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你一生的好习惯
8075900000012

第12章 高效率源自好习惯(4)

唐太宗贞观二年,河南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有精神病,常乱讲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丞相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察访后上奏折说李好德确实有病,而且有检验结果,不应当抓起来。治书权万纪上书弹劾张蕴古,因为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说是张蕴古讨好顺从他,考察之情也不会是实事求是。皇帝很生气,下令把张蕴古杀了。后来此事为魏征处理,皇帝暗地里很后悔。

由于自己一时的怒气,不详细核实,不做认真细致的调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是过于轻率了。这是不忍怒气的后果,人一发怒,出于一时的激愤,做事就有可能过火,等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就在同一年里,又有一次,唐太宗又因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廉直公正,征召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久久没有得到适当的人去管理,现在需你去镇抚。”卢祖尚行礼感谢后出来,不久就感到后悔,他托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诏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非常生气,说:“我派人都派不出去,还怎么处理政务?”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杀了,但很快又感到后悔。魏征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肯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帝气愤地责备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职,只有功绩并没有犯罪,现在却让我担任小州的官职,所以我不愿意去。’文宣帝就饶了他的死罪。”唐太宗说:“卢祖尚虽然有失臣子的礼仪,我杀了他也太过分,由此看来,我还不如文宣帝呢。”马上下令追复卢祖尚荫庇子孙任官的权利。

唐太宗认识到了自己做事因怒不忍,过于急躁,连杀了两位臣子,悔恨之意溢于言表。尽管他知错能改,但毕竟有些事情是无法补救的。正是出于怒能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下工夫去研究制怒的办法。很多人发现制怒的惟一良方是忍。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抑制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团结他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事业发展。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以怒为计,震慑敌人,激怒敌人,以便战胜敌人。

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过失,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忽视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这也是一种“忍”的形式。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过失。这样说,可能大家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自己的下属有了过错,自己的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容过”这种忍就是要压制或克服自己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快乐,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想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明白,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由此可见,“容过”这种“忍”的形式主要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宽厚、平和人格。很明显,能够“容过”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认可。

容人之过,不是一味退让,不是无能懦弱,而是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的气概。

暂时妥协是人生的一大策略

暂时妥协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暂时交出或放弃,是在这一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以求扭转乾坤以图东山再起。

“妥协”就其词义来说,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从词性上看,妥协并无褒贬之分。近日得闲,翻阅史传、小说,顿生感悟:原来,暂时的或者说必要的妥协,乃是人生一大策略。

《老子》上有这样几句话:“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后人把老子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取予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成为我国古代军事上的一种暂作妥协、待机索取的常用策略。

东周时期,在着名的“三家分晋”之战中,魏国国君等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策略。当时正值春秋末期,晋国的命运掌握在智、韩、赵、魏“四家”手中,其中智伯最强。他不满四家共享的局面,而欲独占晋国。于是,智伯打着加强公室的幌子,要三家各拿出一部分土地和庶民给晋君,实则是扩充自己的地盘。他先去威逼韩国国君康子。

康子本想拒绝,宰相段规说:“智伯贪得无厌,假君命以削吾地,若用兵,是抗君也,彼将借以罪我,不如与之。”

段规建议,接受智伯的要求,割地后见机而行。

智伯又袭用逼韩之法,向魏国索要土地。魏君桓子认为他欺人太甚,欲加拒绝,宰相任章劝说道:“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

结果正如任章所料,智伯终被韩、魏、赵三家所灭。

战争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在条件不具备时,要想夺取或保存某种东西,必须暂时交出或放弃它,在“交出”或“放弃”的过程中,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最后把它再夺回来。这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屡被后代兵家所推崇。

