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社交与应酬36计
8055200000045

第45章 给对方施加压力(2)

清朝乾隆皇帝对知识分子使用的“棒子和胡萝卜”堪称空前绝后。乾隆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有案可查的竟有70余次,远远超过他的先辈们,乾隆这一手也够厉害的了,搞得文人仕士人人自危,几篇游戏之章,几句赏花吟月之词,也往往弄出个莫须有的罪名,乾隆就是使用这样无情的棒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他并没忘了“送胡萝卜”的重要,对知识分子采用怀柔政策。他规定见了大学士,皇族的老老少少们要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果这位大学士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晚生”。同时,一方面大搞正规的科举活动,不断罗致文人仕士加入为朝廷服务的队伍;另一方面特开博学宏词科,把那些自命遗老或高才、标榜孤忠或写些诗文发泄牢骚的文人,或不屑参加科举考试而隐居山林又有些威望的隐士,由地方官或巡抚大臣推荐上来,皇帝直接面试。博学宏词科录用了24人。录用者自己春风得意,自然也感激皇恩浩荡;落榜的百余人,也无面目自命遗老孤忠去讽刺朝政。乾隆对被自己亲自面试的录用者关怀备至,如其中有个叫顾栋高的人,录用时,年岁就不小了,当时授予国子监司业之职;到年老辞官时,乾隆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加以褒美;后来,乾隆下江南,又亲赐御书,越级封他为国子监的祭酒。

乾隆之所以如此做,全是出于维护他们的皇权至上、族权至上、朝廷至上的目的,是要保持“大清”永不“变色”。谁要是在这方面稍有越轨,红脸马上转换成白脸,满脸堆笑换成杀气腾腾。管你是有意无意,或是或非,都立即被逮捕入狱,轻者“革职”,重者“立绞”,甚至处死后要“弃市”,已死的也得开棺戮尸,连朋友、族人也统统跟着倒霉。

人是社会中的人,如何与别人共事,尤其是和下属共事,并能够使下属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尽力,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面确实包含着一些处世的艺术。“棒子”和“胡萝卜”原理便是恩威并重,又打又拉。这一招术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经典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仍然有其广阔的应用空间。

用心理高压让他露真相

元朝时,宁海主丞胡汲仲,偶然出去巡视,见到一群老妇聚在庵子里诵经。见到主丞,有一个妇人投诉说自己丢失了一件衣服,不知被哪一个诵经的妇女所偷。胡汲仲叫人拿来一些麦子,让所有在场诵经的妇女每人手心放上几粒麦子,然后合掌绕着佛像走圈,口里还是要照旧念经。胡汲仲闭上眼睛端坐在一边说:“我命令神明作法,如果是偷衣人,绕佛走了几圈以后,手心的麦子应当会发芽。”众妇女合掌绕佛而行,口中依旧念经,其中有一个妇人,几次打开手掌看手心的小麦粒。胡汲仲立即命人把她捆起来,通过审问,果然是偷衣妇。

另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也极为典型而有趣:刘宰在泰兴当县令的时候,有一个大富翁的妻子丢了一个金锭,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场。把两个女仆送到县衙,她们都大喊冤枉。刘宰命令她俩各拿一根芦苇杆,说:“不是盗窃的人,芦苇不会长,偷了金锭的,手中的芦苇会比现在长两寸。”第二天去看那两个女仆手中的芦苇杆,一根与原来的一样长,另一根已被折掉两寸。刘宰立即把那个折掉芦苇杆的女仆抓起来审讯,她供认不讳。

平心而论,能有信心偷东西并加以抵赖的人一般并非愚不可及。他们之所以一下子被诈得原形毕露,是因为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乱了方寸,不由自主地丧失了理智和冷静,露出破绽,于是被测了出来。给予强大压力,冲破心理防线而得知真相的测谎术,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应用。

在以了解应征者的人品、对事物的看法等为目的的面试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掌握对方的情况,主考方会使用各种深层的心理技巧,其中之一“压迫性面试法”就是想尽办法提出令对方觉得不愉快的问题,使对方处于孤立状态,或逼他作二者择一的决断,总之就是“欺负”对方,使他感觉到陷进危机之中了,这时观察他的反应。

当人处于危机状态中时,会呈现出赤裸裸的自我,掩饰外表的理智也会丧失,不知不觉地会吐露出真心话。一个外国电视节目中曾经邀请100个国会议员上电视,试图探查他们的心理活动。他们坐在演播室建造的只有正面能看到外界的小小隔离间中,戴着耳机,陷入既看不见其他人的面孔,又听不到发问者以外的声音的“危机状态”中。当时,这些议员们的表情真值得一看,有些人甚至露出平常绝对呈现不出来的凶恶模样,气愤地拂袖而去。

