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地区流传着一个著名的传说。有个人和穆罕默德一起旅行,当他们准备停下来过夜时,此人就问:“我应该拴住骆驼呢?还是应该信仰真主?”穆罕默德立即回答:“信仰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这个传说试图说明:穆罕默德鼓励人们要兼顾信仰和务实两方面情况,即表现出伊斯兰教出世与人世并重的思想观念。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和基督教都主张弃绝今世,讲求来世,唯独伊斯兰教在信仰真主的同时,十分重视现世生活的享受。例如在《古兰经》中就有多处这样的描写:“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你们应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崇拜他。”(2:172)“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2:202)“这等人,将因他们的需求而享受一部分的报酬。”【注1】由此可见,《古兰经》宣扬的主要思想是既要有出世的信仰,安拉唯一,又要有入世的务实,今世幸福。于是在当代有些回族作家笔下,世俗生活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以《穆斯林的葬礼》享誉文坛的霍达曾论及自己的创作感受时说:“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的大写的‘人’……”【注2】霍达执著地歌颂那些真正大写的“人”,将他们描述、塑造成在人世生活中追求高洁、纯净的具有理想和出世色彩的心灵冶炼者。他们直面世俗的苦难和灾难,从个人生活不幸到抗战与“文革”等民族灾难,但从不屈服,对信念忠贞不渝。尽管生活苦旅中有再多的悲剧和“葬礼”,他们为了自己的亲族和信仰,都平静地横陈于恪守信念、信仰真主的祭坛上。人尽管生活在人世的现实中,但不可能没有出世般的追求。有追求就有悲剧,要勇于承受这种“两世并重观”带给人的心理影响,这才是像张承志、霍达这些回族作家的一种文化选择,并将它们述诸文字。
《古兰经》与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前叶的阿拉伯世界的权威之作《古兰经》,是阿拉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典籍;它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和第一部律书,而且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不朽散文名著;它以有韵的、雄辩而美丽的散文形式,展示了阿拉伯人对宇宙、生活、人类的全面认知。《古兰经》中还有很多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格言谚语等,其中描述穆罕默德首次接受启示的故事,以及“夜行登霄”、“末日审判”、“火狱乐园”等传说故事,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阿拉伯学者评论说:“《古兰经》本身就是一部有着鲜明艺术宗旨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创作范本。”【注3】这样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民间文学色彩的作品,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播扬,中国穆斯林渴望聆听真主之音,而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兰经》不仅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法律制度、道德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文学作品也有很大的渗透力。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习惯于以《古兰经》的内容作为故事冲突的焦点,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如在新疆地区流传的故事《贪心的霍加》,就采用了《古兰经》黄牛章(百格勃)第230节的内容,塑造了一个贪心、冷酷,但最后自食其恶果的封建贵族后裔的形象。《中国回族文学作品选》中编选的名为《自食其牛》的作品,叙述一个阿訇利用《古兰经》要求每个穆斯林宰牲献祭、尽力施舍的规定,勒索牧民,最后只得自食其牛的故事。在《云南民间故事选》的《龙盘》一则故事里,写到一位哈吉【注4】在颂读了《古兰经》以后,将手中的一串念珠用力掷入龙潭,借助神力驱逐了霸占龙潭的凶恶白龙。在青海循化、化隆的撒拉族聚居区流传的《骆驼泉的传说》,讲述一只驮着《古兰经》和家乡水的白骆驼,在干旱的沙漠里,神奇地吐出了一缕清凉的泉水,为撒鲁人(撒拉族)解渴,以示《古兰经》造福于人类的无穷威力。
自10世纪就开始在阿拉伯地区流传的“朱哈的笑话”,也逐渐流传到中国西部一些地区。在长期流变发展的过程中,朱哈这一域外形象已经和中国某些民间传奇人物的故事混为一体。据说朱哈其人出生在伊拉克的库法,本名叫阿布·格桑·本·萨比特。他博学、睿智、幽默,有关他的笑话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到土耳其以后,朱哈的故事就和13世纪出生于土耳其西南部的锡夫里希萨尔城附近的霍尔拉村的纳斯列丁·霍加的一些智慧、幽默的故事杂糅在一起。以后纳斯列丁又被尊称为阿凡提。我国新疆地区大多数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而维吾尔语和土耳其语又极其相似,所以当阿凡提的故事很早传入新疆地区以后,又和当地民族的一些传说奇闻互相融合。经过历代人民口耳相传,见诸文字,这一带有传说性的人物,就又成为具有中国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学形象了。
