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全知道
8046700000082

第82章 世界古代帝国的兴衰史(1)

笈多王朝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华氏城。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征服附近王公,建立笈多王朝。其子沙摩陀罗·笈多征服了恒河流域的一些小国。到旃陀罗·笈多二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笈多王朝存在200余年,是印度封建统治由形成到确立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自由农民沦为封地领有者的依附农民,封地领有者也演变成封建领主阶级。5世纪初,笈多王朝由盛转衰,中央政权削弱,国家陷于分裂,哒王和米西拉库拉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约579年,帝国的统治基本结束,北印度再度处于小国分立状态。

日本的统一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公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是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最强大的的一支部落,3世纪南迁进入高卢(今法国南部)东北,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法兰克人主要有萨利克与里普阿尔两大部族,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阶段。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法兰克人逐步渗入高卢东北部。481年,克洛维继任萨利克部落酋长后,开始全力向高卢扩张,消灭了法兰克其他酋长势力。486年击溃西罗马在高卢的残余势力,占领高卢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以巴黎为首都。部落贵族与亲兵成为封建主,一般法兰克人则成为农村公社中的自由农民。当地的高卢—罗马贵族、罗马教会、隶农、奴隶与散居的自由农民依然存在,与法兰克人逐渐融合。496年东征莱茵河中上游阿勒曼尼亚(今属德国),496年法兰克统治阶层皈依了基督教,得到高卢—罗马人的大力支持。507年至510年,南征西哥特,占领阿奎丹(今法国西南部),6世纪后,先后征服易北河以西图林根(今属德国)和勃艮第,合并普罗旺斯和加斯科尼(今法国西南部),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以后封建贵族势力发展,王权日益微弱,751年,宫相矮子丕平篡夺王位。墨洛温王朝灭亡,开始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时更大规模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成为查理曼帝国。其疆域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西南至埃布罗河,北达北海。南至地中海,并占有大部意大利。843年内部分裂为三部分,即后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加洛林王朝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没落之后,日耳曼民族各部落控制了大部分欧洲。公元486年,萨利安法兰克人的首领克洛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开始了墨洛温王朝(得名于克洛维的祖父墨洛温)的统治。

墨洛温王朝时的法兰克占有高卢大片土地,是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国内贵族经常掀起内战,导致国家分裂。到公元7世纪,达戈贝尔特在位时,国内达到了空前的统一,政治清明,局势稳定。但自达戈贝尔特以后的国王大多碌碌无为,他们把国家的一切大事都交给身边最亲近的仆人去处理,而他们却整天吃喝玩乐,无所事事。那些亲近的仆人一开始只是王宫里的管家,后来势力逐渐扩大,被人称作宫相。

宫相不仅控制内政,逐渐执掌机要,甚至成为军队的最高首领。公元678年,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战胜其他对手,成为唯一的宫相。715年,查理·马特继任宫相。执政之后,于公元732年10月在土尔斯和普瓦提埃击败了阿拉伯人的入侵,提高了自己的威望。查理·马特还积极推行采邑制度,改变了原有的无条件土地封授制度,领受国家爵位和封地的大小领主必须以向查理效忠、服兵役为条件,而且所得到的土地仅供自己本人享用,不得世袭。子孙若想继承,必须重新履行受封仪式,再次确认效忠关系。这个改革催生了骑士制度,增强了法兰克的军事力量,也为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温王朝打下了基础。

公元742年,查理·马特的儿子丕平继任宫相。他停止了对教会土地的征用,使王权和教会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丕平认为,谁代替国王处理政务,谁就应该成为国王。公元751年,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了墨洛温王朝末代皇帝西尔德里克三世,自立为法兰克王国的新君主,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汇报教皇的支持,丕平两度出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并把征服来的从拉文那至罗马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送土”,这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从此加洛林王朝和教皇关系日益密切。

查理大帝

公元768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成了法兰克的唯一统治者。他即位后,立即开始为实现他的日耳曼统一大业的目标而四处征战。他征服了巴伐利亚和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等地区后,就剩下异教区萨克森了,在经过33年18次激烈的进攻后,他终于取得了胜利。在查理的铁血征服下,法兰克疆域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南至厄布罗河,北达北海,南部包括意大利半岛北部与中部,辽阔的疆域可与昔日落帝国相比。公元799年,罗马教皇立奥三世被罗马贵族驱逐,他向查理求助。查理进军罗马,恢复了教皇权位。公元800年圣诞节,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即“查理大帝”的意思。查理称帝后,极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为了加强对庞大国家的有效统治,查理任用贵族和主教进行统治,同时,继续推行采邑分封制度。

查理曼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文治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搜集和抄写古代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抄写的文字是用所谓加洛林小草书体,这是一种清秀优美的拉丁字母,后来稍加修改一直使用至今。修道院设立图书馆,收藏教父作品以及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查理曼还邀请欧洲最好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为帝国修建修道院和教堂。查理曼的文化教育政策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被后世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查理曼王国

