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全知道
8046600000009

第9章 西周的建立(1)

周人先祖的传说

周部族的始祖后稷是与尧舜禹同时的人物。后稷,姬姓,名弃,意思就是被丢弃的孩子。弃的母亲叫姜嫄,是有邰氏(今在陕西武功西)的女儿。相传姜嫄一天与同伴们到野外去游玩,忽然见到路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大脚印,姜嫄将自己的脚踩到了这个大人的脚印里,她的脚踩上去后,感到肚子里有了什么东西似的,结果怀孕了。孩子生下来以后,姜嫄认为这个没有父亲的小孩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便将他丢弃,让他自己慢慢地死去。一开始,她把孩子丢在狭窄的小巷子里,好让经过的成群牛马把他踩死。但是众多的牛马穿过小巷子时,都小心地躲开了孩子,没有一只牲畜踩他碰他一下。于是姜嫄抱回孩子,又丢到了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正巧遇到密林中来了很多人。姜嫄又将孩子抱出山林,丢在河面的冰块上,这一次又从天上飞过来许多鸟落在孩子周围,用毛茸茸、暖烘烘的翅膀覆盖在孩子身上,为其驱寒。姜嫄看到孩子大难不死,认为他一定有神保佑,也就改变了初衷,将这个孩子抚养下来。因为曾经想把他丢弃,所以就给他起名字叫做“弃”。

弃从孩提时起,就喜爱种植麻、豆等农作物。他所栽种的麻类、豆类作物长得非常好。弃长大成人之后,能够分辨土质的优良,能在适合各种不同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上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收获的时候总能获得很好的收成。周族的百姓们看到弃特别善于种庄稼,也纷纷学着他的样子去耕作,都增加了产量。所以周族以善于经营农作而著称于天下。

弃种植庄稼很有学问这件事就传开了,后来传到了尧的耳朵里。尧便让人把弃请来,任命他为管理农业的农官,教人民种田耕作,弃便将他种植庄稼的一套好办法向各地区推广。舜时,天降大雨,弃又参加协助大禹治理洪水的事业。大水退去后,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弃又受舜之命帮助百姓种植百谷。刚参加了治水工程的弃,又踏上了广阔的田野,教百姓耕种庄稼。

弃为管理种植黍稷的农官,所以人们又称他“后稷”,我国以农立国,后世人们将他作为农神而长期奉祀。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首专门歌颂后稷的诗《生民》,诗中唱道: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生民》记载了后稷诞生的神异,以及他成长的过程。他也由此成为中国人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

古公迁岐

公刘死后,到第十代时,古公亶父被拥立为姬姓部落的君主。古公亶父依然延袭着后稷公刘重视农业和治理部落的方法。姬姓部落的经济因此发展较快。古公亶父为人谦和、善良,因而当时的政事稳定,百姓也安居乐业。

临近的戎狄部落看到姬姓部落的富裕,渐起贪心。熏育戎狄公然对公刘所在的豳地大举进攻,抢劫姬姓部落的财物,古公不得不把许多财物白白地送给这些“野蛮人”。但是这样做并没有换来豳地人民的安宁,反而使熏育人更加变本加利。古公部落的成员得知这些苛刻条件后,个个怒气冲天,决心要与戎狄部落决一雄雌。他们纷纷到古公面前请战,古公面对部下说:“大家推举我做君王,为的是让我能多为你们做些好事。眼前戎狄要发动战争,目的是想强占我们部落的土地和人民。你们在我管理下生活与在戎狄那里生活有别吗?你们如果决心要与戎狄拼一死活,难道不是为我而战?你们当中有的人的父亲,或儿子会战死的,他们为我战死,与我把他们杀死有何区别?我绝不忍心让你们干这样的事。”古公便带着部落人众离开了居住多年的豳地。

古公一行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渡过了漆水和沮水(今陕西麟游县),爬过了梁山(今陕西麟游县东南一带),来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在这里安营扎寨。岐山之阳自古就是一片水美土肥的地方。人们称这里为“周原”,传说连苦菜生长在这里也是甜的。古公向上帝和祖先举行占卜,得到的是好兆头。于是就在这里建起房子定居了。从此,姬姓部落的人就被称为“周人”。

古公亶父在周原上带领人民开垦荒地,修筑沟渠。古公亶父还命令官吏修建起一座座宗庙和宫殿。在宗庙和宫殿的外围又垒起坚固的城墙。古公亶父废除了戎狄的一些习俗,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等官位。这样,周人向阶级社会大大迈进了一步,而古公亶父便成了这个新生国家的君主。

由于古公亶父迁到周原,使这个原来野兽出没,到处荆棘丛生的荒野,变为人口兴旺,土地肥沃,庄稼丰硕的美好乐园。周部族也日益强大。所以《诗经·大雅·绵》说古公之后,周人强盛,“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从而形成西方一支强大的力量。

