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路驿花:阿拉伯波斯作家与中国文化
8122000000011

第11章 天方的呼唤丝路的诱惑(2)

穆罕默德生前并无言行记载,仅有其弟子或几位弟子的传述。他只让记录员记载每次下降的《古兰经》经文,而不允许他们记录圣训。他曾严厉地说:“你们莫记录我的言行,谁写了《古兰经》以外的东西,叫他抹去,传述我的言行是无妨的;假借我的名义故意造谣者,他已为其在火狱中准备了位置。”【注1】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担心人们因过于重视圣训而忽略了《古兰经》。因此,他的直传弟子(圣门弟子)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他们闻知圣训必求证据,否则他们不会相信。他们唯恐人们忽视了《古兰经》的重要性,唯恐一些别有用心者借圣人的名义杜撰、伪造、篡改圣训。

倭马亚时代(661~750)末期和阿拔斯时代(750~1258)初期,圣训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记录圣训。这种方式是否有益在圣门弟子中有争议,后来才达成共识。于是《圣训》对于传播伊斯兰文化起到至关重大的作用。无数的直传弟子、再传弟子、三传弟子等后世学者为传播伊斯兰文化而被派往世界各地。而后世学者在收集和整理圣训时,也常常周游到圣门弟子们的所到之处。其他学问则借《圣训》得以在伊斯兰世界广为传播和充分发展,如历史、人物传记和哲学等。毫不夸张地说《圣训》是伊斯兰初期学术与文化的最丰富的史料。

在众多圣训学家中,最受崇敬的是布哈里(810~870)。他全名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本·易卜拉欣·本·穆吉拉·布哈里。其祖先为波斯人,信奉祆教,至曾祖父皈依伊斯兰。布哈里的父亲是位圣训学家,他年幼时,父亲即已去世,但给他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他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大,并被送进学校。还是在孩提时代他就能背诵《古兰经》章节,并熟练地掌握了阿拉伯文。在校读书时他又对圣训产生浓厚兴趣,10岁即已能背记下大量圣训。16岁时他已全部背完了伊本·穆巴拉克和瓦基阿两位著名圣训专家的著作。

这一年,他与母亲和哥哥朝觐了麦加。此后他为研究圣训而留居麦加、麦地那。相传他在异象中见到穆罕默德在睡梦中被群蝇所扰,他用扇子驱赶苍蝇。苍蝇代表伪造圣训掩盖先知的真面目,扇子象征孜孜不倦地恢复先知本来面目的人。他制定了收集圣训的计划后,就开始游历四方。他到过胡拉尚、哲拜勒、伊拉克、依加什、埃及、叙利亚等东方诸国,遍游了从胡拉尚到埃及的各个学术中心,历时16年,向千余名长老搜集圣训。以后他依靠自己的博闻强记和超常的毅力专事考证“圣训”的真伪。在《布哈里圣训实录》中共收人了9082段圣训,除去重复的,“传述世系”【注2】完整的圣训共计2762段,据说是根据60万条记忆集录的,分为97章,3450节。因此,在圣训学领域,他成了出类拔萃,独一无二的学者和全世界伊斯兰学界的权威。几乎所有的圣训学家都公认,在圣训典籍方面,没有比《布哈里圣训实录》更精确的圣训了。

布哈里晚年回到故乡。当他听到有人蛊惑人心地说《古兰经》是真主创造的时候,他态度公允、实事求是地指出,《古兰经》的字句是真主创造的,但真主降示的真言本身是故有的而非被造。为此,其故乡布哈拉的长官怂恿人们反对他。他被迫离开故乡出游,死于离撒玛尔罕不足20公里之遥的村镇哈尔旦的路上。但是他因《布哈里圣训实录》一书而名扬天下。

翻开《布哈里圣训实录》可以发现伊斯兰文化与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有不少相近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广大阿拉伯人民与世界各族人民相似的文化心理结构。圣训字里行间流露出阿拉伯人民摈弃邪恶、向往光明的努力,以及劝善说教、道德感化对阿拉伯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它讲述的是天启的正确,先知的睿智以及如何立足现世,营造来生的生活方式。这些毫无修饰、朴实真诚地劝诫、教诲,这些生存的真谛,交往的信义,无不成为阿拉伯人民待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多少年来这些引导阿拉伯人积极向上的思想结晶,使伊斯兰文化成为全人类的文化宝藏,诱使人们去开拓、去阐释、去发现,并深受启迪。

圣训内容广博,涉及诸多领域,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有关“先知的世界性”和“知识的重要性”两个问题。

