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就是要幸福
8073100000001

第1章 做不抱怨的女人(1)

抱怨影响女人的事业发展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许多人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情绪沮丧、低落、抑郁。不难想象,一个整天快乐、积极工作的人,一定会比一个整天沉浸在悲伤、抑郁中的人工作效率高得多。由此可见,愁眉苦脸、满腹牢骚只会阻碍我们事业的发展。因此,请牢记:千万别让抱怨影响你的发展。

李娜和夏丽是大学同学,两人大学毕业后,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一起进了一家百货公司做营业员。别人都认为她们做营业员太可惜,但李娜却并不这样认为,因此一直很珍惜这份工作,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李娜热情周到的服务很快便得到了顾客和领导的好评。而夏丽却在众说纷纭中开始飘飘然,抱怨起工作环境和薪水来。看这不顺眼,看那也不满意,整天唠唠叨叨,在不满中消磨时光,于平庸中虚度生命。

李娜所在的柜组前面有道很不起眼的台阶,时常会有顾客经过时不小心被绊一下。所以每当有不知情的顾客经过时,李娜总是善意地提醒一句“请您小心前面的台阶”,顾客也总是感激地对她笑。夏丽见了,总是笑她多此一举,认为那些人又不买自己柜组的商品,管那闲事干吗。李娜对此也从不争辩,总是一笑置之,然后下次继续提醒每一个路过的人。

一天,公司老总进行巡视时正巧经过那道台阶,李娜还是像以前一样习惯性地提醒说“请您小心前面的台阶”。老总先是一愣,但很快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李娜,脸上流露出一种赞赏的笑容。很快,李娜便被提升为柜组组长;在一年之后,李娜当上了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夏丽因为工作态度的问题,最后丢了工作。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整日怨气声声、郁闷难消,不但不能让自己完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影响工作的进度,同时,也会给周围的同事带来不愉快的气氛。

人之所以达不到以他们的才能原本可以达到的目标,就是因为他们成了自己任意宣泄情绪的牺牲品,他们的沮丧不安、怨声载道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因此,为了肃清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就一定要摆脱抱怨的困扰,放下不满情绪,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大多数人都喜欢和不爱抱怨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没有人喜欢抱怨者,你的抱怨只会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

及时阻止抱怨的恶性循环

一家公司的老板因为公司的一些事正在气头上,他对公司经理大声呵斥。

经理回到家对妻子大声呵斥,说她太浪费了,因为他看到餐桌上的饭菜太丰盛了。

妻子对儿子大声呵斥,因为他干什么都磨磨蹭蹭。

儿子对保姆大声呵斥,因为保姆打碎了一个碟子。

保姆没好气地去扔碎碟子,伤着了一位行人。

行人是一位妇人,她在一番吵闹后赶紧去医院治伤。她对护士大声呵斥,因为护士上药时弄疼了她。

护士回到家里对母亲大声呵斥,因为母亲做的饭菜不合她的口味。

母亲并不生气,只是温柔地对女儿说:“好孩子,明天我一定做一顿合你胃口的饭菜。你忙了一天,一定很累,吃了饭就休息吧,我给你换了一床新被子,你一觉睡到天亮,明早起来心情一定会好很多……”

抱怨循环终于化解在浓浓的亲情里。

抱怨不止,我们就无法超越痛苦。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与之类似的抱怨循环呢?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的压力、生存的烦恼、沟通的障碍、情感的波折、出行的不顺等各种生活大小事件,常常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于是,我们经常会把亲近的人当做出气筒,将别人转给我们的怨气转给他们,他们又转给另外的人,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抱怨循环的怪圈。

事实上,抱怨最没有益处。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抱怨,抱怨完了以后,另一些不好的事情又发生,于是我们又再抱怨……这样的循环不止,令我们永远也不能超越痛苦。

如果说冤冤相报的怪圈,因充满了敌对情绪而使人有所警惕的话,那么生活中的抱怨循环怪圈,则由于缺少与对立面之间的直接交锋,因而更容易让人忽视其潜藏的危害性。一切可能是无声无息式的,但一切又是在逐渐变化着的。以至于有一天,我们会认为那是一种必然,一种别无选择,是一种正常现象。

抱怨循环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可以悄然地破坏我们与亲人朋友之间原有的亲密,可以不知不觉地硬化人们的心灵。更多的时候。它可以使卷入其中的人受到越来越多的误会和越来越重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化解抱怨循环的机会与方法,走出怪圈。

其实,在上面的故事中,老板之后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抱怨停止,可是他们都没有释放爱心,没有理解他人。一直到护士的母亲,母亲用她的博爱与宽容,使可怕的抱怨循环到此为止。

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抱怨,抱怨最容易感染和循环。当你遇到抱怨循环时,你是继续传递它,还是用宽容和爱心去终结它?如果你持一颗宽容的心,忍下了一时之气,那么你是抱怨循环的终结者,避免了抱怨对你的亲人朋友的伤害;如果你以善意的理解和关爱改变了抱怨的本质,那么你将是抱怨循环的终结者。

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抱怨,抱怨很容易感染和循环,当你遇到抱怨循环时,你是选择继续传递它,还是选择用宽容和爱心去终结它?

