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56

第56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23)

这尊阿波罗巨像建立在罗德港口之上,它手擎火炬,两足右前左后,踏在港口两边的石台之上。巨像骨架由两根27米长的铁柱构成,从脚底直通到头部,躯体表面用锤打出来的青铜薄板覆盖着。但是这座太阳神像的寿命太短了。塑成后只隔半个世纪,就在地震中倒塌,断裂的金属块又给商人卖到外地去了。太阳神巨像曾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维纳斯。古希腊许多著名雕塑家都以这位体现着女性温柔、美丽和富有青春活动的女神为创作的素材,其中最著名最美丽的应当是在爱琴海米洛斯岛上发现的“断臂维纳斯”。

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雕像是1802年法国海军上将迪蒙发现的,现存于巴黎卢浮宫。这座雕像的作者已不可考。它是双臂残缺,上身全裸,下遮衣裙的维纳斯神像。作者把女神的姿态雕刻的栩栩如生,给人以完整的美感。后世许多雕刻家试图复原其丢失的残臂,但是却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出某种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美。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形的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又反映出希腊的神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女神丰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出内在的涵养和美德。女神下肢虽为衣裙所遮,但卷曲自然的衣裙显示着身体动态的结构,为女神增添了含蓄之美。

这些古代希腊中的自然的、健康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同中世纪基督教那阴暗的、虚伪的、禁欲主义的说教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冲击了中世纪沉闷的神学思想,对后来直接向中世纪教会发起攻击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进行了最初的启蒙。

罗马人的生活习俗

世界历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习俗,而正是绚烂多姿的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构成了一幅世界文化史的画轴,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古罗马在世界史上,曾经以高度繁荣发达的奴隶制经济而著称于世,对外的长期扩张和掠夺,欧、亚、非三大洲的文化融合、渗透,奴隶们的辛勤劳动,丰富了古罗马的文化。

2世纪时,罗马人的大披肩是效仿希腊人而制成的一种外衣。早在上一世纪,这种披身长衣已成为有识之士普遍穿用的服装,希腊哲学家非常喜欢穿披身长衣,并成为一切有学问人的标志。据说,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尼略小时就非常喜欢穿着这种大披肩,活脱脱一幅哲学家的样子。罗马人吸收了这种披身长衣后又加添皱褶,逐渐使其演变成罗马人的宽松外袍,服装的皱褶与衣身长短相同。这一时期基督徒也穿这种服装。天主教红衣大主教所穿的威严庄重的袈裟也源于这种大披肩。这种大主教的袈裟一直流传至今,它的衣领部位是用窄布条做成的,形成一颈箍前后都有垂饰相配。原先这种披肩外袍只是一种长长的裹布,经过不断设计整饰,最后固定了双肩。后来,这种服饰作为服装的附属装饰,渐渐装点了许多珠宝玉石,成为拜占廷帝王王权的象征。

除了这种象征智慧与学说的大披肩,罗马人还深深喜爱斗篷服饰。

斗篷服饰是在希腊人的短式斗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较为流行的有斗篷,士兵斗篷,旅行斗篷和头顶式披风四种式样。斗篷为罗马军事将领穿用,开始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在罗马帝国时期,一直为皇帝及高级军事将领所穿用。罗马人在右肩上只需要一枚别针,就可以将斗篷牢牢固定,到了5世纪,这种斗篷成了拜占廷帝国的御用斗篷。士兵斗篷也始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用毛毯,布料做成的。以前,高卢士兵一律穿用这种斗篷,它不仅可以挡风防雨,还可以改装成行军背包。虽然士兵斗篷用途广泛,罗马平民却从不穿用,这种状况直到5世纪末才有了改变。旅行斗篷是罗马人最流行的服装,它有点儿像披肩或短斗篷,身前中央为开口,上端有一顶凸出的罩帽。有些旅行斗篷所用的布料极为讲究,纤维细腻精巧。但是普通市民流行的斗篷多用粗糙的羊毛纺织的毛料做成的,大多数呈现羊毛的本来颜色——灰色、棕色或黑色。今天的阿尔巴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的两国的农民,仍然在使用这种毛料,专门为男人做外套。头顶式披风是一块呈斗篷式的布料,将它顶在头上,垂落于周身,遇到暴风雨,可以充当小型帐篷,因此得名于头顶式披风。人们将它披在肩上,如同在小屋内。后来,这种服装成为基督教徒专门在做弥撒时穿用的无袖外衣。

宽松外袍是2世纪罗马人普遍的着衣,也可以说这是罗马文明的象征。这种外袍基本上起源于伊达拉里亚人外衣的式样。宽松外袍首先从左脚踝上方开始,直边朝衣身中央,大幅面布料提向左肩,再由右臂下来,通过前胸,再次覆盖左肩,最后绕过后背垂吊于脚踝。宽外袍的样式和大小,在几个世纪中经罗马人之手,发生了偶然的或者是随意的变化。

