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8059500000004

第4章 奇妙的大自然

"行为"古怪的闪电

"闪电"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闪电"致人死亡的事件也时有耳闻,历史上有关于"闪电"击人的记载不胜枚举。

年7月1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两个黑人在公园里的一棵树下躲雨时被闪电击毙。当警察收殓他们的尸体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奇景:死者的前胸留下了闪电发生地点的影像,上边还有一片略带棕色的橡树叶以及藏在草中的羊齿叶。树叶和羊齿叶的图像异常清晰,用肉眼能看见最细小的筋络。

在法国某个小城市里,闪电把站在树下躲雨的3名士兵击毙了。但他们仍然站立着,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雷雨过后,行人走上去同他们搭讪,听不到回话,便碰了碰他们的身子,结果3具尸体顿时倒地,化成一堆灰烬这些事件全是闪电所为,闪电所造成的这些奇怪现象该如何解释?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的形成与雷电时的高压放电、大气等离子的形成及温度、湿度等有关,而且还可能有磁场的参与作用。

但这仅仅是推测,科学家们仍然还没有完全弄明白雷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要破译闪电之谜,还有待探究。

一些植物为何能使人产生幻觉人类自主意识产生的梦幻与想象是可以控制的,然而吃了地球上某些植物后,就会使人产生某些特殊的幻觉和心理变异。

据载,在日本曾有一群尼姑和几个樵夫吃了一种蘑菇,吃完之后他们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并且越跳越疯狂,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另外还有一种奇怪的蘑菇,食用后,会使人出现幻听,好像空中有人喊他,人就会不知不觉地奔跑,然后又突然发呆,形如木偶。

还有这样一种肉豆蔻果实,吃了后就会立刻精神恍隐,眼前出现美丽的幻景,不会想起以前的事情,特别是那些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遭遇,感觉就像进入了极乐世界。

对此,医学研究者推测这些植物中很可能含有一种生物碱。因为人吃了生物碱后就会产生幻觉。但是,为什么各种植物产生的幻觉不一样呢?至今还是一个谜。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在位于现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一团巨大的火球划破苍茫的夜空,随即,引发了一场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能量总和的大爆炸。爆炸引起大火,熊熊的林火燃烧数日,烧毁了周围数百英里内的原始森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通古斯大爆炸。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特大的爆炸呢人们很自然的想到爆炸可能是由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

为了揭示事情的真相,1921年,苏联矿物学家柯立克组织科考队对通古斯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柯立克小组为寻找陨石坑,冒着严寒深人到西伯利亚。但令人沮丧的是,连碎小的陨石也没有找到。

由此看来,通古斯大爆炸是陨石引起的看法不合事实。

年8月,日本发生了广岛原子弹事件,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破坏景象与通古斯大爆炸非常相似。

由此,苏联的军事工程专家卡萨茨夫提出了通古斯爆炸是一场热核爆炸的新见解。

年,卡萨茨夫又提出,通古斯爆炸可能和太空飞船有关。

年代末,科学家发现通古斯爆炸区的泥土有球状的硅酸化合物和磁铁矿,这种材料无疑是制造宇宙飞船外壳最理想的防爆材料。

后来人们又发现在通古斯地区的地下和树上有成千上万颗亮晶晶的小球,经过分析,在这些小球中发现了钴、镍、铜和锗等金属。这似乎说明,铜是从那艘太空飞船的仪器导线中来的,而锗可能来自仪器中的半导体器件。

假如把研究通古斯大爆炸的资料一一串联起来看,那么外太空文明世界曾向我们地球发射过一艘太空飞船是有可能的。

卡萨茨夫对于通古斯爆炸的见解确实让人信服,但是他的观点毕竟只是一种推测。

总之,要想说明通古斯大爆炸的真正起因,仍然有待于全世界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谜团终究是会被解开的。

神奇的龙卷风

龙卷风也叫旋风,海上或海边最为多见,其特点是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龙卷风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

年5月30日下午4时,在堪萨斯州北方上空的两块又黑又浓的云汇合后,15分钟内,在云层下端产生漩涡。漩涡迅速增长,变成一根顶天立地的巨大风柱,在3个小时内,像一条孽龙似的在整个州内肆虐横扫,所到之处,无人幸免于难。

