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上巨人的脚步
8074800000008

第8章 强化自己的思维(1)

用最优的方式改变领导的意见

很多时候,领导是这么说的,但许多人却不一定照此去做。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觉得执行可以根据变化灵活应变。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那只是他们的想法,领导也是这么想的吗?或许他们改变的,恰恰是领导不想要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美国着名企业霍尔公司CEO詹姆斯·林格要去东南亚考察,还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演讲。因为时间非常紧,所以在出发前要求几位部门主管做的准备工作很多,包括要准备好考察用的文件和数据,等等。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

林格交代负责打印某份重要文件的主管,务必要在他出发之前把文件准备好。

出发的那天早上,主管们都到机场送机。林格见到这位主管后,第一件事就是问他要文件。那位主管看起来非常疲倦,摇了摇头说:“这两天实在太忙了,几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我想你在飞机上也不可能看文件,所以等一会儿回公司我再打出来,等你到了当地酒店,我传真过去也完全来得及。”

林格听后脸色沉了下来,原来他早就计划好,飞机上的时间不能白白浪费,一定要利用起来,他准备与同去的顾问研究文件和数据,为这次考察和演讲做一个万全的准备。可是,因为主管的“想当然”,林格的计划落空了。

案例中的那位主管犯的错误有三点:

1.领导交代的任务没有按照要求去做

林格要主管“务必在他出发前把文件准备好”,主管却没有按照林格的要求去做。

2.自以为是地揣测领导的意图

主管自以为明白了林格的意图,觉得林格拿文件是要到了目的地之后才看的,在飞机上不会看,才会没做林格要求的事。

3.改变领导的意见却没有及时沟通

主管擅自改变林格的要求,想等林格上飞机以后才抽时间做好文件,等林格到酒店后再传真过去。如果他能早早把这种想法和林格沟通一下,林格也会告诉他自己是要在飞机上看文件的,所以才会急着要他做好,那么他也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位主管的影子。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等同于别人的想法,认为别人想的一定和自己一样,所以才会犯与这位主管相同的错误。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什么事情都要向领导汇报吗?如果这样,还不把领导和执行的人都累死?

当然不是这样,领导根本的要求不能随便改变,但做的过程中,如何采取最好最优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比如领导要求,合同中有几点是必须坚持的,那你采用什么样的谈判方式领导可以不管,但不能让步的一定不能让步,就算是要妥协,也要先征得领导的同意。

再比如,领导让你5点钟将一份文件送到客户手中,那么你是派小张、小李还是自己亲自去,是开车、打车还是坐公交车去,你用不着跟领导请示,你要做的就是5点之前必须送到,这点一定不能自做主张改变。

所以记住,改变领导的意见之前,一定要先请示,尤其是领导曾经强调、特别重视的意见,一定要先向领导汇报并征得领导同意,再去做。

避免因“表面印象”而出错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觉得一件事情“看起来是这样的”,于是就去做了;或者“以前都是这样,这次不可能例外”。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很有可能和我们认为的大有出入。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去银行取了一万元,营业员把钱递给他之后,让他数一数。他数了前面五十张就不往下数了,陪他一起去的朋友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数完。他却回答说:“前面五十张都没错,后面的肯定错不了。”

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笑话,在工作中,这样的事情其实也经常发生。

例如,某单位购买建筑材料,因为头两车送来的材料都是合格的,于是质检员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再送来的材料外表看起来和头两车没有区别,就“想当然”地以为后面的材料也是合格的。后来才发现,这些材料的质量并不符合要求。

纪东的《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能被“表面印象”误导的案例。他也因“表面印象”差点耽误了大事。

一天中午,通信员送来一份外交电文的手抄件,纪东看了看,不是急事,便放到一边。不到十分钟,通信员又打来电话,说外交部又有一份挂“特急”的电报文件袋,是不是马上送来?

纪东根据平时的情况判断,这个文件袋应是前一件的正式印件,不是新的特急件。况且是夏天的中午,纪东真想睡一会儿,再说总理还没起床,过一会儿再说吧。于是,纪东便对通信员说:“先放在你那里吧,需要时我给你打电话。”然后,纪东安然地躺在床上。

正在朦胧之中,忽然听到总理在办公室按电铃叫纪东。纪东急忙跑过去,推门而进。

总理问:“外交部的电报送来没有?”纪东说:“就这份。”

总理说:“还有一份。”纪东说:“通信员打电话来了,我马上叫他送来。”

回到办公室,让通信员送来电报一看,纪东傻眼了,并不是他以为的前一份电报的正式印件,而是姬鹏飞外长在欧洲访问发来的急电,其中请示的问题急需国内答复。外交部等不到总理的答复,乔冠华副外长不得不直接给正在睡觉的总理打了电话。没办法,纪东硬着头皮进了总理的办公室。

总理接过电报看了看,瞪了纪东一眼,生气地说:“你知不知道鹏飞同志在国外着急!本来你是很勤快的,不管我在哪里,有事都能及时报告。今天怎么了,是不是通信员压了?”