罗马人的服装式样及其规模尺寸的大小,无一不体现浓厚的民族意识和等级观念。罗马市民要为自己所有的亲生男儿规定出服装式样,以此区别于普通成人市民的宽松外袍,统治阶级成员和贵族成员着白色并镶有紫色周边的外袍。男孩到了16岁,接近成年的时候,他的外袍开始有了一种圆状饰物,称为印玺垂饰,系于缎带上悬于胸前,这种印玺垂饰表明穿用者出生于罗马。饰有印玺垂饰的宽松外袍在经过几次庄严隆重的仪式后,就不再穿用了,作为永远保存的珍品,奉献给本家族的众神,供奉起来。此后,这个男孩就该穿用普通的白色外袍——这是所有罗马平民百姓的标记。如果他想穿那种带紫色镶边的白色外袍,那么就必须成为元老院的元老或其他高级官员,否则,这就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罩帽是罗马人对后世的一大贡献。罗马人衣领部位的罩帽与头顶或披风连接合用。罩帽带有窄小的披肩,遇到恶劣天气,穿上装饰完好的外衣,戴好罩帽,可以有效地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罗马人的帽子很像希腊人的软毛平帽,有一种带沿的帽子就是起源于希腊人的阔边低顶毡帽,这种毡帽到了中世纪,作为服装的陪衬,竟成为最杰出的服饰之一。

除了多姿多彩的服饰、罩帽,罗马人涌现出一批制作靴鞋的能工巧匠。罗马人在制作靴鞋的过程中,不仅效仿和继承了希腊人和伊达拉里亚人的高超技艺,而且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以四种鞋最为常见。带有各种透空的露脚趾的凉鞋,覆盖脚面的带帮鞋,只露脚趾的鞋子,高帮系带的鞋子。同希腊人相比,罗马人不常穿凉鞋,大多数人穿带帮的鞋子,将双脚完全覆盖起来。鞋带有两副,一副自鞋帮后引出经过脚踝伸向鞋前部,于鞋帮前脚背处系牢;还有一副鞋带在拇趾球髓骨部位连接鞋底两侧,交叉于脚面,再绕过脚踝,系牢在第一副带子的下方。还有一种厚底鞋,靴身很高,靴筒高至腿部。厚底鞋的式样最为精美,征服者军事将领脚上的皮鞋饰有雄狮头像和压印图案。罗马妇女脚上装束大体与上述男式相同,各种款式的拖鞋为妇女们所经常穿用。新娘的鞋子通常为金黄色和正黄色。

罗马人的服饰,宽边帽、斗篷,以及精致靴、鞋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再辅之以罗马妇女们波浪式发型,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波浪式的发型是2世纪安敦尼皇帝的妻子波斯蒂娜倡导的。她将蓬松的波浪式头发直梳脑后,再将散发编成几只小辫;然后把小辫打成一个突出的长结,折回并固定在头顶上。今天罗马保留有这位皇后的塑像,从塑像上人们仍可以欣赏皇后昔日的风采。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伊斯兰教兴起后,穆罕默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已大体统一。

穆罕默德的继任者称哈里发,集军、政、教大权于一身。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是穆罕默德的岳父,在位期间,平息了各地的分裂势力,最终完成了阿位伯半岛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随后的几任哈里发高举伊斯兰教旗帜,带领阿拉伯人,在“前面就是天堂,后面就是地狱”的“圣战”口号下,走上了对外疯狂扩张的道路。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对手是东罗马帝国,当时人们称之为拜占廷帝国。

633年秋,阿拉伯人组织三路大军杀向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此时的拜占廷和波斯帝国因长期战争两败俱伤,周围地区的许多民族不满拜占廷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对异端教派的残酷迫害,把阿拉伯人当作“救星”,公开或暗中帮助阿拉伯军队战胜他们的敌人。阿拉伯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发展,拜占廷人进行着顽强的抵抗,阿拉伯的军队无法前进。哈里发命令在伊拉克前线作战的卡立德驰援叙利亚。

临行前,卡立德召开军事会议。他说:“哈里发命令我们火速赶往叙利亚,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直接向西,攻击叙利亚的第一道关口布斯拉,二是从西北经过漫无人烟的沙漠地带,直捣叙利亚的第二道关口素瓦。请各位各抒己见,看看我们应该走哪条路线?”

