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野人奥秘
8122800000014

第14章 目击“野人”(3)

1964年,据在小兴安岭某地独立执行任务时任某部通讯兵班长李根山称,他所在的那个班十几个人曾多次见到一个遍身长毛、比人高好多的“野人”,而且两次和“野人”对打,后来还亲手埋葬了这个“野人”的尸体。

1964年7月的一天黄昏,李根山班长和班上的战友们执行任务返回驻地安置就绪准备吃饭,忽然一个战友大叫:“快出来看啊!”只见南山坡上,相距三四百米处。直立着走下来一个黑乎乎的“大物”,直向帐篷奔来。原先以为是熊,但越看越不像。有人要开枪,被制止了:“等它过来再说……”这个“大物”折向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湖,细看不是熊而是人样,手里还握着一根棍子,是握住拄着的。它走到水边,先望了望,便蹲在一块石头上,伸手捉鱼。捉到鱼,用指划开鱼的肚子,还将鱼放到水里洗洗后,就用两手捧着嚼食。吃完鱼,竟走到帐篷旁边坐下了。它走得很慢,拖着棍子走。坐下时,身高有1.2米。

一些通讯战士想活捉这个“大物”,便从两侧包抄到它的身后。班里胆大力大的“大老黄”摸到“大物”的身后,一只胳膊搂住了它的脖子,他的左胳膊被它抓了几道深沟,痛得松了手。“大物”使劲站起来,老黄被撞了个后坐地。待其他同志正准备上时,它已经逃跑了。跑时是用两脚,拖着棍子,跑得极快,转眼进了树林。

根据大家的观察,事后对这个“野人”的形象作了这样的概括:雄性,约2米高,全身长着一寸多长的棕黄色的毛,只有脸上颧骨处没有毛,可以看见脸上的皮肉。头上黑色的长发披垂到肩,嘴上的毛像长胡子,胳膊、腿部都很长,手像人手,但比人手大得多,脚长40厘米,脚趾像人的,约5厘米长,耳、鼻也像人的耳、鼻,但大得多。手里拿的棍子约1.2米长,估计约6~7厘米粗,呈浅黑黄色。

几天后,有一天的半夜两点半多种,哨兵猛然发现,这个家伙不知什么时候钻进了帐篷里的伙房。他赶紧喊醒大伙,大家都屏住气偷偷瞧着,它一个腋下夹着一个圆铝盆,走出帐篷不远,坐下一手端盆,一手挖盆里的面条吃,吃完躺下。

过了约四十分钟,它却甩起手来,又过了大约二三个小时,听它“哼”了几声,战士们有几个人轻轻靠近,猛然冲上,按手的按手,压腿的压腿。它却一动不动,原来它死了,肚子鼓鼓的,可能是吃面条胀死的。

当晚,大家在附近小山沟里埋了它的尸体。离开这个地方时,他们还用树枝树叶盖了盖它的坟墓,待完成任务二十多天转回来时,可能是被什么东西刨出来吃了,只见剩下一堆乱骨头。

李根山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深感遗憾,未能捉住活的,也未收存下这些遗骨,真可惜!

秦岭“野人”

由于人类足迹的逼近,野人迁到无人的高山区生存,但野人还时常跑到有人的高山觅食。高山区的农民在作物成熟时,既要阻止狗熊、野猪、猴子等动物的侵袭,又要防范野人的侵扰。

一年四季,从春到冬,野人饮食来源各不相同。大体来看,春天山中能吃的东西较少,因为当年的野果尚未成熟。野人除吃长在高山上的野板栗、野橡子外,往往要到海拔七八百米左右的低山沟及沟谷地方,寻找嫩叶、嫩枝及春笋吃,也偷吃人类种植的洋芋等农作物以及饲养的小猪等。随着夏季的来临,野人逐步向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运动,因为各种野果是由低向高逐步成熟的。野人喜食苞谷。当低山苞谷成熟时,高山苞谷还是嫩的,野人便随季候而追逐鲜嫩的食物。到了严寒大雪的冬天,野人们会出来觅食。神农架有人发现它们用手挖开山上积雪,寻找下面的野栗、野橡子及植物的根茎吃。