年3月18日,一次有名的"三州旋风"遍及密西里、伊利诺斯和印第安纳3个州,损失达4000万美元,死亡695人,重伤2027人。

科学家称,龙卷风的形成一般都与局部地区受热引起上下强对流有关,但强对流未必产生"真空抽水泵"效应似的龙卷风。

龙卷风虽然经常发生,但人们对它的规律却不甚了解。例如,为什么它能把一匹马吹走1000米,但从未有人见到过树被龙卷风吹走。

在北美,龙卷风过后常可见到鸡的羽毛被拔得精光,但有时只拔去一侧的鸡毛,而另一侧却完好无损,这该作何解释。为什么龙卷风有时会席卷一切,而有时在其中心范围内的东西却丝毫无损?龙卷风之谜,至今仍有待人们去不懈地探索。

指南树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极东南亚各国有一种常见的"指南树"--印度扁桃树。此树外形奇特,树的树干与树枝形成直角,而且只向南北两个方向生长,人们根据树枝的方向很容易就能辨别出东西南北。

在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岛上,也生长着一种指南树。此类树与印度扁桃树不同的是,这种树是靠树干上长着的细小的针叶来辨别方向的。

不论这种树有多高,生长在什么地段,它的细小针叶总是指向南极。来往于森林中的大人小孩,总是靠它来确定方向。因为此树有指导方位的作用,所以伐木者都不愿砍伐这种神奇的树木。

为什么这些树种总是指向南极?的确令人不解。

鲸集体自杀之谜

你知道吗,动物也会自杀,而且有的是集体自杀,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在我们的印象中,动物之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外界原因致死,二是自然衰老死亡。

但事实并非如此,动物确实也存在大规模集体自杀的现象,鲸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全球各处的鲸都有自行搁浅或冲上沙滩集体死亡的现象。据记载,1946年10月,800多条虎鲸冲上了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城海滨浴场,结果全部死亡。

自1963年以来,仅在南非就有160多条不同类别的鲸自行搁浅。

为了挽救鲸的性命,人们想方设法阻挡它们冲上海滩或将它们拖回大海,但是所有的努力总是徒劳,鲸还会重新冲上沙滩,人们只能眼看着它们死去而束手无策。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们甘愿放弃生命呢?它们是遇到凶恶的海底巨怪威胁,仓皇逃命而搁浅海滩,还是存心要死故意自杀?没人给出合理解释。

"蝴蝶树"是怎么回事?

在美国蒙特利松林里,生长着一种树皮呈深绿而近墨黑色的树。此树树枝粗糙,树叶狭长,树干表面布满青苔。

每到秋天,当数不清的彩蝶从北方定期飞往南方去过冬时,都会不约而同地纷纷降落在这些黑松树上而不再往前飞行。

它们一个又一个地爬满松树的枝叶,双翅紧合,纹丝不动。瞬间使这里成了美丽的"蝴蝶世界",所有的这种松树都变成了五光十色的蝶树。

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蝴蝶才悄悄飞去。此时松树依旧,蝴蝶却不见了踪影。

这是一种什么树呢?它靠什么吸引了无数的蝴蝶?这一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才能解答。

靠鼻子行走的奇异动物如果有人问你,动物靠什么走路,相信你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腿"。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种哺乳动物它不用腿而是用鼻子行走,你会相信吗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日高敏隆翻译并出版了瑞典动物学家哈拉特·什廷普的遗作《鼻行类》。

该书这样写道:"鼻行类的一种,鼻部有关节,可跳跃前行,会飞。"书中还详细地记载了这类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以生动而逼真的画笔,描绘了该类动物的外形。

据该书称,鼻行类是哺乳动物中极为特殊的一目,共14科189种,栖息在太平洋的希埃依群岛。

此类动物最突出的特征是依靠鼻部行走、觅食,鼻部转化成最主要的运动器官,生出"鼻足"之类衍生器官。而四肢严重退化,仅用来抓握食物。尾部较发达,并起着身体平衡的作用。