查理曼王国是西欧中世纪早期由法兰克王国发展来的封建军事帝国。768年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死后,其子查理曼与弟卡罗曼共同治理国家。771年卡罗曼死后,查理曼成为法兰克的唯一国王。在他的统治期间王国版图西南至厄布罗河,北临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公元800年查理曼接受罗马教皇加冕,号称“罗马人皇帝”,称查理曼帝国,定都亚琛(在今德国境内)。查理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于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把帝国分成三份。高卢、些耳德河和默兹河以西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法国。莱茵河以东,包括莱茵河以西的沃姆斯、美因兹和斯拜伊尔,归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德国。哥哥洛塔尔袭用帝号,定都亚琛,分得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土地,称中法兰克王国。后发展成为意大利。

拜占庭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故称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的旧址,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退位。西罗马帝国从此消亡。而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尽管不断遭到外来的袭击和削弱,却仍然继续存在了1000年。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开始统治拜占庭帝国,他以复兴罗马帝国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对内加强统治,对外进行武力征服。他先是出兵大败波斯,随后又出征非洲击溃了汪达尔人。公元534年。汪达尔王国灭亡,其领土纳入拜占庭的版图。非洲广大的畜牧地区最终落入拜占庭帝国的囊中。接下来连续数十年战事不断。原罗马帝国的地盘大多已并入拜占庭,拜占庭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

但是到了公元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后,拜占庭和波斯再次发生冲突,双方连续不断地战战和和最终导致两败俱伤。长期的战争使两个庞大帝国日渐衰弱。而此时中东的阿拉伯人崛起了,开始了对波斯和拜占庭的全面战争。

到12世纪,拜占庭帝国进入封建制。大贵族独立性增强,导致封建分裂倾向加剧。12世纪末,帝国日趋衰弱,外族不断入侵,危机四伏。拜占庭皇帝不得已向罗马教皇及欧洲各国求助,于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十字军东征。

公元1261年,拜占庭帝国虽然重新收回了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内的部分领土,但大势已去。随着工商业的衰落,封建剥削日益沉重,城市人民不断发动起义,进行反抗。在帝国岌岌可危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发动了对帝国的进攻。

公元1300年,奥斯曼宣布成立独立的回教国家爱米尔国。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开始称为奥斯曼帝国。1359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随后又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公元1453年4月,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并在此建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伟大的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终于成为过去。到1461年,拜占庭帝国的全部领土沦丧,帝国彻底灭亡。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突厥人。13世纪,蒙古人的扩张迫使这支突厥人不断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继位。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国名爱米尔。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

公元1453年4月,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随后奥斯曼帝国迁都于此,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即伊斯兰教的城市,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在巴尔干,征服了摩利亚和雅典公国;在爱琴海上,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占有的岛屿。1459年又征服了塞尔维亚全境,1463年到1465年间征服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479年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此外,土耳其人夺去热那亚人在黑海岸边的殖民地及重要商业城市卡法,克里米亚汗也被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此后,奥斯曼帝国暂时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苏丹塞里姆一世统治时期,开始了与伊朗的长期战争,但是以失败告终。受阻的奥斯曼帝国又把矛头指向了南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

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达到了鼎盛。他继位不久就开始向欧洲全面进攻。先攻占了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随后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以后数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但在欧洲碰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全力抵抗,进攻的势头被遏止。此后。苏里曼开始大举进攻阿拉伯半岛地区和北非。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囊括了以前存在过的阿拉伯和拜占庭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称雄一时。

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的封建帝国。10世纪中叶德国萨克森王朝国王奥托一世力图利用教会势力抑制大封建主,加强王权。961年罗马内部发生冲突,奥托应一派之请带领大批人马侵入意大利,并控制了教皇。962年2月,教皇为奥托加冕,称“奥古斯都”,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1154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攻陷罗马,帮助教皇镇压罗马共和国。教皇感恩,为腓特烈加冕,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在罗马帝国名称之前冠以“神圣”二字。帝国的疆土以德国和意大利的中、北部为主,有时包括瑞士、尼德兰、捷克和法国的勃艮第、普罗旺斯。13世纪末叶开始皇权衰落。1806年7月,莱茵地区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成立“莱茵同盟”,宣布独立,是对帝国的沉重打击。同年8月,神圣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在拿破仑的强迫下退位。帝国灭亡。

俄罗斯帝国

由于东欧的偏僻、寒冷、人烟稀少,所以那里的文明起步较晚。而居住在黑海以北的第聂伯河流域到伏尔加河流域一带的广大地区的东斯拉夫人,直到公元9世纪,才结束氏族部落生活。联合建立起了许多小国家,称之为公国。862年,留里克率兵攻占了诺夫哥罗德。建立了诺夫哥罗德公国。822年。诺夫哥罗德的王公奥列格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他沿第聂伯河南下。征服了其他公国,以基辅为中心,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则被称为罗斯大公。

13世纪前半叶,莫斯科公国在各势力的夹缝之中孕育而成,首都莫斯科城建于1147年。由于莫斯科公国位于东北罗斯中央,四周有许多小公国作屏障,不易受蒙古、立陶宛等的直接威胁,因此,经济发展迅速。此外,莫斯科公国的历代统治者利用蒙古统治者的势力,欺压其他公国,壮大自己的力量。1328年,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用重金贿赂金帐汗国的王公贵族,将负责为金帐汗国征集贡赋的“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头衔争到了自己头上。人们称他为“伊凡·卡里达”(卡里意为钱袋)。在伊凡的统治时期,莫斯科成为了全罗斯最强大的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