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激情成就卓越
8075600000012

第12章 眼光放远,成就大事(1)

万事从小事做起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情往往具有大价值。一个人如果有对小事不屑一顾的心态,那么,碰到大事情是应付不了的,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人如果能一心一意地做事,世上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其实大事与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就不一定真的小,大事就不一定真的大,关键看做事者的认知能力。

东汉时期,陈蕃年少气盛并颇为自负:“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而薜勤则与之针锋相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提出了一个立志与实践的观点。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为大是小的积累,而小则是大的基础,没有小则不能成其大,不能做小事的人也终不能成就大事。“不扫一屋,也就无从扫天下”。生活中,对于那些不起眼的小事,谁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有的人做了,乐此不疲;有的人则不屑一顾,一心只想着干大事。最后,从小事做起的人一步步走向成功,小事不做、一心想一鸣惊人的人只能在更小的事上操劳,最终一事无成。

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到。耶稣什么也没说,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行,经过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要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不因事小而不为,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否则你将永远会为弥补小事的不足而忙碌在更小的事情上。一位着名的企业家说过:“如果一个人对小事不屑于一顾,即使做了也不情愿,每天只想着做大事,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为十有八九他不能把事情做好。每天只想着做大事,而不想着做小事的人,肯定也没有那个能力和毅力去做大事。”可见,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把工作中的小事做好了,以小积大,最终获得成功。

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不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即使常人认为很卑贱的事情,他们都满腔热情地对待。居里夫人对待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细节,从不轻易放过;牛顿对小小的一个苹果落地都要问其究竟……许多事实都在启迪我们:切勿因为事小而轻易放过;切勿因事小而不为,重大的成功,重大的突破或许就凝结在这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子虽贤,不教不明;事虽小,不做不成。小事不想做,不去做,又何谈成大事,实现自己的梦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成功就必须从点滴做起,善于做小事,喜欢做小事。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在小事中锻炼自己,为自己真正的大事铺平道路。比如建造房子,我们只有打好根基,一层一层地建,而不是任凭自己的主观“房子只要第二层,一层不要了”,这只是痴人说梦罢了,这样的空中楼阁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凡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是善于为小的人。世上没有终南捷径,想一步登天,一鸣惊人只不过是有的人的一枕黄粱罢了。老子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我们如若一味贪恋做大事成大业而不屑于做小事,甚至以做小事为耻,那么,当真正“扫天下”大事临到我们的头上时,我们也会失之交臂,终至后悔不迭。

有的人经常感叹命运的不公,不甘心做一些平凡的事情,不愿做小事。而空谈抱负,空谈志向。却不参加实践,自命不凡,眼高手低,孰不知人人岂能都去扫天下,而扫一屋也就是扫天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我们把说和做结合起来,扫天下先从扫一屋开始。

敢为天下先

在漫长的人生中,不一定要做到最好,但要记住一定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心态决定前途,能否做到敢为天下先,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上。

《道德经》有云:“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但现在,时代变了,观念也变了,不敢为天下先者,不再被视为具有领袖风范,相反,只有敢为天下先者,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

敢为天下先,就是要“敢”字当头,贵在一个先字。这个“先”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超前的意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二是要走在别人的前面,谋他人所不曾谋,为他人所不曾为,抢抓机遇。

“地心说”统治世界一千余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和其他星球都围绕地球运行。这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学说为教会所利用,以维护其反动统治。但是,哥白尼第一个从封建神学中走出来,他认为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科学的“日心说”推翻了“地心说”。“日心说”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后,才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正如马克思所说:“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应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是错误的。真正的创造,发人之所未发,做人之所未做,行人之所未行,这就是“敢为天下先”。

达尔文在西方浓重的神权和唯心论的统治下,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的解释。进化论的创立,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而达尔文敢为天下第一人的精神,不仅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同时也给宗教神权以沉重的打击。

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人类、对祖国做出贡献,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人,无不是敢为天下先的人。他们或在传统的禁锢和世俗的偏见中,思想敏锐,凡事敢问一个“为什么”,敢于探索和坚持科学的真理;或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明大势,辨方向,以大无畏的勇气驾驭时代的风帆驶向光明的彼岸;或在不少人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时候,顶住嫉妒、讥讽、诬陷和各种风言风语,一门心思倾注于为之奋斗的事业,创造出常人所未有的业绩;或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重压下不信邪,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敢讲真话、实话,对历史负责。他们充满首创精神和牺牲精神,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

纵观中国历史,神农氏冒生命危险,尝遍百草,创出古未有之事,使后世子孙享福延寿;苏轼不拘前人,创立了遒劲的“豪放派”词风,使宋词大放异彩;范仲淹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才有他默默无闻的为国作贡献,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多少伟人、巨匠的成功源于他们共同的一种精神——敢为天下先。

一般意义上的思想解放,主要是指清除自己思想上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努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敢为天下先则不仅要求做到这一点,还冲破各种传统的、世俗的压力,开创别人、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这显然比一般意义上的思想解放要求更高,风险更大,对社会对人类也将做出更大的贡献。可见,敢为天下先是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是思想解放的一种更高的境界。

