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心理学全集
8055700000062

第62章 现代人常见不良心理及其调适(1)

(第一节)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不如他人的现状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惟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有的少女甚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而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是值得深思的。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

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加以克服。克服虚荣心的方法如下:

(1)提高自我认知。

提高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2)做到自尊自重。

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机会。

(3)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

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4)正确对待舆论。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不要影响自己的进步,而应该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5)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第二节)自卑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负性情绪,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自卑的人过于自尊,为了保护脆弱的尊严而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客观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挫折引起自卑。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生理缺陷,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等社会环境缺陷,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情场或商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生活挫折等。

(2)出自一种不如他人的主观感觉,其实与事实并不相符。

(1)改变认识,培养自信。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可以这样做试试: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好的事情,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做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自己去用心捕捉,将捕捉到的好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对于自身的一些生理缺陷,如相貌丑、身高矮等,自惭形秽也是没有用的,倒不如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其他的优点以弥补缺陷。要知道,生物学上有个“生理补偿”的概念,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不妨这样暗示自己:“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我并不比你短半截。”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头脑空虚,那他不过是空有躯壳;一个病残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丰富,正如阴暗背景的闪光,更显得耀目,更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2)培养良好性格。

要改变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培养良好性格。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对别人要求太严。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一得之见、一技之长,也不能因此看不起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别人不会特别哀求于你,相反,会因此瞧不起你。有怪僻的人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不过要记住,改变性格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要有一种恒心、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

(3)要正确地与人相比。

自卑心重的人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定会越比越泄气,贬低、否定自己。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同样,自己也不会事事不如别人。

(4)增强心理素质。

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5)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如果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自卑。

(第三节)空虚心理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里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里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常常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此来排遣时间、摆脱心里寂寞。严重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景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1)社会认知要现实。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要看主流发展方向,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消极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并改造现实。

(2)要有一定的志向。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3)要改变懒散习惯。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4)要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把握自己命运和地位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5)要培养读书兴趣。读书能使空虚者从中获得智慧、汲取力量,使心灵不断得到充实,摆脱狭窄经验的束缚,从而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要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确立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6)要多与人交往。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际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7)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琴棋书画。

(第四节)自私心理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法律、道德规范、良心风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顾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者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讲,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自私的衍生。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私看做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各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了人的自私心理。缺乏满足个人需求的资源,是自私的本质原因。病态文化的积沉和社会控制不严,也是客观原因。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谓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及他人的依赖与索取性也高,但却缺乏责任感。

可尝试下列方法调适自私心理:

(1)自我反省。依据社会公德与规范的客观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回避性训练。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簧弹击自己,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3)多做一些利他行为,通过行为改变心态。

(第五节)浮躁心理

浮躁,是指轻浮、不安分、脾气大、见异思迁、做事无耐心、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等不良情绪体验。目前,浮躁是我们国人的一种普遍不良心理表现。特点有: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盲动、冒险。

浮躁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和个人两大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原有社会制度和结构受到很大冲击,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感到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于是患得患失、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等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2)个人原因。个人攀比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我国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的人较早获得成功,有的人却迟迟没有什么进步,于是攀比在所难免,往往造成浮躁心理。

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与我们所倡导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精神相对立,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极为有害,必须加以克服。

(1)做到知己知彼。比较是个体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但比较要做到知己知彼,要从个人的能力、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进行综合合理比较,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才不至产生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浮躁心态。

(2)遇事要善于思考。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随波逐流,盲目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等社会不良之风。站得高才看得远。

(3)要有务实精神。做事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更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

(第六节)猜疑心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无辜好友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吧: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曹操就是一个猜疑心理特别重的人。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1)错误的思维定势。喜欢猜疑的人,总是以某一假想目标为起点,以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进行循环思考。这种思考从假想目标开始,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来,如蚕吐丝做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死死束缚住。

(2)相互间缺乏信任。一个人对别人越缺乏信任,产生猜疑心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不良的心理品质。猜疑心理重的人通常也是狭隘自私、自尊心过强、嫉妒心强烈的人。

(4)受流言蜚语的影响。听信谣言,也会产生猜疑心理。

(1)培养理性,防止感情用事。

猜疑者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下,会觉得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天衣无缝。遇事保持冷静,多观察、分析和思考,克服“当局者迷”的认知误区,是消除猜疑的重要途径。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

(3)加强交流,拉近心理距离。

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信任是感情的纽带和猜疑的坟墓。和他人之间应该加强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会有效地消除猜疑。

(4)完善个性品质。

加强个性品质的改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拓宽胸怀,提高精神境界,冲破封闭思维的桎梏,排除不良个性品质的消极影响,可以有效消除猜疑。

(5)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中伤,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

(第七节)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是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性格。孤僻心理主要表现在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心理上的孤僻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孤僻的人不管是置身于人群,还是独居一室,都同样地孤僻和冷漠。

孤僻会使人产生挫折感、狂躁感,令人心灰意冷,严重的还会厌世轻生。

孤僻心理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