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王石
王石认为自己是一个与主流企业家不同的人——不一定高于他人,但一定与众不同。他自己还说,“我的脾气不好是出了名的。但我也有可爱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一面。”
而笔者认为,王石首先是一个企业家,其次才是一个明星式的公众人物。所以,关于王石的各种说法也就难免多了些娱乐的成分。
至于关注王石的日子,算起来不是太长,可也不短。不过,要说到实质性地接触,还得从2003年的一件事情说起。
那一年3月,因生活需要,我也义无返顾地加入到了京城年轻的购房大军之中。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里,除了北京南城楼盘外,东、西、北方向五环附近的新开及次新楼盘几乎看遍。最终我和夫人都将意向停留在了两个项目上:一个是位于奥运村地圈的“万科星园”,另一个则是继续向北2公里处的一个大众楼盘。
倾心于前者,明显地是被她那人性化环境、以及规范的物业服务所打动;至于后者,似乎只有一个理由——价格优势。
记得那个时候,每到周末,我和夫人都会坐上公交车,不厌其烦地来到“万科星园”,除了想更细致地比较户型外,其余的恐怕就是想要对那里的大环境多一些体验的感觉了。只是,我们的囊中羞涩,决定了我们最终也只能是多一点感觉而已。因为,这里不属于年轻的我们,而我们也只能选择继续向北的那个大众楼盘了。
即使这样,我也因为这次选房的过程,对早就享誉产经界的万科和王石多了些亲密接触的成分。特别是他们的产品。
后来,工作要求和习惯性使然,王石和万科逐渐成为我关注对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直至今天的《王石财富秘码》写作。
有必要交待的是,关于王石或万科的图书出版物已有一些,包括王石先生本人的作品也有几部。但我想强调的,是《王石财富秘码》与其他已有出版物的不同之外。
首先,《王石财富秘码》写作立意的不同。很显然,写作本书的根本目的既不是宣传某个人,更不是宣传某个企业,而是向有志于成就自己人生的人们,揭示一个富有学习意义的榜样。
关于这一点想多说两句。当本书完成之时,我本人对于王石内心深处的某种得意更多了些理解和认可。王石的这种得意,不是万科在中国房地产业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也不是万科所创造的多少亿的销售额。而是上世纪80年代那些和万科一起成长的企业,包括一些当时规模和影响力比万科大得多的企业,如今有的已改头换面,有的还在某种泥潭里苦苦挣扎,更有的干脆已破产清算,所剩下来的实在少得可怜。而王石领导的万科还正在引领着产业潮流,似乎基业长青。
其次,《王石财富秘码》体裁的不同。本书的构思主要依赖于笔者对书中主人公管理与经营智慧的认可,所以,它既不同于财富人物或企业传记,也不同于一般的财富故事。而是一部对管理与经营的通俗式解读,是以普通读者都能读得懂且有所借鉴为前提的。
再次,《王石财富秘码》内容的不同。自开始构思本书至书稿完成,前后经过了五百多个日夜,这为本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同时,我自己的知识背景和财经领域的写作习惯,也为本书内容的实用性提供了可能。这也许是广大读者朋友们最为看重的了。
当然,如同本篇后记开头所说,王石的公众特性也决定了对他解读的多样性。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之时,王石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他那只属于他自己的特殊个性,再度成为舆论和民众关注的一大焦点,甚至一度处在风口浪尖之上。这就是广为人知的2008年5月中旬发生的“王石‘捐款门’”事件。
关于这一事件的过程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也不是本书需要关注的内容。不过,出于对王石和万科的已有了解,以及王石经营思维的某种认同,在事件发生后笔者也发表了一篇自认为不偏不倚的小短文——《从现在开始停止指责和谩骂》。但由此产生的争议性言论还是让我颇为意外,尤其是指责或埋怨的声音远多于赞同者,就更是令人不安了。
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即使发生了所谓的“捐款门”事件,王石仍然称得上是中国当代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万科也是当前不可多得的优秀企业。而所谓的“捐款门”事件,其实也正是王石骨子里那种独有的自我意识的自然表现。这种自我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王石和万科得以成功的一大诱因了。当然,同富有爱心的国人一样,笔者也不尽苟同王石先生在“5·12”大灾期间的部分言行。
也正是考虑到了现实中的这种特性,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借鉴了业界和理论学者们较为公认的评析或观点,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一些精彩的内容还直接进行了引用,以求得到最广大读者们的认可。
只是限于篇幅,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无法在这里一一列出,我将在书后的“参考文献”部分尽可能地罗列出来。但恐于疏忽大意,遗漏之处将在所难免,在此真诚地请求谅解。
至于事实性内容,除了我本人的访问所得外,基本上都来自于万科企业的内部出版物,以及王石先生的个人着作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就是那些对本书成功完成给予过帮助的人们。如中国企业家协会的W老师,新加坡伟达公共关系顾问(中国)有限公司的郑院生先生,香港中国工业经济合作促进会的刘银鸽女士,南方报业集团的好友梁子,以及《中国企业报》的大张等。
当然,还得谢谢夫人小芳。她不仅为我索取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更是我的第一批挑剔读者。即使是书稿中出现的一些我不以为然的小问题,夫人也几乎没给我留下半点面子。真要是不在这里谢谢她,我还真是怕了她那张嘴。
还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限于笔者水平和资料所得,书中的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专家学者、同道之士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笔者将不胜感激。而下面这句话是笔者极为看重的:如果本书能为广大读者的励志和创业带来些许启示,那将是笔者莫大的欣慰了!
再次谢谢为本书的出版而辛勤工作的所有好人,并谨向“5·12”大灾中遭遇不幸的人们深表哀悼!愿逝者永远安息,愿生者更加坚强!
魏昕
2008年6月30日于北京奥运村寓所
个人信箱:weixinyy7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