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69

第69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36)

威克利夫出生于英国一个富庶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商人,对自己的儿子期望值很高,总希望他将来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威克利夫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年轻时便已闻名遐迩。后来他被牛津大学聘为神学教授,赢得了“牛津学术精英”的光荣称号。

由于当时教皇任意干涉英国的事务并且对英国横征暴敛,激起了英国人民的广泛不满,威克利夫于是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罗马教皇,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罗马教皇,指出罗马教会的腐败与教皇的贪婪和无休止的权欲,并提出按照真正的基督教原则,神职人员是不拥有产业的。至于基督徒,他们应听从基督的话而不是教皇的话,基督的话就是《圣经》,《圣经》才是真正的权威。至于国王,更不能受教皇的摆布,因为国王不是教皇的傀儡,而是上帝指派的掌管世俗事务的代表,国王有权限制教士们的世俗事务。威克利夫的这些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多数英国国民都非常支持他,认为他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自从国王约翰以来,迫于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淫威,英国成了教皇的侍臣国,每年须向教廷交纳贡赋,连神职人员也得由教皇任命,到现在已有近200年了。可最近30多年来,英国一直拖欠罗马教廷贡赋,教皇格列高里十一世频频派人前来催缴。1374年的一天,爱德华三世召见了威克利夫,并正式任命他为王家神学顾问,谈判的全权代表,前往罗马与教皇交涉贡赋事宜。

为了尽早结束这段受辱的历史,威克利夫知道,该是向教皇摊牌的时候了。

威克利夫回去以后,做了精心的准备。两个月后,他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与格列高里十一世的代表展开了面对面的谈判。教皇代表根本就没把威克利夫放在眼里,一上来就盛气凌人地说:“100多年前,圣明的英诺森三世曾警告过你们的国王约翰,要他记住,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你们的国王就是教皇的侍臣,作为侍臣,向教廷缴纳贡赋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但现在,你们英国已有33年没有向教廷缴纳贡赋了,不知是什么道理?听说你们国王爱德华三世现在又想在神职人员任命权上与教皇讨价还价,不知是真是假?我代表至高无上的教皇告诉你,叫他趁早打消这个念头,不要痴人说梦,免得到头来吃不了兜着走。”威克利夫一面强压心头的怒火,一面义正词严、针锋相对地反驳道:“上帝是最大的君主,所有的教会和世俗的职务都只能由上帝来安排。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的权力是由上帝赋予的,而不是来自于你们的教皇,教皇是无权向国王征收贡赋的,更谈不上英王是教皇的侍臣了。神职人员的任命权也在上帝手中,上帝已把这个权力交给了我们的国王,由我们的国王来任免国内的神职人员,教皇在这方面最好不要指手画脚,妄加干涉。”双方代表争执不下,最后格列高里十一世的代表怒气冲冲地离开会场,谈判破裂。

威克利夫回国后,把谈判经过向爱德华三世作了详细的报告,爱德华三世非常满意,大大奖励了威克利夫,而经此一战,威克利夫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更加高大了。他继续宣传反对教会拥有财产的思想,他认为,政府管理世俗财产的权利,是上帝赋予的,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教会滥用财产,奢侈浪费,政府就有权力没收。他非常支持英王的叔父兰开斯特公爵发动的没收教会财产的运动。

格列高里十一世听到威克利夫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暴跳如雷,恼羞成怒,张开自己的双臂,站在阳台上对着天空大喊大叫道:“主啊!我的主啊!请你睁开眼看看吧,看看这个纯洁的教会中竟然出现了这种宣传异端邪说的蛀虫,请你快点惩罚他吧!”他立即下令英国教会对威克利夫采取必要的行动。

1377年,威克利夫收到英国教会法庭的传讯令,他知道教皇要对他下毒手了,于是他找到爱德华三世,请求他给予庇护。爱德华三世同意了,英国教会也就无法对他进行审判。格列高里十一世异常愤怒,数天内连续发了5个教谕谴责这位“邪恶之徒”,并下令坎特伯雷大主教逮捕威克利夫。但令他遗憾的是,威克利夫得到伦敦老百姓的支持和英王的保护,格列高里十一世在世时想抓住他的想法始终未能实现。

1378年,教皇格列高里十一世带着对威克利夫的诅咒去了另一个世界,在他死后,教会出现了大分裂,在罗马和阿维农同时存在两个教皇,他们都自称是正统,相互间不断进行攻击和谩骂,甚至将对方开除出教。威克利夫趁机宣传教会没有教皇会更好,他还向爱德华三世建议,英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教会,应该由英国人当自己的大主教;神职人员不应拥有财产,教会向教徒征收的什一税应改为自愿捐献等。他的这些主张引起教会上层的不满。威克利夫支持一批没有经过教会认可的“穷教士”到群众中去布道。在“穷教士”们的影响下,1381年,英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攻占伦敦,坎特伯雷大主教被起义军处死,同时起义军还要求没收教会的一切财产。这次事件引起了国王和教会的极大恐慌,他们一致认为威克利夫是罪魁祸首,于是联合起来,对他进行迫害。1382年,威克利夫被禁止公开活动。

