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在组织部的岁月
8105300000072

第72章 一位成都灾民的绝地体验

“5.12”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波及了“半个亚洲”的巨大空间,特别是对于震中四川的群众来说,算是真切地体验了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作为距离汶川只有92公里之远的成都,我也和其他地区的居民一样,第一次领略了生与死的绝地体验。这一经历,注定了终身难忘,也将改变我对人生的诠释和理解。由于我们距离汶川大地震震中只有120公路,因此《南方周末》的编辑便向我们作者约稿,为此激情满怀地提起笔来,记录下了自己所经历的地震生活。

(一)生与死其实只有一线之隔

5月12日中午,群工部领导把我留下来,递给我一个记录本,叫我按照上面的框架,草拟一个听证会工作方案。领到任务后,我便遵照领导的交代,结合自己平时里掌握的情况,花了1个多小时,终于将工作方案整理了出来。

手里拿着基本成型的听证方案,心里也变得踏实起来。这时看看手机,离上班的时间还长,加之颈椎骨质增生严重,医生嘱咐要多加休养,我便将办公室的坐凳拼起来,躺在上面休息了一会。大约两点20分左右,同事们一个个开始上班,我从凳子上坐了起来,可感到头脑有点晕眩,以为是颈椎病常见态,便用双手抱住头部,将脖子左右转了一圈,结果还是觉得头晕。正当自己认为是颈椎病加重时,在一边修改方案的王书记突然惊叫起来:“地震了!”但是震动不是很强,他便叫大家不要慌张。成都发生地震事件极少,因而我们对地震的感知较少,也就没有将其放在心上,仍旧自个做着手头上的事。可是,没有超出30秒的时间,整个屋子开始剧烈地晃动起来,地震强度到底有多大,我们当时不得而知,但凭着房屋摆动的直觉告诉我们,这次的地震已经很不一般。

见情势不妙,我们立即向楼外奔跑。可是,由于人往前冲的惯性冲力,再加上地震带来的巨大摆力,使得我们一路上跌跌撞撞,不得不依靠楼梯的扶手前行,当跑到三楼的时候,地震的强度基本上达到了峰值,办公楼开始出现大幅摆动,简直就像巨浪中的航船一样飘荡起来,使得我们的行动更为困难,感觉根本没有成功跑出大楼的希望,心里万念俱灰、腿脚发软,一下子变得绝望起来,就像同事们后来交流的一样,当时心里所想的是一切都完了。可是,面对死神的威胁,求生的欲望越是强烈,犹如温家宝总理对抗震救灾所要求的一样,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而当时的我们正是用“百倍努力”的求生精神,以及时间能够给予我们生机的侥幸心理,坚持与死神赛跑,一直到成功地冲出办公大楼。

面对强悍的地震冲击波,面对城市聚落中的高楼大厦,尽管我们超速度地跑出了大楼,但我们并没有得到一丝安慰,恐慌心理也没有因此有丝毫消减,人们个个仍旧惊慌失措,因为地震使我们所站的公路像跷跷板一样左右摇摆,眼前办公楼在剧烈的晃动中外墙砖稀里哗啦直往下掉,不远处30多层的高楼就像风中的柳枝一样不停摇摆,一种无处可逃的绝境吓得我们个个面色苍白、人人感到晕眩,整个人好像站在稀泥上一样难以立稳。因此,我们不仅要专心地寻找着平衡点,还得专注地观察前后上下左右物体的动静,唯恐周围的建筑物瞬息倒塌。

让地震快快离去,叫平安快点归来。我们在心中祈祷着,祈祷归祈祷,地震归地震,在人们的惊恐中,强震仍旧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咨询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也着实给了我们许多力量。就在强震过后五六分钟,一位北京的朋友便发来短信,询问我们的受灾情况,并告诉我们成都并非震中。准确的信息减少了我们对地震的恐惧,但也使我们快速地了解到了地震带来的灾难。就在这次地震中,住在我们民航宿舍的女画家,在跟随画院同行到青城山写生时,不巧遇上地震,这一去就变成了永远;还有汶川县映秀镇被埋废墟中的陈坚,下午还乐观地告诉记者不要被困难所吓倒,可在经过救援人员6个多小时的奋力救援后,仅仅摔掉身上重压半个小时的他,仍旧没有从地震灾害中走过来,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瞬息即逝。一线之遥的生死距离,使我们的心里因伤感而发抖,也越是增强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为避免余震对人身造成伤害,晚上我们不能再睡家中,真是有家不能归,只得拿着帐篷,住在学校的操场上或者体育馆的平坝里,白天则要一直打开房门,并用儿子喂金鱼的缸盛满水,由专人来负责观察余震情况,一旦发现缸中水动厉害,便会举家及时撤出住所。四天多时间里,4400余次大大小小的余震,使大院老老少少上楼下楼了不知多少次,人人对地震都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条件反射,就连只有4岁的儿子都懂得了应急措施。14日上午11时许,余震震动比较强烈,儿子发现缸中水在晃动,立马甩掉电视机遥控板就往楼下跑。后来,大院的人都把小子当笑柄,见了都要拷问他一番。

时至今日,让人胆战心惊的地震在人们的视线里慢慢消失,但强震的影像却永远无法从人们的脑海中抹去。因为这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它消失的只是一种物质的状态,但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精神食粮。我相信,只有一线距离的生死体验,必将改变灾民们的生存思想。

