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天上下起了七彩雨:你不知道的自然地理
8072700000023

第23章 世界如此精彩,你知道吗?(4)

据估算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据说一位法国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参与了工程的部分工作。然而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被记录肯定参与了陵墓的建造,这对这个建筑物是很适宜的,因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让人们仅仅记住在陵墓里的人。

朝霞升起的时候,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亚穆纳河袅袅的晨雾,好像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的它显得安静沉稳。中午时分,泰姬陵头上飘着蓝天白云,脚下踏着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更加光彩夺目。傍晚,泰姬陵则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刻,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为银白色。月色朦胧的时候,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犹如美人的泰姬陵仿佛在含情沉思。据称,泰姬陵最美丽的时候,是朗月当空的夜晚。白色的大理石陵寝,在月光映照下会发出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尘,美得就像是下凡的仙女。

泰姬陵百看不厌,它总是能使人惊讶。它可以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但是它没有通常陵墓独有的冷寂。相反,它给人以在天地之间浮动的感觉。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都

撤马尔罕古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州首府。“撒马尔”意为肥沃,“罕”意为土地,成吉思汗时期的政治家耶律楚才解释这座城市的名称来历时说:“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撒马尔罕是中亚的历史名城,有2500年的历史。为古代索格德、帖木儿帝国的古都。1868年并入沙俄。1924—190年曾为乌兹别克行政中心。关于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公元前世纪,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道:“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加壮观。”

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撒马尔罕连接着波斯帝国、印度和中国这三大帝国,但也饱受了战火的蹂躏。1219年,撒马尔罕是花刺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之后,遭受灭顶之灾。现在城内的大多数建筑,是由后来的帖木儿大帝敕令修建的。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兴起,他的大军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他发誓要让撒马尔罕成为亚洲之都,因此他把从亚洲各地劫掠来的珍宝堆积在撒马尔罕,把每个城市的最精巧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在城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

如今的撤马尔罕,工业以轧棉、丝织和食品加工为主,还有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建有电梯和电影机制造、家用冰箱制造、罐头、化肥厂等。它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中心,设有高等院校多所和考古研究所及中亚著名的卡拉库尔绵羊养殖研究所,附近有建于14~17世纪的清真寺、陵墓等许多历史古迹。

麦加大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大寺,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的地方和去麦加朝觐礼拜的圣地。据《古兰经>经文启示,在此禁止凶杀、抢劫、械斗,所以又称为“禁寺”。

此寺地处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规模宏伟,经几个世纪以来的扩建和修葺,尤其是沙特时代的扩建,总面积扩大到18万平方米,可容纳50万穆斯林同时到这里作礼拜。大清真寺有精雕细刻的25道大门和7座高92米的尖塔,还有6道小门,24米高的围墙将门和尖塔紧密连接起来,6座塔分别耸立于座主要大门的两侧,另一座塔则与直径为5米的圆顶毗邻。这7座塔环绕着圣寺,象征一周的天数,高耸巍峨,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全寺围墙西北长约166米,东南长近170米,东北近110米,西南约111米。大清真寺的整个建筑、墙壁、圆顶、台阶、通道都是用洁白大理石铺砌而成的,在骄阳的照射下,显得光彩夺目,气势磅礴。入夜,千百盏水银灯把禁寺照耀得像白昼一样,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在麦加大清真寺内,有一眼古井,水深24米,甘甜爽口,穆斯林把它看做是圣水,相信泉里有福泽。朝觐者游转天房之后,一定会来饮此水,祈求吉祥,返回去时还经常装上一些圣水带回家乡,当做珍贵的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每年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位于世界各地的虔诚穆斯林辛劳跋涉,不远万里来到麦加大清真寺朝圣,瞻仰真主真神和他们指点的圣地圣石。

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实际上是通称,得名于伊兹尼蓝瓷砖的光彩,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素檀何密清真寺,应该说是伊斯坦布尔旧市街的中心。

蓝色清真寺建在17世纪,大圆顶直径达27.5米,另外还有4个较小的圆顶、0个小圆顶,大圆小圆非常美观;而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蓝色清真寺并没有缺少,尖塔高4米,而且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根:相传只有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听到素檀何密一世“黄金的”的命令,没想到“黄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建造了六根尖塔。

蓝色清真寺的美,从四个观察点可以看到:

第一是光线。穿过260个小窗的光线,融入昏黄、呈圆形排列的玻璃灯光中,幻光明舞,仿佛一个虚拟的空间。

第二是伊兹尼蓝瓷砖。整座蓝色清真寺装饰着超过2万片的伊兹尼蓝瓷砖。

第三是地毯。寺内铺的是伊索匹亚朝贡的地毯。

第四是阿拉伯书写艺术。支撑大圆顶的4根大柱直径5米,槽纹很明显,柱头的蓝底金字阿拉伯文,和挂在柱身的黑底金字阿拉伯文,简直就是艺术花纹。

清真寺外有由6座大小迥异的坟墓构成的陵墓,中间一座是苏丹阿赫迈特一世的陵墓。陵前是一座19世纪的大理石石面的钟塔,后面是图书馆。陵墓始建在阿赫迈特在位时,1617年阿赫迈特死后,由他的儿子奥斯曼二世监督完工。该陵呈方形,圆顶式的门廊,后院有广场。入口的大拱形门由6根大柱子支撑着,中央是一个十字圆顶,旁边为一小圆顶。黑檀木的墓门上刻着《古兰经》经文。灰胶纸拍板窗现已被玻璃窗所代替,里面就更加明亮了。窗间细镶板被17世纪的瓦所覆盖,分别是深绿、深红、蓝和白色,这一瓦饰的惊人特点在于内部深蓝的背景下又有一组冷淡的白色铭文。圆顶和墙是泥夯的。在入口的大理石神龛上,写着奥斯曼二世关于建造该陵的碑文。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贝尼朗岬角,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收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到1956年共有2个国家2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的设计中选,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是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底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音乐大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和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位于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为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在大台阶下面。

