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即席讲话
808900000021

第21章 (1)

第十六章.辩论的语言艺术 (1)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真理愈辩愈明。辩论不仅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也是领导者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不辩则事不清,不辩则理不明。主观臆断、不允许一点不同意见的领导者,必然不能令人信服,也必然会出现工作偏差。因而,一个有着科学头脑、有着民主素质的优秀领导者,其言语表达必然离不开辩论这种形式。

针锋相对,揭其要害

在辩论中要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之处,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一是反驳其错误论点,用事实分析,直接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和荒谬;二是反驳其论据,直截了当地揭穿其论据的虚伪性,论点的不正确也就随之暴露出来了;三是反驳论证,通过揭露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错误,最终推翻其论点。

秦孝公想起用商鞅变法,便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变法大计。会上孝公对群臣说:“继承君位,不能忘了巩固政权,这是国君应当遵守的原则;实施法制务必阐明国君的长处,这是臣下应有的品行。我现在想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变更礼制来教育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非议。所以要大家发表意见一起来想办法。”

商鞅率先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他说:“法是为爱护人民而制定的,就是为了办事而形成的。所以高明的人只要以使国家富强,就不死守旧法,只要能对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遵循旧礼。”

商鞅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赞成,却遭到了甘龙和杜挚等人的反对。甘龙说:“不对。我听说,高明的人不改变民众的习俗来进行教化,有智之士不变更旧法而治理国家。这样,不费力就会成功,官民相安无事。现在如果不按秦国的旧制办事,改变礼制来教化人民,恐怕天下都会非议君上,愿王明察!”

商鞅立即驳斥甘龙说:“甘龙所说,不过是世俗之言。一般人总是安于旧习惯,迂腐的学者也往往沉溺于所学的学问之中。所以,这两种人做官都固守旧法,是不能和他们讨论旧法之外的事的。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但都称王于天下;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个霸主各自的法令也都不同,却都称霸于诸侯。所以高明的人制法,而愚蠢的人只能受制于法;贤能的人变更礼制,而无能之辈只会被礼制约束。拘泥于旧礼的人,不足与之谈论国事,客观存在制于旧法的人,不足与之讨论变革。王不必再疑虑了。”

这时,杜挚站起来给甘龙帮腔,说:“我听说,没有万倍的利益,就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新器具。还听说有这样的话:‘效法古代没有错,遵循礼制不会出偏差’。请王很好考虑!”

商鞅立即予以反驳:“前代教化人民的方法都不同,哪有什么古法可仿效?历代帝王的礼制都不相重复,又有什么礼可遵循?远古的伏羲、神农时代教育而不惩罚,后来的黄帝、尧、舜就实行惩罚了,但不滥施惩罚,及至周朝的文王、武王,都是各自根据当时的形势而立法,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来制礼。显然,礼和法是因时势的需要而制定的,制度和法令要与形势相容,各种兵器、铠甲、器械装备都要便于使用。所以我说:治理国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汤王、周武王都不遵循古法,一样地兴盛起来了,夏桀王、殷纣王虽然没有变更旧礼制,却也灭亡了。由此可见,不效法古代的人未必有可非议之处,遵守旧礼的人不足以多加肯定。国君不要再疑虑了!”

商鞅的一阵雄辩,使甘龙杜挚的守旧论调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秦孝公的疑虑打消了,他说:“好,即使天下的人都来议论我,我也不再犹豫了!”至此,才有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围绕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来进行辩驳的,群臣以“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之礼不可违”与之针锋相对。这场舌战,商鞅之所以获胜,关键在于他用古代贤王法、礼皆可变的大量事实驳倒了众人,从而赢得了秦孝公的信任,真正是事实胜于雄辩。