自那以后,威克利夫便关起门来在家写一些小册子,大力主张宗教改革,并将《圣经》由拉丁文翻译成英文。不久,人们就看到这些小册子,同时也了解了威克利夫的主张:基督教的男女老少应该仔细阅读《圣经》,因为它的权威高于教会。《圣经》提倡顺从和博爱,所以,人们要懂得《圣经》,就必须做到这两点。他的这些观点后来广泛流传开来,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他被后世称为“宗教改革的启明星”。

一场伟大的捷克人民起义——胡斯战争

10世纪时,捷克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12世纪时接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加封,称为捷克王国。捷克王国实际只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承认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最高君主地位。德意志教俗封建主于是采取大规模向捷克移民的方式,控制着捷克的经济和政治。他们不仅强占土地,而且还从德意志引进大批武士,对捷克人民进行无情的镇压,德意志商人也垄断着捷克的工商业。这些人宛若一群吸血鬼,吮吸着捷克人民的血汗。

不满的情绪在捷克人民中间弥漫着。15世纪初,当时任布拉格大学校长的约翰·胡斯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无情地揭露天主教教士丑陋的嘴脸和腐化堕落的行径,号召捷克人民起来抵制天主教会和德意志的盘剥。他的主张得到了捷克人民的积极拥护,自然也引起了天主教会和德皇的极大恐慌。

德皇和教皇密谋将胡斯骗到德国进行处置,他们宣布要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召开一次宗教会议,并要求胡斯前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胡斯毅然决定前往。1414年11月3日,胡斯刚到目的地,便被教会捉住,关进大牢,严刑拷打,逼他就范,可是胡斯根本不吃这一套。1415年7月6日,法庭宣布胡斯是异端分子,将其处以火刑。

同日,胡斯被烧死在城外的火刑柱上,他在临刑前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作了最后的讲演,控诉教会的种种卑劣行为,呼吁全体捷克人不要悲伤,要挺起胸膛,同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争取早日实现民族独立。

胡斯的死更激起了广大捷克人民的愤怒,复仇的火焰在人民心中熊熊燃起。1419年7月,一场反抗教会、驱逐德国人和要求民族独立的起义终于爆发了。

7月22日,4万多捷克人聚集在塔波尔城,他们要求没收教会财产和贵族的土地,要求取消等级和封建义务,他们喊出了自己的口号:“在塔波尔,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而是平均占有,谁也无权为个人占有任何东西!”并且宣誓要用武器来捍卫“上帝的正义”。

在塔波尔事件的推动下,7月30日,首都布拉格也爆发了起义,起义迅速传到全国各地,很多地方的人民都武装起来了,一时间,熊熊烈火燃遍捷克大地,压抑在捷克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捷克人民起义的消息吓坏了国王瓦茨拉夫,他竟然受惊而死。他的弟弟——德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听到消息后,大为震怒,他宣布自己兼任捷克国王,并率大军前往镇压。

1420年春天,他亲自率领在德国组成的十字军数万人,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地向捷克扑来。

当时领导义军的首领叫杰式卡,他出身于骑士家庭,年轻时在军中服过役,长期的战斗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面对强敌,他决定避其锋芒,把敌人引出城来歼灭。为此,他发明了一种战阵,马车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平时可作为一座活动的军营,战时可围成圆形或方形的防御阵地,车与车之间有铁链相连,车上装有木制的车篷,可以隐蔽自己,在中央设有炮阵,可以用来攻击敌人。在第一次布拉格之战中,杰式卡利用他的车阵,大败德军,要不是德皇跑得快,恐怕早已成了俘虏。

杰式卡取得胜利后,又带大军到捷克各地清剿反动势力。没想到,温和派趁机抢占了布拉格的领导权,并准备与德皇谈判。听到消息后,杰式卡急忙回师布拉格与温和派进行会谈,但结果未能达成一致,他只好回到塔波尔城。听到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德皇西吉斯蒙德认为有机可乘,便于1421年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杰式卡率军在布拉格东边的重要据点古登堡与德军展开激战,虽然又获得了胜利,但杰式卡在战斗中仅存的一只眼睛被射瞎了,不久他就病死了。

杰式卡死后,起义军在大普可罗比和小普可罗比的率领下继续战斗。在1424—1433年的10年间,教皇和德皇又发动了3次十字军入侵,结果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失败。不仅如此,而且起义军还进行了反攻,一直打到莱茵河。

面对屡战屡败的局面,德皇意识到要想彻底打败起义军,必须改变原来的策略,对起义军实行分化,制造义军内部分裂,再坐收渔人之利,于是他开始收买起义军内部的动摇分子。

在德皇及教皇的挑拨离间下,原先铁板一块的起义军内部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圣杯派认为,教会的财产已经被没收,并取得了一些城市政权,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斗下去,于是他们与教皇妥协,并相互勾结,准备共同对付塔波尔派。