如果你想了解初次见面的对方说的是不是真心话,他对当时的话题具有何种程度的关心,不妨利用压迫性面试的方法,故意反驳对方的意见。不过,探查对方的真心话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技巧,触怒对方,反而得不偿失。倘若你认为和对方断绝来往也无所谓,或者自信能平息对方的怒气,恢复和谐的人际关系,那自然另当别论,否则还是应该慎重为妙。

类似方法还有,在谈判中向对方提出苛刻的条件,以探查对方的真实心理。

把这种施用高压的方法反过来使用,也是一种很好的洞察人心的方法。具体说来,便是让一个极度紧张、高度警惕的人卸去重压,让他在放松之中显露真相。例如,怀着偷懒心理的人,本来就对工作既无兴趣,也不关心,却又害怕批评和处罚,一直处于惶恐状态,紧张到顶点而不能忍受时,为了解除紧张就采取似乎能得到赞赏的行为,就是说,变成认真的职员,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应形成”。

这种人,看上去确实对工作很热心,而这种热心甚至容易发展为病态地攻击不干工作的人之类的一种扭曲的形成。

要看破真正的懒惰心理,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一有机会就反复赞赏他的工作,让他不害怕批评和处罚,如果是反应形成而热心于工作的话,紧张突然松弛,不久他就会暴露出迟到之类的懒惰。

此时无声胜有声

常看恐怖片的朋友,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往往是落一根针都能听见的寂静。这个道理在恐吓中也颇为灵验。

对某些气势汹汹来找碴儿的人,如果你不动声色,不理不睬,便会产生比以硬对硬更大的震慑力量,也就是说沉默成为最为强硬的武器。

一个工人的一位农村亲戚给他带来八只母鸡,为了让这八只母鸡下蛋,就在围墙的角落上垒了个鸡圈。厂长让人劝其处理鸡、拆除鸡圈。因为他没有执行决定,厂长就派人强行抓鸡拆圈。于是这位工人大闹厂长室,厂长则专注地看一份文件,头一直就没有抬起来。待这位工人发过一阵火过后,厂长拉开写字台抽屉,甩出一份处理这件事的决定给这位工人,并告诉他以后再出类似事件就勒令其搬出厂区去住,说完就拂袖而去了。此时,那工人的气焰全熄,只得低着头回去了。这位厂长就是凭借无言无声的力量占据了心理优势,使对方不战自败。

在生活中,一些深谙世道的人则会言谈低调,这会使人觉得其莫测高深,并对其敬畏有加,显然,这是低声及无声所产生的震慑力的作用。

军事上的空城计便是以寂静制造恐惧而得以实现的。

三国时魏将夏侯渊在定军山兵败后,曹操亲自率军去争夺汉中。刘备手下将领赵云随黄忠去夺取曹操的军粮,正好碰上曹操大军开出军营。赵云正和曹操前锋交战,曹操大军随后便迎了上来。赵云一看形势危急,就抽鞭策马,向前冲击曹军阵地,奋力厮杀起来,且边战边退。赵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曹军被打得人仰马翻,落花流水,赵云打退了敌人,正要抽身回营,见部将张昭不幸受伤,便又骑马迎接张昭回到自己的营地。

这时,被打得人马四散的曹军又渐渐合拢,追了上来,一直追到赵云的营地,这天,酒阳县令张翼正好也在赵云帐内,看到这种情况,胆战心惊,想要关闭营门坚守。赵云却下令部下大开营门,放倒旗帜,停止擂鼓,顿时如同空营,静寂无声。曹操在赵云营前观望许久,怀疑赵云营中有伏兵,徘徊了一阵后,便下令撤退。

曹军刚一转身,赵云便命令士兵把鼓敲得震天响,只用弓箭在后面射杀曹军,顿时,鼓声鸣鸣,利箭嗖嗖,曹军以为真有伏兵从营中杀了出来,乱成一片,四散逃窜,自相践踏而死伤不少,跌入汉水淹死也很多,这样,曹军不战而败。

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的营地,对部下说:“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啊!”从此,刘备军中就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敢冒风险以恐吓敌人,没有浑身的胆子,没有高超的操纵人心的本领,没有对于对手心理的洞察,是会弄巧成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