。结句虽带有“入生如梦”的感伤,更寄托着对先辈恩师的感激与思念。词中只赞恩师的字迹(龙蛇飞动)和诗词(杨柳春风),不谈政局时势,既切合贬官的身份,又体现出欧公的主要业绩和特点。不加雕饰,却足以引起读者共鸣。

【注释】

〔1〕平山堂:庆历八年欧阳修建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大明寺侧。因见江南诸山皆如同拱列堂檐下,故名平山堂。苏轼平生三次过访平山堂。第一次是熙宁四年十月,苏轼由汴京赴杭倅时;第二次是熙宁七年十月苏轼由杭倅移守密州时;第三次即此次元丰七年十月苏轼由黄州赴汝州时。清人王文诰谈三过平山堂在元丰二年四月由徐州移守湖州时,与史实不合。〔2〕弹指:本是佛家语,喻极短时间。〔3〕“十年”句:苏轼于熙宁四年九月与弟子由同往颍州拜谒欧阳修,至此时已有十三年;“十年”是举其成数。老仙翁:指欧阳修。〔4〕龙蛇飞动:傅斡《注坡词》云:“文忠公墨妙(指欧阳修墨迹宝书),多著于平山堂,‘龙蛇飞动’言其笔势之腾扬如此。”〔5〕文章太守:欧阳修自称,详见下注。〔6〕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苏轼化用欧词佳句与意境而成文,词风疏隽、语言明快而情意稍嫌凄凉。〔7〕万事转头空:袭用唐白居易《自咏》诗原句:“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追进一层,唤醒追名逐利的痴愚者。情调低沉,是对贬谪生涯的别样抗争。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1〕,西兴浦口〔2〕,几度斜晖〔3〕。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4〕。谁似东坡老,自首忘机〔5〕。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6〕。算诗人相得〔7〕,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8〕。

【题解】

此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三月。

参寥子,乃释道潜,有《参寥子诗集》传世。

傅斡《注坡词》题下有“时在巽亭”四字。巽亭,在杭州东南。《苏轼诗集》卷31《次韵詹适宣德小饮巽亭》:“涛雷殷白昼。”知登此亭能观潮。

上片观潮。首句写潮来,以千军万马奔腾驰突之势。随着潮落,笔调变得舒缓深沉。以人的聚散“有情”,反衬潮的来去“无情”,更显气象雄杰。钱塘江上,西兴渡口,在几度斜晖中,多少观潮者与弄潮者,在这里表演了人生的一幕或全剧。世事沧桑,有斜阳见证,潮水作证。作者由潮的涨与落,联想到人生的涨与落。人生追名逐利,变化无常,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故有“不用思量”的慨叹,因为思量也没有用。此时,作者所能做到的,是独善其身。末二句超越现实,笔调又一转为超旷。盖其时离杭在即,作者已厌倦宦途奔波,故有此语。

下片与道潜叙旧。首先追叙西湖的经常相晤。作者方外知己,首推道潜。然其缘首在诗,故作者以诗人称之。“算诗人”二句乃实写。末七句言践约归隐杭州以宽慰道潜,将来相聚之日尚多,寄郁悒于豪宕,此其所以为高。

