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红泥炉(上、下)
8033600000033

第33章 城市·文化(2)

太原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上要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的道路,政府在创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等方面要真抓实干。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中心城市,在文化功用方面要强于其他的城市,资金、人才的集中度较省内的其他城市也要高出一些。中心城市除了政治、经济的功能外,文化的功能十分突出。比如创作策划音乐舞蹈史诗《华夏文明看山西》《魅力山西》等等大型演出剧目,用世界水准的歌舞形式铸造山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鲜明特色,在五台山实景衬托中表演能够突出山西特色文化的大剧目,应该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意和项目。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卫视、湖南出版集团、北京创意产业、上海创意园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都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启示。

我知道,太原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非常重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晋阳古城、蒙山大佛等的开发利用,策划举办了大型文化演艺活动,举办优秀经典剧目与交响音乐会的演出等等。希望太原的文化产业会有大的突破和大的发展,能够带动起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蓬勃发展。

第三(节) 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脉聚并州

山西因其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灿烂、影响深远,被誉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以及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太原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有着悠久厚重大气磅礴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华夏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章。了解华夏文明,需要认识山西历史文化;把握三晋文脉,更需要认识太原的历史文化。

晋水、晋阳及太原古城池成为三晋文化的发端

世界上着名都市的形成发展几乎都跟河流水系有直接的关系,太原古城的形成与发展,与一条算不得阔大也算不得流长的晋水密切相关。晋水源出今日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东流汇入汾河。晋阳则因位于“晋水之阳”得名。

《管子·乘马》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大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中都明确记载着晋水就在晋阳。晋国之称号出自何处?《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封唐叔虞于唐地,叔虞子燮父即位后,因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晋”从此成为山西的代称。而三晋之地,大体相当于通常说的中原黄河流域。自班固、郑玄、杜预、郦道元、朱熹到阎若璩、顾祖禹、范文澜等史家,都主张叔虞封唐之地在今天的晋源镇。

秦汉以前的上古时期,是华夏文明的发生和奠基时期,也是晋阳文明的形成时期。尧、舜、禹时代,太原属陶唐之地、冀州之域、并州之域。夏、商、周三朝,不乏太原或晋阳的文字记载。公元前541年“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春秋·鲁昭公元年》),此处的“大卤”即指太原。实际上当时的太原也只是个地理泛称,相当于晋阳古城及周围的平原地带。

太原的名称和辖区历史上几多变化。晋阳之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十三年》“晋赵鞅入晋阳以叛”的记录,也就是说,东周鲁定公十三年(前497)之前,已有晋阳邑,所以晋阳建城应该早于这个时间。当时的晋阳城,由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督率建造。史称董安于“世治晋阳”,其先祖董狐则以“秉笔直书”的晋国太史闻名。董安于将城址选在太原盆地北缘悬瓮山麓的晋水之阳,这里是汾河、晋水的交汇地,建成后的晋阳“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左传·成公六年》)遗址在今天的晋源区古城营村。晋阳城墙用版筑的方法,由黄土夯实,高厚坚固,城内宫殿的柱础由优质铜铸造而成,宫墙由狄蒿苫楚木材围圈。战国时期晋阳成为赵国早期都城。

秦时实行郡县制,公元前247年,设太原郡,以晋阳县为郡城,这是太原第一次作为地区建制的名称出现。并州之称,则在东汉。两汉以降,太原因其显赫的地位和重要影响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城市,频频见诸志书典籍和城乡碑铭。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古时期的800年间,太原城池更加辉煌。唐朝的晋阳城,达到历史上空前的规模,沿着汾河两岸形成了一个城市集群,整个城市周长42里,仅城门就有24座,东城、西城和中城并立,府城、县治分列,演绎着“龙兴之地”的盛唐气象,当时称为晋阳、太原、并州或者是北京,太原与长安、洛阳、开封、扬州等并列为国内的大都市。

及至宋元明清近古时期的1000余年,晋阳有毁有建。宋太祖、宋太宗,对晋阳城水漫火攻,毁坏严重,晋阳行政一度由府治降至县治,城内的十字官街改为丁字街。到了明代,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第三子朱木冈为晋王。此后,工部调发山西民夫,在太原、大同、潞安三府分别为晋王、代王、潞王建造宫殿。洪武九年(1376),太原旧城扩建完工。扩建后的太原城墙,周长24里,城高3.5丈,内夯黄土,外包城砖,开启了迎晖、宣春、承恩、迎泽、振武、阜城、镇远、拱极八门,城周有深3丈、宽6丈的护城河一道,吊桥、城楼、角楼、小楼、垛口应有尽有。城郭壮丽,殿宇辉煌。明王朝对太原城的扩建,奠定了近代以来太原城建的基础。