历史小说《袁崇焕》中,谈及“取予之道”,给人启发,也令人感叹。袁崇焕是明末着名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他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战功卓着,结果却是含冤被杀。小说中说,辽东战役时袁崇焕曾想以暂时的妥协换取准备的时间。他认为,当军事上准备没有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间,历史上不乏先例。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恢复、蓄养国力、兵力,等到汉武帝强盛时才大举反击;唐太宗李世民曾代父皇李渊做主,与突厥议和,等到兵马齐备,军队训练有素时,才派李靖北伐,大杀突厥犯敌。(顺便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外国政治家、军事家因某种需要而暂时妥协者也有实例。)同是妥协议和,秦桧与前金的议和,同诸葛亮与孙权周瑜的议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屈膝投降,而后者是暂时退让,这种妥协是为将来的进攻做策略上的准备,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袁崇焕当时的委曲求全的妥协策略,难以让人理解,其为社稷计忍辱负重、行举世嫌疑之事,实属不易,此不多论。

的确,有进攻必有退守,有冲突也应有妥协。大至军国之重,小至家务琐屑之争,带兵打仗,为官从政,做人处世,必要的妥协往往是不可少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来说,隐忍、妥协,有时并不意味着胆小、怯懦。含辱妥协,既要战胜自我,消除受辱的复仇心理,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歧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

暂时的妥协,必要的妥协,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为政之道、军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于邻里纠纷、兄弟失和、夫妻斗嘴之类的日常矛盾,便不难用“妥协”来化解了。学会妥协,学会放弃,实则是人生一大课题。

末了,我忽然忆起一则名人轶事,由此想到,妥协并不都是委屈、忍辱,有时它也体现出人的机智与幽默。这则轶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大文豪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径上,对面碰到曾尖刻批评过自己的批评家。真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越走越近了。“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无礼地说。“我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旁边。从行动上看,歌德也是做了妥协、让步,不过是一种机智的退让,其言行带有某种以守为攻的意味,此已稍偏论旨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后退也是进步

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

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问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并被河水吞没了。

这则寓言很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来,自己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免去麻烦。

人毕竟是羔羊所不能比拟的,于是有人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确实,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熟的做法,一条道路本就狭窄,再加上拥挤更是无处下脚,若是自己退一步让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两相对照,自然是应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小华是一个化妆品公司的推销员,小华的公司几次想与另一个化妆品公司合作都未如愿。经过小华的不懈努力,该公司终于答应与小华的公司合作!有一个要求:要在其化妆品广告词中加上该公司的名字。

小华公司的老总却不同意,认为这是花钱替别人打广告,协商又陷入僵局,合作公司限小华的公司两天内回话。

小华听到这个消息,直接找到老总,让他赶紧答应,否则会错失良机。老总不乐意地说:“我坚决不妥协,他们这是以强欺弱。”

小华认为把产品和一个着名的品牌绑在一起是有利的,经他的劝说,老总终于同意了合作的条件。事情像小华预料的一样,公司的生产蒸蒸日上,销售额直线上升,小华也因此被提升为业务总经理。

实际上,退后一步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冷静中窥视时机,然后准确出击。

《菜根谭》中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妥协从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表相是以对方利益为重,真相是为自己的利益开道。以小步的退却换取大踏步的前进,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的算法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的事情。不合时宜的进,其实是在大踏步地后退,积极巧妙的退,却有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前进。

在“奔跑”中战胜强敌

工作中会遇到对手就像人要吃饭一样平常。那么,遇到强劲对手时你该怎么办呢?

比如,你是部门骨干,当你的部门进来了一个新同事,他不仅比你年轻、学历高,而且进入工作的角色也很快,工作能力比你强,领导也开始注意他了。你觉得他会对你下一步晋升构成威胁,那么你该怎么办呢?

