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8072600000010

第10章 运动养生(2)

瑜伽倒立体位还能使灰发恢复其原来色泽,并能减缓出现灰发的现象。这是因为倒立使得流向头皮内发囊的血液数量增加。这个体位令颈部弹性增加,除去了颈部血管与神经的压力,使得更多血液流向头皮肌肉。这样会使发囊得到更多营养,产生更丰富的健康头发。

小知识

瑜伽健身并非人人适合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练习瑜伽的队伍中,尤其是女性白领。她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瑜伽是最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虽然练习瑜伽好处多,但瑜伽并非适合每个人练习,有高血压、脊柱病等的人,学习瑜伽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而“高温瑜伽”(在35℃~38℃下练习瑜伽)更容易导致心跳加速,身体大量流失水分,心脏病人、高血压患者、孕妇和小孩都不适宜。在报名参加瑜伽学习班时,也要看看健身中心和导师的名气,学习正确的姿势。

佛家气功的养生功效

佛教自东汉明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的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隋唐时逐渐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由于佛教中分成不同宗派,他们各自的修炼方法也随之分成不同流派的气功功法。佛家气功是以坐禅和意念活动为主的,能产生一些气功功能和练成舍利子等。

佛家在对气功流派进行对比时常有这样的特点总结:“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体现了佛家气功的特点。

佛家气功在进行禅修时要求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叫做“双盘”,就是我们现在旅游时看到的佛像、菩萨像的打坐形式,即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两脚的脚心必须向上,我们一般人现在要做到有点难度。

气功的原名叫“炁功”。古代的养生家认为,“炁”和“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通俗地讲,炁就是人体最初的先天能源,气则是指通过后天的呼吸以及饮食所产生的能量,而气功锻炼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呼吸等方法来接通先天的炁,从而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那么,具体说来,练习气功对人体有哪些益处呢?

1.练习气功能够强身健体

从锻炼身体的角度来看,气功属于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但是它胜过所有体育锻炼的方法。它修炼的对象主要不是筋、骨、皮、肉等,而是肉眼看不到的人体内的分子结构、电子结构。主要还是通过训练心的功能或通过物质的能量、信息来达到练身的目的的。人的耗氧量、耗血量、耗热量都减少了,整个基础代谢水平就会下降,从而使内脏得到调整、休息、改善。

气功与营养学的关系非常奥妙,一旦做好了,练功就会产生很大效应,不仅能吸收到人与人之间的信号,而且可以吸收到动植物之间以及大自然之间的各种信号。气功可以增加人摄取营养物质的途径,能使皮肤吸收营养物质。

练气功好像休息,但不等于休息,却胜过休息。练功的人是在主动地工作,主动地生产,主动地吸收外界的高能量物质,促使自己更加健康。如果通过练功,使人的大部分脑神经细胞充分调动起来,那么,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就会大不一样了。

2.练习气功能陶冶性情

中国传统气功强调练功要修身养性,即优化人的情绪、意志与性格等。这既是练功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通过气功锻炼能逐渐得到的直接效益。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在气功入静状态下,会体验到非常愉快和舒适,不仅有身体的舒适感,而且心情也非常舒畅,整个身心都会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意境中。长期坚持气功锻炼,就能起到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培养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

3.练习气功可开发智能

气功实践可以开发人的智能,这一点在古代气功典籍中有很多明确的论述。随着气功研究的深入,逐步证实了气功的这一作用。通过气功锻炼,能使大脑的疲劳较快地消除,使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从而能提高智能水平。有关专家认为,气功有可能成为提高人类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4.练习气功能延年益寿

中医认为人到老年,阴精虚衰,真元渐亏,身体各种机能都逐步减退。也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未老先衰。实践证明气功能够调动和发挥机体内在潜力,推迟或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智能减退,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小知识

佛弟子最好不要修炼气功

佛家气功词条中说:“佛家气功起源于佛教,有的在民间得到传播,它的功法不能与宗教信仰划等号。”可见,就其佛学本质而言,佛家气功是一种附佛外道。身为佛家弟子,既然信了佛,受了三皈依,就等于回归到三宝的教化之下来了。佛弟子皈依三宝应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佛、法、僧三宝能给予佛弟子生命的依靠和解脱,而佛家气功是不能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讲,佛弟子最好不要修炼气功,学佛而又修炼气功,说明信仰不纯洁。

佛家拳是佛家推崇的养生功法

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运动兴盛的时代,源自南少林。佛家拳拳力凶猛,击打技术和方式独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防身自卫功夫。

佛家拳主要流行于广州、韶关、新会、封开、罗定、新兴等地。主要拳术套路有:内家拳、金铮拳、罗汉出洞、三十六点拳、凤鸾拳、三奇星拳、达摩拳、小八仙、夜虎出林、鹰爪拳、虎爪梅花拳、伏虎拳、铁线连环拳等;器械套路有大象棍、五郎八卦棍、吊哈棍、拦门寨刀,抗龙刀、梅花枪、佛家太子剑、双锏、软鞭等。对练套路有罗汉对拆、单刀对枪、四人对拆等。其主要手型有掌、爪、槌;手法有标、扛、割、沉、槌、封、拍、擒、拨、挂槌、劈槌和双关手等;腿法有卸、跪倒叠脚、上马飞脚等。特点是:多用掌法,而少用腿法,刚柔相济,但也有两派:一派以柔为主,以刚为辅,花旦手,软如棉,讲求吞吐浮沉,突然用劲,力达指尖;另一派为长桥大马,直臂挥舞,运用阴劲,到位时再加钻力。

