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72

第72章 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39)

在三角方面,数学家白塔尼引入了正切和余切的概念。奈绥尔·丁的《论四边形》完成了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系统化,提出了解球面直角三角形的6个基本公式。这本书使三角脱离天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比欧洲要早200多年。

在几何学方面,阿拉伯人的贡献首先在于他们编译并保存了大批希腊书籍,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就是在8世纪中后期译成阿拉伯语的,欧洲人12世纪把它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并且一直作为教科书,直到16世纪发现欧几里德的希腊文原本。阿拉伯人用代数方法解方程,用几何图形证明步骤的合理性,展示了代数和几何存在一致性,进一步发展便导致了解析几何的产生。

阿拉伯数学的发展,促进了与数学相关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医学、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大发展。在天文方面,阿拉伯人曾创造出中世纪最新的精密仪器如地球仪、观象仪等。9世纪,能根据子午线一度之长,来推算地球的体积及其圆周。在物理、化学和光学方面,阿拉伯人发现光速比声速快,他们还在实验中改进了蒸馏、过滤、升华等化学方法,能制造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氧化汞等许多化合物,并将化学运用到制药、制革和玻璃工业上。在医学方面,阿拉伯很早就知道提取酒精的方法,比欧洲人早300年。当时阿拉伯医生在为病人施行手术时就注意消毒,使用麻醉剂等等。

印度教的传播

众所周知,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可是在印度,最有影响的宗教并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印度教徒约占印度总人口的85%。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没有一个具体的创始人。婆罗门教是印度创立最早的宗教,印度教又称为新婆罗门教,因为它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内容,因此,它是印度传统的各种宗教体系和精神文化现象的复杂混和物。

印度教信仰多神,很多自然现象、动植物、山河湖泊大地、英雄祖先等都被印度教幻化为神。这些神和世间人一样被分成三六九等,其中最受崇拜的是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称作“三相神”。

梵天是世间万物的始祖。他有4个头,面向四方,4只手分别拿着《吠陀》、莲花、勺子、念珠或钵。他常坐在莲花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7只鹅拉的一辆车。他不仅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同时也创造了魔鬼和灾难,因此他在三大神中地位并不高,崇拜者也不多。

毗湿奴,亦称偏入天。他的4只手分别拿着法螺、轮宝、仙仗和莲花,躺在大海里的一条巨蛇身上,肚脐上长着一朵莲花,上面坐着梵天。毗湿奴是梵天之父,所以毗湿奴产生万物。他虽然是护持神,但也能创造和降魔,为了救世,他曾10次下凡,化为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以及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黑天、佛陀、白马。在婆罗门教看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只不过是毗湿奴的一个化身而已。婆罗门教用这种方法抬高自己,贬低佛教。

黑天是毗湿奴的一个化身。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却是一个降魔英雄,曾把凶恶国王派来的恶魔杀死。他乐于助人,曾把牛增山举起七天七夜,使难陀的牛群躲避因陀罗下的大雨。他的崇拜者很多,实际上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神。

第三位大神是湿婆。他在印度的崇拜者很多,他有5个头、3只眼和4只手。他的3只眼睛是智慧的象征,他额上第三只眼的怒火烧掉了梵天的第五个脑袋,还把妖魔的三座城市和爱神烧成灰烬。湿婆的4只手分别拿着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他善于跳舞,表演的舞蹈有108种,称为“舞王”。他为了拯救世界,曾把天神搅出的毒药喝掉,把颈项烧青,故有“青颈”之名。他的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他的头辫盘在头上,上面有一个恒河的象征物。相传恒河下凡时,先落到他头上,再流到大地。他的脖子和手臂缠着很多蛇,坐骑是一头大白牛。

湿婆虽然是毁灭神,但也有再生能力。传说他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与宇宙合一。湿婆通过他的苦行创造众生:“下品苦行生腹行虫,中品苦行生飞鸟,上品苦行生人天。”

印度教的教义主要是种姓分立、业报轮回和灵魂解脱等理论。

印度教把人分为4个等级,称为四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阶层,执掌祭神权;刹帝利是武士阶层;吠舍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是雇佣劳动者。印度教说生主从嘴里生出婆罗门,从两臂生出刹帝利,从两腿生出吠舍,从两足生出首陀罗,为种姓制度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印度教认为,灵魂可以从一躯体转生到另一躯体,躯体有生灭变化,而灵魂却是永恒不变的。由于人们的行为不同,所以灵魂转生的形态不同。如果严格按印度教的规定去修行,来世可以转生为婆罗门,乃至于升天。如果违背规定,灵魂可以转世为“贱民”,乃至下地狱。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论称为业报轮回。

