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激情成就卓越
8075600000002

第2章 该放弃时要学会放弃(2)

有一位IT行业的老板,他给自己的企业定位就另有一番别论一采取“第二战略”。因为他认为,当“第一”不容易,不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行销,还是人员、设备等,都要比别人强,为了怕被别的公司赶超,又得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做了“第一”以后要花很多的精力来维持“第一”的地位!因为提到某一行业,人人都会拿“第一”去作对手,并拼命赶超。这样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想当第二都不可能了。

这位老板的想法并不绝对科学合理,并不一定当“第一”就一定会很辛苦,当第二或第三就轻轻松松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而已。但结合现实细想一下,其中也不乏道理,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当“第一”者确实要费很多的力气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至一个企业.小至一个人,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一个企业要想位居第一,其所冒的风险也应该是最大的。产品的研制开发、资金的投入、设备的引进、人员的录用、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都要比其他企业做得好。好不容易排到了“第一”,又一下子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都想超过你,甚至弄垮你!

对于上班族来讲也是如此,一位主管可以说是该部门的“第一”,为了保住这第一,他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也要和自己的上司处好关系,以免位子不保;如果有功时,主管当然功劳第一,但有过时,主管当然也是首当其冲。如果是一位副主管恐怕就好一点,表面上看来他不如主管风光,但因为上有主管遮风蔽雨,可省下很多辛苦,减轻很多责任,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也不愿当“一把手”。

当然,这里绝非教你别当第一!如果你有当第一的本事,也有当第一的兴趣和机会,那么就去当吧!如果你自认能力有限、个性懒散,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第一,因为当得好则好,当不好一下子就会败下阵来,这样不但对自己是个打击,而且更会招致这样的批评:“某某人不行”“某某人下台了,听说很惨”……这些批评对你都是不利的。中国人一向扶旺不扶衰,当你从“第一”的位子上摔下来时,落井下石的有之,打落水狗的有之,于是本来还可当第二的,却连当第三第四都有问题了。经营企业也是如此,“龙头第一”的位子一旦不保,就会给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于是兵败如山倒,要想力挽狂澜,恐怕没那么容易!

因此,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非得争个第一不可,位居第二也有很多好处,例如:

(1)可以静观“第一”者如何构筑、巩固、维持其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为你提供经验和警戒。

(2)可趁此机会培养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第一”的机会。如果你想当“第一”的话,一旦你觉得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实力,就可以趁机攀升。

(3)由于你志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会过于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也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样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败的概率。

因此,不管是替人做事,还是经营自己的企业,从第二、第三做起都没关系,并不一定非得想着去做第一!如能稳稳当当地做个第二,一旦主客观条件形成,自然也就成为第一了。

知道自己能吃几碗饭

世上真有人能成为永远不败的霸主吗?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变成大文豪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上限,不可能样样都行。能力极限可能是由于自己体力、心智或情绪上的缺陷所致。

为了向别人或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强迫自己去做能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仅会累坏自己,而目还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尽管如此,却还是有很多人仍然乐此不疲

我们的确听说过某人在情势不利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有一位骨瘦如柴的人,本来人们都已经把他当病人看待了,但由于他每天坚持在沙滩上奔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不仅身体变得强壮起来,而且还成为了世界竞走冠军。不过,除了这类催人奋进的故事外,我们还听到大量因为眼高手低而摔得四脚朝天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没有那么迷人了。

如果你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踏实的目标,就必须诚实面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的能力与极限,正规的性向测验或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老老实实地对自我做个评价,可以使自己明了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强迫自己扮演不适当的角色,更不会为了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而做无用功。如果你擅长打网球或高尔夫球,你当然可以试着让自己打得更好,不过千万不要对自己要求得太过火——除非你已经练就了一手好功夫,否则千万不要以荣登网球赛或世界名人高尔夫球赛冠军宝座为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有谁会这么想呢?有多少人会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这么高?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人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过高,而且用尽吃奶的力气想去达到这个目标,结果不是落得万劫不复的下场,就是摔得鼻青脸肿。

