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34

第34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1)

亚当夏娃的乐园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在下游汇合后注入波斯湾。“美索不达米亚”指的是两河之间那块过去曾经是肥沃无比的平原。相传这就是基督教《圣经》中的伊甸乐园,亚当和夏娃就生活在这乐园里。

美索不达米亚又分成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叫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800年以前就来到这里,创造了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建立了村落。他们最初居住在两河流域的南部,这是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两河也是定期泛滥,时涨时落,只有建设起堤坝河渠才能蓄水排涝、耕种收获。因此他们很重视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可以看到当年苏美尔人遗留下来的河渠的古道。由于水利灌溉十分发达,两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很快。农业上,他们主要使用牛、驴拉着木犁耕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大麦酒是人们最喜欢喝的饮料,椰枣是人们的主食之一。

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人的手工业就已经十分发达了。他们在金银工艺品、铜器和青铜器的制作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在乌尔王墓中出土的纯金头盔、金匕首和一些青铜制品,都精美绝伦,光彩夺目。据专家们分析,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苏美尔人就已经掌握了十分先进的铸造技术——“失腊铸造法”了(即现代工业中的“精密铸造”术)。苏美尔人由于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氏族内部的财产分化和阶级分化。氏族部落之间的斗争愈来越激烈,作为阶级矛盾的产物,国家出现了。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的南部建立了一系列国家,主要有乌尔、乌鲁克、拉尔萨、埃利都、拉伽什、乌玛等众多的城市国家。这些国家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城市一般建筑在土丘上,城市周围有若干个小村镇。城内有王宫建筑、神庙、贵族住宅等等。城的周围修建城墙,几乎所有的大建筑都用平凸砖建造而成。这些城市国家的规模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像著名的乌尔,初期有3个城市和若干个村庄,面积不过90平方公里,人口才6000人。其他国家大概也与乌尔相似。

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以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称之为巴比伦文明。

公元前2500年左右,阿卡德人征服两河流域的南部地区。阿卡德文化与苏美尔文化的融合,使两河流域的文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古代两河流域的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农书》。这部书,反映一个老农民是如何教育儿子的。老农民对儿子不厌其烦地讲述应该如何务农以及应当注意的各种事情。比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等。

两河流域在史学、谚语、神话和史诗方面有不少成就。

《苏美尔王表》是两河流域南部各邦早期历史的重要史料,书中记载了苏美尔城邦国家期间大部分王的名字、他们统治城邦的总称、为王的时间、每次战争以后王位转移的情况。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两河流域的杰出人物。这部书具有神话性质,实际上是事实与幻想的混合体。

苏美尔人丰富的谚语有少数被记录在泥板文书上,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风气。比如:“穷人死掉比活着强”,“想吃肉,羊就没有了,有了羊,就吃不上肉了”,“妻子是丈夫的未来,儿子是父亲的靠山,儿媳是公公的克星”。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鞋子是人们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等等。反映了早期两河流域人们经验和智慧。

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特别引起后人的兴趣。人们发现,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一些故事的渊源在古代两河流域。如有一首叙述神创造世界的故事的诗歌,与《圣经》创世故事十分相似,都说神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休息。《圣经》中讲蛇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两河流域的神话也讲人的祖先因受到引诱而犯罪。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诗。诗中塑造了一个蔑视神意、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并表达了人们希望获知生死秘密的愿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两河流域重视兴修水利,由于其运河沟渠的开挖、堤坝的修整等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因此,两河流域的数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我们今天采用的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时间的六十进制法都来自这里。当时的人们不仅可以解含有10个未知数的多元方程组,而且已经会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来表示月亮的辉度了。

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天文历法。苏美尔人按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有354天。这同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11天,他们就设置闰月加以补充。星期的起源同月亮的运动有关。两河流域的人们,把每个月能见到月亮的28天四等分,即把7天作为一周,并把日、月、火、水、木、金、土7个星球的名称顺次分配给一周中的7天。这就是现在通行的7天一星期制度的由来。

