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全知道
8046600000095

第95章 明朝(11)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坐镇襄阳,统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他采用“十面拉网”的战略,企图将农民军一网打尽。张献忠在河南南阳被左良玉击败,额头中箭负伤。这时,农民军作战进入低潮,好几支队伍向官军投降。为保存实力,张献忠也向明朝官吏熊文灿投降。张献忠知道熊文灿贪财,就派人给他送去两块一尺多长的碧玉和两颗硕大的珍珠,熊文灿果然十分高兴,立即向皇帝呈请招抚张献忠。经崇祯帝御批,张献忠驻军在今湖北谷城。但张献忠并不真听熊文灿的号令,不接受明军的改编,更不接受调其去镇压其他农民义军的命令。利用驻兵的机会,他一边潜心研读兵法,创造了团营方针,左右营战法;一边加紧练兵,扩充军S)〗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部队人数从两万激增到十万。此外,他还打造武器,制造出三眼枪、狼牙棒、埋伏连弩等新兵器;调出部分军队进行屯田耕种;设立关卡,征收赋税,积极筹备粮饷,积蓄精力。

经过一年半的休整,张献忠的部队人强马壮,士气旺盛。在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再举义旗,杀死谷城知县,烧毁县衙,推倒城墙。此后,又有几支被招抚的农民军也再次起义,掀起了明末又一次起义的高潮。七月,张献忠联合罗汝才部在房山县罗猴山设下埋伏,大败明军主力左良玉,左良玉被打得军符印信全丢,狼狈而逃,报了一箭之仇,明军被歼上万人。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帝大怒,熊文灿被处死,左良玉被革职。

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又率兵进入四川。杨嗣昌尾随而来,进驻重庆。他命令所有将领都入川追敌,一心要消灭张献忠,还张出榜文:“谁活捉张献忠,赏黄金一万两,封侯爵。”可是,第二天,就有人向他禀告辕门里有张献忠的标语,“有砍杨嗣昌头的,俺老张赏银三钱”,把杨嗣昌气得七窍冒烟。北起广元,南到泸州,西起成都,东到巫山、荆门,张献忠的军队在四川境内到处活动,攻县城,杀贪官。义军采取游击战略,忽东忽西,声东击西,将明军打得晕头转向,大批官军来了,他们就转移,几乎把跟在后面的官军拖垮。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张献忠在进军当阳的途中听说襄阳城守备单薄,于是定巧计奇袭襄阳。他亲自率领轻骑兵一天一夜纵马奔驰了三百里到达襄阳城下。先派部将李定国和二十名骑兵扮作官军,拿着缴获的调兵文书混入城内。半夜,埋伏在城内的义军突然到处放火,城内一片混乱。他们又乘机打开城门,大批农民军立即冲进城里,攻占了襄阳。襄王朱翊铭被活捉,五花大绑地跪在襄王府的大堂上。张献忠叫人放开他,又给他倒了一杯酒,说:“你最好喝完这杯酒,我要借你一颗人头,让杨嗣昌因为没有保护好藩王而送命。”襄王吓得连连求饶,说愿献出王府一切金银财宝。张献忠大笑说:“你的王府全都在我手里,还用得着你献!”于是,将襄王就地处决,又打开他的仓库,拿出五十万两银子分给穷苦百姓,其余都成了农民军的战利品。听到襄王被杀的消息,杨嗣昌就像五雷轰顶。因为,不到一个月前,李自成攻破洛阳,处死了福王朱常洵。两名亲王被杀,他感到自己也难逃一死,就在湖北沙市徐家花园自杀了。

五月,张献忠又攻下武昌,逮捕了楚王朱华奎,把他装进笼子里投入长江。张献忠就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改武昌府为天授府。崇祯十七年(1644)春,李自成大军挺进北京,张献忠则挥师向西,再次攻入四川,并攻克重庆,俘虏了瑞王朱常浩、四川巡抚陈士奇等。张献忠召开了公开审判大会,将他们处决。在处死瑞王时,天空突降大雨,电闪雷鸣,有人说这是上天警示不能处死瑞王。张献忠发怒道:“老子要杀人,与老天有什么相干?”

八月,张献忠攻下成都,占领了整个四川。他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建元大顺。他命令臣民一律称他为“老万岁”,而且不论贫富,每家都要在门前立上一块牌子,上面写上“西朝皇帝万岁”,还要在牌子周围供献鲜花。

大西政权建立后,隐伏在山野的明朝官员和地主纷纷组织武装,与大西政权对抗。为了镇压他们,张献忠将在四川能够抓到的明朝宗藩好几万人全都处斩。之后,又以举行“特科”为名,命令各府县将参加科考的生员全部送到成都,然后找了个借口,把这五千多人也都杀了。张献忠此举无疑太过分了,这样就将整个士人都推到了敌对方。

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给张献忠下了一纸诏书,希望他归降,被张献忠断然拒绝。顺治三年(1646),清廷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征讨张献忠。八月,张献忠放火焚毁成都,带大军转移。十一月,与清军在凤凰山下遭遇。张献忠在战斗中被箭射中左胸,当即身死,结束了他铁血疆场的一生。大西军余部后来南下与南明政权联合抗清,他的义子李定国继承遗愿,带领大西军誓死抗清,又血战了十六年,直至马革裹尸。