在原始森林中,有大量的各种野果成为野人丰富的食物来源。山中野栗、野橡子多,由于有壳及冬季高山严寒构成自然冰库的条件,野人可吃到第二年三月,而野栗、野橡子不腐烂。野栗、野橡子既含淀粉又含糖分,可能是野人吃得较多较久的野果品种。因此,不少目击者反映在野栗树、野橡子树旁见到野人。

樊井泉就是解放初期在栗林中连续两次见到母野人的。

太原钢铁公司退休干部樊井泉说:“1954年,我在重工业部(后改称冶金部)下属的一个西北地质队工作。一次,地质队沿陇海铁路南侧(秦岭北坡)由东往西进行普查,在宝鸡东南接近太白山一个远离居民点的林中窝铺,遇到了姓肖的两位老人,他们是兄弟。这里海拔二千多米,是半山坡,方圆几十里就他们一户。他们家也没养狗,他们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提出该地常有‘野人’出没。”

据樊井泉称,当时两位老人在向地质队介绍情况时,谈到了该地的大森林中经常有“野人”出没,每天碰到“野人”不下十数次。尤其是秋冬两季,“野人”出没更加频繁,在野板栗林中极易碰到。

在地质队准备转移地点时,樊井泉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请向导带路去他们经常碰到“野人”的栗子林,去看看“野人”是什么样的。樊井泉给老人一部分钱,再三央求。老人才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二天下午,樊井泉与向导偷偷离队,到离窝铺约10里远的野栗林里去。到栗林的时候,已是近黄昏了,林中到处是前一年里落下的野板栗。老人每年秋天都到这里来大量采集,碾成粉后,全年均可充作粮食。

在天空尚有余辉的时候,“野人”来了,还带着一个小的。“小野人”身高也有1.6米左右。当时,由于樊井泉穿的仍是地质队员的服装,这头母“野人”似乎对他十分警惕,始终保持二百米左右的距离。而那头小“野人”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跑到向导那里白吃他拣好的野栗子。那母“野人”不时发出非驴非马的咕叫,不时把小的唤到身边。

林中小树很多,“野人”时隐时现,眼看太阳快要落山,老人担心樊井泉的安全,便匆匆赶回营地。

第二天,他们又去,没有碰上。樊井泉仍不死心,第三天又去。

出乎意外,这一母一小早已在林中游荡。看到樊井泉二人后也不像头一天那样保持警觉。樊井泉按照向导的吩咐,一边假装拣栗子,一边向“野人”接近,老人为了保护樊井泉,有意挡在前面。

慢慢地,母“野人”也走近来了,樊井泉并没敢站起来,一边装着剥栗子。一边用惊奇与恐惧的余光,把母“野人”看得一清二楚。这一野人的形象和人们描述的差不多,膝盖上长满棕红色的毛说明它平时并不爬行。

在“野人”慢慢离开后,他们才站起来,急急地赶回营地。

途中,老人还告诉樊井泉,这个“小野人”是他看着长大的,有六七个年头了。老人还介绍说,“野人”住在山洞里,洞口较小,进洞后会有大石头封住洞口,防止野兽偷袭。

樊井泉由此认为:“野人”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凶狠,而是完全可以接近的。而接近的办法则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方式。

一年以后,地质考察结束。当时的前苏联专家从各地质队汇报中知道了“野人”的细节,因而,前苏联学者也由此作出了关于秦岭一带有“野人”的推论。

神农架“野人”夫妻

在1977年的考察中,不仅神农架山区不少群众、干部向考察队反映目击“野人”的情形。

当时任湖北省水利局设计院副院长的翟瑞生同志,就向中共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领导小组成员李健谈到解放战争时期路过神农架时,和战士一起看到“野人”的情况。

翟瑞生说:“1944年,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59旅,那年秋季,我们离开延安南下,走了84天,过冬的时候我们才到大悟县,大约休整了两个星期就分散到江汉军区。1946年秋,五师突围,先在随县安居、历川驻、整军,我们又经当阳进南漳,走保康、房县进入大山区,用了将近六七个月的时间。”

