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11

第11章 人生必知的世界历史知识(10)

1550年9月25日,国王查理五世颁布了“血腥诏令”:禁止加尔文教等传播,禁止破坏天主教圣像,禁止讨论和争辩《圣经》;违者处以杀头、活埋或火刑,并没收财产;有为新教徒请求赦免者,一并处罚。西班牙的高压政策,引起了尼德兰反对“血腥诏令”的暴动,即1566年8月的“圣像破坏运动”,全国17个省中有12个省卷入,共拆毁了5500所教堂和修道院。

中世纪的基督教和西欧文化

罗马教廷日益衰落的教权为何无法重振?

罗马教廷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宗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教廷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采纳国际通用语言。12世纪时,随着西欧封建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天主教会亦形成封建神权统治的巨大国际中心。天主教会在每个天主教国家都占有大量耕地,还向所有教徒征税,教会和罗马教皇力图成为世俗世界的主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将教会变成了制度化的组织,并宣扬教权高于一切的教皇专制学说,教权达到极盛。教会鼎盛的重要标志是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会议。到会的有400名主教、800名修道院院长和托钵僧以及部分世俗君主的代表。会上作出了“天主教会是举世唯一的教会”的决议。

14~15世纪,西欧王权的兴起和人民反封建教会斗争的发展,使教权由盛而衰。这一转折的明显表现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同法王腓力四世斗争的失败。“阿维农之囚”以后,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这时,两个教皇并存。一个在罗马,另一个驻阿维农,相互咒骂、互施破门律,教廷的威信更趋破产。14世纪末,东西欧诸国兴起了“宗教会议运动”,其基本论点为:全体宗教会议高于教皇,主张恢复教会统一。1409年的比萨宗教会议、1414~1417年的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后,虽然结束了几个教皇对峙的局面,但日益衰落的教权已无法重振。

英诺森三世如何加强教权?

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统治时期,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代,教廷势力在当时的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宣扬教权至上学说,认为教会应该是“一个单一的完整的社会”,教会应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机关,而不受世俗权力机关的约束。他还宣称教皇是上帝在世界的代表,教权高于一切,皇帝和国王都应臣属于教皇,因此教皇拥有批准帝位选举之权。英诺森三世擅长外交权术,他干预各国内政,阻挠破坏其统一集权,以维系和加强教皇权力。

何为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是中世纪欧洲存在的一种恶贯满盈的特别审判机关,它隶属于罗马天主教皇,并不是国家的司法机构;法官由修道士担任,而不是国家官员;犯人不是刑事犯,而是所谓的“宗教异端”。

中世纪的西欧,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基督教会是欧洲封建统治巨大的国际中心,但从10世纪起,西欧一些地区出现了所谓的“宗教异端运动”,即反对基督教会的活动。教皇霍诺里乌斯三世于1220年通令西欧各国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以镇压“异端”为名,残酷迫害一切揭露教会黑暗、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不少进步的思想家、科学家,以及民间术士都成为裁判所打击的对象。1483~1820年间,共有30余万人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其中10万人被判处火刑。宗教裁判所在欧洲横行500年,直到罗马教廷权力衰落后,它才退出历史舞台。

巴黎大学成立于何时?

1170年,巴黎大学以圣母院教会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当时只是教授和学生的一种集合体。罗马教皇的支持,使它成为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区正统的神学教学中心。1200年,经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批准,巴黎大学正式诞生,这里集中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学者。此时,巴黎大学不仅由学生和教师联合组成,而且为它服务的人,如书贩、信差等都算大学的成员。教师和学生们都有各自的组织。14世纪时,巴黎大学成为基督教世界著名的教学中心。当时,巴黎大学分为神学、教会法规、医学和人文学科4个系。西欧中世纪巴黎大学的出现,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出现意味着对宗教独占文化教育内容的一种突破。

哥特式建筑兴起于何时?

12世纪至16世纪时,欧洲各地在罗马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哥特式建筑。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持续到13世纪中叶,第二阶段直到16世纪末。哥特式建筑以法国和英国的建筑最为典型。第一阶段,法国强调建筑的结构和高度;英国则把哥特式风格用作一种装饰体系。第二阶段,表现为大陆的辐射式风格和英国的装饰式风格。哥特式建筑以矢形拱门、高耸的尖塔式屋顶为特点,其墙壁薄,门窗大,圆柱较细,光线充足,门窗装有彩色玻璃,四周及门前有许多雕像。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力求使人们感到宗教的神秘、教会的权威。哥特式建筑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最为著名,它与罗马式建筑明显有别。

拜占庭帝国

你知道拜占庭帝国的盛衰史吗?