如果你有把握达成自己的目标,那就全力以赴地去做。然而,如果你在使尽了吃奶的力气后,仍达不到自己的目标,那你就应该重新评估一下情况。千万不要以为用头猛撞就能撞开花岗岩!如果你在身心俱疲、气馁而又备受挫折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那么就改弦更张吧!适时地改弦更张,不仅能使你不再因为缺乏成就感而感到挫折,而且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适时对自己的目标提出质疑,也会使自己获得成长。

压力不会自动变成动力

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压力。可是,压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变为动力,就看自己如何去面对。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人在其中不进则退,所以当遇到压力时,明智的办法是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也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可以通过看看书、涂涂画、听听音乐等,让心情慢慢放松下来,再重新去面对。此时往往就会发现压力其实也没有那么大。

很多人都会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事实上,压力并不是动力,压力就是压力,动力就是动力;压力是从“敌人”的挑战中产生的,而动力则是从内心的愿望中升起的。压力与动力就像两个交叉的圆环,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它们有各自的圆心。心存不安的人,很容易把压力当成动力,压力变成的动力容易枯竭。好心情的人,会把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变成自己喜欢的,而从好心情中流淌出来的动力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李女士30岁,是某报的采编记者。4年的记者生涯,她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她非常努力,不知疲倦地挖掘有震撼力的新闻题材。为了事业的成功,她一次次地婉言谢绝了多位男士抛来的绣球。她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逼自己时时处于压力的状态。她认为,没有压力就不会有成功的动力。比如,她要求自己每天要有一条焦点新闻见报。为此,她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三餐不定、睡眠不安。的确,那段时间,她的新闻稿不仅见报率高,而且反响也很大。领导赏识、同事羡慕、社会关注。

不幸的是好景不长,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记者成了该报社的焦点人物。李女士心里很不舒服,焦躁不安,她给自己下了死规定,必须每天有两条焦点新闻见报。还真管用,她的新闻稿受关注的程度又迅速升了上去。可是不久后,又有一位风华正茂的记者夺走了她的关注度。李女士感到很沮丧,不安、无奈、疲倦,使她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未来的成功之路,她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时钟走过的每一秒钟,她都在提醒自己有没有在做与焦点新闻相关的事情,她害怕自己浪费时间,似乎一不小心,焦点新闻就会从流动的时间中溜掉。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飞过,工作一天一天地闪去,李女士的稿件见报率和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低。她发现,以前定目标、加压力,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现在即使定了目标,下定了决心,很快又会放弃。她恨自己没有毅力,抱怨自己无能。她想好好休息休息,什么事情也不干,但一想到自己离成功还那么遥远,她就浑身战栗,只能硬着头皮、神情疲惫地为成功继续奋斗。

李女士是个非常有能力的记者。但是,只有在她成为焦点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了不起的。人有嘴巴,是不是在说话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自己有嘴巴呢?其实,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嘴巴都在。李女士糊涂了,她觉得没有自己的焦点新闻见报,自己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记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嘴巴还在,她要求自己不间断说话,生怕说话一停下来自己的嘴巴就会消失,即使累了、困了、烦了、麻木了,她也不愿暂停说话。

李女士对成功的渴望太强烈了,她太害怕生活在被忽视、受冷漠的日子里。为了消除自己害怕的心理,她要求成功时时伴着自己,这样她为成功付出的代价是“筋疲力尽”。如果说,原来为成功还能付出“筋疲力尽”,现在她连“筋疲力尽”的代价也付不起了。

有些人总喜欢把别人的压力放在自己身上。比如,看到别人升职、发财,就总会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不是自己呢?其实只要自己尽了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与其让自己无谓地烦恼,还不如想一些开心的事,多学一些知识,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

只有懂得放弃才会真正得到

睿智的人做事时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也十分清楚自己能力的界限,所以,他在取舍之间有十分清楚的判断。他知道如何取舍,而对取舍的判断就是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不能有所放弃,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编织出来的网中窒息而死。

在政界,舍弃是政客信奉的主要原则之一。比如在竞选中,总会有持不同政见的候选人和选民,如果各方你都想讨好,人们会认为你是个两面派,会对你失去信任。所以,毫不犹豫地放弃你无论如何也拉不到的选票,这也是一门政治艺术。