相传阿凡提生于一个伊斯兰教士家中,他自己也曾做过伊斯兰教的学者。他一定非常熟知《古兰经》中那段以末日审判和火狱、乐园的精彩描写。《古兰经》中的火狱阴森恐怖,是那些恶人们的必然归宿。《古兰经》中的天堂则美好诱人,是那些信道而又行善者的心想神往的理想世界。在维吾尔族家喻户晓的阿凡提笑话中,《地狱的宝座》就是利用《古兰经》中天堂地狱的故事来嘲笑讽刺国王的。国王问阿凡提:“我死后,我的灵魂应该在天堂里还是在地狱里呢?”阿凡提说:“没有罪的人才能进天堂;你,按理呢,是应该在天堂里。不过你杀的没有罪的人已经把天堂塞满了,所以没法再容下你。请你不要发愁,在地狱里也要找个地方给你修个宝座的。”【注5】广大人民利用《古兰经》中的素材,通过阿凡提的嘴嘲讽了国王的残暴、虚弱和无能、可鄙的本质。
《回回原来》一书是用故事体写成的中国伊斯兰教的传说。假托由清初伊斯兰学者刘智之父刘汉英(三杰)编撰成书。故事描写生动,且用诗句概述主要见解,很有吸引力。书中记载了回教初期传入中国的情景。
大唐贞观二年三月十八日,夜,天子梦一缠头,追逐袄怪,闯入宫门,醒后惊疑,不知何兆。次日,召群臣问之。有圆梦官奏:“缠头系西域之回回。嘉峪关西,天方国有一国王,道高德厚,国富民强。怪物入宫,必有妖气。必得回回,庶乎可以消灭。”军师徐世劫奏:“回回至诚不欺,结之以恩,则忠心悦服,永无他意。可遣使至西域见回王,求取真人,以镇压之。”天子依其言,遣大臣石名堂携旨往西域渴回王。回王接旨大喜,遣其国中高僧该思、吴歪斯、噶心三人,来华报聘。行至中途,该思、吴歪斯二人不服水土病死。仅余噶心一人,跋涉山川,受尽辛苦,而至中国。天子优礼之。问礼经同异于朝堂。缠头告以西域有天降之经,名曰《辅尔噶尼》者,犹之中国之《五经》也,详论中西礼教不同。天子大悦。选唐兵三千,移至西域,换回兵三千,来至中国以伴缠头。此三千回众,生育无穷,即今中国回教徒之祖也。【注6】
这类传说的内容在以后回族文学的流传发展中,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基础,并有一些新的变异,使得传说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据考证清康熙(1662~1722)三十六年(1697),他亲征蒙古噶尔丹部回来时曾赐给总兵马进良《回回原来》一书。马进良是回教徒,很珍重此书,令其门下同教官属各抄一本。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都敬畏堂周氏重刊此书,托名为刘汉英(三杰)撰写。张星娘先生评价说:“所言全无根据,多系凭空虚构,惟唐太宗时,摩诃末或曾遣徒弟来中国布教。该思、吴歪斯、噶心三名,则确为回教徒之名。”【注7】书中的“摩诃末”即穆罕默德,所谓“天降之经”《辅尔噶尼》即《古兰经》(AI Korani)。在《回回原来》的整理本中,曾多次提及《古兰经》。“缠头奏日:‘吾西部有一部经,乃从天而降也,名为《甫尔噶尼》。善明纲常伦礼,包罗日月乾坤;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惩创人之逸志,实与《诗经》相表里;可以陶淑人之性情,涵养人之心志,实与《礼记》相维系;而其定百王之大法,明万世之赏罚,可以当中国之《春秋》;而其政事之悉,纪纲之杂陈者,可以作中国之《书经》。且学之而明乎吉凶消长,识进退之道者,则文王之《易经》终不如《甫尔噶尼》之详明切近也。吾一经而备五经之旨,盖无物不有,无事不概,何但此理!唐王闻言甚喜,遂吟诗一首:天降真经无价宝/五经四书包藏了/古经真言传大道/中国谁知半分毫。”【注8】其后文中还多次出现:“西域真经”、“天经”、“真经”等。《回回原来》中宣达的一个重点就是《古兰经》,可见其影响之大。
《回回原来》被认为是成书最早的回族民间文学作品。1981年云南回族文学滇西调查组在保山县板桥镇搜集到早期木版本一部,又在巍山县回回灯搜集到手抄本一部,二者的故事情节有较大的变异。其后在楚雄市吕合村也发现了抄本等。整体上考察,在云南各地的回民聚居地几乎都有由此书演变或剪裁而成的传说故事。随着人们口耳相传,书中的故事或被有意渲染,或被无意讹传,总之传遍中国的回族地区。宁夏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唐王搬请回回降妖》、《三千唐兵换三千回回兵》等,都是此书的部分章节演变而成的。《古兰经》在书中能与四书五经等量齐观,是伊斯兰教与儒教合流的一种变通表现,也是许多民族文学得以流传的原因。
【注1:引文均选自《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注2:《<穆斯林的葬礼>后记》。】
【注3:《伊斯兰艺术风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
【注4:阿拉伯文Hdjj的音译,意为“朝觐者”。伊斯兰教对到过麦加朝IN的教徒所给予的一种荣誉称号。】
【注5:段宝林:《中国民间与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0页。】
【注6:张景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3页~184页。】
【注7:张景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4页。】
【注8:马旷源:《回族文化论集·附<回回原来>整理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57页一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