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王石财富密码:全面揭开万科地产成长之谜
8116700000033

第33章 品牌——让财富永远(3)

可说的还远不止这些。王石及其管理团队还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连续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如万科已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并连续两年当选“中国最佳企业公民”。

另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万科在发展过程中已三次荣获福布斯“全球最佳小企业”称号,一次入选“福布斯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2004年万科被国际权威财经杂志《亚洲货币》评为“最佳公司治理”中国区第一名;2005年万科获得英国《IR》杂志中国区“最佳公司治理奖”,并再度蝉联“亚商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第一名;同时获选《euromoney》评选的亚洲最佳房地产开发企业,并获得“CCTV中国最具价值上市公司”等众多荣誉和认可。

不懈的锻造终成正果。

2006年5月,中国首批行业标志性品牌揭晓,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标志性品牌。就此,不少媒体指出,此次“中国房地产行业标志性品牌”的获得,是万科在地产界“领跑者”风范的再次彰显,将是其今后发展的又一强力推进剂。

3.中国地产“第一价”

长期坚持和不懈地努力,使得2006年以后的王石和万科,似乎真的迎来了自己品牌的收获期。

继万科高调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标志性品牌”之后,2006年6月,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中国地产行业共有九个品牌入选。其中,万科以187.9亿元位居地产行业的龙头。

进入2007年,万科再次迎来了自己品牌的又一辉煌时刻。

不久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发布了《2007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

《2007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显示,万科以91.78亿元成为“2007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继续领跑中国房地产行业。报告同时称,“能够预见在进行2008年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的时候,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将会首次出现多个百亿元品牌”。

在该报告中,N保利、招商地产、华侨城、绿地、首开、首创置业、上实地产、XD北京城地产、华润置地、金融街控股这十个地产品牌成为国有房地产企业的“2007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TOP10”;合生创展、绿城房产、大华、富力地产、恒大地产、沿海绿色家园、阳光100、复地、金地、中新这十个地产品牌成为混合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2007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TOP10”。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2007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TOP10”的平均品牌价值为26.20亿元,尽管仍很弱小,却比2006年的15.31亿元高出了70%,品牌价值表现出了持续增长和加速增长的特性。因此,该份报告也强调,行业领导品牌和全国品牌“TOP10”都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强势品牌,但行业领导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为84.86%,比全国品牌“TOP10”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高出近18个百分点,行业领导品牌遥遥领先,品牌价值开始出现分化现象。

这似乎也预示了当下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进行的产业之变:风雨已来,洗牌已经开始!

而王石和万科,似乎已泰然处之!

4.品牌保护“我”先行

如果说一系列品牌之名,是公众对王石和万科品牌意识的高度回报,那么,维护和珍视公众们给予自己的品牌荣誉,不仅体现了一种责任,更是王石品牌战略的深层次显现。

其实,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内,王石和万科团队除了在品牌塑造上得到了公众的一致认同外,在自有品牌的维护和完善方面,他们同样被认为是中国地产业的领先者。

据业内知情者说,万科成立至今已经二十余年,与企业经营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不同的是,王石和他的班子对于品牌的不断探索和执着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对万科品牌保护的努力。

即使在房地产市场最为火爆的阶段,王石也时常提醒自己的团队,房地产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并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地产界企业的规范诚信经营却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鱼目混珠者有之,追求短期利益者更是不乏其人,总体上影响了社会对房地产企业的整体评价。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说,中国房地产行业内,即使开发商没有什么知名度,其开发的项目也可以卖得很好。正因为如此,房地产公司中立足做品牌的公司本就不多,再加上做品牌的公司中被侵权的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房地产公司申请商标保护的情况差异更大。而就整个中国地产业而言,王石及其所领导的万科显然不同于其他房地产企业了。

写作本章时,笔者特意查阅了各相关渠道得来的资料。早在1992年,王石在决定确立房地产为万科主业的时候,万科管理层就有意识地打造和丰富自己的品牌内容。这一年,万科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深圳、成都等地推出了大规模的居民住宅小区,形成“万科城市花园”系列品牌;同一时期,万科物业管理公司成立,所推行的物业管理模式也成为万科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万科就在第三十六类不动产事务上对“万科”商标进行注册,并对可能产生的商标侵权不断提出异议和争议。而后,伴随房地产业务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展开,万科除了将“万科”进行商标注册外,还对开发的“万科城市花园”、“万科四季花城”、“万科花园新城”等系列品牌进行了注册。