由于生存环境安全,没有天敌,鼻行类已在希埃依群岛生存了数十万年之久。

二战期间,瑞典人埃纳·佩特鲁森侥幸从日本法西斯集中营逃出,并于1941年辗转来到希埃依群岛。据说,他曾亲眼目睹过生活在岛上的鼻行类动物。

二战后,一个国际研究机构曾在群岛的密罗纸利岛东岸建立了研究所,进行生物学调查研究。但被美国在这里进行的核试验摧毁得一干二净,刚刚发现16年的岛屿与研究人员收集整理的珍贵标本、图片、调查记录案一起灰飞烟灭了。

日本生物学家根据哈拉特书中的图片和资料,精心制作了鼻行类动物的复原标本。这一标本,引起了世界动物爱好者和生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如果能找出确凿的实物标本,那么鼻行类的发现可称为20世纪动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他们认为鼻行类缺乏在动物发展史与分类学上的依据,且至今还没有相应的化石之类物质可供参考,因此很难辨别真伪。

如今,希埃依群岛已不复存在,埃纳和哈拉特等人也早已撒手人寰,这一切是真是假均无所核证。面对着复原的鼻行类动物标本,人们除了遗憾,还有无穷的困惑。

"风流草"为何跳舞?

"风流草"为何会跳舞,大多数植物学家都认为与阳光有关。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头茎一样。

难道真是这样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风流草"。这种草主要生长在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中国云贵高原、四川、福建、台湾等地的丘陵山地中。

名为"草",实际上它是一种落叶小灌木。一般高15厘米,茎圆柱状,复叶互生。它的叶由三枚小叶组成,中间一叶较大,呈椭圆形或披针形状,两边侧叶较小,呈矩形或呈线形。

风流草对阳光非常敏感,一经太阳照射,两侧小叶会自动地慢慢向上收拢,然后迅速下垂,不停地划着椭圆曲线,不倦地来回旋转。动作很有节奏,就像舞蹈家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到傍晚时分它才停下来。

更有意思的是,阳光越强烈的时候,它旋转的速度也越快。

从它跳舞的时间段和条件来看,"风流草"会跳舞应与阳光有关,有光则舞,无光则息这一观点还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但是,仍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风流草"会跳舞是因体内微弱电流的强度与方向的变化引起的;有人则认为,"风流草"会跳舞的行为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它跳舞时,可躲避一些昆虫对它的侵害。也可躲避强烈的阳光,以珍惜体内水分;也有人认为,这是植物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化所致的。

风流草究竟为何昼转夜停,仍存在着彳眵疑问,要解开这个谜还需植物学家们继续深入探索。

旅鼠为何集体投海?

在北欧寒冷地区生活着一种旅鼠,它与一般田鼠差不多:尾略短,毛黑褐色,有白斑,个头有人的手掌那么大。

除了和田鼠有着某些相同点外,旅鼠还有属于它自己的秘密。

年,在挪威山区,当地居民看到一群群旅鼠迁徙时,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奋不顾身跳入水中,给后继者架起一座"鼠桥";遇到悬崖或是深沟,数千只旅鼠便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不顾死活地向下滚去。

在旅鼠大迁移的途中,死去的旅鼠不计其数。即便这样,这些西进的旅鼠大军仍然保持着日行50千米的速度。

到达大西洋海岸后,旅鼠并没有停止前进。它们像接到投海命令一样,前赴后继地投入大海,奋勇泅水,直到精疲力尽溺水而亡。

这样的现象,以前也发生过。据记载,1868年春天,一艘满载旅客的游船陕靠近挪威海港时,突然有人喊:"快看!那是什么?"

只见不远处一群难以计数的旅鼠在海水中奋力前行,它们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去。游在前面的,力竭而死,但紧随其后的,仍继续前进,毫不退缩。

此后人们开始注意到,每隔3~4年,北欧旅鼠就会不约而同地从陆地山林来到海边,向海边迁移后集体投海。

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认为旅鼠集体跳海"自杀",可能与它们旺盛的繁殖能力有关。由于旅鼠繁殖力太强,使旅鼠丧失了自己正常的生存空间,一部分旅鼠只好迁移他乡。

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都比现在窄得多,因此,那时候的旅鼠完全可以游过大海,到达彼岸建立起新的生活居住区。

这样长此以往,旅鼠集体大迁移,已成为挪威旅鼠的本能。

然而,也有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旅鼠集体投海自杀就像屡有发生的鲸类自杀一样,可能与一种目前尚不明了的纯生物学机制有关。