印度教用业报轮回理论解释众生的痛苦根源。要想摆脱痛苦,必须使灵魂得到解脱。如何解脱自己的痛苦呢?只有修行。常见的修行方式有苦行、瑜伽、拜神、祭祀等。印度教把修行历程分为四个时期:(一)梵行期,学习《吠陀》,熟悉祭祀仪式;(二)家住期,结婚过世俗生活;(三)林居期,老年时弃家隐居于森林,修苦行;(四)遁世期,舍弃一切财物,去游乞食,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盗、忍耐、离欲。

印度教主要有三大教派: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

毗湿奴派把毗湿奴神及其化身看作最高神,认为它是“世界之父”、“万物之友”。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和西海岸地区,主张苦行、素食和禁欲,认为默念神名和坐禅可以获得解脱。

湿婆派主要崇拜湿婆神。其教义理论由三个要领组成:主(湿婆)、家畜(自我)、绳索(物质和业的束缚)。认为自我脱离了业和物质的束缚以后,才能达到类似于主湿婆的状态。该派认为获得解脱的方法有坐禅、念咒、唱歌、跳舞、哄笑、涂灰和模仿牛的叫声,以修练瑜伽和苦行著称。

性力派主要崇拜湿婆之妻难近母、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梵天之妻婆罗室伐底等女神。认为这些女神的性力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根源。性力派除搞宗教活动外,还注重社会改革,反对歧视妇女和寡妇殉葬。

印度教视恒河为“圣河”,相传其水从毗湿奴的脚尖流出,自天而降。湿婆为了拯救大地截断河水,让它流入自己的眉梢,再分10条溪流淌下。印度教认为,在恒河中沐浴,可以消除秽语、谎言、诽谤、骚语、盗窃、暗害、盲从、贪欲、恶意、愚妄等10种罪恶,故得“除十”之名。所以印度教徒每年公历五、六月间举行除十节。

印度教节日很多,比较大的有每年2月的湿婆节,3月的好利节和罗摩节,5月的恒河女神节,6月的札格纳特乘车节,7月的黑天旋转节,8月的黑天诞辰节和难近母节,10月的吉祥天女节和迦利节,11月的灯明节等。

近现代以来,印度教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阿富汗、乌干达、美国、阿根廷等,尼泊尔还奉印度教为国教。印度教徒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以上。

世界最大的佛塔——婆罗浮屠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日惹市之北的马吉朗,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在山环水抱之中,坐落着一座千年佛塔,肃穆庄严,神秘莫测,引来无数佛教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这就是印尼人民为之自豪、世界人民视如珍宝的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是印尼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是佛教文明和古爪哇文明的结晶和体现。“婆罗”,源自梵文,是“庙宇”的意思,“浮屠”,则是古爪哇文,意为“山丘”。“婆罗”“浮屠”相结合,即“山丘上的庙宇”。这里的佛塔大的有两三米高,小的只有手指那么大,如果连浮雕上的佛像也算上,那真是多得不计其数,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千佛寺”。

婆罗浮屠工程浩大,雄伟壮观,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迹,都是东方文明的奇观,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这座佛塔大概建于8世纪末9世纪初,统治者征集了几十万名奴隶,辛勤劳动了半个多世纪,才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而且它的建筑材料不是普普通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块雕着佛像的艺术品、古爪哇匠人们精雕细刻,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为什么要建造这样宏伟的佛塔?说法不一。一种认为:印度的阿育王曾把释迦牟尼的骨灰分成84000份,分散到世界各地埋葬。根据这种说法,这座佛塔下便收藏着佛祖八万四千分之一的圣骸。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座修炼佛法的大坛场。传说大乘佛教的密宗喜欢在高大的坛场上修心炼术,因为高筑佛坛,可以驱妖避邪,凭借佛的法力获得正果。据历史学家分析,8至9世纪,爪哇岛上的夏连特拉王朝面临着敌人的挑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借助佛教的力量来崇拜祖宗,神化自己。爪哇的帝王颂扬佛祖的目的是把自己看作是“神在人世的代表”,借助神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为此不惜代价,倾全国之财力物力,建成这座理想的佛塔。

塔的基层呈正方形,边长123米,占地1.5公顷,原塔高42米,因遭雷击破坏,至今的实际高度只有35米。整个塔是用石头砌成实心的,既无门窗,又无梁柱,形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小山。

佛塔共有10层,步步升高,象征着凡人修炼成佛的10个阶位。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胜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10层又象征着十界,即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第1层到第6层为正方形,这是六道生死轮回的人世间,上面3层为圆形,是天。“天圆地方”是佛教徒当时对宇宙的看法。