鉴于房地产商标在商标注册时属于服务商标,并在多个类别中相关,万科管理层充分考虑到了商标注册的全面性,除在第三十六、三十七类与房地产紧密相关的类别注册外,在与房地产有关联的第十九、四十二类也进行了注册,把商标保护的效力和范围最大化。

与同中国其他行业性问题一样,伴随着品牌的成功打造,品牌保护便成了王石及其团队无法回避的问题了。这期间,万科也多次不得不动用法律武器,来扞卫自己的品牌与商标权益。万科在中国地产品牌保护方面继续走在了同行业者的前面。

此处引述万科内部资料记载的几件事例:

2001年12月,浙江绿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绿都四季花城特刊”的形式宣传其开发的四季花城楼盘。在这之前,万科集团已于1999年以“四季花城”为名称在深圳、沈阳、广州等城市开发系列楼盘,并荣获“中国名盘”等多项称号。同时,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万科还依法取得了“四季花城”图形加文字组合商标专用权。于是,2004年8月,万科集团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浙江绿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绿都·四季花城”项目侵犯万科集团“四季花城”注册商标专用权。

经过一审和上诉,法院最终认定:万科集团所取得的是第三十六类的服务类商标,绿都公司将“四季花城”文字和被控标识作为其开发楼盘的名称和标识使用,这种使用不是在第三十六类服务或类似服务上使用,也不是在与第三十六类服务类似的商品上使用,绿都公司的行为不具备商标侵权构成的必要条件。

也许是维权的失败,使王石和万科管理层看到了房地产品牌保护的艰难与不易,也认识到仅仅进行注册商标是不够的。后来就有人认为,这一事件更坚定了王石要申请驰名商标的决心。

与上面事件不同的是,2005年初发生的事件对于王石和万科人来说,具有了一定的正面意义。

2005年初,万科发现日照万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中含有“万科”字样,同时日照万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注册的域名中包含了与“VANKE”商标相近似的文字。当年8月,万科就发函到日照中院要求立案,后双方经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日照万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限期完成企业名称变更登记,在经营活动及广告宣传中不再使用“万科”。

这也许是万科在处理商标侵权事件中较为顺利的一次了。

不过,王石也许明白,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自己知名商标的保护之路,依然曲折而又漫长。

三品牌“危机公关”

管理学上有语:政府危机公关,关乎民生、国际关系;企业危机公关,则关乎自身生或死。因此,国际上绝大多数有实力、追求品牌成长的企业,都将品牌危机处理置于战略层面予以重视。

已有20余年发展历程,且具有相当社会品牌效应的万科,同样不能避开“危机事件”。对于本书的主人公来说,则有着惊心动魄的过程。因为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号称中国地产龙头企业的万科集团,从产品质量到销售方法,再到物业管理服务,都曾出现过严重的“品牌信任危机”。

限于篇幅,本书选取两个较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即能探究出本书主人公应对品牌危机的内心思考。

1.危机公关之“生或死”

为了便于读者朋友更好地理解内容,同时考虑到本书篇幅,本书在这里就相关背景内容略作交待。

所谓危机,意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企业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这些事情本来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由于现代媒介的加入而被迅速传播,影响不断扩大,最终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和品牌的信誉。危机的本质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危机导致的消费群体心理对品牌认知的消极影响,品牌危机本质上是信誉危机。

大量鲜活的事例结果都已经显示,在危机面前表现灵活智慧的优异者,往往不仅能成功化解危机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还能将危机转化为一次发展的契机;而更多企业由于在危机处理上的表现不佳,则导致了整个品牌直至企业自身,从此在市场上彻底消失。

鉴于此种利害因果,现代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们,无不视危机公关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要务。特别是在那些追求长久发展的企业内部,都设有专门的危机公关机构,一般其主管都是由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任。其中绝大多数人员都是由公司部门主管以上人员和公司外聘顾问组成,这样的组织结构保证了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从而确保了对危机事件的成功解决。

