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心理学全集
8055700000036

第36章 家庭中的心理学(6)

幸福的夫妻奉行“活到老,爱到老”的座右铭,总想多与对方呆在一起。他们深知爱需要行动、需要时间。只有朝夕相伴,才能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从而调节彼此的感情和言行,使夫妻生活更加和谐、完美。老年夫妻更需要朝夕相处、互相照顾,尤其是只有老年夫妻单独生活的家庭更应当如此。

(三)相互宽容

夫妻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矛盾不见得都能正确地处理。夫妻双方应该本着仁爱之心和宽容胸怀来对待,不要吹毛求疵、自寻烦恼;双方要求大同、存小异,力求不囿于对方缺点而影响夫妻关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而又琐碎,老年夫妻朝夕相处难免有时意见相左,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以夫妻情谊为重,多谅解、多忍让,千万不要埋怨指责,更不应算老账、揭伤疤。

(四)相互尊重

老年夫妻不论原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健康状况好坏,在家庭生活中应该互相平等和尊重。家中有重大事情,夫妻要共同商量,耐心说明解释可能出现的分歧,不要独断专行。在子女和外人面前,要注意尊重对方,千万不要有互相贬低、批评的言行。

(五)相互体贴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逐渐衰退,自理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需要在生活上有人照应。而老伴的照顾往往是最周到、最贴心的。老年夫妻要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关怀彼此的衣食住行;当老伴身体不适时,另一方应悉心护理,积极协助治疗,助老伴早日康复;当老伴情绪不好时,另一方应予以安慰劝解。老伴才是真正的生活依靠和精神支柱。

(六)相互信任

老年夫妻的感情虽然经历了长时期的考验与磨砺,但仍需通过相互信任来加以巩固和发展。夫妻双方应当襟怀坦荡,有了疑虑要及时交换意见,认真消除误会与隔阂。在这一方面不妨学习一下列宁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做法:他们在共同生活中曾制定两条“准则”,即“互不盘问”和“如果相互有意见,绝不隐瞒”。他们恩恩爱爱,既是生活上的好伴侣,又是革命事业中的好战友。

(七)相互恩爱

相互恩爱是老年夫妻巩固感情、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许多老年夫妻的感情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冷淡,反而爱更浓、情更笃,真正做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马克思和燕妮夫妇应该是相互恩爱的楷模:他们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始终恩恩爱爱、相互鼓舞、相互支持;燕妮病危时,马克思在重病中去看望燕妮,双方“在一起又变得年轻起来,像是一对正在共同走进生活、热恋的少男少女,而不像一个被疾病摧毁了的老翁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正在从此永远诀别”。

(八)保持和谐的性生活

健康、和谐的性生活不仅能给老年人带来身心愉悦,更是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表明所有的老年人都适宜过性生活,也不表明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性生活。

在下列情况下,老年人不应该进行性生活:

(1)刚洗完热水澡、长途旅行归来、过度疲劳、高度兴奋、过度悲伤、没有进行局部的清洁卫生和酗酒后。

(2)多种疾病急性期、重病期的患者,患有性传播疾病如淋病等,以及感冒发热、心肌梗死的发作期。

(3)一般认为,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头昏时不宜过性生活,以免引起脑血管意外。

(4)患有某些疾病,应明确身体是否能够承受性生活的负担,并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性生活,例如心脏病康复后。

老年人的性生活是点缀晚年生活的色彩,而不是生活的主旋律,切莫本末倒置。因为过度的性生活也是一种伤害,应该适当节制。此外,性爱的表现形式绝对不只是性交。老年人的性生活应更偏重感情需要,如爱抚和依恋。多进行情感、精神上的沟通和相互满足,这也是点燃激情和维护婚姻的重要方式,是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家庭对外交际中的心理因素

家庭对外交往是家庭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家庭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系统要保持内部的有序性就必须是一个开发的系统,一个不断与外部保持信息和能量交换的系统。

人际交往是伴随人类而出现的现象。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人的社会性。离开了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条件和意义。因此,人的存在就注定了必须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进步,专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学科应运而生,即人际关系学或公共关系学。现在人际关系学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或者说身份,如同学和同学的交往,上级与下级的交往,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企业代表与企业业务谈判方代表的交往等等。家庭对外交往,特指作为家庭的成员以家庭整体的代表身份或以普通个人身份出面与外界的交往。家庭对外交往中,每个人都至少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交往中的一方,需要与交往对象打交道;另一方面,作为家庭成员,它需要在交往中考虑家庭整体的利益、条件、地位以及其自身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并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所以说,家庭对外交往和一般人际交往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交往中人的心理过程也是如此。