据称,100多年前,清政府以少林寺武僧包庇、勾结太平天国“反贼”意图谋反的罪名,出动数千清兵火烧少林寺,少林僧人死伤无数。少林武僧益加海大师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杀,带着徒弟李华保(据称为李自成的儿子,另有其侄子一说)借还俗之名伪装为卖艺人,一路南逃到了广东避难。1863年,他们沿珠江而下,来到了当时的香山县黄粱都的荔华两乡(现在的荔山村和虎山村)。

由于两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清廷不易觉察,而且两村自古就有习武的民风,村民热情好客,待他们二人如亲人,于是师徒俩人就在当地安顿下来。当时又获准在村中兴办“团练”以抵制土匪,所以李华保便留下来安心开馆教习武艺。从那时开始,佛家拳便在荔山村生根发芽并一直传至今日,馆名由当初的“鹰鹤山房”改为现在的“荔山中精武馆”。

据族谱记载,第一代武术传人为黄其云和黄禅云两兄弟;第二代传人为黄禅云的儿子黄风举,目前已到了第六代传人黄来旺;到第三代传人黄三多时,由于当时土匪很多,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只要是黄氏宗族的男子都开始练习佛家拳。

佛家拳是佛家推崇的养生功法。拳法刚柔并用,强调养生之道、健身之道,平衡之道、防御之道、协调之道,动作幅度及运动量适中,适合大众修身养性学练。

小知识

少林拳的由来

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9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坐禅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佛光操的方法要领

体操,不同于其他游戏、舞蹈等运动,它是依据人类生活的需要所创造的人为运动。体操的起源很早,在我国商、周时代及古希腊时代,人类已有各种健身体操和医疗体操。近代更有依据生理学和解剖学而创设的各种体操,佛门也有所谓的健身罗汉操、佛光操等。

佛光操是简单易学的体操形式,融合运动、健身于一身,是老少咸宜,不受场地空间限制的动态活动之一。佛光山多年来所举办的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禅修活动中,每于晨间安排有佛光操,甚受学员喜爱。其各式动作如下:

1.交叉压腿

采蹲姿,双手按膝,右脚先压向左边,右膝盖触地,臀部坐上右小腿。再换左脚,方法同右脚模式。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2.并步转膝

采半蹲姿,两手各按膝盖,先向左边旋转一圈,再换右边转,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3.蹲身弓步

采蹲姿,左脚跪地,右脚再伸直,身体尽量右弯,并以右手碰触右脚趾。再换左脚伸直,身体尽量右弯,并以左手碰触左脚趾,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4.左右弯腰

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方向侧弯稍停片刻,再挺直身躯,再换右方向侧弯,吐气双手徐徐放下。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5.仰天去浊

采立姿,先以掌心搓热之热气,弯身搓擦后腰数下,再双手叉后腰,仰身大声吐气(可以阿字喊出),最后弯腰双手压地,共做四次。

6.俯身松背

采立姿,弯腰先以右手碰左脚掌,头向左上方看稍停片刻,做完后再换左手碰右脚掌,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7.托天旋转

采立姿,手指交错反转托天,腰部以下不动,先向左边扭转一次稍停片刻,回复中间,再向右边扭转,双手向下划开配合吐气,共做四次。

8.展臂入空

双手合掌采弓箭步(先右脚出),左右手各做莲花指,左手上举,右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右手。再合掌换左脚出,右手上举,左手掌反转,并转头向后看左手。左右方向各做四次。

9.系趾提身

采蹲姿,双手拉住脚大拇指,双脚不能弯曲,低头吸气起身稍停片刻,再徐徐蹲下吐气,共做四次。

10.松转捶肩

采蹲马步,双臂放柔,以轻松自然方式左右摆动拍身,由腰至背数次。

11.定点环绕

双脚张开,弯腰双手自然垂直,依序左右大幅度画圈各做四次。

12.动颈松椎

采立姿,全身放松,头部依序前后、左右、两侧方向运动,再左右方向旋转,所有动作均做四次。

各式动作注意事项:呼吸采取自然,若喘气时,可先吐气调匀,再做其他动作。每个动作都要以幅度大、仔细缓慢为要。若有些动作因柔软度不够,而无法根据标准做到时,请勿勉强,以免受伤。

小知识

跑香

在佛殿或禅堂,往返来回的行走,称为“跑香”。俗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一般于饭后跑香,可以训练威仪,促进胃肠消化,增益健康;或于禅坐昏沉时,起而经行,活动筋骨,舒通血气,使能安心坐禅,也是调和身心的方法之一。跑香时,身端头正,颈靠衣领,双眼平视,不东张西望,不昂首低头,两手以左七右三自然摆动,全身放松。转弯时,右绕而行。跑香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快慢有序,以达威仪、健身之效。

达摩易筋经的养生作用

达摩易筋经不但是佛门中一套独特的动功养生方法,还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日常健身方法。从古到今,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易筋经能够调节、改善人体肌肉、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协调性和伸展性,可以有效运行气血、平衡阴阳,起到外练筋骨,内壮五脏六腑,调节人体生理平衡,促进身体健康的功效。

达摩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1.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2.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3.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4.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5.倒拽九牛尾势

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6.出爪亮翅式

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落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势;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怒目,双拳变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鼻呼气,双掌再变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再鼻吸气,双拳变五掌前推,如此反复七次;意在天门。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7.九鬼拔马刀式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