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最优秀的执行者
8075300000011

第11章 执行任务不含糊(1)

要想执行好先体会上级的意图

要想执行不走样,接到任务之后,首先就要想一想,领导让我做这件事的意图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一思考过程,就很容易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领导想东自己做西、执行出来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情况。

小乔在一家培训机构当文秘,一天领导交给她一项任务,从一家着名的网上书店订150本书,并且特别叮嘱她就从那家网站订。

小乔知道,过几天公司要给一家企业做培训,这150本书要作为企业培训的教材一起带过去。

小乔打电话到了那家网上书城,结果对方说库存不够,要等一个星期才能发货。

小乔想,书都是一样的,从哪里买不是买啊?何必非得从那里买呢?于是,她另外找了一家网上书店把书买到了,不仅送书时间早,折扣还更优惠。

小乔还挺得意,可让她没想到的是,书送到时,领导发现书不是从那家网上书店买的,当场就严厉批评了她。

领导说:“我不是特意告诉你要从那家网站订吗?你为什么要自作主张?”

小乔一听很委屈,自己明明是好心,并且已经完成了任务,怎么反而挨了批评呢?

原来,领导要她在那家网上书店订书,是因为该网站的畅销图书排行榜,对整个图书发行有较大的示范效应。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要来该公司讲课的老师。

如果小乔从那家网上书店订购了150本图书,就能增加这本书进入排行榜的机会,给这位老师以一定的支持。小乔没有领会到这点,书是买了,但达不到领导希望的效果,难怪领导生气了。

要完成这个任务,明明还有很多种方法,何必非得按照领导交代的那个方法去做呢?只要能完成任务就行了,用不着太死板。

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错。很多时候,执行的确需要灵活性,但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灵活性必须建立在充分体会领导意图的基础上。

很多时候,上级的安排肯定有他的用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千万要问一问,特别是改变领导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想当然”地自作主张,要懂得及时请示领导。否则就会像小乔一样,费力不讨好。

一名最好的执行者,不仅要把领导明确安排的事情充分理解、不折不扣地执行,就算是领导没有明确说出来的事情,也需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多想一想,自己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我们来看《军事文摘》上记载的陈毅元帅的一个小故事。

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装修豪华的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了响应共产党“停止内战、和平统一”主张,率部和平起义的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自己则住进了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

这件事在上海的部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人心里不服,议论纷纷,说:“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

陈毅听到后,虽然十分生气,但还是很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在一次会议上,他说:“同志们,我的老兄老弟们,你们的情绪我理解,但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嘛!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啥子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先生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止几部小汽车喽!让傅先生住北京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受到我们党和政府的温暖,知道共产党是真心要交朋友的。”

一番话顿时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

当时,党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人,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那些心里不服气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不懂得从全局出发,没有看到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不是陈毅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说不定还会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上级,不可能把每件事的意图都向下属解释得一清二楚。作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必须多想、多问,体会上级的意图越明确、越深,执行起来才越不会走样。

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管好表情

或许有人要问,管理好表情跟接受任务不走样有关系吗?

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非常密切。通过多年给管理者做培训,我总结出了管理者们布置任务时,最不喜欢的几种下属:

第一种:心不在焉型。

你说你的,他想他的。交代完了你让他复述一遍,他说的和你交代的总是相差一大截。

第二种:木头型。

要么目光呆滞,没有表情,要么就是自始至终低着头,一言不发。你不知道他是听到了还是没听到,是听懂了还是没听懂。

第三种:不耐烦型。

皱眉、撇嘴、叹气、坐立不安、不停地将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看就是对任务不认同,没耐心。

第四种:对抗型。

任务还没布置完,他就已经开始说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辩;你才说一句,他要辩解十旬。

第五种:一碰就炸型。

凡是不合他心意的,他就会立即爆发。甚至每次你要跟他说话,都要鼓足勇气。

毫无疑问,带着这些表情去接受任务,心理上一定带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样一来,怎么可能完全理解任务?说不定一大半内容都因为自己的情绪漏掉了,结果走样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上级,你喜不喜欢有这些表情的下级?可惜的是,在工作中,管不好自己表情的大有人在,且看这样一个场景。

经理说:“小张,给服装厂做的那份广告策划,周五下班之前一定要交上来。”

小张一脸不耐烦,说:“知道了,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做吗?不会耽误事的。”

经理很不高兴,心想:“我不过是提醒你抓紧时间,你居然用这种口气回答,那下次我到底还能不能吩咐你做事?”

因为这一个表情,小张可能就会丧失很多机会,经理会想:到底你是领导还是我是领导?难道我还要看你的脸色行事?就算你能力不错,但别人也不比你差,以后就算有机会,我为什么不给那些沟通顺畅、让我心情愉悦的人,而非得给你?