全作发于至情,从心底流出。可以想见当日挥翰伸纸疾书之态。

【注释】

〔1〕钱塘江:浙江的下游之称。〔2〕西兴:见前《望海楼晚景五绝》诗注。〔3〕晖:太阳光。斜晖,习惯称正午后斜射的太阳光。〔4〕“不用”二句:出王羲之《兰亭集序》:“向(过去)之所欣(喜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意谓一俯一伸之间人和人进行的活动都变了。非,变。〔5〕忘机:恬淡自适,消除机心。〔6〕空翠烟霏:春天登山看西湖,看西湖周围的山所见到的景象。因为山在水边,山中常有细细的烟雾,那里水气的蒸发。翠,周围和眼前的树木、青草,也沉浸在空并濛之中。〔7〕相得:彼此性情爱好相合,很融洽。〔8〕“约他年”七句:《晋书·谢安传》:谢安虽为大臣,然而隐居东山之愿望始终没有改变,常常提及此事;他出镇扬州,病危回到都城建康(南京),过建康的西州门的时候,自以为原来归隐的志愿没有达到,深深地感到是一件憾事;他死后,他的外甥羊昙一次醉中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此以谢安、羊昙事为喻,表达日后归隐的夙愿,并盼望实现,劝道潜莫为暂时离别而悲伤。东还海道:从海道回到杭州;杭州靠海。谢公:原指谢安,此自谓。雅志:谓归隐。莫相违:违背与道潜归隐之约。“愿谢公”二句,表示自己希望努力做到。羊昙事,令人极为感动。作者虽然采取了否定的语气,以自慰慰人。然而究其实,其中还包含一些生离死别之情。或者说,这方面的忧惧。值得细味。

蝶恋花

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1〕。天涯何处无芳草〔2〕。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3〕。多情却被无情恼〔4〕。

【题解】

此词作于绍圣二年(1095)春末,约已及夏初。

上片写春景。写物。首句写花、果,叹惜花已褪色,零零落落;杏是青的,而且还很小:点明季节已是暮春。接着写燕子飞绕绿水环流的人家:点出此词所写地点。第四句写柳,柳也非复盛时,但见其絮纷飞,而且经风吹散,越来越少。第五句写到处是芳草,草盛则花稀:也是暮春。词云“褪”、“残”、“少”,寓伤怀于其中。伤春是上片的基本情调。下片的基本情调则是伤情。写人。墙里佳人荡秋千,墙外是来往的道路。墙外行人注视佳人荡秋千,而佳人只顾自己笑。行人被搅动情思,更添惆怅,虽然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还是张着耳朵听笑声,直到什么都听不见。这本富有喜剧色彩,末句一转,情调起了变化。原来佳人的离去,就是因为恼怒行人的注视。行人多情,佳人无情,双方都伤情。上下片浑为一体。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传诵久远的伤春佳句。据说苏轼尝命侍妾朝云唱此词,朝云推辞说:“奴所不能歌者”,正是此二句也(清·张宗《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盖此二句即当时贬谪生涯、悲情处境的真实写照。清·王士祯《花草蒙拾》谓此二句“缘情绮靡”,擅写情词的高手柳永也“未必能过”。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词话》云:“‘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二字极有理趣。”全词富有哲理性。金代诗人元好问《鹧鸪天》词袭用“多情”句,对句补云“今夜还如昨夜长”,堪称绝妙,也可看出苏轼此词的深远影响。

【注释】

〔1〕绵:柳絮。〔2〕何处无芳草:出《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此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3〕悄:寂静无声。〔4〕却被:反被。

贺新郎

夏景

乳燕飞华屋〔1〕,悄无人、桐阴转午〔2〕,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3〕,扇手一时似玉〔4〕。渐困倚、孤眠清熟〔5〕。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6〕。又却是,风敲竹〔7〕。石榴半吐红巾蹙〔8〕,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9〕。裱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10〕。又恐被、西风惊绿〔11〕。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12〕。共粉泪,两簌簌〔13〕。

【题解】

此词寓意很深,历代研究者很多,关于作于何时,也有多种说法。当代邹同庆、王宗堂二先生编撰的《苏轼词编年校注》定此词作于绍圣二年(1095)初夏,今从。词旨亦从邹、王说。

上片写一位青年女子的孤芳。她独自住在装饰华丽的屋子里,只有小燕子时不时地飞来。她手持白团扇,犯困,倚在床上,渐渐睡熟了。梦中到了神仙住的最深处,风推门发出的声音把她惊醒了,她不免有些气恼。更令人气恼的是,风又来敲竹子了。下片写石榴。初夏唯有石榴花开得火红,当众花凋谢以后,榴花独芳,陪伴着爱护它的孤独人,写出榴花的高洁脱俗,有人情味。又写它心事重重,恐怕秋风吹落了花瓣,只剩下绿叶。它设想这一天早晚会来,爱护它的孤独人一定来看它。这一天真的来到时,他和它的眼泪不断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