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初从政:开始做官。鲁叟:指孔子。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叟是老年人通称,孔子活了七十三岁,自可以叟相称;这里是说谒孔庙,拜孔子像。〔2〕郁律:炊烟上升的样子。蛟蛇走:蛟蛇走动时,曲曲折折。此句是说石鼓文的文字时而像炊烟上升,时而像蛟蛇走动。〔3〕以指画肚:古人故事。如晋钟繇传后汉蔡邕的笔法,精思十余年,寝息时则画其被,被为之穿。见陈思《书苑精华》。唐虞世南学书法,有于被下以指画肚故事,见张怀王瓘《书断》。此句谓字难认。〔4〕箝:箝子夹住。此谓难读。〔5〕韩公:谓韩愈。韩愈《石鼓歌》:嗟予好古生苦晚。〔6〕“我车”二句之下,有苏轼自注:“其词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又云:其鱼维何,维屿维鲤。何以贯之?维杨与柳。惟此六句可读,馀多不可读。”车:兵车;攻:进攻;同:同时参加活动。《石鼓歌》所云“我车”二句,写一次围猎。贯:贯穿,意思是用杨、柳枝把、鲤穿系在一起。(xù):鱼名,即鲢鱼。〔7〕“古器”二句:意为那么多的字不可识,只识六句,好像纵横陈列的古器中只认识鼎,天上数不清的星星中只认识北斗。〔8〕“模糊”句:谓石鼓一半已残破,石鼓上的文字半已模糊。瘢:疤痕;胝(zhī):老茧;隐:隐藏,引申为覆盖、遮盖。长时间风吹雨洒,淤积在泥沙之中,以致如此。〔9〕诘曲:曲折。犹能:还能,含庆幸之意。跟:脚后跟;肘:臂肘。比喻残存的笔画。此句之意为:在剩下来的一部分石鼓文字中,还能曲曲折折地辨认出其中一些字的笔画,如偏旁等等。〔10〕娟娟:美好的样子。缺月:月牙儿。此句之意为:石鼓文字,就像美好的月牙儿隐藏在云雾之中,只能时不时地看到它的芳容的一点点;也就是说,只能看到石鼓文字的一些笔痕,而又不清楚全貌。〔11〕濯濯:光泽清秀的样子。嘉禾:长得很好的禾苗、农作物。秀:本意为清秀,这里是说长势旺盛的禾苗,作动词用。稂(lang)、莠(yòu):两种危害的杂草。此句之意为,清秀旺盛的禾苗,长在稂、莠中间。比喻石鼓文字中一些字的笔画清晰,但在遭风雨剥蚀已久的瘢痕中间,很难分辨清楚。〔12〕“漂流”句:意为石鼓并不是固定安放在一个地方,在过去一次又一次的战乱流转中,石鼓亦行踪无定,却在众多古器物遭到毁坏的情况下,偶尔幸运地存留了下来。〔13〕“独立”句:意为在过去独立流传的千年中,石鼓与谁为伴?下面对此做了回答,这就是轩辕黄帝、仓颉、李阳冰、李斯。〔14〕追:追求。轩:轩辕黄帝。颉: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唯诺:唯唯诺诺,答应、接受别人的话。此句之意为:石鼓文字,往上追源,它们追求并继承黄帝、仓颉的精神,没有一点点违背。〔15〕揖:作揖,古代士大夫见面时的一种礼节,这里有请之意。斯:秦李斯,小篆的创立者。冰:李阳冰,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善小篆,自称是李斯的继承者(见《唐国史补》卷上)。彀(gòu):待哺食的雏鸟。(gū):哺乳,引申为吃奶的小孩。此句之意为,石鼓文字往下延续。恭请李斯、李阳冰他们进来,哺育了他们,开拓了小篆发展的新天地。〔16〕周宣:西周时的宣王(?—公元前782年)。《鸿雁》,《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毛诗序》说此诗是为赞美周宣王而作的。此句之意为:回忆过去周宣王的时候,人们歌《鸿雁》诗赞美他。〔17〕籀(zhòu)史:周宣王的史官,名籀。蝌蚪:蛙和蟾蜍的幼体,本作“科斗”。这里是说科斗书。科斗书乃我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又名科斗文。以头粗尾细如科斗而得名。籀史变科斗文为大篆。〔18〕厌乱:厌周夷王、厉王之乱。圣贤:谓周宣王。周夷王、厉王(?—公元前828)行暴政,民不堪命。〔19〕中兴:由衰落而重新兴盛。耆耈(qúqǒu),老年人,这里指籀史和下面提到的方叔、召虎等人。周宣王重用籀史、方叔、召虎,国力转弱为强。〔20〕徐虏:指周时住居于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一带的部族。