反嘲斥谬,以柔克刚

这一辩论方法就是抓住对方嘲讽的话头,反过来用嘲讽的方法予以反击,使对方处于被嘲弄的尴尬境地。例如《演讲与口才》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一次外贸谈判中,中方代表拒绝了一位红头发的西方外商的无理要求,这家伙恼羞成怒,竟然出口伤人:“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肤发黄,大概是营养不良造成你思维紊乱吧?”中方代表立即反击道:“经理先生,我既不会因为你皮肤是白色的,就说你严重失血,造成你思维紊乱;也不会因为你头发是红色的,就说你吸干了他人的血,造成你头脑发昏。”中方代表就是用反嘲斥谬法回击了外商的嘲讽,驳斥了对方的强辩,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攻击弱点,置其被动

在辩论中,辩论者要善于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的攻击,使对方陷入极其被动的地位,如:

1984年,里根为竞选连任总统与对手蒙代尔展开了电视辩论。此时的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竞选人,在辩论中蒙代尔对里根的年龄大加攻击。他说:“里根总统,您的年龄已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对此,里根笑着说道:“蒙代尔说我年龄过大,我却不会利用对方年龄太轻、经验不足作为把柄来攻击他。”里根的巧妙回答使选民在笑声中接纳了他。

取喻明理,寓理于喻

在辩论中,把道理寓于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说明道理,既可言简意赅地阐述道理,又能理趣浑然,风采夺目。如《名人的幽默与妙答》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春秋时代的墨子不但是大学问家,也是一位辩才,说话很富哲理。一日他的学生子禽问他:“老师,是多说话好,还是少说话好?”

墨子沉思了一下说:“你看,池塘里的青蛙,不分昼夜地呱呱叫,声音又高又亮,可从来没有人注意他们。而鸡棚里的公鸡,平时轻易不叫,只在每天天亮时才叫几声。人们听到它的叫声,就知道天亮了,于是起床做事。这说明人们很注意公鸡的鸣叫声。”子禽会意地点点头。

先发制人,步步为营

这一策略就是从辩论一开始便发起攻势,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在给对方威慑性的攻击之后,一步一步地引诱对方围绕自己的话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以充分的事实驳斥对方,使对方陷入艰难境地。

先发制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在对方“先发”而未发时,你抢在前面,从而使对方措手不及,乱了阵脚,失去心理平衡,从而败北。第二种情况是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在对方意料不到的情况下,拿出确凿的证据,向对方发起进攻,直捣要害,使对方没有喘息的余地,只能接受你的观点。第三种情况是预测敌论,先行批驳。即预先将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进行驳斥,这样既可使旁听者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又可把对方置于被动。

当然,先发制人不是即兴发言,一定要知己知彼,有充分的准备方能百发百中。另外,辩论的语言必须句句在理,运用的事实须经反复核对,确凿无误,否则可为对方“后发制人”提供依据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再次,要把握时机,切不可贻误战机。“猛虎一旦犹豫而失去进攻良机,还不如小小蜜蜂果敢的一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在《中美上海公报》将要发表前夕,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对已达成协议的公报草案不满,说要在上海大闹一番。周恩来总理决定去拜访罗杰斯。当周总理来到罗杰斯居住的上海某饭店时发现,安排罗杰斯住在13层。而西方人最忌讳13。周总理对满面怒容的罗杰斯说:“中美两国打开大门,是得到您主持的国务院支持的。几十年来,国务院作了不少工作。我尤其记得,当我们邀请贵国乒乓球队访华时,贵国驻日本使馆就英明地开了绿灯,你们的外交官很有见地……”罗杰斯转怒为笑,说:“周总理也很英明。我真佩服你们想出邀请乒乓球队的招儿,太漂亮了。”

周总理又说:“有件很抱歉的事,我们疏忽了,没有想到西方风俗对‘13’的避讳。”周总理转而风趣地说:“我们中国有个笑语,一个人怕鬼的时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理不怕鬼