(1)家庭对外交往是人本质的一种体现。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家庭本身就是这种本质的体现:在家庭中,每个人作为家庭这个小社会团体的一员,与家庭其他成员构成多种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家庭又是社会细胞,是构成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最基本单位。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必然需要和整个社会发生联系:一方面,一个具体的家庭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之间需要交往,即亲戚交往;另一方面,从自身需要看,家庭本身生存所需的各种能量和信息需要依靠外界的供给,其本身能量和信息的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体现,所以它必须和社会其他部分、其他成员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离开社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直至无法生存。

(2)家庭对外交往,渗透着家庭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等因素,体现着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

个人的对外交往体现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家庭对外交往不但体现了个人,还体现了家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人们择偶结婚中所谓的“门当户对”,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对外交往的一个本质,即家庭对外交往受家庭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社会作用等因素的制约。同人际交往一样,家庭对外交往也存在一个利益互补和文化认同问题。

(3)家庭对外交往中同样需要运用一般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原则、技巧等。

人际交往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有许多起码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如知己知彼、言语及非言语性技巧、行为要求等等。众多的交往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人类交往的经验结晶。正确认识和运用交往技术,有助于人们实现好的交往效果。家庭对外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同样需要运用一般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

家庭对外交往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会产生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现象,如人与人之间及人对交往环境、交往内容、交往性质等的认知问题,人的感情投入与回报问题,交往中的不同情绪对交往的影响问题,个人性格、气质等在交往中的体现问题,如何把握交往对象的心理变化问题等。

亲戚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及同事关系是家庭对外交往中的几种基本关系。基本关系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家庭对外交往的好与坏。

(一)亲戚关系及处理方式

亲戚关系,是指有血缘或婚姻联系的家庭关系的外延。中国人特别重视亲戚关系,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年代,如封建时代的儒家伦理,以为有夫妻而后有家庭,有家庭而后有子女,有子女而后有宗族,有宗族而后有国家。家庭之内以父子关系为中心,家庭之外以宗族关系为主轴。随着年代的演变,亲戚关系逐渐淡化。到了今天,家庭规模变小,亲戚自然也少了;仅有的几个亲戚,也因各自工作繁忙而不甚往来。可是淡化归淡化,亲戚关系什么时候也不会消失。

亲戚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和睦、家庭对外交往以及家人的身体健康、情绪、工作等状况的好坏。比如,妻子一方的亲戚来访,丈夫接待不热情,或者丈夫一方亲戚来做客,妻子说三道四等情况都影响到亲戚关系,进而引发夫妻矛盾,破坏家庭和睦。那么,在家庭对外交往中处理好亲戚关系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注重礼仪。

家者,人人可为“主”;亲者,来者便是“宾”。也就是说,亲戚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不同的:家庭成员联系的纽带是“家”,而亲戚关系则是“亲”。亲戚来访,既是客人,就要处处留意、注意礼仪。虽然不用像旧社会那样礼节繁冗,但基本的礼貌不能大意,否则可能会引起亲戚的不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互相宽容。

虽然是亲戚,却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家庭教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状况,可能各不相同,进而可能带来交往的困难和矛盾。另外,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会传染给亲戚,也可能引发亲戚隔阂。所以,在亲戚交往中,需要有互相宽容的肚量,以“和”为贵的理念,才能和亲戚相处融洽。

(3)互帮互助。

亲戚之间,无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方面有何差异,都应该互帮互助。居家生活,难免有天灾人祸,再没钱没地位的亲戚也可能有救你命的时候。如果当你有钱有势的时候,对穷亲戚避而远之,伤了人心,等你失钱失势的时候,人家如何来帮你呢?亲戚互助,应该在经济上、事业上、人格上、日常事务上多方面互助。互帮互助,才会有亲密的亲戚关系,才会有好的家庭对外交往。

(二)邻里关系及处理方式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哪天家中遇到了困难,真正能及时帮你的多半就是你的邻居。因此,处理好邻里关系非常重要。空间上的邻近,为家庭交往提供了机会,彼此间更容易相互认识和了解,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邻里亲密关系不仅可以满足自家的社会需要,还可以满足多方面的个人需要,如感情沟通、信息获取、生活关照等。应该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呢?