此外,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对药物、植物、动物、地理等也有丰富的知识。

在6800年前,两河流域就创造了令人神往的文明,它不仅表现了两河流域人民非凡的创造才能,而且表现了两河流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它还影响了古代希腊的文明。

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

相传在公元前24世纪中期某年的一天,在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岸边,一名名叫阿奇的园丁正在打水,看见不远处漂来一只用芦苇编结的篮子,篮子里面传来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声。阿奇急忙放下水具,将篮子提起来,只见一个小男孩正在挥手蹬腿,哇哇大哭。阿奇不禁大喜过望。原来,阿奇手艺好,培植的花草、树木都枝繁叶茂,花开似锦。他人缘又好,吃喝不愁,唯有一件事不顺心,就是膝下无子,这次从天上掉下来个大胖小子,这真是神的恩典啊。于是阿奇高高兴兴地将孩子抱回去,取名叫萨尔贡。萨尔贡长大后也成了一名园丁。谁知道这名园丁,日后竟然成为阿卡德的国王,并且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

话说萨尔贡转眼长到20岁,气度不凡,身体魁梧健壮。阿奇就利用自己给基什国王修剪花圃的机会,请求基什王收儿子当他的园丁,得到国王同意。萨尔贡来到国王身边,凭着他的聪明和善解人意成为基什国王的近臣。他耳濡目染了国家、宫廷的政事、斗争和权术,暗暗立志,有朝一日要出人头地,夺取王位。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中期,基什国王在与乌马的战斗中失败,出征者几乎全军覆没,国王只带领少数随从逃回。基什王国几乎家家戴孝、户户悲啼,国王的威信一落千丈。萨尔贡看夺权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他在一个深夜,利用基什国王熟睡之机,带领一帮自己的支持者闯进王宫,杀死了国王,宣布自己为新国王。但是,萨尔贡慑于基什旧贵族的势力,一时还不敢立即改称为阿卡德王国,而是仍旧使用基什王国的国号,称自己为基什王或基什—阿卡德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萨尔贡首先加强军事力量,招募训练了一支常备军。在他执政期间,先后东征西讨,发动几十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这支部队成为军事核心力量,为他统一两河流域立下汗马功劳。

萨尔贡为了摆脱基什王国旧势力的影响,在统一所有阿卡德人王国后,另建了一座新城阿卡德作为都城,称阿卡德王国。并且开始厉兵秣马,准备与当时唯一能与他抗衡的南部乌玛决一死战。

战争打响后,萨尔贡用射箭准确的弓箭队打败了乌玛的卢伽尔扎吉西的军队,俘虏了君临苏美尔25年的卢伽尔扎吉西本人。他用套狗的绳索套住这位昔日的国王,锁在尼普尔主神恩利尔的庙门口,留作祭神的牺牲。他还把卢伽尔扎吉西的妻子占为己有,充当侍妾,百般凌辱。

打败乌玛之后,他又一鼓作气,挥师南下。昔日的苏美尔各城市尽遭摧毁,靠近河口的城市,统统归顺于萨尔贡。

在南部,他“洗剑于波斯湾”,夺取了波斯湾中的底尔蒙岛,控制了从美索不达米亚向南通到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商路。至此,萨尔贡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第一次统一。

统一后,萨尔贡开始对外扩张,使阿卡德王国下的广大领土,从“日出处”即东部的埃兰,到“日没处”即西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即北地中海,到“下海”即南部的波斯湾。

这个时候的萨尔贡正处在鼎盛时期,他自称“沙鲁金”,阿卡德语意为“天下四方的王”或“真正的国王”。他还声称,自己是“最高女神伊什达尔所宠的人”,是主神恩利尔不许敌人统治的国家的国王”。他还为自己树立雕像,让后人永远怀念他。在尼尼微城曾发掘出一个阿卡德时代的优美的青铜艺术品,这是一个统治者的青铜头像,可能就是萨尔贡的塑像。萨尔贡还把他的胜利事迹铭刻在石碑上,这个石碑在苏撒发现了。