旅鼠为什么会集体投海自杀?这是目前始终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谁控制植物的生长方向

植物的枝干往上长,根却往地下扎,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然而为什么会这样呢?它是怎样懂得"上"和"下"的概念呢?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选择根朝下、茎朝上的生长方向呢?这些问题在很长时期内困扰着科学家。

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重力,他们从物理学角度认为,地球的引力一定是影响植物生长方向的重要因素。但是,植物的芽和根在改变生长方向时,各部分细胞的生长速度不同,这一切是由谁来决定的呢?达尔文对此也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弗里·温特做了一个实验,他使植物的胚芽鞘一面对着背光的黑暗处,另一面接受光照。结果胚芽鞘的生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地朝着有光的方向弯曲。

试验发现,胚芽鞘的遮荫部分生长加快,受光部分则由于缺少生长素而生长较慢,结果导致弯曲发生。

后来温特从胚芽鞘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植物生长素,植物生长素具有促使植物生长的功能。于是温特认为,植物的茎或叶片的弯曲是由于生长素在组织内的不对称分布造成的。

自温特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秘密后,很多科学家投入到这一领域。他们发现,水平放置的根,其上面比下面生长陕,致使根向下生长。于是这些科学家提出,也许有一种被称为"平衡面"的重力感应物流向根细胞的底部,从而影响生长调节剂在细胞中的分布。可是这种"平衡面"究竟属于何物?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学者们一时无法知晓。

正当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植物生长素身上时,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植物学家迈克·埃文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他认为,无机钙对于植物的生长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埃文斯解释说,因为根冠内有极为丰富的含淀粉体的细胞,而淀粉体是一种贮存大量无机钙的场所,在重力的作用下,淀粉会把内部的钙送到根冠下侧。同样,植物的芽虽然没有冠部,但也含有丰富的淀粉体,淀粉体也能将内部的钙送到上侧细胞里。由于细胞的上端和下端之间有不同的电荷,两端电荷的不同引起细胞极化。结果,大量被极化的细胞排列在一起,总电荷就很强,足以吸引任何相反电荷的钙原子,驱使它们在体内移动,引导植物的茎干总是向上生长,根朝下生长。

到底是谁控制植物的生长方向?目前依然是一个有待于探索的谜。

吃人树树也会吃人?

不可思议!但事实又是确实存在,不得不信。并且会吃人的树不只一种。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一种树,高八九米,长着很多长长的枝条,垂贴地面。有的像陕断的电线,在风中"狂舞",一旦有人碰到它,它所有的枝条立即会像魔爪似的伸过来,把人卷住,而目越缠越紧。紧接着,树枝很陕就会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胶汁。动物沾到这种液体,就会慢慢地被消化掉,成为树的美餐。这就是吃人树--奠柏。

还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它与奠柏有很大的区别。它就像一棵巨大的菠萝,高3米左右,树干呈圆筒形,枝条如蛇样,所以当地人叫它"蛇树"。

这种树非常敏感,如果有鸟儿飞到它的枝条上,瞬间就会被它缠住,鸟儿也在短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

奇异的蛇树吸引了美国植物学家里斯尔,他决定一探究竟。

年,他亲身感受到了蛇树的威力:他的一只手碰到树枝时,很快被缠住了。结果费了很大气力才挣脱出来,但手背上被拉掉了一大块肉。

科学家们对此做过不少研究,但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植物中也有"入侵者"吗近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南方生长肆虐,已导致大片相邻植物迅速减少甚至灭绝。仅在我国的云南地区,就面临着150多种外来植物"入侵者"的威胁。

"植物入侵"是指某种植物从外国或外地,通过某种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引种到当地,由于土壤或气候因素适宜,迅速繁殖,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如果一个外来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没有任何天敌,那么它很可能无节制地繁衍,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极大的威胁,进而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太平洋怪兽之谜