半壁江山

崇祯帝吊死煤山之后,退居到江淮以南的原明王朝的亲王和官员们重建政权,先后出现了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监国政权、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统称为南明政权,或南明小朝廷。但他们偏安一隅,只图享乐,不思进取,甚至相互攻击,争权夺利,在清军强大的攻势下,最终都难逃败运,谁都没能承担起再兴大明的愿望。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在中原的潞王、周王、鲁王、福王、桂王等纷纷逃到南方。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此时成为了明朝残余势力的聚集中心。在这里,群臣决定拥立新君,重建统治南方的半壁江山。但立谁做皇帝以继承明朝皇室血统呢?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主张拥立相对贤明的潞王;另一派是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首的腐败官僚,他们力主拥立福王。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的孙子,福王朱常洵的长子,从血缘关系上最有资格当选。但他贪婪荒淫,喜欢酗酒,昏庸无能。马士英正是看到福王的昏庸可以用来方便自己专权,因此力保福王,甚至调大军前来施加压力。最后,由于马士英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他的意见终于占了上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弘光。马士英则独揽大权,任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而史可法被排挤出朝廷,前往扬州督师。

弘光朝廷自始至终是个腐败透顶的政权,它把明末政府的腐败丑恶一股脑儿地继承下来。弘光帝朱由崧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以演杂剧、饮烈酒、淫幼女为乐。他派人挨门挨户地搜罗美女招进宫中,弄得人人自危,社会骚乱。而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及时行乐。崇祯十七年(1644)除夕,清军大兵压境,百官见朱由崧在大殿上愁眉不展,以为皇帝是在为兵事担心,谁知一问,原来他却是因为梨园中没有好的戏子而发愁。皇帝昏庸,大权则完全旁落在马士英的手中。马士英任人唯亲,把正直的官员逐渐都排挤出朝廷,还卖官鬻爵,对官阶公开标价,而向他行贿的数量多少不仅决定官阶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升迁的快慢。百姓们愤慨极了,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的歌:“都督满街走,职方贱如狗。相公(指马士英)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朝中权臣胡作非为,对战事毫无抵抗的决心,错误地制定了“联清灭顺”的方针,造成武将间纷争不断,军事上不堪一击。

弘光政权本拥有近百万的军队,但一开始就与农民军誓不两立,还一厢情愿地派遣使臣与清军议和,幻想用割地赔款纳贡的方式联合清军进攻农民军,重建大明王朝。满洲贵族入主中原的野心由来已久,此时力量强大,根本不买南明政府的账,将明朝使臣软禁了起来。顺治二年(1645)三月,派清和硕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清军出虎牢关,直指徐州。徐州总兵李成栋归降,引导清军南下。在此紧急关头,镇守长江中下游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不满马士英的专横跋扈,发兵进攻南京。弘光帝急忙下诏给史可法,命他率军回撤,救援南京。在江北督师的史可法主张应着重对付清兵,但大权在握的马士英还以清除异己为重,将得力部队从江北撤回,调到西面前线对付左良玉,造成江北空虚,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史可法无奈也只好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得知左良玉已经病死,而清军已经逼近扬州,又急忙赶回江北。此时的扬州就是一座孤城,城内守备力量单薄,史可法只有一万多人却要抵挡清军十万大兵,形势万分险恶。他给远在南京的母亲和妻子写了遗书,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

清军开始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在史可法爱国精神的鼓舞下,誓死抵抗,打退了清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三天过去了,扬州城岿然不动。最后,多铎调来西洋大炮轰城,而且把炮口对准了史可法亲自防守的西门,一颗颗炮弹呼啸着落到西北角,终于将城墙炸开了一个大缺口,潮水般的清军冲进城来,史可法自刎未死,被清军俘获。多铎劝他投降,他说:“城存我存,城亡我亡;头可断,志不可屈!”从容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伤亡严重,竟惨无人道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作为报复。大屠杀整整持续了十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惨案——“扬州十日”。

扬州失守后不久,清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南京,弘光政权宣告灭亡。之后,又有两个小朝廷建立起来:一个是鲁王政权,明末著名的大学者黄宗羲在余姚起兵,杀掉了清浙江抚使,联合浙江总兵方国安等,推举鲁王朱以海继承王位。另外,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在福州拥立明太祖第九世孙唐王朱聿键继皇帝位。唐、鲁两个政权同时出现,却势同水火。唐王以叔辈自居,要求节制鲁王,鲁王拒不听从,双方互杀来使,同室操戈。而这两个政权同弘光政权一样,十分腐败,迅速灭亡了。后来,南明势力还曾建立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建立永历政权的是明神宗之孙、桂端王朱常瀛的第四个儿子朱由榔,在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拥戴下在广东肇庆监国,后迁到广西梧州。建立了绍武政权,但仅一个多月就被清军李成栋在广州杀死,绍武政权灭亡。