晋阳文化连接起三晋文脉与华夏文明

中国不能没有山西,山西不能没有太原。太原位于山西中心区域,自古就是边塞屏障,国之藩篱,京畿近地,北方重镇,曾经发生在晋阳城的重大事件,如“三家分晋”、“刘恒治代”、“北朝称雄”、“李渊起兵”、“五代更迭”、“北宋毁城”等等,直接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太原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处,历史上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在太原一带生存发展,太原也因此成为前秦国都,东魏下都,北齐别都,后唐、后晋、后汉等朝代的国都或陪都,大唐的北都。数千年来,太原始终是三晋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才杰四出,文俊迭起,帝王巡游,将相登临,晋阳山水孕育了众多文采飞扬、书画并长、思想深邃、开拓创新的才子学者,也吸引着封建帝王们的目光,他们的活动对三晋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唐代太原诗人璀璨夺目经久不衰的光彩照亮了中国文坛。长于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写出意境奇美堪称边塞诗压轴之作的诗侠王之涣和王翰二人,“七绝圣手”王昌龄,“花间词派”的创始者“温庭筠”,与李白、杜甫齐名留下民间疾苦和唐代史诗的白居易,一个个声名远播,诗才横溢。北宋书画家米芾,世居太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与苏轼等人合称“宋四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公举为明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傅山成为明清之际的最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药理学家;祖籍太原的阎若璩,成为清代声名赫赫的考据学家。太原还有孔夫子为其高风亮(节)感动而作琴曲《陬操》的晋国大夫窦韬,有“为知己者死”的国士豫让,有唐代明相能臣狄仁杰,有北宋名将杨业,还有近代乡绅刘大鹏。晋阳大地的这些饱学之士、文明俊秀的活动,程度不同地影响波及至中华文明和三晋文脉。

秦王嬴政,这位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成为光临太原的皇帝第一人;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从晋阳出兵北击匈奴,留下了“白登被围七日夜”的深刻记忆;汉文帝刘恒,继位前曾在都城太原为代王17年,人称晋阳是“龙潜之地”。汉武帝也曾坐镇太原,指挥对匈奴的战争;以追求奢华糜丽着称的隋炀帝杨广,年轻时候曾为晋王,镇守并州。

太原是盛唐的北都,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兴国的风水宝地。誉为“太原公子”的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并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不朽功业。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东征高丽回朝途中,驻留太原三月,于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题写了得王羲之书法神韵的行书体碑刻《晋祠之铭并序》,中国书法艺苑增添了一件难得珍品。

唐太宗故地重游,感慨良多,他从长安带来的伶人乐师,在太原奏演歌乐,并设立教坊、梨园,太原因此出现了一些流传后世的歌舞佳作。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祖籍并州,显庆五年(660)三月,时为皇后的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二圣”逗留期间,聚亲朋,会名士,宴乐不停,歌舞升平。唐玄宗李隆基也曾来到了太原,留下了潇洒飘逸的诗文。及至宋元明清千余年来,晋阳文运旺盛不衰。

太原古城众多的遗存印证了三晋与华夏文明

太原,以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而着称,以开拓进取延续了三晋文脉而自豪,以众多的中华文明遗存瑰宝而骄傲。

近年在太原发掘的几处墓葬及其雕刻绘画艺术作品,再现了太原曾是华夏民族融合的前沿地带,是中国古代的国际都城。王郭村娄睿墓壁画,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珍品,以墓室壁画的规模和技艺而论,专家认为“其保存最好,艺术水平最高,要数北齐山西太原的娄睿墓壁画”。王家峰的徐显秀墓中的车驾出行图,是墓主人生前出行时隆重热闹场面的真实写照。其墓道两侧壁画,场面华丽,人物众多,器物齐全,饰物精美。南北朝时期太原的墓葬壁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高峰。王郭村发掘的一座印证中外文化交流的隋朝虞弘墓葬震惊世人。虞弘墓的汉白玉石椁,雕绘了异域人宴饮、乐舞、射猎、家居、出行以及宗教信仰的场景。据考证,墓主虞弘为西亚人,曾在北齐、北周和隋朝为官,生前地位很高,死后得以厚葬。这几处墓葬对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太原的国际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龙山石窟是中国最大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由元代全真教道人宋德芳主持营建,龛内40余尊造像,具有浓郁的元代风格,雕工朴实,刀法流畅,线条简练,给人以庄重、浑厚、粗犷的艺术美感。天龙山石窟集建筑、雕塑为一体。雕塑题材和对象是佛教尊奉的佛、菩萨,石窟的开凿成形经历了东魏、北齐、隋、唐四个朝代,从佛像到花纹都反映了南北朝到唐朝的几百年间中国石窟艺术写实性、装饰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变迁脉络。