“先知的世界性”是指在《圣训》中论述的有关穆罕默德与整个人类关系的问题,意思是说穆罕默德不只是穆斯林教民的先知,也是全人类的先知。由于他在大多场合是传教布道于穆斯林,自然形成是穆斯林先知的印象,其实也有关于他是全人类圣人的记述。这样的记述虽然不多,但却表达得非常明确,而且与伊斯兰教具有世界主义的思想有关。《圣训》记载,穆罕默德独自到麦加城北希拉山一个荒寂的山洞隐居,思考人生信仰等问题,终于有一天启示降临了。“使者因惊悸而返回胡韦利德的女儿赫蒂彻处,他说:‘快给我盖上被子!快给我盖上被子!’后来才渐渐心安神定。使者向赫蒂彻叙述经过时说:‘我很担心我自己。’赫蒂彻宽慰他说:‘不要这样。以安拉发誓,安拉绝不为难你。因为你慈悯亲友,帮助弱者,关心穷人,款待客人,解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注3】由此看来,穆罕默德“帮助弱者,关心穷人”,并不局限于是否是穆斯林,而是表现出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同情心。

《圣训》在论述到“信仰”问题时,由伊本·欧麦尔传述了穆罕默德这样一段话:使者说:“我奉命与人类斗争,直到他们见证万物非主,唯有安拉,并见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履行拜功,完纳天课。”【注4】既然他是奉安拉之命与人类斗争,既然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是独一的主,那么穆罕默德作为安拉的使者就有了唯一性和世界性,他应该是全人类的先知。《圣训》中还曾传述了一位骑骆驼的人与穆罕默德的对话。“那人说:‘我毫不客气地向你询问,请别生气。’使者对那人说:‘你请便,间什么都可以。’那人说:‘指着你和你以前的列圣的安拉发誓,我要问,是安拉派你为人类的使者吗?’使者说:‘主啊!当然是的’。”【注5】这段圣训明确地说明穆罕默德自己坦白地承认是全人类的使者,即全人类的先知,于是随之《圣训》也有了世界意义,并逐渐成为伊斯兰世界主义中的一部分。由此观之,伊斯兰教落籍中国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知识的重要性”是指在《圣训》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先知穆罕默德论述知识的言论。许多学者认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所以在众多古老的文化之后崛起,是因为阿拉伯人“智慧的觉醒”。这种“智慧的觉醒”又要归因于在穆罕默德时代就形成的追求知识和重视教育的良好传统。《圣训》中表现出强调知识和教育,尊重理性和人才的思想。它鼓励人们去参悟万物,探寻世界的各种奥秘,并达到真知的境界。先知穆罕默德有两句名言:“学习知识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注6】“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注7】他在《圣训》中的谆谆教导成了巨大的精神推动力,激励着广大穆斯林不畏艰难万险、山高路远,孜孜不倦地去求知。

【注6:布哈里辑录,康有玺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注7:布哈里辑录,康有玺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伊斯兰学者沙齐卜艾尔色兰在《伊斯兰世界》卷三中指出,先知穆罕默德鼓励人们求学时说:“哲理是穆氏【注8】失去了的骆驼,必须寻找,哪怕是到中国去。”这一段圣训是两段圣训糅合在一起的,一段是:“哲理是穆氏失去的骆驼,不管在哪里寻到,都应该属于自己。”另一段是:“你们求学吧!哪怕是在中国,因为求学对每一个穆斯林都是天命。”【注9】穆罕默德无时无处不鼓励人们求学。这类的圣训有很多,如:“求学比礼拜更善”,“为求学而死者”等于“殉教者”(舍牺德),“学者的墨汁等于殉教者的鲜血”,“求学者与教学者的地位相等”,“守财者死,有学者生”等【注10】。根据穆罕默德圣训的教导,广大穆斯林无往而不学习。出于战争胜利的需要和伊斯兰教的这一传统,他们在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马格里布、西班牙、波斯、中亚、中国、南亚等地定居下来,努力学习各地的文化知识,并很快与之相适应,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圣训》中明确指出:“学者们是使者们的继承者,他们继承了使者们的知识,掌握了知识的人,他已拥有了丰富的财富。”“安拉欲施恩于谁,就必定使他首先精于信仰的学问,只有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注11】穆罕默德曾在《圣训》中告诫众人:“知识绝迹、愚昧无知猖狂、酗酒时兴、淫乱成风,这些是末日来临的预兆。”《圣训》中还传述了穆罕默德的一个梦:他正在沉睡时有人给他端来一碗奶。他喝奶时发现手指上有水喷涌而出。当“人们问使者道:‘这个梦境意味着什么?’使者说:‘意指知识。”,【注12】使者即指穆罕默德,他用这个梦来比喻知识就是力量,它可化做各种本领。在《圣训》中这类记载还有很多,它促使中世纪整个阿拉伯民族和帝国范围内虔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各民族,上至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下至平民百姓,形成对知识的饥渴,对教育的重视,对人才的珍惜等优良传统。这种风气是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圣训》比《古兰经》晚出百余年,是对《古兰经》基本思想的阐释与补充。它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在中世纪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诸多方面的历史现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这一时期大量而重要的历史资料。现代许多国家先后翻译、介绍、出版了包括拉丁、英、法、德、意、俄、中等多种文字的版本。围绕《圣训》的相关研究,出现了“圣训学”,并由此形成了专门研究有关伊斯兰教哲学、教义学、法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圣训》的内涵和价值将会有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对《圣训》与中国文化、文学的关系将做出更加清晰的梳理和分析。

