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在组织部的岁月
8105300000049

第49章 告别那段留念的采访生活

1987年秋,为了早日自食其力,我没有听老师和校长的劝导,尽管考试成绩优异,还拿了三个100分,但我最终还是以中考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走进了四川省水利经济管理学校。从此,我在这所工科学校里,度过了充实而愉快的四年。在这四年中,尽管学习任务繁重,但我却从未间断过新闻创作,尤其是加入中学生记者队伍后,更是热爱新闻采访活动,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效果自然越来越明显。四年间,有数十篇文章被青年导报、北湖等10余家媒体采用。如今,回首那段业余采访生活,心里油然而生一丝怀旧之情。

说到业余采访,现在回想起来,与自己在学校里从事社会工作是休戚相关的。那是1988年秋,校学生会成员多数毕业离校,整个队伍参差不齐,急需补员充实。刚好我所带领的班级被评为地级优秀班集体,加之学生科长是我们的代班主任,熟悉了解我的他,便将我抽到校学生会分管学习、宣传部工作。在学生会里,自己工作勤奋、为人诚恳、处事正派,与大家都有很好的交情,特别是学生会主席,他是我们成人班的老大哥,即将毕业离校,因此对我特别关照,为培养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尤其树立在学生会干部中的威信,始终让我冲到最前面,经常安排我去参加校园内外的会议及活动。与此同时,为使自己分管的工作搞出特色,我还带领弟兄们一道,在10余所大中专院校中率先创办了校刊——《学生会工作》。

为了办好校刊,除认真修改同学们送来的文章外,有时稿件不足,还得亲自深入活动中、班集里采写稿子。久而久之,慢慢地热爱上了新闻创作。凭着自己对新闻采访的一股子热情和对新闻创作的艰辛努力,我的文章频频在校园刊物和广播里播报出来。随着校园里用稿增多,自己便萌发了“走出校门”的念头。于是放开胆子,将文章寄给青年导报、南充日报、北湖等媒体。开始,也许是稿件质量的原因,也许是稿件时效的因素,寄出去的多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我并没有气妥,而是继续创作、继续投稿。随着邮寄的稿件不断增多和稿件质量的不断提升,加之与编辑感情日益深厚,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南充日报、北湖等报刊上渐渐地见到了自己的文章。看到自己的文章完成了铅字,更是激发了新闻创作的热情。由于自己热心新闻创作,投出去的稿件越来越多,报台上采用的稿件也跟着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年刊物上采用频率的不断提高,使自己在学生记者队伍中有了一定名份。1989年春,河南郑州《青年导报》社便给我寄来了一份加入中学生记者团的邀请函。刚刚拿到信件时,我还误以为文章见报了,结果拆开信封一看,才知道是邀请加盟中学生记者队伍的信件。作为新闻爱好者,谁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因此很快就寄去了自己的简历近照。没过多久,青年导报社邮来了一个绿色的小本子——中学生记者证。有了记者证,我如鱼得水,热情倍增。后来,南充日报为提高办报质量,在社会上聘请了一批特约通讯员,我也因此成为了其中一员。

有了记者证,与外界的沟通就更容易了。因此,我慢慢地扩大了采访圈子,经常利用星期天到校外开展采访活动。辛勤耕耘换来了丰厚回报。由于获取到的新闻素材多,加之用心撰写,有时能在南充日报一个版面上看到两篇自己的文章,这对于新闻爱好者来说,自然是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事儿。文章能够变成铅字,是件十分高兴的事,若是能一版刊登两篇,自然更是兴奋与自豪。可谁又体会得到文章背后的个中滋味哩。记得我第一次外出采访,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听同学们讲,法院在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搞得街头很热闹。得此消息,我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了前几日《人民日报》上刊登过全国各地宣传贯彻经济法的新闻报道。作为与主流媒体导向一致的事儿,一定是条好新闻,一股采访冲动便油然而生。于是,我打点好行装,及时赶到了法律服务活动现场。一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是南充地、市、县三家法院联合举办的经济法律咨询服务活动。为了使我的稿件写得更加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地区法院宣传科任科长专门为我收集了几个典型事例。但是,由于活动还没结束,无法得到最后的统计数据,我只得打道回府。那时候通讯十分落后,午饭后我便根据任科长告诉的联系方式,赶到地区法院宣传科,拿到了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由于一天采访的劳累,上完晚自习,我匆匆赶回宿舍,一躺到床上就进入了梦乡。第二天醒来,还有点腰酸背痛哩。第三天,南充日报便刊发了我采访的新闻报道,紧随着地区广播电台也播报了这条好新闻。

新闻作品是善于观察、注重收集、精心创作的成果。如果作者平时注重积累素材、善于把握时代脉搏,也不是所有的稿子都得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同样有垂手得之的事情。记得有一个暑假,我去找一位在机关工作的亲友,他当时正参加市委召开的国防教育经验交流会。凭着自己多年的采访经验,我从中嗅出了新闻价值,立即根据会议讲稿,撰写出了《宣传组织深入扎实,国防教育成绩斐然》一文,国防时报很快便刊用了出来。

新闻创作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在新闻采访中,我通过总结发现:好文章多是讲述身边最容易发生的事。因为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你从一开始就感知到了事情的变化过程,自然就容易发现其新闻题眼,并能把它写得更加生动活泼,尤其更能抓住事件的本质,使其社会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比如1990年秋,我校学生会组织亚运通讯组。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大张旗鼓地宣传亚运精神,学校的举措在南充地区尚属首例,我便据此撰写了一篇青年学生宣传、弘扬亚运精神的消息,很快在南充日报头版刊发了出来。

又如在华蓥市庆华镇工作期间,该镇邱家咀村团支部书记贺键。初中毕业回乡后,利用一技之长,在村里搞起了蘑菇种植场,而且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做越火,效益也越来越好,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能手。当时正值国家星火计划的攻坚阶段,我便放弃回家的机会,借星期天一个人下村采访了他,并撰写出了人物通讯——《蘑菇书记的致富经》,他的事迹很快被南充日报报道了出来。文章刊发出来后,不仅坚定了主人公发展种植事业的信心,进一步把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而且还激发了他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热情。事后,他主动帮助乡亲创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种植技术,带动了一大批同乡知识青年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真正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这些小故事,算是笔者在多年业余采访生涯中的一些浪花,也是多年业余采访生活中的一点小收获。盘点这段业余采访生活,不仅仅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帮助我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在写作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欣慰的业绩。因此,如今回首那段业余采访生活,在我的脑海里仍旧记忆犹新、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