“1947年春节前,我们走到房县与兴山交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神农架林区。那一带都在海拔二千米左右,峰峦绵亘,山势险峻,森林密盖,一眼望不到边。部队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地行军。”

“有一天,我们早晨走了几十里路,没有看到一户人家。中午太阳很高,我们走到一条山沟里。发现在靠山坡边上树林旁,有一个用树枝搭的窝棚,不高,是‘人’字棚,宽约二米,长约三米,搭得不整齐。”

“在离这个窝棚两三米的地方,站着两个‘野人’,正抬头看我们在山岭走过的部队,还望着我们笑!满身是毛,高的那个是母的,两个乳房很大,好像还用树叶围着下身。身上的毛是黑红色,头发比较长,是淡棕色的,披头散发,个子比普通人高得多,蛮大个块头,体形也很胖,脸和手都显得很脏。另一个‘野人’矮一些,也矮不了好多,是公是母看不清,毛色也是红色,头发也很长,手是黑的,‘野人’的脚是大片子脚,它的脸和人的脸差不多。”

“当时,我们与‘野人’的距离大约二十几米,我们一个团在山岭上走。‘野人’在山沟里。我走在队伍的中间,那时我才二十多岁。是排长。走过之后,我和前后一起看过‘野人’的同志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这是原始人’,有的说:‘这是人熊’,有的说:这是‘野人’。”

“当时一起行军的有一二千人。‘野人’说不出话,光望着我们笑。”

“‘野人’的脸不同于猴子的脸,它身上的毛比较稀,不像猴子身上的毛那样密。‘野人’形状像人。五指和人的差不多,站着和人一样。它的眼睛大,不同于猩猩,完全像人形,披头散发像疯子。那一带的山岭是东西走向,山上有不少的大树,可以说是林茂草深。‘野人’搭的那个棚子向南,我们自东往西走。‘野人’在左手下面山沟里。山是石灰岩,那时是三九天,‘野人’的脚趾是张开的。”

翟瑞生所讲的经由路线和方位,在神农架酒壶坪的原兴山、房县交界的皇界的界垭一带。这里高山峻岭,地形复杂,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是长江、汉水分水岭。森林中有山道经兴山境内往西进入川东地区。神农架开发前,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一片片、一排排墨绿色的冷杉,树杆胸径均在1~1.5米之间,原始森林之中,可谓树荫浓郁,遮天蔽日。

在如今的神农架,过去的皇界已被现在的乡界所代替。公路经红坪峡谷,穿过海拔1800米的垭口,在森林中盘旋直落设在山脚下的山城木鱼镇。着名的香溪河水之源,亦来自山腰密林中一山洞之消泉。木鱼镇建在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宜人,已成为神农架的旅游开发区和对外开放区。

这一带,1942年在长岩屋,1968年在温水河,1972年8月,在木鱼镇附近的车沟,1981年在关门山,曾多次有人见到红毛“野人”的活动踪迹。

被捉的“野人”母子

神农架东南方向的凉盘垭,北面是高耸入云的山路,山腰间云雾缭绕,变幻莫测,西南方却是万丈峡谷,灰色的石岩壁立千仞,伟岸雄奇,峡谷底是一条常年奔流的清澈小河。河岸的东南方是绵延十多公里的缝坡,生长着白杨、桦树、栗树、枫树等,是一片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始森林。

这里自古以来就少有人烟,解放初期才从外地陆陆续续搬来几户人家。稀稀拉拉地散落在山坡上,靠近河岸的小块平地,种上一些苞谷、土豆过日子。

渐渐地,也有了十多户,孩子大了,他们就聚集起来,请一位初中还没毕业的叫林俊的小伙子当老师,在靠近河岸的一座小山包上办起了山村小学,一共有七八个孩子。学生中有一个孩子名叫春娃,家住在河对岸的半山腰中。