伟大祟高的目的是敢为天下先者的“魂”与“胆”,是他们成就大业的动力。敢为天下先行为的价值是与目标的伟大崇高成正比的。因此,敢为天下先要有一个伟大崇高的目的。

从本质上来说,敢为天下先就是敢于探索客观规律,敢于按客观规律办事,服从服务于真理,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敢为天下先不是乱为天下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有的人在工作中急功近利,不认真调查研究,轻率决策,大胆“投人”,以至于没有效益,办一个企业背一个包袱;有的人为了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兴赌场,建“鬼城”,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视而不见;有的地方以扩大对外交往为名,挥霍公款,大吃大喝……他们确实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但却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敢为天下先,而是乱为天下先。

凡事留有余地

在通常情况下,留有余地,就是给事情出现偏差后留有回旋的空间,尽量挽回损失。

俗话说:“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指的是在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留点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了,已备不时之需。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只狼发现了一个山洞,各种动物皆由此通过,为了捕获各种动物,狼把这个洞里除洞口外的所有通道都封死了,却不料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成了老虎口中的美食。灭人者终自灭。

当我们对事情无法全面预料时,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还是较为妥当的做法。就是因为没有事事周全的计划,所以狡兔也会有三窟。凡事都要给自己留有余地。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当我们选择一条路的时候,我们还应为自己准备第二条路、第三条路。

掌握雕刻艺术的人都知道,人物面部的塑造是最难的。但雕刻技法中有一个原则:眼睛要先刻得小一点,鼻子要先刻得大一点。眼睛小了,可以刻大;鼻子大了,可以刻小。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时,留有修饰的余地。凡下厨房的人都懂得,做菜时先要少放盐,因为味淡还有补救,味咸却难以“妙手回春”了。

待人处世,也需要留有余地。有句谚语说得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留有余地,是进退自如,是收放从容,是处世的艺术,是人生的哲学。不留余地,好比下棋时的僵局,即使没有输,也无法再走下去了。

春秋时期,楚庄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庄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妃子许姬和麦姬轮流给他的属下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乱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庄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庄王攻打郑国,有一将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摸许姬手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忠于楚王。

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懂得给别人留有余地,尽可能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在别人背后放暗箭,中伤别人,甚至在别人处于逆境时落井下石,这是在破坏自己的人脉。一个人无论多么成功,也不能担保自己没有倒霉的时候,那时,还有谁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留条活路给别人,也是在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做事的时候,不要轻易打保证。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别人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的字眼。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留后路,而这样回答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情没做好,也不会怪罪你。

气球留有空间,就不会爆炸;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人在说话、办事时留有余地,就不会因为“意外”而下不了台。凡事总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所以我们在说话、办事时都要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收放自如,以便日后能机智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

容天下难容之事

做事必须有一点气量,这样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而且不至于因为一点小事而处于尴尬的境地。

人们往往爱用“宰相肚里能撑船”一语来形容人的气量大。这当然是一种很夸张的比喻。其实气量大并不需要有一个大海般的肚皮,而是要有一种排放有害“气体”的能力,这种“气体”可能是上司的批评,也可能是下级的非难,可能是不知情者的无端指责,也可能是妒忌者的恶意中伤。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将刺耳伤心的话像汽车排放废气一样排泄掉的能力,而是对说话者耿耿于怀,整天生闷气,或是想方设法进行报复,即使肚子大得能驶得下航空母舰,恐怕也不能算是气量大的人。

唐朝时期,以忠直敢谏着称的魏征,曾辅佐太子李建成。他见秦王李世民功业渐大,声望日隆,曾劝李建成及早除掉李世民,以免除后患。

玄武门兵变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他面无惧色,答日:“太子若早听我言,必无今日杀身之祸。”按说,魏征必死无疑,但李世民不仅未杀魏征,而且十分器重他的才干,欣赏他耿直不屈的性格,拜他为谏议大夫。魏征也不辜负李世民的重望,竭力辅佐李世民,成为一代名臣。

可见,身居高位的人能够谦恭待人、大度容人,不仅会受到他人的敬重,而且能使有用之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可谓利己而又利国。气量大者,被人误解而不怨,遭人诽谤而不怒,虽然大权在握,却不倚仗权势排挤打击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自己的人。如“对立面”确为有用之才,他还会予以重用,或向上级举荐。

华盛顿在上小学时,就开始了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他辛勤地抄写了100多条“怎样成为一名绅士”的准则,其中包括不要在饭桌上剔牙,以及同别人谈话时不要离得太近以免“唾沫星子贱在人家脸上”等。

1754年,已升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部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会议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成为候选人。

有一次,华盛顿就选举问题和佩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间华盛顿失口,说了几句侮辱性的话。身材矮小、脾气暴躁的佩恩怒不可遏,挥起手中的山核桃木手杖将华盛顿打倒在地。

华盛顿的部下闻讯而至,要为他们的长官报仇雪恨,华盛顿却阻止并说服大家平静地退回了营地,一切由他自己来处理。翌日上午,华盛顿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当地一家酒店会面。佩恩自然而然地以为华盛顿会要求他进行道歉,以及提出决斗的挑战,料想必有一场恶斗。

到了酒店,大出佩恩之所料,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华盛顿站起身来,笑容可掬,并伸出手来迎接他。“佩恩先生,”华盛顿说,“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昨天确实是我的过错。你已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觉得已经足够,那么就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做个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