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如何实现节水农业
8108800000055

第55章 什么是水稻叶龄模式灌溉技术?

根据水稻不同叶龄期与抽穗期至成熟期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规律,依叶龄进程为主轴,产量形成为目标,调节器官协调生长为依据,实行高产灌溉技术,有利于准确掌握各次灌水、湿润、排水、搁田的起迄时间与强度,在不同生育期将田间水分控制在高产所需的适宜范围。因此,既可以用水来有效地调控水稻的氮、碳代谢与发育,使其沿着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和叶色黑、黄变化叶龄模式所指示的生育轨道发展,又能提高灌水效益。

具体措施如下:

(1)移栽至有效分蘖期以水层灌溉为主。秧苗返青期间建立一定水层护苗促活棵,护苗的水层深度应因苗龄、天气状况而定。天晴一般建立5厘米左右的水层为宜,并视苗大小,以最大水层不超过秧苗上部全出叶的叶环为好。

(2)有效分蘖够苗时进行搁田,无效分蘖期分次轻搁田。中期(够苗后至拔节初期)的搁田,将传统习惯的分蘖末期搁田改为有效分蘖期够苗即搁田,改传统的一次重搁田为多次轻搁田。在有效分蘖期内群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时及时断水搁田,对于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改善中、后期群体结构至关重要。

(3)穗分化形成叶龄期至抽穗期以间歇灌溉为主。当叶龄余数到3.5左右时,幼穗开始分化,并一直持续到抽穗期。此期间每次灌水3厘米左右,待水耗尽以后,间隔2~3天再灌1次。在水层间歇期间,土壤含水量维持在饱和含水率的80%~100%之间。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需水临界期,需水量最多,可以根据土壤质地和温度条件,采取间歇灌溉,或以建立浅水层(2~4厘米)为主,并辅之于短时间的落干。

(4)抽穗期至成熟期以湿润灌溉为主。提高抽穗后净同化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根系活力,保持土壤含水率占饱和80%以上湿润灌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