学会欣赏自己拥有的一切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里同样也会有笑声。

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往往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一个个都素面朝天,这就难怪男人们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比是英雄。这句话乍一听不好理解,但细细品味,却也有它的道理。

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去赛跑。

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说要做,也不应该盲目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

原谅自己,欣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尽量忽略过去。毕竟,上帝创造我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

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虚心学习,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从对方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收获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不要与别人比华丽的服装,而忽视了自己真正需要提升的东西。

生活中,那些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总是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总是看到自己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请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已在向你频频招手。

生活中有些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名利双收,以为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这是羡慕别人的盲区,也是一些人老是羡慕别人光鲜处的原因。事实上,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几度风光,晚年却备受不孝逆子的敲诈、虐待;戴安娜如果没有魂断天涯,有谁知道她与查尔斯王子那场“经典爱情”竟是那般糟糕……

如果不能改变就去适应它

不容否认,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女人们该怎样正确面对呢?

着名学者吴思先生在他的代表作《潜规则》一书中对中国很多不能用正常思维去理解的社会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剖析,提到了“潜规则”在中国社会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痛恨不合常理的潜规则,但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又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对自己收益最大的潜规则,这看起来是个二元悖论,但生活在这个社会最好还是照着去实行,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整个社会所孤立,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当然,前提是不要违反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先来看一个例子:

去年初夏的某一天,茶余饭后,我的大学老师戴上老花镜,跷起二郎腿,看起简报来了……看完之后向我大发感慨。

“××市××厂一青年技术员,刻苦攻关两年,发明的专利技术被厂长巧取豪夺,青年人据理力争,结果倍受迫害……”

“唉!”我的大学老师长叹一声,“年轻人真是不经事。厂长固然可恨,青年人也是可气,他要是早遇着我老人家就好了。”

是的,这样的事也一样发生在我的大学老师身上,效果却天差地别。

30年前,我的大学老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正值青春年华,满怀豪情壮志,他三伏九寒勤耕不辍,一年半过去,嘴巴两边长长的胡须掀动着自豪——他终于设计出一台简易降耗的减速装置!

然而没过多久,欣喜却被不平代替,研究所所长技术平平却手腕通天。为了获取“名誉”暗渡陈仓,对他恩威并施。要以发明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自居。条件是利益共享,我的大学老师将很快被提级重用。

我的大学老师闷睡三天后,故作爽快地答应了所长的要求。于是,所长的名字在专利证书上烫下了金色的“永恒”,他也被暗地“擢升”为技术科长,他的才干也逐渐发挥……

面对几乎相同的“不公平”,青年技术员据理力争却倍受迫害,大学老师选择“坦然”接受,并在这个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和发展。愚蠢与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不公平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求得事事公平,那么面对不公平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平静的心态对待“不公平”。世界上的不公平是常有的事,甚至是一种常理:恶狼张着血盆大口扑向羔羊……凶神恶煞般的秃鹰在高空盘旋,伺机向地面的猎物发起攻击……就连高呼争取平等公平的人们也在不停地宰杀着他们柔顺的牛羊……牛羊何罪之有?不公平是大自然的本性,不公平绝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身上,柔弱的我们能够在一生“不公平”下保存自身已是难得,何必以卵击石,求不可得的公平呢?魏征忠谏,明君太宗有所恨,范蠡帮助勾践建业,功成却只能身退,因而免遭了一场杀身之祸。公平何益?我们要出局观局,平心待之。

其次,要认真分析权衡这“公平”与“不公平”的得失差。有能力与“不公平”搏一场而无损,则直击“不公”何妨,否则,学学那位大学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待“不公”。虽然失去了发明专利权,却也实实在在得到了很多。作为科技负责人,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权利组织研究,做出了更多的成就;作为利益共享人,他以毕业时不名一文之身瞬间富绰。这些比那专利上的虚名来得更为实在。如果他当时顽固地坚持公平,那么,将会同报上那个技术员一样倍受压制和排挤。“忍一时之急,享知足实果”,此计此策,要那虚有的“公平”作甚?恶狗饥肠,分一块馒头给它,免了它的痛咬,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