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择决定人生
8076400000004

第4章 学会选择,畅享优质人生(4)

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的人一般都不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问题,固然有很多失败是来自于客观因素,无法避免失败,但大部分失败却都是因主观原因造成的。

也许你认为失败是因为部属侵占公款,但那也是因为你用人不当,管理不善。

也许你认为失败是因为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但那也是因为你对全球经济走向疏于了解、研究、判断,无法预测。

也许你认为失败是因为投资过大,但那也是因为你的判断有问题。

总而言之,你完全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研究失败,如你的判断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等,因为事情是你做的,决策是你做的,失败当然也就是你造成的。因此,你大可不必去找很多借口。即使找到了借口,那也不能挽回你的失败。

前面说过,有些失败是来自于客观因素,逃都逃不过,但你还是不要找这种借口的好,因为找借口会成为一种习惯,让你错过探讨真正失败原因的机会,这对你日后的成功是毫无帮助的。

面对失败是件痛苦的事,因为这就仿佛自己拿着刀割伤自己一样,但不这样做又能如何?人不是要追求成功吗?因此碰到失败,要找出原因来,就好比找出身上的病因一样,以便对症医治。

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不很容易,因为人常会下意识地逃避,因此应双管齐下,自己检讨,也请别人检讨。自己检讨是主观的,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别人检讨是客观的,当然也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两相对照比较,差不多就可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了,这些原因一定和你的个性、智慧、能力有关。你不必辩白,应该好好看待这些分析,诚实地加以面对,并自我修正。如果能这么做,那你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成功得比较快,如果一碰上失败就找借口,那很可能你一辈子失败的机会会多于成功的机会,因为你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病因”,当然也就要时常发病了!

老是为失败找借口的人除了无助于自己的成长之外,也会造成别人对你能力的不信任,这一点也是必须注意的。

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身临失败之境却毫无意识,甚至自以为胜,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悲哀!

思维决定方向

思维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悟。在伴随人们的实践行动过程中,正确的思维,良好的思路是化解疑难问题、开拓成功道路的重要动力源。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是个积极思维者,经常进行积极思维,他就容易接受挑战和应付各种麻烦事。由此,也就意味着成功已经开始了。

大概是40年前,南非某贫穷的乡村里,住了兄弟两人。他们受不了穷困的环境,便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谋发展。大哥好像幸运些,被奴隶主卖到了富庶的旧金山,弟弟却被卖到很穷困的菲律宾。

40年后,兄弟俩又幸运地聚在一起。这时候的他们,已今非昔比。做哥哥的,当了旧金山的侨领,拥有两间餐馆,两间洗衣店和一间杂货铺,而且子孙满堂,他们有些承继衣钵,又有些成为杰出的工程师等科技专业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拥有东南亚相当分量的山林、橡胶园和银行。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都成功了。但为什么兄弟两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有如此的差别呢?

兄弟相聚,不免谈谈分别以来的遭遇。哥哥说,我们黑人到白人的社会既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惟有用一双手煮饭给白人吃,为他们洗衣服。总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们黑人统统顶上了,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事业却不敢奢望了。

看见弟弟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羡慕弟弟。弟弟却说:“幸运是没有的。初来菲律宾的时候,担任些低贱的工作,但发现当地的人有些是比较愚蠢和懒惰的,于是我经过思考便接下他们放弃的事业,慢慢地不断收购和扩张,生意便逐渐做大了。”

上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由思维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思维也决定了自己的视野、事业和成就。

又如,一位年轻的船员,第一次出海航行,在航行途中,不幸突遇狂风巨浪,帆船的桅杆被吹打得快要断裂了。他受命爬上去修整,免得翻船。当他往上爬的时候,由于船体摇晃很厉害,加上桅杆很高,他又一直往下看,好几次差一点摔了下来。一位有经验的老水手急忙对他大叫:“小伙子,不要往下看,抬头往上看。”年轻的船员听了不再低头看下面,而是抬头只往上看,那种天摇地动的感觉瞬间就消失了,心情恢复了平静。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碰到极令人兴奋的事情,也同样会碰到令人消极的、悲观的事,这本来应属正常。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围着那些不如意的事情转动的话,也就相当于从高处往下看,那么,终究会摔下去的。因此,只有懂得“思维影响人生”这个道理,才能较好地把握自己。如困境中做到临危不乱,宠辱不惊,从容地化解生活的难题,那么自然就会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