拜占庭帝国建国时,其版图一度横跨三大洲,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亚洲的西亚诸国、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首都是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最伟大的皇帝是查士丁尼,他野心勃勃地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重现昔日的辉煌。经过30多年的铁腕征服,他基本上实现了版图之梦,但他的穷兵黩武政策,恢复西部的倒行逆施,破坏了国内的经济,到了6世纪后期,面临强敌压境的严重局面,西部土地纷纷失去。7世纪以后,帝国开始走向衰退。公元12世纪末,赛尔柱突厥人入侵,拜占庭无力抵抗,向罗马教皇发出求援信,于是西方国家发动了“十字军东征”,拜占庭引狼入室,元气大伤。到了14世纪末,东方迅速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将其推上绝路,土耳其人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并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至此,存在了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何时?

53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旨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开始建造圣索菲亚教堂。这座带长方形屋顶的教堂于537年完成,仅用6年时间,建筑师为特拉利斯的安提米乌斯和米利都的伊西多尔。8~14世纪期间,又不断进行修建,成为拜占庭拱形建筑的典范。教堂占地约5400平方米。中央大长方形屋顶顶端高55米,四周有圆拱和数以百计的小窗。它是拜占庭帝国东正教的宫廷教堂,也被用作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座堂。1453年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教堂遂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后在四周加建尖塔。1847年重加修葺。1935年改为博物馆,并将其中一所经堂开放,为穆斯林礼拜用。

利奥三世是如何统治国家的?

717年,拜占庭阿纳托利亚军区的总督利奥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在人民的支持下做了皇帝,是为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在7世纪末8世纪初的拜占庭内乱和危机中,利奥战胜了自己的竞争者,镇压了军人的叛乱,击退了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水陆进攻,恢复和重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秩序,使拜占庭国家重新振兴。他以希腊文颁布了简明实用的法典《法律选编》,从而使罗马法适应了拜占庭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行政方面,利奥完善了希拉克略时期建立的军区制。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推行了新的军政合一的地区统治,加速了帝国封建化的完成和新兴军事地主贵族势力的发展。使领有份地的小土地所有者成为帝国农业生产和军队建设的主力。在宗教上,利奥发动了有深远历史影响的“破坏圣像运动”,以遏制教产的膨胀,使军事贵族的经济、政治实力得以加强。利奥及其后代的统治,使帝国脱离了困境,为拜占庭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你知道古罗斯与拜占庭的战争吗?

860年,罗斯人第一次进攻君士坦丁堡,因风暴而受阻。907年,基辅大公奥列格再次率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拜占庭与之签订贸易协定。941年,奥列格的继承者伊戈尔又发兵进攻拜占庭,罗斯舰队被“希腊火”(一种液体燃烧剂,可以在水面燃烧)击退。944年的再次进攻,使双方重新签订了贸易条约。957年,罗斯女大公奥丽加曾出访君士坦丁堡,受到隆重接待,双方建立了亲切友好的关系,一些罗斯贵族还接受了基督教。10世纪后期,出现于帝国北部多瑙河一带的保加利亚人和佩彻涅格人使拜占庭受到严重威胁,拜占庭皇帝以重金诱使罗斯人与他们作战,以缓和北方边境的压力。但罗斯人打败保加利亚后。又企图向多瑙河沿岸发展,遂引起拜占庭同罗斯间的又一次战争(971年)。后来罗斯战败。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被迫允诺不再向拜占庭和保加利亚发动进攻。在弗拉基米尔大公时期,拜占庭因同时面临保加利亚人的起义和瓦尔达·福卡斯叛乱,被迫向罗斯求援。弗拉基米尔帮助了拜占庭后,率全体亲兵接受基督教洗礼,并迎娶了皇室公主安娜。9~10世纪罗斯与拜占庭之间的多次战争和贸易、文化往来,促进了罗斯国家的发展,使它步入了基督教文明世界。

俄罗斯的建立和扩张

俄罗斯主体民族是如何扩张的?

