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决定人生
8076600000011

第11章 做职场的佼佼者(5)

工作中,每天节约用水、用电,节约公司的资源,都是员工忠实于公司利益的表现;如果在职人员也能时刻从自身的“开源节流”做起,将会更加巩固在老板心中的地位,也将为自己事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从自身开源节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提高时间观念,减少和避免上班迟到、经常请假、无法如期完成工作任务等事件的发生。时间就是成本和金钱,只有养成控制时间成本的习惯,才能有助于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也为你日后晋升增加了一项竞争资本。又如分期付款购买东西,或者是三思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这也是开源节流。再如社会人际关系也可以开源节流,俗话说,“人脉就是钱脉”,平时多结交一些朋友,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从而拓展了自己的交际圈,办起事来就会容易得多。

忠实于公司的利益,还体现在不散播不利于公司的言论。存在于公司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总有员工发出抱怨或牢骚。不要小看这件事,作为一名员工,到处散播你的抱怨或牢骚,会损害公司团队的凝聚力,是对公司利益的隐性损害,这不是一个合格员工所应有的行为。有任何意见或建议,你应该通过正当的渠道向上级反映,一个具备健康的组织文化的企业管理者,会给你一个最好的答复。

另外,忠实于公司利益还要求员工必须讲究诚信。弄虚作假,欺骗老板和客户,这不仅是个人品质问题,同样会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长远发展。作为企业的员工,如果连最起码的诚实和信用都不讲,那么他的各项业务活动是注定要失败的。尤其是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只有重视自己的形象和信誉,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每发布一条消息,签订一份合同,承诺一桩购销协议,都应全力以赴去兑现,而不能做那种有口无心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导致客户的流失,造成企业的损失。

借口不要挂在嘴边

每一个工作岗位的“一发牵动全局”的重要性,都容不下员工有任何借口敷衍工作、逃避责任。对于每一个在职人员来说,工作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要从自身找原因,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自己的过错就是要自己来承担。如果每一个员工都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卸责任,一味地隐藏错误,只会致使公司内部该做的工作无人做,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无人阻拦,有利公司发展的建议无人提,这样的公司无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从而只会减慢你的成功速度,让人生留下永远的遗憾。

深圳有一家香港公司的办事处,只有一位主管和一位职员。办事处刚成立时需要申报税项,由于当时很多这样性质的办事处都没有申报,再加上这家办事处没有营业收入,所以这家办事处也没申报。

两年后,在税务检查中,税务局发现这家办事处没有纳过税,于是做出了罚款决定,数额有几万元。

这家办事处的香港老板知道这件事后,就单独问这位主管:“你当时怎么想的,导致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位主管说:“当时我想到了税务申报,但职员说很多公司都不申报,我们也不用申报了。另外,考虑到可以给公司省些钱,我也就没再考虑,并且这些事情都是由职员一手操办的。”

老板又找到这位职员,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职员说:“从为公司省钱的角度,再加上我们没有营业收入和其他公司也没申报,我把这种情况同主管说了,最终申报不中报还应由主管做决定,他没跟我说,我也就没报。”很自然地,这位主管马上就被香港的老板“炒鱿鱼”了。

其实,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怕的是错上加错。面对错误,很多人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却往往没有勇气承认,或是把错误归结于别的因素,或是把错误推到他人的身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站出来,大声地说:“老板,这件事没有成功,是我的错……”勇敢地承认错误、承担过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所得到的回报往往比你想象的更多。

还有很多员工为了避免自己工作出错后承担责任,便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聪明的办法——凡事“不做任何决定。”这一荒谬的做法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可见,这些员工对于本职工作上的事,总是尽量拖延,等待别人做决定;或者找一个替罪羊,让别人当场做决定,自己按照别人的决定行事,即使错了自己也好推卸责任;有的人世事无大小,都向上司请教,接着上司的指令行事,自己也好逃避责任。这样的员工虽然可以暂时的逃避责任,但是终究会因无法胜任工作,缺乏责任心而失去工作的机会。