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

越是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其实越有可能做到。所谓一切在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中,就是这个意思。大家认为不可能,必然谁也不会去关注,谁也不去攻关,谁也不去设防,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必然没有竞争对手,此时你正好独身一人乘虚而入。诸如军事上“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战役屡屡发生,人们应从中有所领悟。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军队经过精心准备,突袭波兰。波兰军队仓皇应战,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因准备不足,兵败如山倒。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爆发。

法国并非波兰,法国兵力强大,拥有二三百万大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国内的经济实力也不比德国差。特别是,法国还拥有一条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为了防备德国进攻,法国早在10年前就精心构筑了防线,从瑞士到比利时之间的东部国境的防御体系,一直修筑了6年。法国当时是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

1940年,德军绕过这条固若金汤的防线攻入法国。德国装甲师选择了一条道路,正是法国将军们认为不可能为坦克所穿过的地带,防线失去作用。结果,短短的一个月内,法军就溃不成军。

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战例还有很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选择的登陆及向德军反攻的地点是诺曼底,那里的海浪及岩石海岸使德国认为,任何规模的登陆都不可能选择在这样恶劣的地点进行。

在史称“布匿战争”之中,迦太基的统帅汉尼拔率军越过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气候恶劣、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这条道路是一条被认为不可能穿过的路径。罗马人做梦也没想到汉尼拔如此神速地出现在面前,猝不及防。

再如,草船借箭也是一个鲜明的事例。就连周瑜、鲁肃做梦也不相信这是一个现实。

三国时候,周瑜嫉恨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而执意要除掉诸葛亮。千思万想,周瑜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想让诸葛亮钻进自己为他设计好的圈套。

周瑜把诸葛亮请来,向诸葛亮请教如何破曹之法。诸葛亮说在大江上作战,应以弓箭为好。此语正中周瑜下怀,于是以军中急需10万枝箭作为进攻曹军的工具为由,要诸葛亮在十日内建造完成。这对诸葛亮来说是出了一个大难题,不接受这个任务,联吴抗曹连一点力都不出,实在说不过去。诸葛亮不得不接受任务,但要在十日内建造10万枝箭,无异于天方夜谭。诸葛亮却胸有成竹,他早就料定三日内必有大雾,于是就立下军令状,以三日为限,保证在三日内完成10万枝箭的任务,如果完不成,甘受军法惩处。周瑜暗喜,以为诸葛亮三日完成建造10万枝箭,根本不可能,十天能完成就了不起了,这下他可上钩了,对不起,到时完不成,军法可不留情。周瑜想到这儿,开怀大笑,认为一切如愿。周瑜暗地里吩咐鲁肃造箭所需用料不及时到位,让诸葛亮无米下锅,干着急去吧。然而,诸葛亮只吩咐鲁肃准备快船、草人及兵士30余人即可。所需要的原料一概不提,使得肃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天、两天过去了,不见诸葛亮动静,鲁肃着急了,找到诸葛亮说,期限马上就到,你还不赶快开工,到时拿什么交差。诸葛亮却笑呵呵地请鲁肃到船舱内小酌,急得鲁肃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诸葛亮才不慌不忙地把他的计谋说出来。第三天江上果真有大雾,乘雾色将船划至江中,猛敲大鼓,曹营以为吴兵乘雾包动寨,不知虚实,不敢出船应战,只能派士兵用弓箭御之。这样,10万枝箭不费一工一料就装满了船,第三天早上雾还没有散去时,满载着10万枝箭的船就返回了岸边。鲁肃因此而深深地佩服诸葛亮的超人思维和雄才大略。

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肯定是十分困难,甚至是难以想像的事,因为太难,所以畏难,困为畏难,所以根本不去问津,不但自己不问津,认为别人也做不到。其实,只要善于运用理性思维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世上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办到的事,办成只是个时间早晚问题。客观上没有“不可能”,并不等于主观上没有“不可能”,如果主观上认为“不可能”,那就真的不可能了,主观上认为“可能”,那么,任何暂时的“不可能”终究会变成“可能”。人类的创造力使不可能变成可能,而一种可能性的诞生,又会带来诸多新的不可能,以此更迭,人类的发展正是一步步地从过去走向未来,从不可能走向可能。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被常规思维束缚,打破了常规思维,许多不可能就会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