而从管理学来说,危机处理是一个综合性、多极化的复杂问题。一些理论者根据大量实践事例,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系统运行原则;二是承担责任原则;三是真诚沟通原则;四是权威证实原则;五是速度第一原则。

就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相关实践者和分析人士列举了几大企业品牌危机公关事件,笔者选取其中一些整理如下。

其一:LG翻新事件。2007年1月,LG在地下翻新工厂遭曝光,LG声称背后有人敲诈;2月份又有媒体曝光工商局封存5台LG疑似翻新空调,随后LG承认更换部分产品包装……随后,LG翻新事件被全国媒体不断报道,从LG冰箱翻新、LG空调翻新到LG彩电翻新,不断有新的猛料被曝光,LG品牌一时陷入了空前的品牌危机。

?其二:西门子贿赂丑闻。这起波及西门子全球市场的贿赂丑闻始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13日,西门子贿赂案审查人员宣布,最新调查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西门子的非法贿赂支出资金已超过10亿欧元。8月20日西门子贿赂案再起风波,德国《经济周刊》援引西门子内部人士的话说,西门子中国约90%的业务都是通过第三方执行,在西门子中国公司的运营当中将近有一半的业务涉及行贿。

自此,西门子贿赂丑闻成为跨国公司在华不法运营的一个集中代表了。

其三:奔驰汽车安全事件。2007年6月5日,洛阳王先生驾驶德国原装进口奔驰S350在连霍高速公路385公里处与一辆“东风”货车追尾相撞,该车前部及顶部严重损坏,但该车配置的8个气囊均没有弹出,乘坐该车的车主和女儿受伤。其后王先生就安全气囊问题多次与奔驰郑州经销商及奔驰公司中国总部交涉未果。12月16日,王先生将自己面目全非的奔驰轿车拖到郑州市区以北的黄河岸边,誓言“今生只用国货”。

一时间报道响应媒体无数,一向受人追奉的奔驰汽车也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2.巴士危机:亲临一线

【事件回放】

“中南巴士风波”发生于万科深圳四季花城。

四季花城采取围合式组团,大区开放、院落封闭式管理,之后成为全国地产界追捧的一种产品类型。在地理位置上,由于市政整体规划起步较晚,其公交系统配套与市区相比,较为滞后。

2000年3月,为进一步方便花城住户,万科先后引入620公交大巴和中南公司的542中巴,与万科住户专车并行。而在2000年8月,深圳市交通局明文禁止住宅小区住户专车的运行。万科被迫开始考虑社会分工带来的专业资源引进的问题。2000年底万科委托深圳大学经济研究所开展研究,提出了“创建服务巴士网络”的设想。2001年4月,中南巴士在万科四季花城正式开通。

但自此业主的投诉就开始了。投诉主要集中在发车时间、车次安排不合理,大巴在中途公共站点停靠拉客,严重超载,车票贵,服务态度差,随意更改班次等问题。对于一些热点问题,万科深圳地产公司与中南巴士有限公司协商过,但情况一直没有好转。

2001年7月,四季花城入住了831户,相关投诉增多,曾有业主下班时连等5辆中南巴士,都因人多而上不了车的情况发生。

万科再次协调,但相关问题依然存在。

2001年8月17日晚上,中南巴士晚点,等车人员过多,部分业主无法登上巴士。因有人下车没买票,部分业主拒绝买票。车到花城大门时也并没有开门,而是直接开到总站,造成四季花城业主不满,与中南公司员工发生争执。8月21日晚,中南巴士调度出了问题,苦苦等候多时已是归心似箭的业主们忍无可忍,接连在莲花二村拦截了7辆中南巴士服务专车,造成了莲花二村的交通堵塞。

不久,万科深圳公司管理层及相关管理人员先后赶到现场,并有中南公司副总经理等人在现场协调处理。就在万科、中南和交警共同协调下,堵塞车辆开始疏散的时候,中南巴士六七个司机突然冲进其中一辆服务巴士,在其中一人的“就是这几个人带头捣乱”的叫嚣声中,展开了对部分业主的围攻。

在这种情况下,数百花城业主自发聚集在商业广场,愤怒喊出了“找出行凶元凶”、“抗议万科不兑现承诺”(提供住户专车和保证20分钟车程往返市区于花城之间)的要求。

【王石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