阚(hǎn):虎发怒的样子。《诗·大雅·常武》:“进厥虎臣(谓周宣王任用的虎臣;厥,他的),阚如境(xiǎo)虎。”婋虎,亦作“哮虎”,咆哮怒吼的虎。〔21〕伏:降服,臣服。犬戎:古戎族的一支,在殷周时居于我国西北部。《诗·小雅·六月》:“薄伐狁。”狁(xiǎnyǔn)亦作“猃狁”、“荤粥”,即诗中所云“犬戎”,春秋时称戎、狄,秦、汉时称匈奴。嗾(sǒu):用口作声指挥狗,引申为指使。此连上句之意为,周宣王派遣他的虎臣带着兵去东征徐虏,北伐犬戎,士兵都由他调动,听他指挥。〔22〕象胥:古代翻译并办外交的官员。《周礼·秋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杂沓:谓往来不断,指象胥。此句之意为犬戎不断派使者进贡狼、鹿。(23〕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之臣,得到宣王的信任,方叔南征荆,召虎东征淮,都有大功。联翩:本意为鸟飞貌。这里是说前后接着。圭: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礼器。卣(yǒu):礼器,中型酒尊,形状很多。《诗·大雅·嵩高》、《诗·大雅·江汉》等有记述周宣王赏赐功臣圭、卣的诗句。〔24〕鼙(pí):军鼓。鼓鼙:敲军鼓。此句之意为,周宣王制军鼓、敲军鼓,是为了思念将帅,不是自我歌功颂德,目的是崇尚武功,尊重将帅。〔25〕考击:敲击乐器。嚎瞍:瞎子,这里是说乐师。此句之意为,周宣王难道是为了自我取乐而麻烦乐师奏乐?借反诘而言明思将帅;强调上句之意。〔26〕嵩高:《毛诗序》谓《嵩高》乃“尹吉甫美宣王”作。其诗云:“吉甫作颂,其诗孔硕(甚大,引申为隆重、热烈)。”尹吉甫,和召叔、召虎一样辅佐周宣王。吉甫以嵩之高比周宣王。此句之意为,什么人写了《石鼓文》这篇可以比美《嵩高》的歌颂周宣王的赞誉文字。〔27〕岣嵝(góulóu):史有岣嵝碑,又称“禹碑”,在衡山上。凡七十七字,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夏禹治水纪功的石刻。斯文:这篇文章,指《石鼓文》。齐,相等,一样。此句意为,《石鼓文》是一篇可以和《岣嵝碑》相提并论的万古不朽之作。〔28〕不矜伐:不居功、不自傲。谓《石鼓文》的作者。〔29〕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忠厚:忠诚、朴实、厚道。此句谓作者作《石鼓文》诗时,距离周文王、武王不远,古风尚存。〔30〕无甲乙:无月日。此句之意为:想在石鼓文上寻找作文的年月,找不到。〔31〕“岂有名字”句:谓石鼓文作者的名字,在文中也找不到。〔32〕七国:齐、楚、燕、赵、韩、魏、秦。周衰以后,更为以上七国称雄。〔33〕九有:九州。此句谓秦统一六国。〔34〕“扫除”句:谓秦焚毁诗书。诵法律:背诵法令条文。秦以吏为师。〔35〕俎豆:俎乃放肉的几;豆,盛干肉一类食物的器皿。俎豆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投弃俎豆”,谓秦废弃礼,不用礼器。陈:陈列。杻(chóu):和鞭一样,都是刑具。〔36〕祖龙: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驷《集解》引苏林注文:“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37〕上蔡公子:李斯。李斯是上蔡(在今河南境内)人。斯被秦二世所杀,临刑前,对儿子回忆不得志时的情况,说,我想和你一起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打猎),再也不可能了。见《史记·李斯列传》。〔38〕“登山”句: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登泰山等地,刻石立碑,歌颂秦统一六国的功德。〔39〕“后者”句:意谓上句所说之事,后人办不了,前人也没有第二个。〔40〕“皆云”二句:意为碑文上都说秦始皇帝巡视天下;说始皇帝烹灭强暴,消灭了六国;说始皇帝救了老百姓。四国:指统一后的天下。黔首:老百姓。黔,黑色。老百姓以黑巾裹头、故云。