了,到处上门找鬼,鬼也就不见了……西方的‘13’就像中国的鬼。”众人哈哈大笑。周总

理走后,罗杰斯的助手问:“怎么办?还找麻烦吗?”罗杰斯摇摇头说:“算了吧。周恩来这个人,真是令人倾倒。”

且不说周总理审时度势,先发制人的果断;单说对罗杰斯的一番谈话,就有高度的艺术性。说罗杰斯主持的国务院为中美两国打开大门作了不少工作,明是赞扬,暗是诘难。怎么出尔反尔,不守信义?!夸奖美驻日使馆外交官为美乒乓球队访华“开绿灯”很有见地,岂不是对罗杰斯的微讽。并且也是一种批评:怎么可以糊涂起来退回去呢?

周总理仅轻言几句,打过几个“短球”,就让怒气冲天的罗杰斯安静了下来,冷静面对现实。而且不得不佩服周总理的英明,中国外交漂亮的“招儿”。

周总理又谈及中国的鬼和西方对“13”的避讳。表面是谈中西方风俗,实则谈论的是人的观念思维。劝说罗杰斯放眼看今日之世界,今日之中国。换换脑筋,不要让敌视中国的观念之“鬼”迷了心窍,逆潮流而动!连罗杰斯的助手也从周总理的谈笑中听出这层意思了,故问罗杰斯“还找麻烦吗?”真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诱问反问,不攻自破

为肯定自己的观点,诱导性地提问,让对方紧紧围绕自己的论题思考,再以反问的形式肯定自己的观点,迫使对方不得不接受。如:

一次,俄国文艺批评家赫尔岑应邀去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不断演奏一些震耳欲聋的所谓流行音乐。赫尔岑实在忍受不住,最后不得不捂住了耳朵。主人看后惊讶地说:“这可是最流行的音乐呀!”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就一定是高尚的吗?”主人也不甘示弱,反驳道:“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赫尔岑笑了,说道:“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吗?”主人无话以对。

在具体进行辩论的时候,不同的对象涉及的范围和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各种辩论特点兼而有之,应视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临场发挥,才能战胜论敌,获取辩论的胜利。

由彼及此,步步紧逼

由彼及此法是由远而近,步步紧逼,直到对方投降认输为止,

例如:某市长收到举报材料,得知某百货商场经理有违法乱纪行为,为挽救这位经理,使其悬崖勒马,改邪归正,便去找他谈话。谈话中,这位经理多方辩解,和市长争论起来。于是,市长改变方法,冷静地问道:“假若你家里喂了一条狗,只会偷吃睡懒觉,从不顾家守屋,有时还打烂碗盆,你怎么办?”经理回答:“把它赶出家门。”市长说:“假如你商场有个售货员工作懒惰,态度恶劣,胡乱提价,有时还将商品偷回家去,你怎么办?”经理说:“开除他!”市长说:“假如他的经理知情不报,且与之暗中勾结,倒卖香烟,中饱私囊,你说该怎么办?”经理:“这……”。

由彼及此法,往往是欲此先彼,欲实先虚,欲近先远,步步紧逼,最终使对方无路可逃,只好束手就擒。

婉曲作答、避其锋芒

婉曲作答法是对对方所提问题不作直接回答的一种辩论方法。

据说,有人问美国天文学家琼斯:“地球有多大年龄,你能说清楚吗?”琼斯回答:“这也不难。请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说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山吧。再设想有几只小麻雀,它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么这几只麻雀把山啄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时间。”琼斯这种委婉曲折的回答,不仅把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难题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识到地球存在的岁月异常悠久。

婉曲作答法,往往要避开锋芒、摆脱困境,使对方由主动变为被动,比直接作答更形象、生动、有力,往往使对方无可辩驳。

转移论题,避而不答

齐王因为没听从孟子的劝告,结果使燕国人反叛了齐国。齐王感到惭愧,但有个叫陈贾的大夫却在孟子面前为齐王开脱。

陈贾说:“周公是什么样的人?”

孟子说:“古代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