另外,在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推卸责任的说辞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怎么会这样”、“我想尽了办法,但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善”、“都是他们出的主意,我不知道他们的初衷”……作为员工,工作中出了差、有了麻烦,或许事情确实像如你所说,但态度却不可原谅。遇到问题时,最先想到的应是如何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两手一摊说一句“我不知道”。

把借口挂在嘴边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你的工作就会拖沓,老板会认为你这样是没有把工作和自己效力的企业放在心中的表现,就会判断你对于工作的态度是不端正的,你永远不会得到赏识,也就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寻找借口”,不要抱怨外在的一些条件,永远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尽量发掘出周围人或事物最好的一面,从中寻求正面的看法,让自己能有向前走的力量。即使终究还是失败了,也能汲取教训,把失败视为向目标前进的踏脚石,而不要让借口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同时,把那些用于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以企业为家,处处为企业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着想,抛弃找借口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借口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而成功离你越来越近。

不要轻易跳槽

招聘会上,一名男子在应聘某知名企业时,表现得十分自信。他拥有硕士学位、高级职称、11年工作经验。人事经理对这样的高级人才非常感兴趣,他温和地询问应聘者都做过什么工作。

该男子志得意满地开始了他的一连串介绍:1994年,我在广州××公司担任经理助理;1995年1月,我在上海××集团担任业务经理;1995年11月,我在北京××厂担任……随着他的介绍,人事经理的眉头越皱越紧。该男子毫无察觉,又总结性地说道:“我先后在13家单位担任过不同的职务,所以对于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我都是比较熟悉的,而且……”

“先生,”人事经理打断了他的话,“虽然你的工作经验丰富,但先后跳槽13家公司,这太让人吃惊了。我们需要的是对公司绝对忠诚的员工,恐怕您不太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而且说句实在话,您这样频繁跳槽,让我对您的能力也不得不表示怀疑。”

这位先生虽然拥有很不错的条件,但却因为频繁跳槽的习惯而遭到了拒绝。随便跳槽确实不是什么好习惯,从企业方面讲,会对你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更糟糕的是,这种习惯会使你无法专注于自己的选择,到头来一事无成。

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耐力,因为专业知识、业务技巧都需要时间来慢慢积累。而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就如同蜻蜓点水一样,个人的经验积累永远只能停留在工作的表面上。任何一个公司的内涵和企业文化不是一个人在三五个月里就能学得到的,无论是搞专业还是学管理,只有去掉浮躁,踏实进取,潜心修炼,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快的进步,并且让自己在学习和进步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与收获,用努力工作、杰出的业务成绩赢得同事的尊重和老板的赏识,取得应有的报酬,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

其实,“跳槽”的风险也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作出“跳槽”的决定。如果真有“跳槽”的必要,也要“三思”而行:

1.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有无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无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2.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是不是这个行业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对未来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不是能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引起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4.“跳槽”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青黄不接。甚至影响到生活,我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跳槽”。

不过,有很多事情也常出人意料,事先的评估和判断都很好,真正做下去才发现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和乐观,转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否则还是不要轻易“跳槽”,这是由于:

1.做事靠经验,经验则是累积来的,而不是可以从速成班学来的,速成班教的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你跳的是和本行毫无关系的行业,等于是把过去所累积的专业经验全部丢掉,那不是很可惜吗?而且在新的行业里,你又要花很多时间从头学起,这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相当惊人,何况还不一定学得好。

2.“跳槽”的风险毕竟太大,若无大的决心和把握最好不要轻易去冒这个险,尤其不能听别人说那个行业如何地好,就嫌弃起自己的本行,心动又行动。这种哪边好哪边跑的心态会让你一辈子都在“跳槽”,一辈子不得安宁。

3.如果要“跳槽”,不如从老本行出发,看看与其有关的行业有哪些,等了解清楚了再跳也不迟,这样可少花很多力气;另外要从本行的经营形态来考虑,例如不喜欢“生产”,那么可改做“批发”或“零售”,这样虽然形态改变,但并没有损害你对该行业的认识与累积的基础。

所以,如果你习惯于频繁跳槽,总将精力分散在下一个“更好”的工作上,那你就会永远两手空空。所以,千万要改正这种不良习惯,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后,就要踏实工作,凭着不断的积累与开拓,这样才能登上事业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