文王求贤

周族日趋强盛,引起了商王朝的恐惧。以致商王文丁借故将周部族首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姬昌被封为西方诸侯的首领“西伯”,后人又称文王。周与商王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文王一方面继承后稷、公刘的治理方针,努力发展农业;一方面按照古公亶父、季历的办法,努力把周国治理强大,以报商王朝的杀父之仇。在治理朝政时,牢记古公亶父的遗训,广为招贤纳才,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倍加敬重,甚至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好,一沐而三握发,一饭而三吐哺,也要招待“贤才”。不少的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都纷纷跑到周国归属于他。

这时,商王朝的大臣崇侯虎把周人聚集人力、物力准备反商的情况报告了商纣王。商纣王听后十分恼怒,马上把周文王抓来,关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周文王手下想出了一条妙计,把美女、好马和大量的财宝奉献于纣王,以示周国对商朝的忠诚顺从。贪婪的商纣王果然中计,释放了文王,还赐给他弓、矢、斧、钺等仪仗,授与文王对小国有自行征伐的权力。文王出来后,对商纣王更加仇恨,加强了早日复仇的信念。他为了能找到辅佐周国讨伐商纣王的人才,不惜余力。

一次,文王出去打猎,在渭水的南岸看到一个垂钓的老者。他与这个白发苍苍两鬓斑白的老人交谈,愈谈愈投机。那老人滔滔不绝地谈论治国安邦的精辟见地,使文王意识到他正是自己需要的贤才。周文王兴奋地对老人说:“像你这样有本领的人,我们老太公望盼好久了!”自此后,把这个老者称为“太公望”。周文王把他请上了车子,与他一同回到王宫,封他为专理军事的太师。这位老人姓姜,名尚,字牙,又叫姜子牙。他老家住在东方,祖先在舜时当过大官,曾与禹一起治水,立过大功,被封在吕,所以又姓吕。到夏朝后,吕姓子孙逐渐分化,很多成为穷人,吕尚家里也很穷。他年轻时,为了维持生活,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后又到孟津开酒铺。在商朝徒有才华,没有施展之地。转眼已成为七十多岁的老人,但还存有一线希望,想找到用武的机会。当听说西方的周文王广求贤德,便每天在岐山西南渭水支流的一条小河钓鱼,等待着能碰见周文王。自周文王得到吕尚后,事事与他商量,用各种计谋动摇商朝的统治基础。周文王不仅加强本国的治理,还与周围各小国联盟,使虞、芮等小国都归属了周朝。同时又对西面的一些少数民族大举征伐,吞灭了犬戎和密须(今甘肃灵台),消除了周国的后患。紧接着东渡黄河,灭了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又攻占了邢(今河南沁阳),从邢又回师灭掉了商西部重要的同盟国崇,抓到大批俘虏。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周国不断强大,经济上也有很大发展,并在沣水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陕西长安西北)。从此后,天下三分,周文王占其二,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大大地超过了商王朝,一步步向商都朝歌逼进。

文王衍《周易》

《周易》也称《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是一部有关古人卜筮的书籍。它是中国儒家典籍,被称为六经之一。“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而“周”字,有人认为,它是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人认为它是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关于《周易》的成书,过去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周易》是古代卜筮长官长期积累的卜筮记录,它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周代初期。《易经》的具体内容,是由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的兆象符号(即卦图)部分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以及384爻和爻辞语言部分所组成。卦图的结构,主要由称作阳爻和称作阴爻两个基本符号组成,三行一组排列而成八个“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又由八个经卦两相重叠组合成六十四个“重卦”,如乾卦、坤卦、屯卦等。这些卦象是用来占卜,判断吉凶的主要依据,它们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可分成三类:一类涉及自然现象的变化,一类是讲人事的得失,另一类则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易经》虽属卜筮之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之中蕴含着一些合理而深刻的思维和观念。八卦的制作,原是自然界物质现象概括的象征。现在易学学者普遍认为,易卦中的阳爻和阴爻两种基本符号的最初含义是来源于一、六、七、八等几个数字。中国历史上最早反映阴阳的观念,就是通过《易经》的卦爻所表现。八卦象征着由阴阳构成宇宙物质世界的八种基本成分,而万物都是由它们衍生而来的。可见,《易经》中蕴涵了朴素唯物论和无神论世界观的萌芽。《易经》的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这反映了古人从对自然与社会矛盾运动的长期观察中,萌生了对立统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此,《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殷纣王的暴虐

商朝帝乙的长子叫启,由于他不是王后所生,因而不能立他为太子,只能称庶子。帝乙的小儿子叫受,为王后所生,称为嫡子。帝乙原打算立启为太子,但朝中太史官极力反对,说这是“嫡庶”不分。帝乙只好立受为太子。封长子启于微(今山西潞城东北),后人称他为“微子启”或“微子”。

