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54

第54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21)

古代奥运会最初只开1天,后来延长到5天。第一天是运动员资格审查,开幕式上请运动员一一上场,传令官依次宣读着每个运动员的名字,他父亲的名字,所属城邦和出生地点,并且大声向参加运动会的人们询问,是否有人怀疑这些运动员的公民权。如果他们其中不是希腊人,或是奴隶,曾经判过罪的,那就没有权利参加竞技。

运动员资格审查完毕,向宙斯神宣誓,然后竞赛开始。首先是赛跑,最早的竞赛项目只是182米短跑;第二天的比赛有铁饼、标枪、跳远、赛跑和角力五项全能竞技;第三天是拳击、格技和角力;第四天进行少年比赛;第五天进行战车赛、赛马和武装赛跑。最受观众欢迎的是驾着马车赛跑的项目。比赛时,众马飞奔,车轮滚滚,尘雾飞扬。观众的欢呼声伴着隆隆的车轮声,骏马的嘶鸣声,方圆数十里都能感受到那热烈奔腾的气氛。因为这种比赛,需要自己有马,又要接受专门训练,所以参加的往往是贵族的代表。

运动会结束后,晚上要在宙斯神坛前宣布比赛成绩,颁发奖品。竞赛优胜者要戴月桂编成的王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桂冠。戴着桂冠的优胜者比国王还要受到人们的崇拜和爱戴,有人甚至把他们当作神一样来崇拜。连续三次夺冠者可取得终身免税权,国家发给供养费,观看戏剧可坐贵宾席,回到家乡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优胜者的家乡把夺冠者当作出征凯旋的英雄来欢迎,有的城市故意把城墙打开一个缺口,让他们像征服者那样进城。如果优胜者是雅典人,还可以得到500银币的奖励。

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树立起一种优良的运动作风,优胜者得到最高的荣誉,受到普遍的尊敬。而那些在运动会上使用不正常手段进行作弊的人,要立即赶出竞技场,遭受大家的耻笑。

当时奥运会上的锦标大部分都是被斯巴达人夺走的。因为斯巴达是个崇尚武力的国家,整个斯巴达就是个大军营,男子的终身职责就是充当常备兵,因此要求男子要有十分强壮的体魄。那里的儿童7岁就要受到严格训练,到了青壮年则要继续进行军事训练,就连妇女也不例外。因此,斯巴达人体格强壮,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运动员。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仅是单一的体育竞技比赛,还是一个以祭神为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全希腊综合盛会。除了祭祀天神宙斯外,还有朝拜、祝祭众神,诗人朗颂作品,演说家发表祝词、政治使节缔结条约,学者和教师们自由地讨论学问,商人推销各种商品,体育竞技只是其中的一项,它起了交流政治、经济,繁荣希腊文化,融洽民族感情的作用。举行奥林匹克大会期间,由于各城邦停止战争,实行神圣休战,参赛者更不得携带兵器入赛场。这就是奥运会“和平与友谊”精神的由来。这在政治上起到了团结作用,受到当时各城邦人民的支持。古代奥运会是一次规模巨大的体育活动,既显示了运动员个人的体能、体力和健美,又是对各氏族、城邦力量、生产水平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检阅。参加奥运动会的竞技者,赛前要接受有组织的系统训练,比赛时都是赤身裸体。他们肌肉发达,匀称协调,健壮有力,被人们认为是美的象征,这对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从公元前776年古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起,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延续了1000多年。到了公元394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把它废除了,至此共举办293届。公元6世纪时,奥林匹亚地区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原来的竞技场和神庙变成一片废墟而埋没于地下。直到19世纪后期,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奥林匹克竞技场的遗址和文物,唤起了人们对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怀念,并希望能重新建立起一种像奥林匹亚竞技会那样的国际体育盛会,以发展体育事业,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1894年,国际体育大会决定将世界规模的综合性运动会称为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在希腊的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仍四年一次,由成员国的大城市轮流做东,主持奥运盛会,这就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由来。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是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他著有《历史》一书,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在小亚细亚南部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希腊移民城市。希罗多德从小勤奋好学,不仅酷爱《荷马史诗》而且非常热爱“纪事家”的一些作品。

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进行长时间的漫游。每到一地就到历史名胜浏览凭吊,了解乡土人情,考察地理环境,他还喜爱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长期的游历使他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这对他后来著述《历史》有着直接的帮助。

