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高效能人的必备习惯
808100000055

第55章 8学会“换地方打井”

第八章8 学会“换地方打井”

工作有时候就像打井,如果在一个地方总打不出水来,你是一味地坚持继续下去,还是寻找另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换地方打井”的概念是著名思维学家德?波诺提出来形容他的“平面思维法”的。

那么,什么是平面思维法呢?

德?波诺的解释是:“平面”针对“纵向”而言。“纵向思维”主要依托逻辑,只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平面则偏向多思路进行思考。为此,他举了上述“换地方打井”的例子。

“纵向”总是放弃别的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了创造力。而“平面”则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工作起来就会更轻松也更有效率。

善于在忙碌中找方法的人,总是会在适当的时候“换地方打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牛根生是伊利的一名员工。那时,伊利推出了冰激凌新品“苦咖啡”。有位地位显赫的女士来伊利参观。这位女士有糖尿病,按理说不能吃甜食,但尝了“苦咖啡”后,连声说好,又要了第二根。

当时,牛根生正在内蒙古工学院学计算机,周围都是些爱吃雪糕的女孩,但问起“苦咖啡”,谁都不知道。

在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后,牛根生不禁想:连糖尿病人都抑制不住连吃两根的“苦咖啡”,我们却把它“藏在深闺人不知”,这怎么行呢?

按惯例,冬季是冰激凌业的淡季,但牛根生却把工人召集到一起:咱们今年冬天作一次营销——让人们在大冬天里吃雪糕!这就是企业要勇于创新,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

经商定,伊利首先在呼和浩特与包头两个市作试点。

当时的广告创意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手持“苦咖啡”,初咬一口,眉头紧锁——苦!越吃越香,露出灿烂的笑容——甜!话外音:“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一句广告语,赋予了“苦咖啡”无限的联想,后来还成为公司的经营理念之一。

在当时,牛根生采取了国内从未有过的传播策略:只要有广告时段,就加入“苦咖啡”广告,以达到“无孔不入,无人不知”的目的。这种“高密度、全覆盖广告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

1996年12月,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满大街都是“苦咖啡”,“淡季”变成了“旺季”。 事实证明,牛根生是对的。“高密度、全覆盖”的传播策略,让“苦咖啡风暴”跳出了区域市场,“刮”向了全国。

1996年,“伊利雪糕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事件让伊利的形象广告首次走入了中央电视台。1997年,“苦咖啡风暴”又让伊利的产品广告首次登陆中央电视台。

1997年一年,“苦咖啡”单品销量创纪录地突破3亿元!

牛根生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伊利雪糕借助“苦咖啡风暴”迅速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被誉为“中国冰激凌大王”。

牛根生做了一次突破性的举动,让人们在冬天里吃雪糕。伊利推出的轮番广告攻势,使呼和浩特和包头的冬天充满了“苦咖啡”的味道。在冰激凌业的淡季推出新的产品,在对手放假休息时率先抢占市场。当夏季到来,冰激凌业的旺季再一次来临时,“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已深入人心。

在冬天卖冰激凌,这是一个一般人所不敢有的想法,牛根生却使它成为现实,并创造了3亿元的效益神话,这就是“换地方打井”的创新智慧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创新的智慧使牛根生有了开拓的勇气与力量,创新的手段使牛根生为伊利赢得了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创新的能力使牛根生成为“攻城”的先锋。正是创新的智慧支持着牛根生一路走来,支持着他创办了连续3年增长速度排列中国第一的蒙牛集团。

事实上,真正“会忙”的人,无一不是将创新智慧运用到极致的代表。他们在忙碌的过程中,不会陷入某种怪圈无法自拔,而是不断变换思维,将创新智慧与努力结合起来,不断“换地方打井”,从而保证忙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