862年,诺曼人发生内讧,其中一部分在军事首领留里克的带领下,进入东斯拉夫人住地,夺取诺夫哥罗德大公的领地及其统治权。879年留里克死后,由于其子伊戈尔年幼,就由其亲属奥列格代为摄政。882年,奥列格沿水路南下,征服了斯摩棱斯克,进而占领基辅。随后将其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到基辅。他又征服了附近许多小的部落及其他一些非斯拉夫部落,形成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史学家称之为“基辆罗斯公国”。基辅罗斯公国10~11世纪,在瓦达米尔和雅洛斯拉夫统治下,国势达到顶峰,当时基辅变成东欧主要的政治与文化重心。雅洛斯拉夫于1054年死后,他的儿子们相互攻击,12世纪时,基辅罗斯分裂成几个大公国。在13世纪,蒙古人决定性的征战结束了这个帝国的权力。到1480年,逐步兴起的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东北罗斯,驱逐了蒙古势力。伊凡四世统治时期,对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外进行领土扩张。在1610~1640年间,俄国边界向南推进了450千米,向东扩张达4500千米之多。

蒙古贵族统治时期是如何迫使基辅罗斯公国彻底解体的?

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基辅罗斯公国的封建贵族势力不断扩大。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大片土地集中到教会和贵族手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形成了。12世纪,基辅公国分裂为10多个封建小国,相互之间混战不已。国家的分裂割据,削弱了抵御外族的力量。1237年,蒙古大军在王子拔都率领下大举入侵基辅罗斯公国,夺取了整个东北地区,然后兵锋南转,于1240年占领了基辅。1243年,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其统治地区包括整个东北罗斯。蒙古的统治使整个东北罗斯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钦察汗国又唆使罗斯诸王公相互攻讦,然后分而治之,基辅罗斯公国彻底解体了。

伊凡四世进行了哪些改革?

莫斯科公国始建于13世纪末,地处东北罗斯的中心,凭借着蒙古势力兴起。14世纪末以后,蒙古势力开始衰落。1480年,莫斯科王公伊凡三世统一了东北罗斯,蒙古统治结束。1533年,伊凡四世即位,年仅3岁。1547年,伊凡四世成年加冕称为沙皇。他进行了司法、行政、军事三方面的改革。他于1550年颁布新法典,统一全国法律,建立步兵和近卫团,加强炮兵组织,又于1555年在中央设领地衙门和军事衙门,第二年又颁布军役法。伊凡四世的改革有利于巩固王权。

你知道“沙皇”称号的由来吗?

沙皇是俄罗斯皇帝1546年到1917年的称呼。第一位正式加冕的沙皇是伊凡四世。1721年彼得大帝改名皇帝。但直到1917年为止,俄国的统治者一直都称为沙皇。在中世纪的俄罗斯,沙皇这个称号指最高统治者,特别是指拜占廷的皇帝,而在1240年左右以后则指蒙古大汗。

15世纪,伊凡三世为实现其建立新帝国的梦想,在帝国灭亡后,他自比为帝国的继承人,把拜占庭皇室的双头鹰徽记作为自己的徽记,并自称“沙皇”。1472年他又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亚·巴列奥略为后。“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皇帝”。恺撒是古罗马显赫一时的大独裁者,伊凡三世自称“沙皇”就是要步恺撒后尘,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建立跨欧亚非的大帝国。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称为沙皇,从此,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正式形成,除彼得大帝在1721年被奉以“皇帝”称号以外,历代封建君主都袭称“沙皇”称号。十月革命胜利后,沙皇君主制寿终正寝。

东正教如何被确立为俄罗斯国教?

东正教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意思是正统。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率领全体臣民接受了基督教,确立基督教为国教,在基辅建立了附属于君士坦丁堡的俄罗斯东正教会。1448年俄罗斯东正教召开了自主的主教会议,由俄罗斯主教们自选大主教,从此开始独立。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俄罗斯教会公开以东正教的首脑自居,并盛赞俄国沙皇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俄国是“第三罗马”等。在此思想指导下,俄罗斯教会1589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全国主教会议,宣布设立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主教,摆脱俄罗斯教会对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依附关系,并开始修订独立教会的有关礼仪规定。1653~1665年间,俄罗斯教会的礼仪规定在俄罗斯牧首尼康主持下得以统一,俄译本《圣经》也于此时修订。1721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颁布教会改革法案,取消牧首制,设立主教公会,并宣布以东正教为国教,从此确立了俄国沙皇对教会的控制。

索贡巡行是原始的剥削形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