(1)平等相待。

对待邻居,不要有势利眼光。无论邻居是穷是富、是百姓还是大官,要平等相待。如果整日巴结有钱有势的邻居,不理甚至嘲讽没钱没势的邻里,等你有了困难需要及时帮助的时候,靠谁呢?被你慢待的一般不会帮你,整日巴结的自然也放不下身段,只有自作自受了。

(2)适度交往。

如果邻居正为自家事忙得不可开交,你却跑人家去串门,不好意思赶你走,又放不下手中的活,邻居心里会痛快吗?邻里之间不交往是不行的,交往太频繁也不合适。如果没事就往邻居家跑,隔天就互相送个礼物,会扰乱正常的生活节奏,造成双方的心理负担,反而适得其反。因此,邻里交往要适度,不要太频繁,也不要太深入。

(3)以身作则。

邻居家经常唱歌跳舞、大声说笑、看电视,影响了你们家的正常生活,你肯定十分气愤。可是,在登门指责邻居前,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毛病?如果有,邻居会接受你的抗议吗?所以说,处理好邻里关系,必须要以身作则。

(4)忍让互助。

邻里之间,有的一住就是很多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此时就要有忍让的精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邻居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帮助;邻居的矛盾要视情况进行调节,但要注意方式和分寸。如此,邻里才会融洽。

(5)注意言语。

和邻居交谈的时候,不要道人长短、说人闲话,否则可能引火上身、自寻烦恼。对邻居的长处要时常赞扬一下,但不要有阿谀奉承之嫌。

(三)朋友关系及处理方式

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朋友,那真是一个悲剧。交朋识友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目的。家庭成员的交友,是家庭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家庭背景往往会左右家庭成员的择友观,进而影响其结交朋友的范围和朋友的品性。

人类交友的心理现象错综复杂,其中崇名心理、共鸣心理和补偿心理最为常见。

(1)崇名心理。

所谓崇名心理,就是人们在交友中喜欢结交有名望者的心理倾向。名人周围总是围着一帮朋友,就是这种心理作用的结果。崇名心理主要源自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尊重者很有名望的时候,自尊心就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朋友有名望,自然也标志着自己的非同一般。但是崇名心理往往使人陷入势利小人的泥坑而受人非议。

(2)共鸣心理。

人际交往中,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水平、信仰、职业、年龄等方面相似的人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从而结交为好朋友。心理共鸣是人们选择朋友的重要内在动力。心理共鸣包括人格共鸣、思想共鸣、兴趣共鸣、经历共鸣等多种类型。心理共鸣之所以左右人的交友,关键在于人们通过人格、思想、兴趣、经历等方面的交流契合,使人的心灵找到了回响的对象,因而在彼此沟通中能获得新的人生力量和理想。

(3)补偿心理。

交友中,心理共鸣不可或缺,互补心理动机也很常见。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在个人特征上差异很大的人成为心心相印的莫逆之交。比如,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常和心理抑郁的人成为知己,办事果断的人常有优柔寡断的朋友,有钱有势的人也常常会有一帮穷哥们等等。其实,交友中的补偿心理是在心理共鸣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双方的需要及对于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才会导致友谊的萌发。

要处理好朋友关系,除了要掌握交友中的心理动机,还要掌握一些交友之道。

(1)交朋友要慎重。

广义上说,朋友比比皆是,有学友、棋友、酒友、文友等等,可以说凡是有接触的就称得上朋友。但是,真正的知心好友,一生有几?古代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传颂至今,可见人们对知音之渴望与珍惜。结交知心朋友要慎重,否则认错了人,可能会铸成大错。如孙膑就毁在其“知心好友”庞涓的手上。

(2)对朋友要守信。

古人言:“人无信,不可交。”对朋友要讲信用,不交不讲信用的朋友。朋友间的信任,既包括肯向朋友交心,又指信任朋友,不胡乱猜疑。当然信任不能盲目,应该以相互了解为基础。朋友间的信任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例如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一开始很贫穷,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经常多分钱,而鲍叔牙知道他家穷,应该多分点,并不怪他。他们还三次一起上战场,管仲三次都当逃兵,鲍叔牙也不怪他,因为知道他家里有老母需要照顾……如此的信任使他们成为传世之交。

(3)对朋友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