不久,他来到雅典。经历了希波战争的雅典,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获得高度发展,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他躬逢盛世,与伯里克利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雅典期间,他诗文并茂,创造的诗文在雅典享有声誉。由于他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不久前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打败波斯帝国的侵略,十分钦佩,加之伯里克利等友人的支持,希罗多德决定写一部完整的反映希波战争的历史著作以流传后世,这就是史学名著《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

古希腊史学是由希罗多德奠基的,但是,他的成果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最早的历史,只是神话和故事的堆砌。尽管《荷马史诗》带有最早的史迹,但绝称不上历史著作。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爱奥尼亚等地出现了一些“纪事家”,这些人的作品范围广泛,而且有闻必录,但竭力要求记载必须与事实相符。这种求真精神的写作风格,成为希腊史学形成发展中的宝贵传统。

上述的作品和写作传统方法,对希罗多德产生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希罗多德在前人的影响下,完成了伟大的史著——《历史》。

《历史》大体上分成两部分,从开篇到第五卷第28节为第一部分,作者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等地区的情况,并记述了希波战争发生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了希波战争发生的经过和结果,从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举行反对波斯起义,一直到公元前478年希腊人占领塞斯托斯城为止。

《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人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的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各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从这部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巨著所具有的史学著作的特征:

其一,视野广阔,力求全面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他注意考证史料,辨别真伪,在西方史学史上最先使用了历史批判的方法。在人类发展史上,古希腊人并不是最早记载历史的,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左右,埃及和两河流域等东方一些古老文明的国家,就已经产生了一些简单历史的记载。然而,这是史学的童年。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们,却在东方历史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编纂历史著作时,开始注意考订历史史料之真伪,比较各家记载的异同,从中剔除不可信的成分,首先采用历史批判的方法,从而为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而运用历史批判方法的第一人就是希罗多德。他对史料的批判或开门见山直陈己见,采取尖锐的批判与嘲弄的态度,对一条史料的真伪不能断定时,采取不盲从,也不武断的态度,承认有所不知,让其存疑;或是对史料采取“客观主义”的态度,声称:“我的职责是把我所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虽然我并没有任何义务来相信每一件事情。”他在解释某些历史问题时,尽量摆脱神秘主义的观点,作出某种合理的解释。如对希波战争的分析,他认为,希腊人之所以胜利,在于优良的装备,严明的纪律,敏捷的行动,领导有方的原因。波斯人之所以失败,在于它的军队成分太复杂,加之外线作战的困难等原因。运用这种历史批判的方法,力图在编纂著作中求真的精神,成为古希腊史学的优良传统,为古罗马史学家们所仿效,也为日后严肃的西方史学家所遵循。

其二,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希罗多德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词汇丰富,文笔流畅,简略得当,描写生动细腻。在描写波斯人受专制暴君统治时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波斯王大流士在进军希腊途中,有位吕底亚贵族设宴招待他及其随行,宴席备得很丰盛。席间,这位贵族富翁对皇帝说,他有5个儿子在部队中服役,请求能否让其中一位留在自己的身边。大流士听了勃然大怒,厉声吼道:“你是我的奴仆,你必须把你的一切奉献给我,包括你的妻子在内。”说完下令把他的儿子劈成两半,放在部队行进的道路两侧示众。希罗多德还讲了一件令人作呕的事情。一位在皇帝那里失宠的贵族被皇帝请去吃饭,当他饱餐了一顿,吃完面前的肉后,侍从又端上来一只篮子,他揭开盖子一看,里面装的是他独生子的头、手和脚。这时皇帝又高兴地来问他:“你知道你刚才吃得津津有味的是什么肉吗?”这位贵族深知当奴才的规矩,连连说:“我知道,我知道。凡是皇帝高兴的事我都高兴。”这些描写波斯皇帝残忍暴虐的典型事例生动、具体,有很大的感染力。

其三,有进步的史学观。希罗多德注重用历史向世人进行道德训诫。他认为国家兴衰,人生的荣辱,都是遵循因果报应的。大流士、薛西斯那种专制暴君,最终兵败身亡,而历史上善做好事的人则流芳百世。他说有一天科林斯当局派10个人奉神意处死一位小孩,据说这个小孩长大后会毁灭科林斯。孩子的妈妈以为这些人是友好来访者,便抱出孩子将他递到其中一个人手里。按照最初约定,第一个抱住孩子的人就把小孩摔死在地下。可是小孩太可爱了,10个人谁也不忍心摔死他,最后,还是把孩子交给了母亲。希罗多德还推崇雅典的民主制度,否定波斯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在书中首次提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还注意古代东方的文明对希腊的影响。如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