萨尔贡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权。他起用了阿卡德的土著人出任总督;为了人尽其才和笼络人心,同时也吸取了一批苏美尔人及北方被征服的城邦国家的代表人物参与政权的管理。

萨尔贡重视灌溉农业尤其是水利工程。修筑了许多新的水渠,大大扩充了灌溉网,使用较先进的吊杆汲水设备。为了便利国内的贸易,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以十计算的度量衡制度。

阿卡德人原来在文化上落后于苏美尔人,但在萨尔贡时期,接受了被征服地区较为先进的文化,借用楔形文字为自己的文字,只稍稍改动一下字体和缀音而已。他采用苏美尔人的天文历法、数字、文学、宗教,并且把有关方面的著作编目,收藏于书库,成为两河流域最早的书林。值得称道的是,阿卡德人在继承中创新,他们把苏美尔人的圆形泥板改为方形泥板,既好存放,又好书写。

萨尔贡从一个弃婴到一个国王,并且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两河流域,其文治武功,震古烁今。

现存的最早法典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是一座人文遗产的宝库,这里藏有极其丰富的绘画、雕刻、陶瓷、珠宝、家具等。汉谟拉比法典作为东方艺术的珍品也珍藏在这里,向世人展示古代巴比伦文明辉煌的一页。

1901年12月,一支有伊朗人参加的法国考古队,在伊朗西部一个名叫苏萨的古代遗址上进行发掘工作,挖出了一根黑色玄武石的大石柱。这根石柱已经断成三截,但拼起来还是完整的。石柱高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周围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坐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谨地站在它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着帝王权力的标志的权杖,授予汉谟拉比。

石柱的下部,刻有许许多多像钉头或箭头那样的文字。后来经过考证,才知道它不是伊朗的古代文字——波斯文,而是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由苏美尔人创造,以后为巴比伦人广泛使用的楔形文字。显然,这是古代波斯人征服巴比伦之后,作为战利品,千里迢迢地把这根巨大的石柱带回伊朗的。

这个石碑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把我们带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成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后,他致力于巩固内部,发展经济,积蓄力量,并开始向外扩张。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征服打败了周围诸多的城邦小国,结束了小国林立、纷争不已的战乱局面,兵锋直抵地中海东南岸的腓尼基和叙利亚。他在铭文中称自己是“强大的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他采用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其法典的制定就是加强其统治的手段之一。

两河流域地区一向有制定法典的传统。汉谟拉比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经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刻在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马都克大神殿里,以显示出法典是神授的,不可违背的。

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有52栏4000行,约8000字。圆柱挖掘出来的时候,正面7栏(35条)已经损坏,其余的基本完整。好在后来从亚述国王亚述巴尼帕尔的王家图书馆发现了法典的副本,对残缺的部分进行了补正。因此,现在的汉谟拉比法典内容保存是相当完整的。

汉谟拉比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282条主要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佣、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等条文。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法典注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和国内各阶层的阶级关系。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比如,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晴,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补偿;被人打断了腿,也要把对方的腿打断;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牙齿。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那么,建造这所房屋的人要以自己的儿子抵命。

但是法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它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了,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以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奴隶如果不承认他的主人,只要主人拿出他是自己奴隶的证明,这个奴隶就要被割去双耳。法典甚至规定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处以割耳的处罚。属于自由民的医生给奴隶主治病,也是心惊胆颤的。因为,如果奴隶主在开刀的时候死了,医生要被剁掉双手。

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直到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奴隶的,都要被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里进行密谋,店主如果不把这些人捉起来,卖酒的人也要被处死。这充分说明法典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权。

要想使国家安定和拥有充足的兵源,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小私有者的利益。在法典中有些条文禁止大奴隶主肆无忌惮地掠夺小私有者,规定债务奴隶劳动3年可以恢复自由。但这仅仅是给自由民的一点小恩小惠。奴隶主逼迫还不起债的自由民成为债务奴隶,反过来又用这种规定笼络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