《圣训》与中国文化

《圣训》中那些真诚的告诫,那些朴实无华的劝诲,那些积极向上的至理名言,使伊斯兰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世界文明史上。《圣训》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一种代表,由于适合于世界许多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而形成一种跨地域的文化现象渗透到许多国家,中国自不例外。

中国的穆斯林属于逊尼派,《布哈里圣训实录》在他们的宗教教育和日常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来,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已深入到穆斯林生活的诸多方面。当《圣训》被人们视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精神文化财富时,则长期以来被人们认真地加以学习和研究,渴望从中发现伊斯兰文化的真谛。中国清朝初年穆斯林学者刘智(约1660~约1730)在自己的著作中就大量引用过圣训。近现代中国也出版过几种《圣训》的译本,大部分是节译。主要有著名伊斯兰学者庞士谦大阿訇翻译的《脑威四十段圣谕》,马宏毅翻译的《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陈克礼翻译的《圣训经》,由买买提赛来从阿拉伯文译成维吾尔文,再由宝文安译成汉文的《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近年年轻的穆斯林学者康有玺又翻译出版了圣训的第一部全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这标志着中国翻译研究圣训的工作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布哈里圣训实录》自20世纪初在中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以后,一直是穆斯林经堂教育的主要教材。阿訇在清真寺讲授“卧尔兹”(劝导教育)时,以及长辈在教育子女时,往往都要将《圣训》中有关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的故事和他的嘉言懿行作为教育内容,希望他们以先知为榜样加以效仿,修真养性、参悟人生、陶冶自我、成为有用之才。《圣训》在广大穆斯林中有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作为阿拉伯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它在内容上也有不少内容与中国文化、文学有关联。

阿拉伯人早期逐水草而生,长期处于较“蒙昧时代”,其哲学、文化文学的根底浅薄。但他们在流徙的生活中培养了极强的生命力,敏锐的感受力和强烈的求知欲。一旦接触到比之更古老、更先进的文明,就很快成为其受益者。如果说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主要受印度影响,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主要受波斯影响,在哲学和医学方面主要受希腊影响的话,那么,古代阿拉伯人始终认为中国是个很有智慧的国家。阿拉伯人早就有赞美中国人智慧的谚语:“智慧寓于三件事物之中:佛兰克人的头,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注13】看来他们不仅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文明古国中国,而且知道中国人很聪明能干有智慧。难怪先知穆罕默德在圣训中都要教育广大穆斯林,“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段圣训不仅在中外穆斯林中广为流传,也是两国早已存在的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中国的穆斯林乃至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祖国的古老智慧与文明能为先知穆圣所知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段圣训同时又成为无数的穆斯林学子孜孜不倦求学的座右铭和勤奋治学的精神动力。他们不远万里沿着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求知求学,既学习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术,又向中国传播了医学、天文学、建筑学以及伊斯兰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注1:布哈里辑录,康有玺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注2:“传述世系”:编纂圣训最可靠的方法,即从最末传述者一直上溯到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其间的任何一位传述者都是有信仰的、有案可稽的真实可靠之人。】

【注3:布哈里辑录,康有玺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注4:布哈里辑录,康有玺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注5:布哈里辑录,康有玺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注8:“穆氏”意即信士。】

【注9:纳忠等:《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页~3页。】

【注10:纳忠等:《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注11:布哈里辑录,康有玺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年版,第35页。】

【注12:布哈里辑录,康有玺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第一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注13: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