在我们日常行事当中的选择也是如此,你必须有所取舍,因为你不可能选择所有的东西。在任何时候,一旦你选择某个事物,你就是在同时放弃另一个事物。

许多人都希望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的事情。我们的确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因为没有远大目标,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但是,我们时刻不要忘记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事实: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认知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欲望是无限的。这必然会导致一个矛盾: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有限的能力运用到最值得做的事情当中去,这也就意味着,你必须把无限的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判断取舍,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只有放弃一些,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一些。

以比尔·盖茨为例,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购买纽约,也可以做房地产,但是,他专注于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开发,而不被市场上别的诱惑所吸引。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有做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智慧正反映在他所放弃的东西上!

这种智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也许我们看到这个例子,会很轻巧地说:“如果我是比尔·盖茨,我也会像他那么做!”但是,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智慧,因为我们只有在事后才知道,哪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做到的,哪些事情是我们能够马上做到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做到的。我们在做事情的开始阶段,总是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所有的事情对我们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我们想实现所有的理想。

这实际上是一种贪婪,贪婪会使人丧失理智,古话说“利令智昏”,的确如此。这里的利就是你贪婪的欲望,这种贪婪使你无法冷静地判断形势,最终导致你的失败!毫无疑问,你可以严格地要求自己,你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你的潜力,但是,坦率地讲,如果你总是想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无法将所有要做的事情完成,甚至是一件事情都做不成。你的要求、你的欲望与你拥有的资源、能力之间如果存在差距,最终你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与你的预期目标或欲望有距离。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罢了,最为可悲的是,你本来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成功,也可能因你的贪心而失去。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贪婪,导致你力量的分散,你本来可以通过集中资源做到的事情,因为分散了力量,最终也做不到,或者做得比原来要差。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要求得越多,得到的越少。”

有很多公司,在开始阶段都经营得很好,但是公司的老板被错误的形势所迷惑,一味地扩大规模,最终导致新的业务不能完成,旧的业务也完全失去了。他本来的目的就是多取得,结果却连他所拥有的都失去了。我想,我们在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不要仅仅嘲笑那个妇人的贪婪,我们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和那个妇人一样?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你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局限性。应该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把做不了的一些事情舍去不做,忘掉那些“不可能”或“不理智”的目标或欲望。

睿智者总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哪些事情我不会去做?哪些事情我必须尽量摆脱?哪些事情我必须果断停止和结束?

我们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除了正在做的事情外,总是想不断增加一些新的、额外的事情。我们必须记住,这其实是一个陷阱,因为你在扩大自己行事范围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如果你不想错过任何机会,你就会错过所有的机会。正确的行动应该是:有意识地、有系统地纠正这种习惯,反思自己的目标,最后确立自己的目标!

活得累就因为太在乎

人人都说“活得好累”,其实这是因为“太在乎”的缘故。

一个人在乎自己或周围的人和事,这没有什么不好,这也是做人所必备的优良品质之一。从心理上分析,这是一个人想要成功、变得强大的一种心理愿望。然而,由于过度地在乎,即做人“太在乎”,反而将“在乎”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从而不再快乐,活得太累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做人太在乎,是拿得起放不下。因为拿得起,把什么都放在心上,所以成功的愿望非常强烈;因为放不下,害怕失败,怕输不起,所以做人就做得很累。

其实,人生就如同一张麻将桌上的“白板”牌,看你怎样去看待。不同的牌桌,不同的规则,使它处于不同的境遇当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有时举足轻重,有时又微不足道;有时主人把它打出去,而别人却把它“对”过来。或誉或毁,或沉或浮,或荣或辱,或成或败,它好像对一切都不太在意,牌局终了,依旧保持自己的本色——白板一块,心纯质白。做人形同此理,不受不同的牌局、不同的规则所左右,保持做人的本色,活得轻松、自在、快乐。

当然做人不要太在乎,并不是游戏人生,作一切都毫不在乎状,而是意在强调不要太在乎。太在乎了,一个人往往就会被在乎的对象所累,活得极不轻松,当然也就谈不上拥有自己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