〔41〕《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委:扔掉,不要。此句谓秦焚毁《六经》。〔42〕击剖:击而碎之。此句谓此石鼓亦当遭到击剖的命运。〔43〕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标志统一天下之权,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之宝。沦泗上:秦进攻东周,取九鼎移置都城咸阳,有一鼎飞入泗水。以上俱见《史记·秦本纪》唐张守节《正义》。〔44〕“欲使”句: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回过泗水,命令千人沉入泗水之中,要把周鼎取出来。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万夫:苏轼夸张之词。泗水:发源于山东泗水县境,流经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入洪泽湖。〔45〕“暴君”二句:意为秦始皇没有得到周鼎。苏轼认为,周鼎是神物,它严守自身的洁白,不愿遭受秦始皇这样的暴君污辱,藏起来了。〔46〕“是时”二句:意为石鼓能逃脱秦始皇击剖的劫难,是上天派鬼神守护它。〔47〕“兴亡”句:自周宣王即位,至作者作诗时,凡二千年,更换秦、汉、三国、晋至隋、唐、五代等朝代。此句“兴亡百变”谓此。百:多。物:指石鼓。闲:闲暇,和平常一样。自闲:外面发生的一切和自身没有关系,自身从容地生活着。意谓石鼓保存了下来。〔48〕“富贵”句:承上句,说石鼓。石鼓曾经富贵过,荣耀过,但很快就过去了。一朝而非长远,言短,当指初出现时。正因富贵过、荣耀过,所以其名不朽。〔49〕物理:事物发生、发展、消亡的道理。这里指历史兴亡,也包括个人命运。〔50〕汝:石鼓。寿:寿命。石鼓的寿命,凡二千年,人怎么能比?不由得感叹。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大雅初微缺〔1〕,流风困暴豪〔2〕。
张为词客赋〔3〕,变作楚臣骚〔4〕。
展转更崩坏〔5〕,纷纶阅俊髦〔6〕。
地偏蕃怪产〔7〕,源失乱狂涛〔8〕。
粉黛迷真色〔9〕,鱼嘏易豢牢〔10〕。
谁知杜陵杰〔11〕,名与谪仙高〔12〕。
扫地收千轨〔13〕,争标看两艘〔14〕。
诗人例穷苦〔15〕,天意遣奔逃〔16〕。
尘暗人亡鹿〔17〕,溟翻帝斩鳌〔18〕。
艰危思李牧〔19〕,述作谢王褒〔20〕
失意各千里〔21〕,哀鸣闻九皋〔22〕。
骑鲸遁沧海〔23〕,捋虎得绨袍〔24〕。
巨笔屠龙手〔25〕,微官似马曹〔26〕。
迂疏无事业〔27〕,醉饱死游遨〔28〕。
简牍仪型在〔29〕,儿童篆刻劳〔30〕。
今谁主文字〔31〕,公合把旌旄〔32〕。
开卷遥相忆〔33〕,知音两不遭〔34〕。
般斤思郢质〔35〕,鲲化陋儵濠〔36〕。
恨我无佳句,时蒙致白醪〔37〕。
殷勤理黄菊〔38〕,未遣没蓬蒿〔39〕。
【题解】
此诗作于熙宁四年(1071)五月,时苏轼在汴京,官官告院。张方平(安道)时知陈州,弟苏辙为州教授。方平是苏轼兄弟最敬重的长辈。方平作的读杜诗,苏轼兄弟都有次韵。
此诗分三段,首十四句为第一段,历叙诗歌发展源流,说明杜甫是《诗经》、楚《骚》、汉赋的继承者。第二段十四句写杜甫的遭遇,兼及李白。着重写了杜未能得所用。第三段十二句,写杜诗是后代学习的典范。儿童学,方平和作者皆学,并有唱和诗篇。
此诗为五言排律,除尾联外全诗皆对仗,不同于五律的只中间四句对仗。今观此诗对仗工稳、自然,功力非凡。此诗为次韵,必须用原唱之韵,不同于自唱的自由用韵。此诗次韵却如自唱,驱遣难韵,若无其事,且不乏“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这样的名句。张方平原韵之题为“读杜诗”,次韵内容亦为读杜诗。方平以博学闻,诗亦为时所称,平生服膺杜甫,其读杜诗乃精心结撰。其诗论杜诗成就,见解深刻,叙杜甫遭遇,哀恻动人。然较之苏轼次韵,则高下判然。轼诗从历史高度,时代广度论杜甫,为方平所不及。轼诗读杜,学杜,似杜,杜诗步步为营,深稳严谨,轼此诗亦然。然亦有杜诗所未有者,轼诗句句直下,一气呵成。论者谓轼此诗面目是杜,气骨是苏,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