一位将领立刻站起来说:“我认为,走第一条路线比较稳妥,可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第二条线路非常危险,如不能及时拿下素瓦,就会腹背受敌。”许多将领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但是一位年轻的将领却语惊四座:“第一条路线虽然稳妥,但劳师费时;第二条路线虽然危险,但因为敌人认为那里根本不可能通行,必然不加防范,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卡立德没有表态,只叫大家多准备水和干粮,随时听候命令。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卡立德和他的军队正迅速朝前移动。在沙漠中行军,对阿拉伯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因为他们在阿拉伯半岛已经习惯了。

可是,到了第三天,带来的水已经用完,可沙漠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烈日炎炎,士兵们犹如置身于大蒸笼之中,一个个口干舌燥,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卡立德望望太阳,安慰大家说:“为了圣战,真主让我们受煎熬。如果谁被这一点苦弄得不再往前,那他将受到真主的惩罚,让我们为主欢呼吧!”在他的鼓动下,士兵们又振作起精神。

卡立德又命令士兵去寻找一种叫鼠李树的植物,鼠李树只长在有水的地方,只要找到它,就可找到水。士兵们分头去找,果然在鼠李树下找到了水。士兵们痛饮了一顿,吃上干粮,装上清水,又继续前进了。

5天后,卡立德率领的军队如天降神兵般突然出现在素瓦,守军猝不及防,尽数投降。接着卡立德乘胜追击,直逼大马士革城下。

躲在大马士革城内的罗马人吓得东躲西藏,但奇怪的是阿拉伯军围而不攻,紧张的罗马人不知阿拉伯人要做什么。

“城内的居民听着,我们是阿拉伯的圣徒,我们此次前来,不是为了流血。真主让我们把大家从苦难中救出来,不再受罗马人的奴役,我们以真主的名义向你们保证,因为我们的到来,你们将得到幸福。”城外的阿拉伯士兵一起朝城内呐喊起来。

大马士革被围已逾半年,城内缺粮少食,一片混乱。城内老百姓找到基督教堂的大主教,请他出面与卡立德讲和。

主教登上城头,与城下的卡立德展开了谈判:“卡立德将军,请问我们投降的后果是什么?”“这很简单,我保证入城后秋毫无犯,我答应保护你们的财产、生命和教堂,你们的城墙将不被拆除,任何穆斯林士兵都不得住在你们的房屋里。只要你们交纳人丁税,你们就会享受幸福。”

大马士革的城门被打开,卡立德用友善的政策占领了大马士革。

拜占廷帝国的皇帝得知大马士革失陷的消息极不甘心。大马士革是东西方交往的要道,它的丢失意味着拜占廷帝国将减少一大笔收入,更何况自己就出生在叙利亚,可不能丢了自己的家乡。他又组建5万大军,由他的弟弟率领,直扑大马士革。

636年,卡立德率领2万5千人的军队将敌人引到约旦河支流雅姆克河畔,以逸待劳大败罗马军队,拜占廷皇帝的弟弟也在战斗中被打死。阿拉伯军队的连连胜利,迫使被包围两年的耶路撒冷于638年自动请降归顺。

在进军叙利亚的同时,阿拉伯军队还向波斯和埃及发动了进攻。637年,阿拉伯军队在大将赛耳德的领导下,以6000名士兵于卡季西亚大败波斯宰相鲁斯特木亲自统率的大军,并轻取波斯帝国首都泰西丰。641年,阿军与波军再次决战,波军再败,波斯皇帝在逃亡途中被杀。

在这之后,阿拉伯人继续扩张,先后征服波斯东部、埃及、北非、西班牙。到8世纪中叶,帝国版图东起印度和中国边境,西抵大西洋沿岸,南达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北至咸海、黑海、比利牛斯山,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我国史书上称之为“大食帝国”。

阿拉伯帝国是由阿拉伯人通过武力扩张建立起来的,整个帝国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随着帝国内部各种矛盾的发展,到8世纪后期,帝国逐步走向解体:以巴格达为中心形成黑衣大食,帝国的欧洲部分和北非部分则分别出现白衣大食和绿衣大食。13世纪,在西征的蒙古人的铁蹄下,阿拉伯帝国寿终正寝。

日本圣德太子

今天,凡5000元面额的日币上,都印有一个人的头像,这个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到现在日本人还会纪念他?此人就是6世纪时的圣德太子。他虽然没有当过日本的天皇,但实际执掌政权达30年之久,在他执政期间,大规模吸收当时中国的先进文化,进行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一直受到日本人的爱戴与尊敬。

圣德太子出年于574年,他的父亲是用明天皇,母亲是间人皇后。“圣德”这个名号,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关于圣德太子的出生,传说纷纭,几乎成了神话。据说他的母亲是在马厩旁生了他,刚生下时,他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香气,弥漫到整个院落,人人称奇。传闻圣德太子刚满1周岁时,就能双手合十,面朝太阳升起的地方,大声念“南无阿弥陀佛”了。

圣德太子自幼聪明好学,又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当时的老师是惠慈,一位学识渊博的佛学博士、政治家,还有一位是著名的汉学博士。这两人倾囊所授,尤其是惠慈,对圣德太子的影响更大。在两人的精心培养下,圣德太子的学问与日俱进,为以后的政治作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6世纪至7世纪时,日本还处于奴隶社会,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尤其是当时的几个大氏姓贵族如物部氏、大伴氏、中臣氏、苏我氏控制着大和朝廷的政权,王室的权力被严重地削弱了。而这几个大氏姓贵族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部民和权力,相互间争斗不止,倾轧不休,日本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