那年端午节,春娃的爸爸专门请林老师到他家作客,以表对孩子授课的谢意。席间,春娃的爸爸无意间向林老师谈到他家周围几天来发生的一件怪事。他家单门独户,房后是一片竹林,竹林中散落着几个蜂蜜箱子,这两天,他们发现蜂蜜好像越来越少,像是被什么动物偷过一样。昨天晚上,春娃妈掌灯关猪栏时,无意间朝蜂蜜箱那边望了一眼,只见一个高大的黑影一晃而过,竹林里响起了一阵沙沙声,再跟上去看,却又什么没有见到。今早起床看时,蜜糖又变少了,而且还留有爪子抓过的痕迹。

林俊听了后,觉得十分有趣,他脑子里忽然转起一个念头:刚才喝的黄酒,能把人喝得晕晕大醉,如果用它掺在蜂蜜里,那怪物不是可以抓到吗?于是,他和春娃爸爸商议,用这个办法试试看。

当一轮明月高悬天际,用它那清澈的光辉普照在大地时,连绵起伏的群山,茫茫苍苍的林海,都好像凝结在一层透明的薄雾之中,屋外是一片深山里特有的寂静,偶尔一阵微风吹过,从树上掉下几片叶子沙沙作响,其声音也清晰可辨。

林俊和春娃爸爸用黄酒掺和蜜糖,在蜂箱那边放了几大盆,作好了准备,就静静地呆在屋里观察,从门缝里往竹林里看。

到了后半夜,春娃的爸爸认为这家伙今晚可能不来了,直打哈欠,不一会,就坐在旁边的凳子上打起盹来。又过了一会儿,林俊也支持不住了,眼皮开始发涩。突然,他听到竹林里传来脚步声,猛一惊醒,二人紧张得连大气也不敢出,生怕微微的一点呼吸,会把那动物吓跑。

不一会儿,一个模糊高大的黑影从竹林里走出来,它全身是毛,面目看得不十分清楚,也被毛盖着。接着,后面又走出来一个小一点的怪物。它们走到蜜蜂箱子旁,开始用手伸进盆里去,然后又放在嘴里吸吮。随后又左右张望了一下,显然,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静,一切都在沉睡中。它们放下心来,进而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突然,传来“叭”一声,显然是那个小的醉倒了。高个子吃了一惊,躲在屋里的两个人也吓了一大跳,林俊似乎感到春娃的爸爸身子在发抖。

高个子将小家伙提了起来,放在旁边,看了一会,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嘴里叽哇叽哇的咕噜着。周围盆里还有没喝完的蜂蜜黄酒,它经不住诱惑,竟扔下那个小的,又继续喝起来。这时,酒力已在它肚里发作,高个子歪歪斜斜向前走了十几步,也重重地摔倒在竹林边。

天空出现鱼肚色,林俊二人立即找来绳索,将它们严严实实地捆了起来。

天亮以后,这两个怪物醒了,它们的形象也就清楚了,高个子是母的,头。上披着粗长的头发,除脸部外,全身都是黑红色的毛,前额低平,后向倾斜,眉脊突出,鼻梁低而宽,下颌后缩,脖子短而粗。它的两个奶子突出,身体十分强壮,两臂比腿部短,腿微微弯曲。小的是公的,看来是母子俩。

春娃的爸爸一看这形状,心里十分吃惊,他以前在山里见过不少动物,就是没见过这是啥家伙,他一下子就想了祖母给自己讲过的就是“野人”。林俊也由于捉到罕物高兴得跳了起来。

吃过中午饭,凉盘垭的群众都知道春娃捉了两个“野人”,全都围着观看。那母“野人”好像很伤心,还在流泪,来看的人有的送来了煮熟的土豆,有的给它丢苞谷面馍,可是当着人的面它们什么也不吃。

到了第三天,小“野人”意外地被猎狗咬死了。又过了几天,母“野人”不吃东西。女人家心软,春娃妈可怜母“野人”,便瞒着丈夫偷偷将绳子松了一下。到了晚上,母“野人”挣断绳索,逃到山里去了。

林俊十分惋惜。在暑假期间召开的全区老师集训会上,他讲了捉“野人”的事,消息很快就传来了。

“野考”队员见到的“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