歌剧厅比音乐厅要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华丽、新颖、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全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了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会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为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华丽毛料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色构成,就像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为“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舞台旁还装着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尽收眼底。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来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爵士乐、流行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罗纳德?夏普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它称得上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的都是澳洲木材,真实地呈现出澳洲特有的风格。

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叫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可接纳6000人以上。其他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达到900多间。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还是悉尼的灵魂,是悉尼最易被认出的建筑。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多样的迷人风采。

墨西哥阿兹特克金字塔

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是印第安人阿兹特克文化特奥蒂瓦坎古城遗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坐落于墨西哥城东北40千米的波波卡特佩尔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尔火山山谷间,面积20多平方千米。“特奥蒂瓦坎”,印第安语意为“众神之都”。

太阳金字塔建在公元2世纪,呈梯形,坐东朝西,内部以250万吨泥土和沙石堆建而成,外表铺砌和镶嵌着巨大的火山石,石头上有五彩缤纷的雕刻图案。塔体100万立方米,分5层,高65米,正面共有26级台阶,可直达塔顶。塔顶曾有一座10米高的太阳神庙,是古印第安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

月亮金字塔比太阳金宇塔晚建了约200年,坐北朝南,塔体8万立方米,分4层,高46米,200多级的阶梯直通顶端,每一步梯级倾斜角度都不尽相同,十分耐人寻味。外部叠砌的石块上绘着色彩斑斓、带羽毛项圈的蛇头和用玉米芯组成的象征雨神的许多壁画,塔前的宽阔广场可容纳上万人。

据史料记载,特奥蒂瓦坎城居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800年,到了公元450年,该城全盛时期人口达到20万人。当时农业非常发达,当地居民能够修筑梯田,挖渠灌溉,种植玉米、西红柿、棉花、可可和烟草等作物,手工业也有相当的规模。古城同外地贸易来往十分频繁,逐渐成为宗教、政治、经贸和社会文化的活动中心。特奥蒂瓦坎城的影响还扩展到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国家,是当时美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直至公元8世纪初,这座古城突然被废弃成为废墟,居民也随之消失了。对于特奥蒂瓦坎古城从昌盛走向消亡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由于托尔特克人入侵、焚毁所致,居民因此向南迁徙,直到危地马拉的广大地区;另一种说法是因瘟疫流行,居民向北迁并且创造了图拉文化。

科学家们对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考古学家发现,太阳金字塔的地基底下是个天然溶洞,溶洞尽头的四个密室里发现了不少古代祭祀文物,但没有棺椁。所以,他们认为,与埃及的金字塔不同,特奥蒂瓦坎的太阳金字塔不是陵寝,而是一个祭神的场所。

近年来,有的天文学家还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兹特克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的坐向跟银河系的星象坐标有着一种微妙关系。墨西哥的科学家们也试图用最先进的介子探测器在太阳金字塔内部拍摄透视图,来解开千年谜团。但不论怎样,特奥蒂瓦坎遗址精湛的壁画、雕刻和彩绘陶器都是墨西哥古印第安文化的瑰宝,是印第安人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

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位于美国东北部尼亚加拉河上的大瀑布之一,也是美洲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之一,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过去几十年,尼亚加拉瀑布一直吸引人们到此度结婚蜜月、走钢索横越瀑布或者坐木桶漂游瀑布。

美丽独特的自然景观逐渐成为尼亚加拉瀑布引人入胜的地方。它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为世界三大瀑布。它以宏伟的气势,充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游人。从伊利湖浩荡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1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响声,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高特岛把瀑布分隔成两大部分。较大的部分是霍斯舒瀑布,靠近左岸,高56米,曲折的脊线长约670米。美利坚瀑布邻右岸,高58米,宽20米。

下游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及瀑布规模的维持都依赖着特殊的地质条件。从距今4.8-4.08亿年前开始,尼亚加拉峡谷的岩层几乎是平的,仅向南每千米下降约4米。上层是坚硬的白云石,下层是页岩。水产生静水压力,并渗入因冰蚀作用和地壳隆起而形成的岩缝之中,缓慢地侵蚀着白云石。随着上层来水继续渗入并侵蚀页岩,白云石块出现倾颓。这_过程不断继续的同时,瀑布也向上游移动。

近年来发电引走瀑布上游大量的水。上游各种巧妙设计的控制工程维持了美、加两边瀑布流量的均衡,而瀑布的水量也没有受影响。瀑布上游一大部分水流被引入四条大渠道中,供下游各发电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