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全知道
8046600000054

第54章 南北朝(10)

刘裕平定桓玄掌权到即位以后,对政治、经济进行了不少改革,除去东晋许多弊政,使政权显得虎虎而有生气。首先,在政权组织上,即提升寒门士族,又不排斥吸收高级士族。他杀了一批顽固抵制寒门士族参与政权、拒绝与其合作的高门士族,如杀太原王愉、王绥、陈郡殷仲文、殷叔文等人。拉拢了许多愿意合作的高门士族结成联盟,如琅邪王谧、王弘、陈郡、谢裕、谢晦、会稽孔安国等人,依然给其高官要职,仅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帮助巩固政权,高门士族在经济上也依然获得了优厚待遇。刘裕等人还主动与高门士族联姻,如为次子刘义真娶谢裕女,招褚秀之为婿,使以刘裕为核心的寒门家族的地位提高了,甚至具有超越门阀士族的地位的趋势。

东晋末年的统治过于宽松,朝廷没有威信,官员不喜欢管理事务,至使豪族十分猖狂,经常欺凌人民。刘裕就部属刘穆之斟酌时宜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刘裕本人以身作则,威禁内外,百官都肃然奉职,没有多长时间就改变了弊政。他关心贫民,先后把京口的渤海刁氏万余顷土地及晋安帝王皇后的土地分赐贫民。当时江南的山湖川泽,多被豪强所侵占,而小民砍柴、钓鱼都要向其交钱交物。为此刘裕颂布了禁止占固山泽的法令。刘裕还采取了一列措施,取制高门士族抢占国家的劳动人口,起兵之初就将役使官人的褚粲等免官。义熙九年(413年)严格土断。会稽大士族虞亮因藏匿了亡命千余人被刘裕下令处死,并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官职。刘裕一方面尽量减轻编户农民的赋役负担,防止其破产,一方面又通过土断将侨人中的大批小农变为编户农民,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加强了国家对自耕农的控制以充实国家的经济力量,为强大的王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州郡所送秀才、孝廉进行考试,决不允许滥竽充数。在平定刘毅之后,在荆州“宽租省调、节役原刑”,赢得了荆州人士称赞。在驱走司马休之以后,又对荆雍二州“老稚服戎,空户从役”的现象加以改变,规定两州军人和吏年纪在12以下、60以上者全都遣散。称帝后,除去一些杂税,因军事而调发的奴僮送还本主。过去,州、府置将、吏长漫无限制,刘裕规定荆州府置将不能超过2000人,吏不能超过10000人。其他州置将不能超过500人,吏不能超过5000人,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图避免东晋镇割据的重现。

刘裕北伐回到建康后,于义熙十四年(418年)受封为相国、宋公、并受九锡之命。次年一月,刘裕因谶讳说“昌明之后尚有二帝”,就派王韶之与安帝的左右把安帝勒死。刘裕称遗诏奉司马德文即皇帝位,是为晋恭帝。八月,刘裕接受宋王爵位。元熙二年(420年)一月,晋恭帝给刘裕加殊礼。七月,傅亮劝晋恭帝禅位给宋王刘裕,把草拟好的诏书进呈给晋恭帝,让其重抄。晋恭帝竟欣然提笔,对左右人说:“桓玄篡逆,晋氏已失天下。又为刘裕延长了将近二十年,今天的事,本来也就心甘情愿。”就亲笔在红纸上写诏宣布禅位,至此,东晋灭亡。宋王刘裕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宋朝建立。

元嘉之治

元嘉是宋文帝统治时期(424—453年)所用的年号。在这一时期中,由于文帝君臣竭心尽力,使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局面是两晋和南北朝中都极为少见的,后人赞誉,称之为“元嘉之治”。

宋文帝先后任用徐羡之、傅亮、王弘、王昙首、王华、刘义康、殷景仁、刘湛、刘义恭、谢纪微、范晔、沈演之、庚炳之、江湛、徐湛之、何尚之、王僧绰等有才干的人担任宰相或其它需要职务,他们大都竭心尽职,为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转作出贡献,如刘义康,精于吏治,引用贤人。最高统治集团虽然也有过矛盾和裂痕,却并未形成大的动乱,所以没有影响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文帝君臣都很关心吏治和狱讼,以确保整个统治机构能正常而有效的运转。文帝在元嘉三年(426年)派官员到地方上检查吏治,观省风俗,访求民隐,以听取下层意见,然后予以奖惩。单在这一年,文帝三次亲临延贤堂听讼,以使刑狱公允。元嘉五年(428年),文帝又下令臣属不要隐讳,指出施政得失,以便改正。元嘉九年(432年),又针对益、梁、交、广等偏远地区(今四川、两广等地),专门派人了解民众地方官统治的情况,以考察官吏。元嘉时期,吏治算是相当清明的。有一次,担任司徒左长史要职的颜延之以强凌弱,并请求罢其官,文帝就把颜延之免官。