晋祠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建筑群之一。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朝廷追封晋国始祖唐叔虞为汾东王,为叔虞之母邑姜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祠庙。晋祠的圣母殿、鱼沼飞梁和侍女像号称“三绝”。圣母殿空间阔大,肃穆庄严,完整地保留了宋朝建筑的形制和结构,成为宋式建筑的经典之作。仅载于古史、藏于书画的十字飞梁形制的鱼沼飞梁,则成为世界桥梁建筑的孤例。圣母殿里的彩塑,成为古代造型艺术的极品,其中34尊宋朝侍女彩塑,开创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彩塑之风,堪称中国古代女性雕塑的集大成者。

太原古城的标志是永祚寺的双塔。永祚寺为明代修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晋阳官僚学士们在寺内集资兴建文峰塔;万历三十六年(1608),由宣文皇太后资助,修建了宣文塔。双塔象征着太原人重视教育崇文明礼的传统精神,塔高50多米,均为八角13层塔。双塔以文峰、宣文命名,三晋文脉益加昌盛。

太原古城有大量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迹和典型遗存,有鲧筑城郭、大禹治水的神话,有神农稼穑、帝尧旧都的传说。晋水汾河孕育了晋阳文明,周柏唐槐见证了太原兴盛。这里曾经是明清晋商施展才能聚积财富的大后方,是金多银满的大商城;这里是三晋士子投笔从戎抗击入侵的根据地,是搏击拼杀的古战场;这里是风雅乐颂城,这里是英雄用武地。遥思古往,无限感慨。立足太原的热土,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锦绣太原城人杰荟萃地的文明古风,依然听得见数千年来华夏文明跃动的时代强音,依然摸得见巍巍三晋大地永不停顿的浩浩文脉。

第四(节) 近代建筑遗产与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

城市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文化环境和城市建筑的优劣对城市文化品牌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太原的近代建筑,尤其是民国时期那些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功能的建筑,大多具有典型意义,而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的整体形象影响极大。在太原特色文化名城的建设当中,必将会产生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20世纪前期太原以学校、官衙为主的建筑群及其历史价值

目前太原市还没有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现代建筑。入选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全省32处,太原就有山西大学堂、督军府、山西国民师范革命活动旧址、高君宇故居、赵树理旧居、太原文瀛湖畔辛亥革命活动旧址、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旧址、太原天主教堂、革命烈士纪念碑等9处。由此可以取得这样一个认识:太原民国时期的省保单位占到全省的1/4,这一时期太原建筑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由此凸显出来。

建筑与城市二者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可以说,太原是全国范围内民国建筑物分量较重的城市之一,这些建筑物的城市文化特征非常鲜明。

民国时期太原主要的省级保护和市级保护建筑物遗存有:山西大学堂旧址(省保)、督军府旧址(省保)、山西国民师范革命活动旧址(省保)、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旧址(省保)、太原文瀛湖辛亥革命活动旧址(省保)、高君宇故居(省保)、赵树理旧居(省保)、牛驼寨战斗遗址(包括烈士陵园、庙碉及工事等)(市保)、山西省立一中旧址(市保)、新民街东花园(市保)、傅公祠(市保)、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署)旧址(市保)、晋绥八分区殉国烈士纪念碑(市保)等。

以上所列仅13项,还有不少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国建筑物,比如太原府故城、太原机器局旧址、西北机械厂旧址、同蒲铁路管理局旧址、山西实验中学的“涵静楼”、太原绥靖公署高级招待所、侵华日军军部大楼旧址、阎氏家宅、徐永昌故居、解放路天主教堂等多处近代遗址和旧址,在保护的大前提下,可供我们开发利用。

二、对近代建筑物及其历史地段的现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模式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古代建筑的保护,对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也十分重要。关于我国近代建筑的保护,最早单独提出是在1988年年底由国家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近代建筑物的通知》,要求各地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第一批优秀近代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上报。通常来说,对近代建筑的保护,除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保护外,还应该包括对近代建筑历史地段的保护。20年过去了,近代建筑物的保护取得了大的成绩,一些省市将近代的建筑群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取得了成效,值得太原在特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