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就业忠告
8053600000044

第44章 忠告二十 不要拒绝改变自己(2)

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形成于他做京官时。他用程朱理学这块砖敲开了做官的大门之后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而是对它进行深入研讨。同时曾国藩又得益于唐鉴、倭仁等理学大师的指点,这使他在理学素养上更是有了巨大的飞跃。他不仅对理学、名教和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整套伦理哲学,如性、命、理、诚、格、物、致、知等概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进行了理学所重视的修身养性。这种修身养性在儒家是一种“内圣”的工夫,通过这种克己的“内圣”功夫,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还发挥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张经世致用。唐鉴曾对他说,经济,即经世致用包括在义理之中,曾国藩完全赞成并大大地加以发挥。而且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考察,重视研究解决的办法,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曾国藩对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深入研究,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而对于这一套理论、方法的运用,则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在为官方面,曾国藩恪守的却是“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他常表示,于名利之外,须存退让之心。在太平天国败局已定,即将大功告成之时,他的这种思想愈加强烈,一种兔死狐烹的危机感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写信给弟弟说,自古以来,权高名重之人没有几个能有善终,而要将权力推让几成,才能保持晚节,天京攻陷之后,曾国藩便立即遣散湘军,并做功成身退的打算,以免除清政府的疑忌。这不失为明哲保身的高招。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说明曾国藩善于从诸子百家中吸取养分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容闳说,曾国藩是“旧教育中之典型人物”。无疑,在曾国藩身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基因,正是这些基因,才使曾国藩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精神偶像。也正是他的以变应变,才造就了他的功业。

在职场上要想做到积极应变,除了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之外,还应当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敌变我变”。“敌变我变”是人们适应形势发展,不断调整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基本策略。所谓“敌”不一定就是敌人,而是泛言对手、环境而已,比如对于个人而存在的环境,对于生意人的行情,对于企业、厂家的同行等等。因为大家都在求生存、求发展,都在想新招、出新点子。因此,时移则势易,势易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顺理成章。

法国19世纪的伟大战神拿破仑,就是精通“敌变我变”的伟大人物。1813年底,他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反法联军以23万之众的优势兵力向巴黎压来。当时拿破仑身边的部队仅8万多人,他主动寻找战机,连连获胜。但联军的来势太猛,小胜利不足以阻止联军对巴黎的合围之势。

1814年2月1日,拿破仑又一次战败,形势危急,经过两个夜晚的思索,拿破仑决定向敌人让步求和,这是2月8日的事。9日早晨一起床,拿破仑敏锐地发现乘胜进军的联军在部署上犯了错误,就是联军为了行军和供应军需的方便,实行梯次进军,分三路逼进巴黎。拿破仑果敢地改变主意,准备再战。

拿破仑利用敌人分兵的弱点果断下令,以一部分兵力利用有利地势,阻遏、抑滞敌军中的两路,自己由亲率主力,猛扑敌军最强的一路。2月10日上午,全歼一个俄国师。2月11日,击溃一个军。2月12日,基本歼灭联军两个军。三天之内三战三捷。到2月22日,12天内,连打8仗,歼敌10万人。

拿破仑在这里的胜利,关键在于他不守一术,以变应变,不失时机地出击,转败为胜。考察拿破仑在欧洲叱咤风云的历史,可以知道他还不止是一位只知打仗的武夫,在外交上的精明,在政治上的睿智,都是成就他成为一代伟人的关键因素。正是他在这些地方多路出击,又能随机应变,所以他有可靠的基础,建立起他的欧洲帝国。

很多人学富五车,但求职时四处碰壁,就因为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单一的标准,以为事情只能是怎样,不能是怎样,于是不知变通,处处行不通。知识反倒成了成功的绊脚石。

有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一位士兵自己踩错了步伐,却反而说全队的其他士兵踩错了步伐。真是滑稽又可悲!遗憾的是,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刻苦努力、积极上进、抱负远大的人竟然也容易犯这个错误。这些人过于固执成见,因袭守旧,不懂得紧跟时代步伐。不仅如此,还老是说些华而不实,只会流行一时的话。他们这种愚蠢的观念最后就把他们拖进了落后的坟墓里。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到江里了。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马上掏出一把小刀,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他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才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就算他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可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有许多在职场中求生的人,他们好像整天生活在过去一样,总以为今不如昔,而现代世界变化的声音,无论如何也传不的到他的耳朵里,仿佛时代决不会进步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岂不知,在多变的生活中不会以变应变的人早晚要被企业淘汰出局。

随机应变而不随波逐流

随机应变而不随波逐流,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如果你能机灵的保持自己的观点而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说不定在博弈中胜出对弈的那个人就是你。

某公司招聘办事处人员,老总对每位通过初试者都说了这样一句话:如今像我们这样好条件的单位不多,你运气真好,已经跨进了一只脚。结果所有赞同此话的应聘者均被淘汰,只有一位持不同意见者反倒入选。她说:“其实我并不觉得贵公司条件有多好,只是感到比较适合我的专业,而且觉得最后能不能入选,关键在实力而不在运气。”老总对此大加赞赏,认为像这样有主见、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表现,难能可贵。

我们在讲到一个人要适应变化、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变化,并不是要人们去做变化的奴隶,变得随波逐流,毫无主见起来。也就是说,在随机应变与随波逐流之间决不能画等号,不仅不能画等号,而且还是完全相反。随机应变说明这个人掌握了变化的主动权,是变化的主人,而随波逐流恰恰相反,证明这个人是环境的奴隶、变化的奴隶,是被动地动,是无奈地变,是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主见的变。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反对的。

应变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成为当代人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如今,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我们只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才会在繁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料。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择业、下岗等方面的困扰。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不仅能在社会中能找到一席之地,还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摇头,轻轻端起杯子,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过了很久,他说:“我知道了,社会处处像一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毕,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用手指着青石板上的“小窝”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