纪东赶快解释说:“通信员告诉我了,这和通信员没关系,完全是我的过错。”

总理见纪东承认了错误,气也就消了一些,说了一句:“不能这样主观臆断想当然,对什么事都要搞实在,不然会误事的。”好在总理已经根据乔副外长的电话及时给予了答复,才没有耽误大事,造成损失。周总理说得太对了,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杜绝主观臆断做事,不能让“表面现象”迷惑了自己,凡事都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

案例中纪东就是因为“想当然”,仅凭自己对电报的“表面印象”做出判断,没有进行核实,结果才差点耽误了大事。

很多人都可能犯下类似的错误,那我们如何才能在工作中避免因“表面印象”而出错的问题呢?核实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核实是多此一举,是耽误时间。但是,未经核实确认的事情就不能妄下结论,这是确保我们的工作能执行到位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为我们的工作和发展负责。

要比原“原计划”多想一步

“想当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考虑到原本的“计划”,却忽略了可能产生的“变化”。

有句老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在运动变化着的,无论事先计划得多么周详,在执行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种种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多想一些,有时候还必须根据预想的变化来多做几个方案,以便做出应变。如果只是拘泥于原有计划,那么当我们面对新的变化时,就很可能会束手无策,无法解决。

一位老总曾经在我们组织的管理俱乐部活动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单位有一位做市场的员工,有一次要去郊区拜访客户,回来后,老总问他见面的情况怎么样,他非常沮丧地告诉老总,他没见到客户,因为客户把约好的时间给忘了,有事出去了,害他白耽误了半天工夫。

这位老总便问他什么时候跟客户约好的时间,他回答说三天前。老总又问他为什么去之前不给客户先打个电话确认一下,他说都已经约好的事,哪想到客户会忘记。

讲到这里,这位老总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感慨地说:“三天前约好的事情,凭什么让客户三天后还一定记得?客户没有义务一定要在那里等你,或许在这位员工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约见,对于客户来说却不过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甚至没有太大意义的面谈。”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位员工可笑,但细想一下,在工作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也会做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脑海中,想的往往是“肯定没问题”、“不会出什么差错”、“以前都是这样做的,以后当然也这么做”、“对方既然同意了就肯定不会变卦”、“他既然说了就一定会做到,我就耐心等待好了”……

但仔细想想,有多少次事情真的完全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任何变化?与其等事情发生变化了再去想办法弥补,不如事先多沟通、多了解,及时调整,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将事情真正做到圆满。

小章在一家销售布料的公司工作,有一次他的客户要买一批浅蓝色的布料,他寄了样品过去,客户很满意,下了订单。在与工厂沟通的时候,工厂问用不用打样过来确认颜色,小章想到前不久还有同事给别的客户发过浅蓝色的布料,就告诉工厂照上次的货做就行了。

可是,等货发过来他就傻了,颜色居然比他给客户的样品要深得多。

原来这次发货的和上次同事发货的是两家工厂,虽然都做这个产品,但是两种浅蓝色还是有差异的。

如果小章做事的时候能少一些“想当然”,多想一些可能产生的“变化”,要求工厂打样确认,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不至于等到大批货物都发送过来才发现有问题。

以往做过同样的产品,不代表这次就一定可以保持同样的水准;过去确认过的颜色,不代表这次就和过去完全没有差异。这些都是可能会产生的变化,是应该事先预料到的。

其实不论是做市场的那位员工还是小章,他们的错误都是只需要多想一步就能杜绝的,可是他们偏偏凭“想当然”做事,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在原来计划好的同时,还要时时想想可能的变化。

例如,准备去谈判,事先就要多考虑几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多准备几套方案,以免在谈判中因发生变化而措手不及,尽失先机。

如果与客户约好见面,除了要多想想见面时客户会做出的几种反应,还要想想客户会不会临时有事不在,事先打电话确认一下,以免做无用功。

为老总安排出差计划,要研究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看看是否需要提醒老总增减衣服、带上雨具等,这样做会让老总体会到你的细心周到。

诸如此类,都是一个执行者应该考虑到的。

深入看待问题切忌盲目乐观

有那么多人会被“想当然”牵着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盲目乐观,“想当然”地认为后续的发展和结果都会很顺利。

盲目乐观会蒙蔽我们的双眼,看不到潜在的问题,即使看到了问题,也会觉得这很正常,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

一位培训界的同行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给苏州的一家知名企业做了一次基层员工的培训。因为前期工作到位,这次培训的效果非常好。该企业的培训部经理告诉他,企业下个月还要做一次高层培训,有可能再次选择他。有了第一次成功合作的经验,他觉得很有信心,就交代自己单位的外联部主管,与对方继续保持联系。外联部主管给企业寄了这位老师所写的关于高层管理的书籍,跟对方保持热情联系,以求第二次合作成功。

大家都相信再次合作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本来都以为已经说好的事情,却发生了变化,这家企业第二次请的是其他培训机构的老师。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后来这位同行特意打电话去问那位培训部经理,对方吞吞吐吐地告诉他,第二次培训想要多一些决策案例分析,他们觉得他不太擅长,所以就请了别的老师。

这位同行听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要知道他是清华、北大的客座教授,经常给高级总裁班上课,而上这类课时,他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决策案例分析!而无论是他还是自已单位的外联部主管,都没有向对方好好介绍这一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煮熟的鸭子却飞掉了”的情况呢?

是盲目乐观导致了这种结果。因为第一次培训的成功,不论是这位同行,还是他的外联部主管,都对第二次培训很乐观,以为十拿九稳,在做跟踪服务的时候就放松了,也就没及时间一下客户的真正需求。

很多人之所以会盲目乐观,不外乎三种情况。

1.天性就是这样

有的人生来就是乐观性格,什么都只想好的方面,不想不好的方面。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乐观,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在工作中,我们却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天性来。

工作毕竟不是生活,你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团队负责。如果由于这种乐观天性而没有发现应该发现的问题,损害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团队的利益。

2.不敢面对、自欺欺人

在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人,你问他一件事情怎么样,他给你的回答永远是:“很好”、“没问题”、“您就放心吧”,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但真正事到临头,却十有八九变成“有问题”、“做不成”。

这样做其实是用虚假的“没问题”来掩饰自己的不敢面对,给自己躲避问题和不去解决问题的借口,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生怕一说有问题,就被别人否定、看不起。这样的结果,最终只是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