古时,受、纣二字同音,所以称受为纣王,又称商纣王或殷纣王。纣长得又高又大,聪颖多才,勇智超群,能赤手与猛兽搏斗。且善辩能言,因此他恃才傲物,从不听臣僚们的劝谏。帝乙两次率兵征伐人方,虽然没有彻底打败人方,但使商朝的东南部得到暂时的安宁。由于征服了盂方,又使东部地区的矛盾大大缓解。纣继位后,贪图享乐,挥霍无度,整日与美女在一起,常常彻夜嗜酒寻欢。王室中的贵族都纷纷效仿,也随之恣意奢靡。有的谀臣为了讨纣的欢心,还时常向纣提出各种玩乐的方式。纣嫌商都(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游乐的地方少,被历代祖先的宗庙和自盘庚后代各王的陵墓所占,再加之每年中都要有不少祭祀活动,于是纣下令在商都朝歌以南(今河北南淇县)建起离宫别馆。在商都以北的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修建了南北长二百多里的林苑亭台。在沙丘又营建一个很大的苑囿,里面饲养了禽兽,种植下果木,供他打猎围捕。

纣王性情残暴,不仅反对他的人,就是向他提出善意劝谏的亲信臣僚,也要一律施以重刑。轻者终生残疾,重者全家丧命。东夷部落由于不愿忍耐纣的暴行,便起来反叛商朝,纣王大怒,决定征伐东夷。大量的军事费用,使百姓的生活更悲惨。对邻近的一些诸侯国,纣王采取威逼的政策,从粮食、牛、羊五畜,到珠宝玉器,无所不取。在商王朝沁阳(即依)田猎区旁有个小属国有苏(今河南武陟东),因地小人稀、物产也不丰富,进献纣的贡赋总有欠缺,纣便认为有苏在故意反商,就派人去征战。有苏无力抵御,又深知纣喜欢美女,只得从族人中挑出一个叫妲己的美女献给纣,以求宽容。纣见妲己生得漂亮,心情一下好转,才撤兵免贡。

纣伐有苏氏后,各属国不敢抗贡,人方是东夷中的一个方国,是纣征伐的主要目标。纣率领上万商军向东夷进攻。纣又下令东方各诸侯国出兵助商伐东夷。在这庞大的征战队伍中,有一支用象组成的队伍,这些象被捉来,经饲养驯服后,用做驮运工具,征战时还可当做进攻敌人的“武器”。东夷各部落经不起商军的攻打,几次战役后,被商俘虏不少士兵,东夷只好投降。纣为了保持东夷的长久安宁,留下商军驻守。由于大批商军的留守,朝聘往来频繁,从经济、文化上都加速了东南地区的开发。纣也得到一段短暂的安泰。但同时在各诸侯国中也种下了不满的种子。

纣生活上更加花天酒地,无心管理朝政。为了弥补由于征战而加大的经济开销,纣用加重赋税的办法,把这些负担全部转嫁于百姓身上。妲己喜欢观看歌舞,纣就命乐师延创作了怪诞之舞。商王朝盛行打猎,纣更加肆无忌惮,不惜把商都附近的大好农田荒废,让禽兽任意践踏,供贵族玩乐。为满足自己的淫乐,纣竟又想出“酒池肉林”的方式。“酒池”就是在人工挖成的池塘中放满了酒,传说池中的酒能在里面划船,可供数千人狂欢而不竭;“肉林”即是把肉悬挂在树上,人们可随便伸手摘取食用。每当纣王朝臣取乐时,就命令成群的赤身裸体的男男女女在酒池肉林间嬉笑寻欢,常常是通宵达旦地狂欢。纣王朝中的谀臣费仲、蜚廉、恶来、崇侯虎,常陷害忠良,向纣进谗言。纣发明了酷刑“炮烙”之法。“炮烙”之刑就是用青铜铸造一根中间空的柱子,把“罪人”绑在柱子上,上面烧火,将人活活烙死。纣的这些惨无人道的暴行引起了朝内诸侯大臣们的反对。有个在朝的诸侯叫梅伯,曾多次劝谏纣不要恣意对臣民滥用重刑。纣一意孤行,竟把梅伯杀了。还将他剁成肉酱分赏给诸侯们吃,并宣布再有劝谏者,照此处罚。被列为商王朝三公的(西伯、九侯、鄂侯)之一的九侯(封于今河北临漳),有一女子长得很漂亮,被纣得知欲选入宫中。九侯因为看不惯纣与妲己的淫荡,表示反对,就被纣杀死,并施醢刑。同为三公的鄂侯(封于今河南沁阳西北)为此事指责纣,也被纣杀了,后将其尸制成干尸示众。西伯姬昌当时在商都,见两公接连遇害,只是叹惜地说了一句:“太过分了”,被崇侯虎听见报告纣,纣下令将西伯囚在羑里。

囚禁西伯的这一消息传到周后,周的大臣闳夭、散宜生等人料到费仲是个好利的谀臣,纣又是喜色之徒,便在莘国(今陕西郃阳东南)选了一个美女,在西戎选了些骏马和美玉、宝物,让费仲向纣贡献,并为西伯说情。纣见莘氏后,果然万分高兴,说:“此一物(指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下令放了西伯,并赐予西伯弓矢斧钺等兵器,授命西伯有征伐诸侯的权利,还说“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献出洛水以西的地方,请求纣废除“炮烙”之刑,纣同意,西伯又回到了周。

当商纣王一味沉缅于花天酒地、歌舞升平时,周人开始了灭商的复仇大业。

周公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