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在组织部的岁月
8105300000061

第61章 编辑生活

小的时候,由于兄长特别酷爱文学,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我从小学就开始做起了作家梦。由于生性内向,我只好把自己的梦想深藏心里,并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取读上复旦或者华东师范大学,因为哥哥常给我讲,这是中文系享有盛名的两所大学,只要走进去了,就等于跨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也就是说离实现作家的梦不远了。”于是,我便在心里开始盘算着,并追逐着自己的文学梦想。

那时候,人很年轻,又很单纯,觉得写文章有感可发,能直抒胸意,是一种特别神圣而光彩的事业,因而对文学梦想的追求执着,还专门给自己列出了两种打算,一则做有职业的兼职作家,二则实在没有考上大学的话,就继续坚持不懈地写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争当一位有影响力的田园作家。这种想法,现在想起来觉得特别好笑,因为我身边有一位这样的人,他与我兄长同年代,其为了写作,没有选择就业,在年轻的时候,有父母关照,生活上还没有什么,在文学上也崭露头角,同时有小说被《当代》、《十月》、《黄河》等文学期刊采用。可这毫无份量的稿费,根本无法维持生计,导致其生活每况愈下。加之现实特别的残酷,你越是穷困撩倒,接触的人尤其对你有帮助的人就越少。正如歌唱家藏天朔在央视“互捧够友”里说的一句话:“我交的朋友当然是在经济方面都差不多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你交一个朋友,三天两头找你借钱,那谁还受得了哩!”表面看上去,藏的话充满了铜臭味,没有恩格斯对马克思资助的无私精神。然而,这确实是当代社会的白描,谁也无法去否定它的存在。如果有的话,那你是在专门挑********的人了。

现在言归正传吧,当初中毕业,面临人生选择时,为了早一点自立,我以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选择了一所享有电霸王之称的学校,提前扮演了社会的角色。不过,当时也为放弃考大学而哭泣过,因为自己的成绩不错,有老师甚至当时的校长都规劝过我,叫我直接到高中部就读。话又说回来,提前进入社会也不赖,我沐浴党的阳光雨露,沐浴改革的和讯春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理应是莫大的欣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实现文学梦想创造了条件。一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二是能借工作之便,认识更多文学界的朋友。后来,我坚持不懈地创作,辛勤地耕耘,十余年间,也有了数百篇文章见诸报端,并结集出版了两本书籍。源于写作,2000年5月,省委组织部《党建之声》杂志社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获全国公开发行。因编辑部人手不够,我有幸被借用到杂志社帮助工作,使我成为了一名临时编辑,第一次走到了与文学贴得更近的工作岗位上。

昔日,因工作原因,接触和认识许多编辑或记者,从他们轻松的言谈中,我感觉编辑是一份美差事,稿子在他们的手上,经过几个来回的倒转,就可以变成铅字,实现文学爱好者的梦想。抑或是他们主宰着稿子的生死大权,心里自然而然觉得无比的神圣和伟大,敬慕之情于心中油然而生。同时,又觉得编辑工作是那么的轻松愉快,不就是将作者寄来的文章拼凑一下吗?当然,也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意蕴含其中。

真是“不当家长不知材米油盐贵”,当我走进编辑的圈子后,才真正体会到编辑生活的酸甜苦辣。刚到杂志社的时候,领导见我旅途上的一路劳顿,加之又不熟悉杂志社里的情况,便叫我多看看全国各地的党报党刊,熟悉其他省、市及自治区组织部门编辑的杂志。我这个从来都闲不住的人,假如没有真正的事情可干,心里总觉得有点发慌,于是主动要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干。自然,慢慢地熟悉了部里的工作。领导见我对周边的环境也熟悉了,便开始给我安排一些修改、校对任务。说到校对这件事,至今我都感惭愧。那天下午,杂志社向阳总编将《党建之声》2001年第一期的底稿和党建所录入的材料分四部分发给了我们,按照惯例本该当天校对出来,以便送打字室修改,由于下午要包装12月份的《党建之声》,都无法及时将材料校对出来。第一次做体力活儿,很不适应,晚上回到宿舍,感到腰酸背疼,浑身不是劲,也就没有加班,早早地睡了。

第二天上班,我和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了办公室,打扫了一下卫生,便拿出文稿认认真真地校对起来,心里想:“第一次搞校对,一定要讲时效,做到提前交稿”。我正在美美地想着,任总也提着包包上班来了。她从提包里拿出昨天分发的文稿,说:“昨天下午装了书回去,人一点都不想动。”我也有同样的感觉,忙接着话茬说:“真是的,我也感到腰酸背疼的。”而且怕老总认为我不能吃苦,抹杀了自己的“特长”,我还有所保留。任总见我搭起话来,便接着说:“昨晚的电视连续剧也很好看,我把它看完时,已经是11点钟了。”“连续剧是吸引人,看了上集还想看下集,我在家里时也是如此,经常很晚睡觉。”我们边做事边侃起来。任总接着说:“我将这叠稿子校对出来就是一点多了。”听任总这么一说,我的舌头一下子僵硬了,想接着说的话,不得不吞进了肚子里,脸也一下子红到了耳根,火辣火灼的,很不好意思。自那以后,每次校对,我总是不会让文稿过夜,坚持高效率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而且要保证质量,尽量做到不出太多的错(因为校对要做到百分之百是很难的)。

干编辑这一行,不仅校对要讲质量求时效,而且改稿也不像我先前想象的那样,只是将作者写来的稿子进行一下加工就可。一篇文章要变成铅字,须得经过数次的修改,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说广安市人事局敬世波写的《广安市人事局强化防腐保廉工作》这篇文章吧,总编向阳先交给我修改,之后他又进行了认真审改,才交到文印室录入。我以为这就算是终审了。可没那么简单,文稿录入后,张主任、向总、任总,包括我四个人一起,又进行了三次以上的交叉校对,最后才能交付印刷。这算是顺利的,有的稿子,点子新颖,但文采欠佳,我们还得帮他动手术。可以这么说,那相当于自己写了一遍。这其中的辛苦和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能感知。

当编辑除了需要吃苦、付出外,也还有许多不经意之间的小收获。真的,就说咬文嚼字吧,在基层组织部工作期间,给领导写文章,措词造句,都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不熟悉的就避而过之。然而,做编辑就不行了,要每个字每个词进行反复斟酌,我想成语“字斟句酌”的由来该是形容编辑改稿的,而非当今成语辞典上的解释。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做越细致的工作,付出的很多,收获就越大。我的切身感受就是,一是加深了对一些不常用成语的记忆。如成语“流连忘返”,这几年不大用它了,在脑子里慢慢地模糊起来,当我第一眼看到文章里有这个词时,感觉该是“留连忘返”,一查辞典,才知道“留连”与“流连”二者相通,脑子里对此的印象比起始初就深刻得多了。二是释然了一些词儿的用法。如“度过”与“渡过”,除了特指时间上可以用“度过”外,其他的地方只能用“渡过”,这是我心里多时的疑惑,但在过去工作中不够重视,一直是想用哪个就用哪个。到杂志社工作后,我才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三是矫正了一些词儿的读音。过去,读书总不爱查字典,遇到生难字儿就爱读半边或者想当然,因此有很多字儿的读音是不准确甚至于不正确的,比如“制止”的“止”,我一直读成了“CHI”(齿),等等。同时,编辑工作也使我养成了爱学习、肯钻研、勤耕耘的良好习惯。这些收获,使我感到特别欣慰,有时我常常会为此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哼起小调来,那“白云悠悠尽情地悠”的轻松心情该是多么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