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第三只眼的功能和眼睛相比虽是“差之千里”,但还是有点“藕断丝连”,松果腺体对太阳光十分敏感,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当太阳光十分强烈时,松果腺体受阳光抑制,分泌松果激素则少,反之,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松果腺体则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松果激素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因此当阴天时,松果腺体分泌出较多的松果激素,而甲状激素、肾上腺素的浓度相对降低,这些激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若相对减少,人就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天气晴朗时,松果腺体受大脑的横剖面图,我们可以清楚地分析出脑干及松果体到强光的抑制,体内其他激素增多,人们就显得生气勃勃、情绪良好。另外,通常人晚上的血压比白天低,这也是因为晚上没有阳光,人的松果激素增加,压抑了其他激素的缘故。
在人和动物身上的实验表明,尽管松果腺体的功能可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但是从生到死,它一直在积极地起着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第三只眼的组织中含有钙、镁、磷、铁等晶体颗粒。新生儿根本没有这种奇怪的“脑砂”,在15岁以内的孩子中也很少见,但是15岁以后,“脑砂”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加。俗语说:“眼睛里容不得砂子。”如果眼睛里落进小砂粒,人无法忍受。可是第三只眼中有那么一小堆砂子,竟不会影响它本身的功能,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人的智慧来自何方
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有关人脑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已经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究竟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
20世纪的100年间,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分成两派:一派叫做共同派。他们认为:人类总的智慧是整个大脑共同区域的产物,但是不同的人也会在不同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这种观点在20世纪上半叶占上风;当时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智商测验发现,有些人在一系列领域一系列科目分数都很高。
另外一派叫做特别派。他们认为人类完成某一种具体任务的时候,需要某一种具体的智慧,他来自大脑当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区域。这种观点在20世纪下半叶占了上风。目前世界各国的学生教科书里,大致上采用这种说法。
但是,美国康乃狄克州着名的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和同事们取得了以下共识:如何去检测人类的能力?不能光是从分析能力来看,而是还应该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来分析。而这么多能力,并不是在人类的头脑的某一个具体区域产生的,它是人脑各个区共同的结果。而长期以来反映人类智慧的种种测试,包括大学入学考试,大部分片面强调分析能力,忽略了创新和实践的技巧,而这些对于21世纪人类的发展来说则是特别重要的。
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们还指出:特别派科学家们依据的是实证法,他们发现:当人们从事某一种具体活动的时候,大脑某一部分特别兴奋特别活跃,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就是这一部分产生了具体的智慧。美国科学家们强调说:绝对不能说,大脑的某一部分好像有一根电线那样接通人类从事某一种具体活动的智慧;尤其是,人们在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会反过来改造大脑。
在探讨人的智慧的来源的同时,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脑细胞是可以“涅盘”的。他们通过激活实验鼠大脑皮层深处的干细胞,成功地使干细胞发育成脑神经细胞,取代了受损的脑神经细胞。这是科学界首次发现哺乳动物的脑细胞可自我修复。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杰弗里·麦克利斯等人的这项新成果,被认为是神经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突破。如果深入了解其中机理并控制这一过程,有可能为治疗各种脑损伤疾病找到新途径。当然这一成果离临床应用还有较远的距离。
此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哺乳动物的脑部过于复杂,其脑细胞病变、损伤或死亡后是无法自我修复的,因此目前治疗脑病主要靠体外培育脑细胞,然后移植到脑部。直至不久前人们还认为,在胎儿期非常活跃的干细胞,在成年人的脑部已经不存在了。但近来有研究发现,鼠类的前脑中存在有这种未成熟的脑细胞,而且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干细胞能发育成为成熟的脑神经细胞。
麦克斯等人认为,在成年哺乳动物脑部,胎儿期控制干细胞发育为神经细胞的机能虽然受到抑制,但这种机能还应该存在于DNA编码中。如果重新激活这一机能,脑细胞就能自我修复。他们设法使实验鼠大脑皮层部分自然死亡,并激活干细胞。结果发现,干细胞开始增殖,并逐渐发育成为脑神经细胞,而且其轴突与其他细胞相连,完全取代了死亡的脑神经细胞。
人类聪明已到极限了吗
近10年来,全球信息总量爆炸性增长,世界上每过1小时即产生20项新发明,每过1年就会新增790万亿条信息。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将进入经济全球化、知识密集化、信息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下半叶人类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对人类的贡献惊人。仅在美国,每年由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可代替4000亿人的劳动。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一年创造的财富是20世纪初的19倍。
人类是否会以近10年来的速率,继续创造发明,越来越聪明?是否会随知识、信息的加速增长,聪明程度也会加速提高?