文帝君臣大都很关心民间疾苦,尤其对突发的疾疫、旱涝等灾害都及时采取了措施,予以补救,以保持整个社会机器能正常运行。文帝即位之初,就下令免去民众拖欠的租谷和旧债,元嘉四年(427年),国都疾疫,文帝派使慰问,分发医药,若有已死亡而无家属的人,给予棺材埋葬。次年,国都地区发生水灾,派人赈济救助。元嘉八年(431年),扬州(今苏南、浙江一带)大旱,下令减息徭役。元嘉十年(433年),又赐给孤老、六病等无生活能力的人每人五斛谷。元嘉十二年(435年),国都和三吴等地发生大水灾,他立即从其它地区调粮米几百万斛救济,并免去遭灾郡县欠债。这种记载是很多的。一直到元嘉三十年(453年),国家多次减免百姓欠债、租布,赐孤老谷帛等,使得百姓生活基本上安定,无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之苦。

宋文帝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指出:近来农桑停滞,无所事事的人增加,荒地也得不到开垦,官吏也不督促。一遇水旱灾情,就有人缺衣少吃。于是命令各级地方官员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要奖励训导农民,使人尽其力,地尽其利。政府还贷给贫穷百姓田粮种子。元嘉二十年(443年),文帝又一次发布命令,强调各级官吏要切实采取措施,劝课农桑。宋文帝还下令准备籍田,要亲自种地为天下表率。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文帝还亲自对一些农业种植品种问题发表指导性意见,下令南徐、兖、豫等地今后应督促种麦,以解决粮食缺乏的问题。并立即从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调集粮种,然后委派刺史贷给百姓。而徐、豫等州土地适宜种稻,而百姓多种植陆地作物,命令该地官员主持重修水利,尽快修整旧陂,加以改造;如原为稻田而改为陆作的,应恢复种稻。文帝又一次强调各地官员要劝课农桑。想从事农业而粮种缺乏的人,可以从政府那里借贷。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下令遭战乱的地区要及时种地,需要粮种的由政府随时给之。

为了发展农业,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兴修水利,元嘉五年(428年),张邵出任雍州刺史,到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后,修筑长围,修立堤堰,开垦田地几千倾,当地民众因此而富裕。元嘉七年(430年),宋豫州刺史刘义欣命部属殷肃修治芍陂(今安徽寿县)。芍陂本有良田一万多顷,因堤堰久坏,秋天夏天常受旱灾。以前本有旧沟可引水入陂,但由于长时无人治理,被树木堵塞。殷肃令人供木开榛,疏通水路,从此万余顷良田不遭旱灾。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宋武陵王、雍州刺史刘骏命刘秀之修治襄阳六门堰,六门堰坏了很长时间,使数千顷良田无由灌溉,国家和个人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刘秀之修复以后,整个雍州屡获大丰收。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宋疏治理淮水,开垦湖塾废田一千多顷。排涝也是兴建水利工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刘宋为疏导吴兴一带水道壅塞,以解决该地区频繁发生的水患,在进行大量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制订了周详的施工计划,可惜却因政治原因,这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未能进行,但足以证明刘宋政权对水利的重视。

两晋时政府不铸钱,建国之初因钱贷缺少,国用不足,一些大臣就纷纷建议铸钱,因群起反对未能实行。在元嘉七年(430年),文帝下令设立钱署,铸四铢钱。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下令铸大钱。铸钱的效果虽然不是很好,但它却反映出了刘宋统治集团对经济问题的高度重视。

宋文帝的这些措施稳定了正在趋于没落的自耕农阶层,使他们的情绪比较的稳定,农村经济也不断发展起来。史家称赞这一时期,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余粮栖亩,夜不闭户。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

宋文帝时期,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极为引人瞩目的。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立玄、史、文、儒四学。玄学以何尚之、史学以何承天、文学以谢元、儒学以雷次宗分别教授。许多人都聚集他们门下学习,如后来的南齐创始人兰陵萧道成就曾在雷次宗门下攻读儒学。元嘉十九年(442年),文帝开始设国子学,后又于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亲临国子学,策试学生,下令表彰奖励。元嘉十九年(442年),文帝下令鲁郡(今山东曲阜)重造孔子庙、孔子墓、重修学舍,并召集生徒。迁孔景等五户到孔墓旁,免去他们的租赋,专门看管孔墓。他们种植了六百多棵松树,表达了对这位圣先师的仰慕。

宋文帝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元嘉期间曾三次北伐,试图统一中国,但均以失败告终。原因一是北方无机可趁,出兵时机不好;二是文帝用将非才,只用其亲信而不用真正的军事人才,如檀道济;三是文帝不善军旅武略,却每每遥制兵略,瞎指挥。军事问题是“元嘉之治”的败政,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失败,使北魏饮马长江,撤退时掳掠兖、徐、兖、豫、青、冀六州,宋朝也由此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