10层建筑,每层之间有阶梯相连,可以一级一级往上爬,说明只要努力,凡人是可以逐级修炼成佛的。

婆罗浮屠犹如一个巨大的曼陀罗,下长上尖,没有固定的出入口、祭坛和坐处。它的上、中、下层分别代表无色界、色界、欲界。整座建筑整齐匀称,独具风格,在简单的形式里容纳了最丰富的内容。它作为宗教象征性艺术,在人们心目中远远超出了塔本质的意义,而成为至善至美的佛天净土的化身。塔中阶梯通过几道门直通圆台,同时又把方台的走廊分隔成几部分,信徒拾级而上,被指引着登上一层层平台,最后到达塔顶,亲身感受到追求人生真谛和大彻大悟的艰难,并告诉人们这种追求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婆罗浮屠还通过各种浮雕来传达佛教教义。佛塔有叙事浮雕1460幅,装饰浮雕1112幅,精巧传神的浮雕,构成了一部“石块上的史诗”。如果把这些浮雕全部连接起来,长度可达290余公里。

塔底浮雕表现的是欲界的情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世做了好事,下世升入天堂;今世作孽,下世贬入地狱。比如一幅浮雕刻的是两位妇女生前把鱼和龟放在锅里煮着吃,死后,她们两人也被放在锅里煎熬。还有虐待父母的人被小鬼头朝下扔入地狱等,这些浮雕上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他们有种种贪婪的私欲,贪吃贪睡,爱财求名,还有放纵的性欲等。这些浮雕的含义是教育人不要作恶,而应乐善好施,这是进入佛场法门的基本条件。

从第2层到第6层,浮雕教育人要克制私欲,锤炼精神。为此佛塔在建筑结构上做了巧妙的安排。塔身壁上依然是一幅幅浮雕,相隔一定距离便设一个壁龛,里面有一尊佛像,静默沉思,修身养性。但在回廊的边沿筑有封闭的高墙,挡住了佛的视线,使他们与世隔离,不受红尘杂事的干扰,去专心致志彻悟深奥的佛理。

每一幅浮雕都说明一条重要的佛理。一头狮子正在吃一只刚捕获的动物,喉咙被一根骨头卡住,疼痛难忍。佛化身为啄木鸟,细心地把那根骨头啄了出来,解除了狮子的痛苦,而不要求任何报酬飞走了。后来这只啄木鸟找不到食物,在饿死之前来到狮子面前。狮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羚羊。狮子早把别人对它的恩惠忘得一干二净。啄木鸟把自己救它的过程说了一遍,要求分一点羚羊肉给自己充饥,以求活命。这位兽中之王翻脸不认人,一口拒绝。啄木鸟只好伤心地走了,半途碰见一只小鹿,把自己不平的遭遇向小鹿诉说。小鹿说:“嗨,你求它干嘛?把它的两只眼球啄出来,让狮子瞎了眼,你再吃它的羚羊肉,它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化身为啄木鸟的佛说:“使不得,万万使不得!行善必有善报,以恶报恶会破坏佛的德行。”

从平台往上是3层圆台,一层比一层高,面积一层比一层小。3层圆台共有舍利塔72座,每座小舍利塔内都设有一尊佛像。人们只能从塔身镂花的孔眼里模糊地看到佛像身体的局部,而看不出佛的整个形象,这种建筑设计要达到的效果是:佛,确实存在,可以感知,而难以捉摸。而坐在舍利塔里的佛却能放眼天空,洞察人生,这里便是佛教徒修心炼术的最高阶段:他已脱离了物质世界,进入了精神领域。

再往上是佛塔的中心点和至高点,那座底盘直径为9.9米、高7米的大舍利塔内设有佛像,代表着佛出世间的境界。

婆罗浮屠因建在山丘上,基础不牢,加之年久失修和几度人为摧残,塔身已出现下沉和倾斜现象。14世纪随着爪哇岛的伊斯兰化,佛塔更是倍受冷落,甚至被人遗忘。1983年,在联合国文教基金会和印尼各界的捐助下,耗资2250万美元,历时10年的修复工作宣告完成。修复后的婆罗浮屠又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成千上万的游客和虔诚的佛教徒来这里观光和朝拜,婆罗浮屠的“石块文化”再度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医中之王”——阿维森纳

998年的一天,阿拉伯半岛布哈拉国的都城,人们围在王宫外的一堵墙前观看一张榜文:

本国苏丹(国君)身患重病,有医术高明治好苏丹者,赏银5000两,并封官进爵。特此通告。

围观的人群议论纷纷:“苏丹得的什么病?连宫廷御医都治不好?”

“听说苏丹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整天神志不醒,胡言乱语,请了好多医生都看不好!”有消息灵通的人士说。

“苏丹是不是中了什么邪呀?”有人轻声地说。

“听说王宫里请了不少巫师,都无济于事。”

人们正在议论纷纷,突然一人疾步上前,当众揭下榜文。谁人有如此高明的医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揭榜的人竟是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众人面面相觑,怀着惊奇而怀疑的目光望着这位年轻人,年轻人镇定自若,自信地拿着榜文朝王宫走去。

年轻人进宫后,认真诊断苏丹的病情,发现苏丹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并没有马上开药给病人服用,而是采用一种特殊的精神疗法。几天以后,苏丹神志清醒。年轻人接着以少许药物辅助治疗,一个月后,苏丹完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