以研究未来学着称的一个英国科研小组提出,人类大脑的进化已接近极限。也就是说,如果不借助外来因素,未来人类不会比现在的人聪明很多。这个科研小组根据他们给出的人类大脑进化数学模型,分析指出:人的神经元数与神经网络规模,决定人的大脑接受、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决定人的聪明程度。而人的大脑的脑容量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最发达的。其中包括100亿到1000亿个神经元与100万亿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结线路。由于直立行走,大脑处于供血的心脏的上方,限制了大脑调动全部神经元与联结线路的能力。脑部皮质神经元细胞团该模型认为,人类目前只能使用大脑最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的20%。如果超过这一极限,大脑会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只要未来的人类直立行走的模式不变,这一情况好不到那里去。
但也有科学家不同意人类聪明已到极限的悲观主张。认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接受与处理信息能力的极大提高,会促进大脑进化出现结构性变化。人的不同区域的神经元与神经网络可能出现进一步分工以提高信息接受与处理效率,这很可能使未来的人类比今天的人类聪明得多。
还有科学家从人类基因的角度探讨人类聪明问题。英国伦敦精神病学会最着名的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明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智商悬殊的300多人的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被试者身上采集到的细胞,已作为永久性活体培养基因存了起来,以供随时从中离析出任何与智能有关的基因。研究小组报告指出,基因对各人在智商测验中的智力差异产生约2%的影响,这一比例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人的聪明程度与智力遗传产生很大的作用。人的聪明程度与智力遗传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基因,其数目可能多达100多种。普洛明强调,基因在人们的智力方面扮演较环境更为重要的角色,“教育固然使他们的智力大为改善,但他们的差异多半是由基因造成的。”按照普洛明的研究成果,基因限制了未来的人类比今天的人类加速地聪明起来。
普洛明的研究成果引起一些科学家的批评。分子医学会会长哈珀教授在《行为遗传》杂志上着文,认为普洛明研究会导致人们为追求聪明的后代在缺乏科学依据情况下对胚胎与胎儿进行“基因筛选”,因而是不可取的。由于科学界的异议,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决定暂缓考虑对普洛明的研究小组追加数百万英镑的科研经费。
近年又有学者用重大创造发明衡量人类聪明程度,认为人类的重大发明基本上已到极限,科学发展已到终结阶段。但这一观点很快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与否定。持乐观论的学者甚至认为,从人类长远的未来来看,今天的科学水平远未成熟,还只是处于相当幼稚的阶段。
人类聪明究竟是否已到极限?人的智力是否真像人的100米短跑速度与人的跳高高度等已近体力极限?是否必须依靠外来因素,例如植入具有聪明基因的芯片,才能在聪明程度上再作飞跃?这一大难题在21世纪是否能作出满意的答案。
人脑存在特殊的“记忆区”吗
1998年3月6日,美国白宫为迎接纪元千年盛事,邀请了英国着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作题为《想象和变革:未来一千年的科学》的“千年系列讲座”第二讲。克林顿总统夫妇与几十位科学家饶有兴趣地听霍金上课。霍金的讲课幽默、深邃,内容涵盖时空、宇宙、生物技术、信息科技等,其知识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这位出生于1942年的当代科学家,在宇宙黑洞、量子论与宇宙起源等方面提出许多重要理论,被公认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早在21岁时,霍金就被诊断患有神经元系统绝症,逐渐发展为身体瘫痪与不能讲话。但他靠顽强的思考与记忆,在与疾病作斗争中进行他的科学探索。他回忆道:“当我上床时,我开始想到黑洞。因为残疾使这个过程变得很慢,我有较多的时间去考虑。”科学天才霍金为人类的记忆之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资料。