平心而论,如果我的部门新来一位比我年轻、学历又高的同事,我的心里肯定是酸溜溜的,怀里暗暗揣着嫉妒的“盾牌”,但我会理智地对待这种情况。暗暗地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强而有力的对手,激发自身的潜能,增进自己的动力。因为我们深信晋升的机会只能在“奔跑”的过程中获得。

部门里新来了一个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同事,这的确是件很令人伤脑筋的事情。

然而,能否正确处理这种事情,却是一个人格高下的分水岭。对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处理事情可能会将自己的嫉妒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在言语上还是在行动上,都会给对方制造障碍。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很不好的,不但会得罪同事,弄不好还会使领导对你产生看法。

其实正确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从容大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从容大度,就是用广阔的襟胸冷静地对待这件事情,千万不能因为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心慌意乱。要想比别人走得高,就要学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大海之所以能比江河湖泊都大,就在于它的包容性。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点事业,也必须有一颗宽容的心,对比自己差的人,人们很容易宽容,但对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就显得十分苛刻……相信自己,就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尽管对方比自己学历高,但自己毕竟比他更熟悉业务。而且路遥知马力,说不定他现在的表现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当然,为了保住现在的位置,你最好认真地研究一下对手,找出差距,迎头赶上,这才是良性的竞争。

即使这一切都没有成功地保住你现在的地位,也不要做败坏对方的事情。古语说:“蔽贤者祸及已身,伤贤者殃及三代。”也许事情没有达到那种严重的程度,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多想想。

“你有你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是别人代替不了的。竞争应该分两面看,它既残酷,同时又能促使你更加强化自己的优点。”

为了赢得竞争,最好的办法是将你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

如果你没有坚硬的后台做硬件,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依靠自身的软件了,比如:你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没有团队精神?外交能力是否出色?当然,你所拥有的这些软件一定要是对手所没有的,这样才能体现你的优势。然后再通过适当的途径把它们展示出来。

市场部助理Amy不久前被提升为秘书室主任,那是因为她平时所做的策划文案都十分精彩,并常有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当Amy得知秘书室主任一职空缺,公司内定人选是打字员林梦时,自信的她便来了个毛遂自荐。总经理边翻看着Amy的文案,一边对她一手漂亮的字发出赞叹,考虑之后终于决定放弃那个长得漂亮但文笔平平的林梦。

其实“好酒不怕巷子深”、“土不埋金”的古训有时在职场竞争中并不适用,等着别人发现往往会使自己与机遇失之交臂,不如学会让别人发现你,展示你最优秀的一面。让同事和上司了解你的才能,你就能得到比对手更多的机会。

由于上述能占优势的特长并非一蹴而就,靠的是多年经验的积累,这时的你不妨制定一套多花时间和精力就能初见成效的行动方案:

方案一:利用业余时间去学外语、财会、管理等,并在桌上不经意地放一本英文专业刊物,给你的上司造成你英语不错又知识渊博的印象,说不准就能提供给你更多的机会;

方案二:学学摄影或画画,在公司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展示你的特长,让同事们知道原来一直敬业稳重的你却也是活泼大方、多才多艺,有着如此可亲的一面;

方案三:学一些能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味的东西诸如陶艺、插花、刺绣……哪怕只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

所有这些很快能收到功效的事情,其实是在为你增加无形的资本,要知道:“千招会”当然好,“一招精”同样会让人对你刮目相看。

与竞争对手正面冲突最愚蠢

通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竞争对手看作是死敌,为了成为那个令人艳羡的成功者,也许你会不择手段地排挤对手;或是拉帮结派,或在上司面前历数别人的不是,或设下一个又一个巧计使得对方“马失前蹄”,但可悲的是,处心积虑的人有时并没能成为最终的赢家,收获的只是一腔沮丧和悔恨。

李静受聘为某公司行政经理。从她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张丽就对她十分戒备。当时张丽刚任这家外企公司驻京办事处代经理的职位,她敏锐地感到:李静的到任对自己是个威胁。于是便自恃在公司的老资格,经常在老板面前说李静的坏话,有一次竟当着全体员工的面因为一点小事对李静大发肝火。

李静尽管心中十分生气,但很有涵养的她并没有与张丽发生正面冲突。半年后,李静正式被公司委派做办事处经理。而张丽一气之下辞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