1434年5月,德皇西吉斯蒙德的十字军与圣杯派联合进攻塔波尔派,双方在布拉格附近的里旁展开决战。

由于敌众我寡,普可罗比兄弟深知处境危险,他们召开会议,商量对策,最后达成一致:面对强敌,不可硬拼,只能利用车阵防御战法,闭户不出,坚守阵地,伺机再进行反攻。

德皇深知车阵防御战术的厉害,不敢贸然攻击。双方对峙了好几天,战场上一时间陷入僵持状态。

到了第三天,急不可耐的德皇邀请圣杯派首领商量对敌之策,两人讨论了好一会儿,才决定由圣杯派打头阵,引出义军后,德军再从两侧杀过去。

30日中午,圣杯派全体出动,对塔波尔派发动攻击。塔波尔派进行猛烈的还击,在他们强大的炮火下,圣杯派渐渐抵挡不住,纷纷溃逃。普可罗比见状,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一定要让圣杯派瞧瞧厉害,于是令旗一挥,打开车阵,率大军倾巢而出。突然,两侧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两股德军猛扑过来,与此同时,刚刚溃逃的圣杯派又拨转马头,掩杀过来。普可罗比兄弟方知中了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想再回到车阵中,已为时过晚,优势敌人已将他们团团围住。在激战中,普可罗比兄弟相继阵亡,被俘的13000多名义军战士全部被杀,塔波尔派全军覆没。

里旁战役的失败,标志着捷克人民起义的结束,由于这场战争是由胡斯的信徒们领导的,所以历史上称为“胡斯战争”。

法兰西女英雄——贞德

1431年5月30日,法国卢昂广场,一堆木柴中间高高耸立着一根火刑柱,一位身穿雪白长衣的少女被绑在柱子上,目光如炬,怒视着看台。看台上坐着一群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大主教和英国军官,他们正在等待一场火刑仪式的开始。

这时,一位大主教走到台前,面对围观的人群,大声宣布:“台上妖女,女扮男装,妖术惑众,轻薄教会,傲慢无礼,亵渎神灵,是一个屡教不改的异端魔女,我受仁慈上帝的委托,判决妖女火刑。”

“你们这群强盗,占我土地,掠我财物,杀我同胞,你们一定会受到上帝的严厉惩罚。”面对死亡,少女面不改色,她大义凛然的正气让看台上的人心惊肉跳。

“烧死她!烧死她!”看台上的人气急败坏。

“你难道真的不怕死吗?”

“为了法兰西,我什么都不怕!”

“我以上帝的名义,再次问你,你愿不愿改邪归正?”

“英雄的法兰西儿女决不会向侵略者低头,烧死我一个,还有后来人,胜利一定属于法兰西!”

“点火!点火!”无情的火焰倾刻间吞噬了少女的生命,而“法兰西万岁!法兰西万岁”的呼喊声却久久回荡在广场的上空。围观的群众不禁失声痛哭,他们为法兰西失去这样一位好女儿而痛哭。这位少女就是法国年仅19岁的民族女英雄贞德。

贞德出生在法国东北部的一个村庄,父母都是善良、诚实的农民,童年的贞德生活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祸乱之中。当时的法国国王查理六世懦弱无能,各路封建贵族各自为政,勃艮第公爵和奥尔良公爵各霸一方,割据混战。英王亨利五世乘机大举入侵,勃艮第公爵公开叛卖,英军长驱直入。查理六世向英军求和,同意亨利五世为查理六世的继承人,剥夺了法国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不料,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相继去世,亨利五世不满周岁的儿子被立为英法两国的国王,称亨利六世。法国王太子查理退居南方,领导法国人民抵抗英军侵略。

贞德的家乡多次遭到英国侵略者的蹂躏,她目睹了家乡的房屋被烧毁,家乡的父老被杀害,家乡的财产被抢劫,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转化成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在她虔诚的宗教热情中产生幻觉。据说贞德在13岁时就在耳边听到上帝的声音,上帝叫她去见王太子,担负起抗击侵略者、拯救法兰西的光荣使命。而且这种声音越来越响,她似乎成了上帝派来的拯救法国的使者。

1428年10月,英军包围了奥尔良。奥尔良是通向法国南部的门户,一旦失守,法国就有全部沦陷的危险。16岁的贞德,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决定求见太子,实现上帝赋予的救国使命。

1429年,贞德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太子。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贞德。”

望着面前这位瘦弱、清秀的农家女,王太子半信半疑地问:“你说你能解救奥尔良?”

贞德镇定自若,充满自信地对王太子说:“我是上帝的使者,我的任务就是解救奥尔良,赶走侵略者,拯救法兰西!”接着,贞德详细汇报了解救奥尔良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