传统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记忆是信息的输入、储存、编码和提取的过程。一个正常成人的大脑重约1400克,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其展开面积约有2200平方厘米,厚约1.3~4.5毫米,结构和技能相当复杂。那么,输入的记忆信息储存在脑的什么部位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持定位学说的学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记忆信息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早在1936年,加拿大着名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在癫痫病人完全清醒的条件下,为病人进行大脑手术。当他用微电极刺激病人的“海马回”的某些部位时,病人回忆起了童年时代唱过的但却早已忘记了的歌词。在潘菲尔德的开创性发现之后,又有许多研究者为这种定位说提供了临床上的证据。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研究发现,大脑额叶与语词类的抽象记忆有关,丘脑下部组织则与短时记忆有关。还有一些研究成果表明:“杏仁核”与内部事态的记忆有关,“尾核”与自我中心的空间记忆有关;“海马回”与时间、空间属性的记忆有关。
持均势说的学者则认为,人脑中并没有特殊的记忆区。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在动物身上所做实验表明,学习成绩与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的切除关系不大,而是与切除的面积大小有关。切除面积越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越大。因此,拉什利认为,每一种记忆痕迹都与脑的广泛区域有联系,保存的区域越大,记忆效果越好。
另外一种关于记忆的学说是“聚焦场”理论。它认为神经细胞之间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没有一个神经细胞可以脱离细胞群而独立储存信息。记忆并不是依靠某一固定的神经通路,而是无数细胞相互联系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由于激光全息理论的出现,有人提出了记忆的全息解释,认为记忆储存在脑的各个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全息图。因此,虽然每人每一时刻要死去一些脑细胞,但这并不影响记忆的存储。心理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生理机制为基础,因此揭示记忆的生理机制之秘会为记忆之谜打开一条通路。但由于生物神经系统的复杂性,有关记忆的生理机制仍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
神奇的心灵感应
其实,人人都有“第六感觉”,即心灵感应。做母亲的“第六感觉”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无法了解和解释的。尤其是,当她的子女发生危险时,她的这种感觉最强烈,而且有时竟能把心中的呼唤用一种神秘的人体波发射到子女的身边,为他们指出求生之路。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故事可以印证以上的说法。世界上着名的逃脱专家侯蒂尼可以被关在一个上几道锁的铁箱里,放在冰窟窿之中后神奇般地脱险,而且无人知道其奥秘。但有一条,他在水中的箱子里时,如果在几分钟内没有出来,就会发生危险。有一次表演中,几分钟过去了,观众们认为侯蒂尼的这次表演注定失败了。但他的一位好友坚信他一定会从冰窟窿中爬上来,他绝不会死去。果然,被冻得半死的侯蒂尼艰难地爬了上来。他一苏醒过来,便告诉好友:铁箱子入水后,没想到顺水而下了。等他从铁箱子中出来,却找不到原来的冰窟窿了。在危难之中,他突然听见了母亲在呼唤他,于是他顺着母亲的声音又游到了原来的冰窟窿处而脱离危险。
令人不解的是,侯蒂尼的母亲当时住在另外一个城市里,对侯蒂尼的举动是看不见的。可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侯蒂尼脱险后向母亲打电话报喜时,有人告诉他说,他的母亲已在几小时之前离开了人间。那时,侯蒂尼的表演还没开始呢!是什么原因使其母在逝世前预测到儿子的大难临头呢?又是什么原因能使一个母亲在死后为儿子引导求生之路呢?但有一点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定的事实:母亲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有力的!
这个事例实际上就是母子之间的心灵感应。
在100多年之前,人类之间所蕴涵的心灵感应现象就已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188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家洛斯冒天下之大不韪,创办了一个“神灵学研究会”,专门从事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荒诞”事的研究。他的研究当时被学者们认为是蛊惑人心的巫术,而受到猛烈的围攻。
洛斯把他精心收集的一些事例,记录在《神灵学会会志》一书之中。
有一次,洛斯把两名具有心灵感应的妇女迈尔丝和兰希琼,分别安排在相隔百公里之遥的两个城镇,使她们没有任何联系,然后让她们进行传感接收。迈尔丝在尉尔特市拍下一张纺织厂的外景照片并默记下来,用她的“心灵感应”把纺织厂的形象传给在苏格兰的兰希琼。
兰希琼从来没到过尉尔特,但在她接收了迈尔丝的“传感”之后说:“那边有一瀑布,似人工所造,广而平,高约二三米。也可能是工厂排出的污水。还有栋房屋,旁边有一棵白杨树。”随手她画出了一张草图,这张图与纺织厂外景相片相差不远,而她所说的景色,与相片中几乎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