日本大洋渔业公司在新西兰克拉斯特彻奇市以东50多千米的海面上捕鱼时,拉上来一具从来没有见过的怪兽的尸体。

它有一个长长的脖子,小小的脑袋,而且长着4个很大的鳍须。用卷尺测定的结果表明,怪兽身长大约10米,颈长1.5米,重约2吨。

闻讯而来的船长担心自己船舱里的鱼受到损坏,命令船员们把它丢到海里。幸好随船有位矢野道彦先生,拍摄了几张照片,并做了相关记录。

它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对此至今还是争论不休,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蛇颈龙说:依据是它有特别长的颈,于是人们怀疑它是7000万年前便已绝灭了的蛇颈龙的子孙。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鹿间时夫教授认为:"从照片上看,仅限于爬行类,然而可以考虑太古生息过的蛇颈龙,可以说是发现了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法国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包雪女士以及一些新西兰生物学家都同意这种说法。

二是鲨鱼说:东京水产大学对怪物须条进行了蛋白质的分析,发现它的成分酷似鲨鱼的鳍须。于是报纸、新闻又转向鲨鱼说,一时"一种未见过的鲨鱼"的说法又占据学蝴上风。

三是爬行类动物说:证明怪兽可能是爬行类动物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即怪兽的头部呈三角形,这是爬行类独具的特点。

日本著名科学漫画家石森章太郎根据骨骼草图,画了一幅怪兽复原图。如果照此图来看,它真像一个爬虫类动物。

四是不认识的动物说:1977年12月15日下午,东京水产大学校长佐木忠义向外界公布:在分类学上,很可能是代表着全新的一种人类未认识的动物。

众科学家、学者各执一词,看来要达成一致的观点还有待更合理的解释。

植物自卫之谜

世界上有些植物能在第一时间内向侵犯它的异类发起攻击,如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奠柏。世界上同时也有一些被动防守的植物,它能给侵犯它的异类以致命的打击。

据资料记载,若干年前,在美国阿拉斯加原始森林,有大量野兔威胁着森林,使大片的森林濒于毁灭。

正当人们犯愁时,野兔却突然集体生病,最后在森林中消失了。

事后,科学家调查发现,野兔死亡是因其吃的树木叶芽中,含有一种叫"萜烯"的化学物质。而这种物质,以前在此类树木的叶芽中是没有的。

无独有偶,1981年,美国东北部的大面积橡树林由于舞毒蛾的大量蔓延,叶子被啃得精光。可奇怪的是,第二年那里的舞毒蛾突然销声匿迹了,橡树叶子恢复了盎然生机。

这是怎么回事呢?森林科学家通过分析橡树叶子化学成分的变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遭受毒蛾咬食之前,橡树叶子含有的单宁物质数量不多,在被咬食后却大量增加了。

害虫吃了含大量单宁的叶子,就会浑身不舒服,行动也变得呆滞起来。于是,害虫不是病死就是被鸟类吃掉。

橡树最终依靠奇妙的"自卫"战胜了舞毒蛾。

令人不解的是,在遭受害虫侵害后,植物怎么会立即生产"自卫"的化学武器呢?成片的植物用同一种武器对付害虫,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联络",共同"约定"的?这些都有待科学家去探索。

动物杀婴之谜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再凶残的动物似乎也不应该去伤害同类幼体。但事实上,偏偏有不少动物却喜欢扼杀同类幼崽。

近几十年来,野外工作取得的资料表明,动物杀婴的死亡率远远高于人类。因此围绕动物杀婴的原因,人类学家、动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美国人类学家多希诺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动物杀婴是因为动物繁殖过多,为了减少对食物的竞争,才出现这种杀婴行为。

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有:在种群密度很高的猴子中容易出现杀婴现象;黑鹰会啄死第二只孵出的雏鸟;姬鼠会咬死企图吃奶的病弱幼体。

纽约动物学会的汤姆·斯特鲁萨克等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曾在乌干达的基倍勒森林中亲眼观察到三种猴子在未受受惊并目并不拥挤的情况下杀婴。

日本京都大学的动物学家杉山、美国生物人类学家联合会的一些科学家等提出一种生殖优性假说,即优胜劣汰说。

杉山曾长期研究灰长尾叶猴的野外生活。他发现,当一只年轻的雄猴登上首领宝座时,就会杀死几乎所有未断奶的幼猴。

由此,他们认为,这个新首领杀死所有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

因为一般哺乳动物在哺乳期不发情,要想更早地得到自己的后代,只有结束母猴的哺乳期,唯一的办法便是将所有未断奶的幼猴杀死。

这种传递自身基因的本能也是动物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

通常这种杀婴行为都是由雄性动物在短期内进行的,比如雄鼠与母鼠交配15天后就停止杀婴,大概是为了防止误杀自己的后代。

但这种说法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动物如兔、黄麂等,产后即可发情,它们为什么也要杀死幼婴呢?对于雌性动物杀婴以及鸟类、鱼类中的杀婴,生殖优性原则更无法解释。

看来,对动物杀婴现象要想做出圆满解释,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孔雀为何开屏?