(二)前方与后方没有绝对的概念

汶川7.8级大地震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重大灾难面前最容易得到体现。地震发生后,对成都部分县市简直是一种毁灭性打击,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以计数,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尽管如此,身处后方的党中央国务院倍加重视,胡****总书记连续召开两次常委会研究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深入重灾区视察灾情。胡****、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在灾区一线的身影,极大地克服了灾民对地震的恐慌,有效地增强了灾民抗震自救的信心。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还调集精锐力量,组织了以10万人计的人员,及时奔赴到了受灾前方,并使2700多名埋在废墟中的群众得到救助、48万灾民得到妥善安置。而此时同样经受自然灾害肆意的缅甸人,他们却不得不寄希望于自救来克服眼前的困境。

前方的灾情牵动着后方人民的心,后方的物资也缓解了前方灾民的困境。但是,作为成都市,尽管不在震中,灾情没有汶川严重,但都江堰等县市灾情同样让人触目惊心,自我抗震自救的工作同样十分艰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西部战略高地的成都市,仍旧把前方作为后方,在做好自救的同时,积极想方设法为阿坝等灾区提供无私援助。比如我所在的五福社区,在各个院落设立了专门的募捐点,积极号召全体居民捐款捐物,并及时转送到了灾区北川县。作为一位普通市民,尽管家中因购房还负债20余万元,可我们仍旧向重灾区捐赠了数百元。虽然这点捐款微不足道,但却释放了自己心中的一种情感,因而感到特别的轻松与舒坦。

政府不仅在物质上给予灾区人民帮助,而且还号召各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组织了大批志愿者奔赴绵阳、阿坝等受灾前方,自己有一位同事自赶赴重灾区后,他没有很好地休息过片刻,始终坚持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积极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灾难发生后,受伤群众数以万计,及时实施医疗救助面临考验,于是开放了全市的医疗机构,力所能及地为重灾区群众提供救援,不断的救护车警笛便求证了成都援助灾区前方的历史。尤其是得知阿坝等地灾民安置困难时,成都市还将青羊区西郊体育场等近10个地方,作为了安置异地灾民的临时住所,要求本市灾民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主动为灾区群众腾出空间。当我们所住的体育场工作人员解释后,大家没有丁点儿怨言,立即收拾起帐篷回了家。

官兵为救助受灾者刨得血肉模糊的双手,受灾者一个个成功地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断水断粮无住房灾民在风雨中的生活┅┅这些让人揪心的沉重画面,一天24小时直播的电视上随时可见,并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脑海。因此,当我们得知市区将腾空公共场所,专门用来安置汶川等地灾民的消息后,尽管我们孩子很小,又没有相应的救援技术,无法到第一线去为灾区人民出力,但我和妻子都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后方为灾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于是,我们与负责接待灾民的部门取得了联系,其却告诉我们人员已经安排妥当,委婉地把我们谢绝在了门外。自己尽管没能成为一名志愿者,但正如自己同事所说的一样,前方的将士在冒着生命危险救灾,我们后方没有理由不坚守自己的岗位。是的,我的理解就是,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就是后方对前方的一种支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就是在支持抗震救灾。

在汶川7.8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透过从废墟中抬出被埋人员2700余名和妥善安置灾民48万余名的相关数据,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可贵精神,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同时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家庭里,前方和后方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他们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彼此情感相依、血脉相连。

(三)真与假在阳光下不攻自破

汶川7.8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坊间、网络上便开始出现谣言,使部分灾区群众曾一度感到恐慌。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手机等传媒,及时抓好了信息公开工作,把抗震救灾置于阳光之下,使一些谣言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从而为灾区营造了良好的抗震救灾秩序。

5月14日上午11时许,我和妻子从外面回家,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却看到人群扎堆,急忙向身边的群众打听消息,才知道有人说都江堰市一化工厂发生爆炸,使整个水域大面积受到污染。由于都江堰地处成都市的上游,是整个市区供水系统的源头,因而断水的谣言犹如风一般,瞬间传遍了整个城市,市民随之纷纷拥进超市、商店,疯一般地抢购着矿泉水、饼干等物质,一时间出现了“蓉城水贵”的现象,甚至于到了有钱无货的地步。对于关乎基本生活需求的问题,一向理性的我也不敢怠慢,因为在传言没有得到求证的时候,我们只能宁可信其有,于是便骑着自行车去了附近的超市,个个地方人山人海,而且最急需的矿泉水都已售空,排队的人也只能选购一些饮料等生活品。见矿泉水既然没有,加之部分店铺还在涨价,我反倒不急起来,同时心里开始警醒,是不是有商家发国难财,故意使出的一招呢?反过来想,即使是事实,偌大的一个成都市,关乎1000多万人口的生活问题,政府不妥善解决能行吗!于是,我便放弃了抢购物质的想法,并在交流沟通中向群众谈出自己的观点,寄希望于市民理性对待社会上的信息,不要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因为这样对我们自身都很有利。

当我空手回到家门口时,岳母正吃力地提着水上楼,隔壁的太婆更是用心,像搞接力赛似的,一个人提了三桶水,交替着往楼上运。70多岁的人了,要提三桶水自然很累,于是我赶紧将水提上楼,又折回去帮助太婆提水。回到家里,立即打开电视机,收看抗震救灾的新闻,因为强震后的余震极多,利用电视了解灾情算是我们每天的首要任务。此时,电视上有关人士正在对水源受到污染进行辟谣,太婆怕我们没有看到辟谣信息心里恐慌,急忙赶过来告诉我们。看完辟谣新闻,我又到厨房打开水龙头,看到清凉的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岳母也就没有再去楼下提水。下午上街,再没有人去抢购生活用品。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居民用水问题根本不存在。

汶川大地震后,尽管谣言并没有影响正常秩序,但谣言绝不仅仅是用水一事,就是余震级数、受灾大小等谣言也多,可如今的政府面对谣言不是措手无策,而是坚持及时发布相关灾情信息,把谣言置于阳光下,使谣言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进而保持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我想,在大震面前,人们能够保持冷静、社会能够保持常态,及时公开灾情信息算是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