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希罗多德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的色彩,并且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但是他毕竟为西方乃至人类历史上奉献第一部世界性的历史巨著,为我们了解古代希腊、西亚及北非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号。

伊索寓言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利用寓言启人心智,古希腊时代的大寓言作家伊索可为楷模。

伊索是一位奴隶出身的寓言作家,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时期。奴隶主荣华富贵,享受各种特权,为非作歹;而广大奴隶生活处境悲惨,失去人身自由,忍受剥削和压迫,备受凌辱。有剥削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斗争。他们不仅以起义、武装斗争的方式反抗,而且以文学为武器,以寓言为匕首,向奴隶主和世间邪恶势力作斗争,伊索创作的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寓言给人民以斗争的策略,丰富了人们生活,启迪人们探索社会现象。

在伊索寓言中有为我们所熟悉的《农夫和蛇》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农夫在冬天里看到一条蛇已经冻僵了,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恢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从血的教训中说道:“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决不怜悯蛇一样的恶人。

《狼和小羊》是伊索寓言中著名的一篇故事。故事说,一只狼来到河边,碰巧小羊在喝水。狼想找一个借口把小羊吃掉,但又想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欲望。于是狼责怪小羊把水弄脏了,害得它不能喝水。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你在上游,我怎么会把上游的水弄脏呢?”狼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气势汹汹地说:“你去年骂过我的父亲。”小羊连忙分辩说:“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呢!”狼理屈词穷,终于凶相毕露了,说:“即使你再会辩解,我也决不放过你!”说着,便猛扑过去,把小羊吃掉了。这告诉人们,坏人要想做坏事一要欲盖弥彰,二是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他们总能找到种种借口。

《农夫的儿子们争吵》讲的是农夫有几个儿子时常争吵,为一点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农夫多次劝导也无济于事。一天农夫把几个儿子叫到眼前,拿了一束木棒让他们轮流折,谁也折不断。然后,农夫把一束棒拆开,分给儿子们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结果很容易都折断了。农夫用一束棒折不断,一根棒一折就断的道理教导儿子们说:“你们看,假如内讧,便要被折断。”这一生动形象地比喻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蜣螂和鹰相比,一个是弱者,一个是强者,他们在力量上不可相比,但在伊索的《鹰和蜣螂》中,蜣螂和鹰作斗争却取得了胜利。鹰是一种凶猛的飞鸟,而蜣螂是一种小虫。一次兔子被鹰追逐,在走投无路时候碰到蜣螂,便向它求救。蜣螂鼓励兔子和鹰讲道理,但鹰却蛮横地吃掉了兔子。蜣螂从这个悲剧中悟出:同鹰是无理可讲的,必须勇敢地同它作斗争。于是蜣螂经常等候在鹰巢下面,只要鹰一生蛋,它就飞上去,把鹰蛋推滚起来,使它打碎。鹰到处躲避不成,最后只好飞到天神宙斯那里,请求宙斯为它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繁殖后代。宙斯便叫鹰在自己的膝上生蛋,以为这样就安全了。但蜣螂毫不害怕,它知道后,便带了一个粪团,飞上天去,将粪团抛在宙斯的膝上。宙斯忙掩面捂鼻,慌忙站了起来,膝上的鹰蛋也落地粉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人物可以向强者挑战,可以以弱胜强,取得斗争的胜利。

在《三只公牛和狮子》的故事中,伊索告诫人们,要注意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有三只公牛生活在一起,一只狮子想吃掉他们,可是公牛们齐心协力,令狮子无法下手。狮子想出诡计,便用花言巧语离间三只公牛的关系,公牛不知是计,终于上当,他们各自走开。这时,狮子趁机将三只公牛一只一只吃掉了。“不要相信敌人的好话”,这是作者告诉我们的历史经验。

其他如《龟兔赛跑》劝诫人们不要骄傲;《乌鸦和狐狸》嘲笑无能者自我安慰;《打破神像的人》表现了对神明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