孔雀为什么要开屏呢?对这个问题,科学界至今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性选择。

鸟类羽毛的颜色千差万别,有的灰暗单调,有的绚烂艳丽;有的雌雄相仿,有的两性差异甚大。鸟羽的不同色彩作用何在呢?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性选择假说认为,在实行一雄多雌婚配的鸟类中,每只雄鸟所交配的雌鸟数目越多,产生的后代也越多。因此,任何能使雄鸟与更多雌鸟交配的特征都有利于繁殖后代,而雄鸟的鲜艳色彩就是这样的特征,因为雌鸟似乎更乐意与装饰华丽的雄鸟交配。

这种"性选择"曾被广泛接受,但近来已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第二,不易被捕。

"不易被捕"假说认为,凡是善于发现敌害,或者因为活泼机灵而极易逃脱的鸟,都以鲜艳的色彩来显示自己的长处。因为它们能以这种方式告诉爱捕捉鸟类的动物,"我别具一番身手,请打消捕捉我的念头,不要枉费心机"。而不善于发现和逃避敌害的鸟,则必须善于隐蔽自己,故而都不具备鲜艳的色彩。

经统计调查,科学家们发现,凡是不活泼的鸟,颜色都偏向于灰暗,而几乎所有生性活泼的鸟,都有鲜艳的色彩。除此以外,在一雄多雌婚配的鸟类中,雌鸟负有孵卵的任务,故较之雄鸟更不活泼,因此在这一类鸟中,色彩鲜艳的都是雄鸟。

雄孔雀在开屏后,张开的尾羽上有许许多多艳丽的"眼点",可以用来迷惑敌人,因为其他动物很容易被同时呈现于眼前而又活动着的形象所迷惑。于是,就在敌人疑惑迷茫和举棋不定之际,雄孔雀便可以伺机逃脱。

目前,"性选择"假说和"不易被捕"假说还在继续争论中,谁是谁非,仍无定论。

能产"奶"的树奶,是一种既有营养又好消化的食品。在动物中,只有哺乳动物才能分泌乳汁,用奶来哺育后代。然而稀罕的是,在植物中竟也有能产"奶"的树。

索维尔拉树是生长在南美洲的一种能产"奶"的树。当地的居民想喝"奶"的时候,就用刀子在树干上割个小口,像奶一样的乳白色树汁就会流出来。这种树汁不但看上去酷似牛奶,而且营养成分也可以和牛奶相媲美,只不过牛奶树产的"奶",直接喝起来略带些苦味,但只要加些水煮一下,苦味就马上消失。如果再加上一些糖,那味道就变得十分甜美了。牛奶树的产奶量很高,一棵树产的"奶"就足够一家人饮用的了。

还有一种能产"羊奶"的树。这种被希腊人叫做"喂奶树"的奇树,树身每隔几十厘米,就会长出一个能自然滴出"乳汁"的奶包来。当地的牧羊人常常将小羊羔抱到树下,让小羊吸食奶包里的"奶"液。这种由树木产的"奶"营养很丰富,小羊羔即使不吃母亲的奶,只靠吃它,也能长大。

植物也有感觉医学上把一种大脑受伤后失去知觉的病人称做"植物人"。这种病人长年卧床,只能吃、睡,而没有任何知觉,如同人们心目中的植物一样。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许多植物有知觉,而且能知晓它周围发生的凶杀案。美国有位叫柏克斯德的科学家,他曾组织几个人,故意在一盆仙人掌前搏斗。结果,接在仙人掌上的电流测试仪,测出整个过程的电波曲线图。植物目击"凶杀"过程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愤怒"反应,在电波曲线上明显地表示出来,成为凶杀过程的"目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