其实,如果小张微笑着回答:“知道了,经理,我保证会按时完成的,您放心。”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既然是执行者,就一定要有一张合格的“执行脸”。

什么是“执行脸”?就是表情温和,显得专注、认真,不时微笑,时刻注意给予上级积极的反馈。

具体做法是,当上司交代任务或是提出意见时,最好的执行者一定要认真倾听,一边做记录,一边点头、微笑,经常抬头看看领导,回应一句“好的”、我明白了”、“我会做的”,表示自己听到了、听进去了、接受了。

这样,上司会觉得受到尊重,愿意把任务交代得详细些,或是把意见说得更深入些,这对执行者做事,是很有帮助的。

可能有人对此会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不就因为我是下属才这么要求我吗?要是我当了领导,看谁敢这么要求我!”

这种心理不对,不要说是你,任何人,只要选择了职场,也就是选择了被要求,都要遵守职场的共同规则。管好自己的表情,跟自己是上级还是下级并没有关系,是对每一个职场人士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

复述保证执行不走样

要想接受任务不走样,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学会复述。

复述的要点有三条:

用笔记录任务要点。

总结要点,条理清晰地复述。

向上级确认,若有疏漏或理解错误的地方请上级作出补充。我们以下面的案例来分析这三个要点。

公司的新产品就要上市了,老总决定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这个任务就交给公关部完成。

公关部的刘经理一边听老总交代任务,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等老总讲完后,他说:

老总,根据您刚才所说的,我一共整理出了6条,分别是:

第一,我们这次发布会的目的是要宣传公司的新产品。

第二,发布会举行的时间定在一周后。

第三,发布会邀请的嘉宾是本市有关领导、本行业有名望的专家和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报纸的记者,其中领导共5位,名单是……专家共8位,名单是……电视台5家,分别是……报社30家,分别是……争取至少20家媒体能有我们的新闻,其中至少10家在显要位置出现,不少于1000字。

第四,发布会举办的地点在××大酒店,时间是上午9:00一11:30,午餐也定在酒店。

第五,给您准备一份10分钟左右的讲演稿;给新闻媒体准备的资料有两份,一份是新闻通稿,一份是新产品的介绍。

第六……

您看我理解得正确吗?还有没有遗漏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经理非常好地抓住了复述的要点:

用笔记录任务要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任务记在本子上,可以避免遗忘或者出现理解偏差。

记录的要点主要包括:第一,要做什么,第二,谁来做,第三,什么时候完成。第四,怎么做;第五,目标是什么。

总结要点,条理清晰地复述

很多人在总结和复述的时候,不注意条理,只会说“这个任务我要做这个,还有……然后……然后……”然后来然后去,思维就变得混乱,自己脑子里先成了一锅粥,听的人也云里雾里,一片迷糊。

所以,在总结复述时,一定不要说类似“然后”这样的话,而要像上面例子中的刘经理那样,必须用“一、二、三”,这是让自己思维不乱的最好方法,不仅说的人条理清晰,要做到哪几点一目了然,听的人也觉得很清楚。

向上级确认,若有疏漏或理解错误的地方请上级作出补充

在复述后,刘经理还问老总自己是否理解正确,并请他作出补充。这一点非常重要,“确认”可以避免执行者犯下“想当然”的错误,大大减少执行出错。

坚持到最后一秒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这是着名NBA明星迈克尔·乔丹的一句话。

失败和放弃有什么区别?没有经过努力就不做了,那叫放弃。而失败则是,已经全力以赴,该做的全部都做了,该尝试的办法都已经尝试了,但结果还是不理想,这时候可以心甘情愿接受失败,因为努力了,也就无怨无悔了。

执行不会一帆风顺,最好的执行者总会迎难而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打黑”和“从严治警”,是近年来摆在公安系统面前的两大难题。尤其是媒体披露了一些和黑社会有密切关联并充当“保护伞”的公安干警,不少老百姓对公安系统解决好这两大难题没有信心,有的人甚至说这是治不好的“癌症”。

然而,这两大难题,却让同一个人很好地解决了。他就是曾任辽宁省铁岭市和锦州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2008年调任重庆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有着“打黑英雄”、“扫黑局长”之称的王立军。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我们来看他是怎么做的,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越能下定决心,越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王立军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任职时,地痞欺压、敲诈人力三轮车夫的问题很突出,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一筹莫展。那些地痞所做的违法的事通常还没有严重到判刑入狱的地步,只能是拘留几天加强教育。可对这些地痞来说,关几天根本就无所谓,拘留几天对他们一点作用都没有,出来了照样我行我素。就这样屡教不改,屡抓屡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警力,成效却甚微。

这该怎么办?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那我也没办法,我也不是不愿意有所作为,该做的也已经做了,管不好也只能由他们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