由于有瞿式耜的坚守和英勇抵抗,永历政权得以在广西一隅稍得喘息,并得到大西军余部的支持。但永历政权内部统治者争权夺利,而且对农民军猜忌,甚至准备进攻农民军。不久,瞿式耜在桂林城被破后,为清军俘获,英勇就义。大西军领袖李定国也抵抗失利,后病逝。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清军攻下昆明,桂王逃亡缅甸。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率兵进入缅甸,将桂王俘获,第二年在昆明将桂王处死,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也灭亡了。

国破山河在

在南明政权与靖军的抗争中,有一支主力,他们一直坚持斗争,把明朝的旗号又保持了一段时间。其间,涌现出一位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是郑芝龙的长子。郑芝龙,福建南安人,原来是来往于福建沿海和南洋一带的大海盗。后来受明朝招安,任福建总兵。他拥立南明隆武帝,因手握兵权在小朝廷里举足轻重。郑成功的母亲是一位日本人,他出生在日本,崇祯三年(1630)七岁时回到祖国。此后,他一直接受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不但聪明敏捷,而且有远大志向,喜欢读《孙子兵法》、《春秋左传》等书。后来考中秀才,二十一岁时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

隆武帝准备北伐时,郑成功已是父亲军中的一名将领,才二十二岁。他深得隆武皇帝的赏识,被赐姓朱,改名为成功,并封他为御营中营都督,人称“国姓爷”。清兵攻入福建后,父亲郑芝龙要投降清军,以保住郑家的财产。郑成功找到父亲苦苦相劝,想用民族大义打动父亲,放弃降清的念头。但郑芝龙执迷不悟,亲自到清营投降,反而被清军挟持,带到北京软禁起来。后来清兵杀来,隆武帝出逃,郑成功的母亲受辱自杀。他悲愤地跑到金门,顺治四年(1647),率领九十余人在海上起义,在广州南澳招兵买马,组织军队。顺治四年到六年,他从南澳出发,攻占闽南沿海,顺治七年(1650)夺取厦门。厦门当时叫中左所,郑成功将它改名为思明州,并遥奉在广西的南明桂王为尊,以示自己反清复明的决心。郑成功在厦门设立了六官分理政事,扩大武装,制造战舰,操练兵马。郑成功军纪严明,在一次战斗中,他堂叔郑芝鹏临阵逃跑,郑成功按照军法,将他斩首。从此,没有人敢再违犯他的军令。为了解决部队给养,他还利用漳州、泉州等地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海上贸易,筹措资金,准备与清军战斗。

清军派他弟弟带着郑芝龙的亲笔信,来劝郑成功投降,说:“你不投降,父亲的性命难保。”郑成功回信,宣布尽忠不能尽孝,坚持抗清立场。顺治十一年(1654),支持永历政权的大西军李定国进攻广东,约郑成功会师,郑成功亲自率领水师进攻揭阳(今广东汕头一带),永历皇帝封他为延平郡王。但因清军的进攻,李定国转而向西,会师作战的计划没能成功。

顺治十六年(1659),为了牵制清军对桂王的进攻,郑成功又自任招讨大元帅,联合抗清将领张煌言的部队,率领八十三营水陆十七万大军,几千艘战船,开始北伐。不出半个月一连攻下四府三州二十二个县,江南许多州县,纷纷起义,响应郑成功,清廷大受震动。但接连的胜利使郑成功有所骄傲,就在南京指日可下的时候,竟中了清军的缓兵计。清军南京守将郎廷佐派人哀求郑成功,说:“按照本朝的法令,如果守城超过三十天再败,守将的妻儿就不会一同受罪责了。请宽限三十天,就开城投降。”郑成功以为对方真心投降,便下令大军只困守城池,但不进攻。部下劝他应一鼓作气打下南京,郑成功不听,竟一拖就是两个月,在南京城外设酒摆宴,以捕鱼为乐。清军准备充分后,趁郑军懈怠之机,从城内挖地穴出城,突然发动袭击,郑军则仓促应战,全线溃败,损失惨重。郑成功被迫退回厦门。

北伐失败后,清军乘势向福建扫荡。郑成功在金门、厦门一带与清军苦战。但这一带地方狭小,军饷不足。清廷又下了“迂海令”,命沿海的居民内迁三十里,渔船、商船都不许出海,这就切断了郑成功与沿海人民的联系,使郑军在大陆更难以立足。郑成功急需一个更为稳固,清兵不易进攻的根据地。台湾地处福建对岸,隔着台湾海峡,善于陆战的清军却不善舟楫,因此,台湾成为郑成功理想的选择。

当时,台湾正处在荷兰人的控制之下。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天启二年(1622),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为扩展其殖民势力强占我国台湾西南的澎湖列岛,虽曾几次被赶出,但后来不甘失败的侵略者还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打败西班牙,独占了台湾。荷兰殖民者为了巩固对台湾的统治,在岛上的险要地方建筑起城堡和兵站,驻军守备,对台湾人民则强加苛捐杂税、贩卖鸦片、抢掠奴隶、镇压居民的反抗,实行血腥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