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野人奥秘
8122800000028

第28章 奇异民族(2)

然而,更多的科学家却认为,小人国是不存在的,各地发现的干尸小人(或小头)恐怕另有别种意义。后来有个叫弗格留申的医学教授冒着生命危险几度深入南美密林,这才初步弄清了一些真相:小头颅不过是印第安希巴洛斯族特有的医药缩头术的结果!原来,这个民族盛行一种奇特的殡葬仪式:族里人死了,祭师就把首级割下,用一种名叫“特山德沙”的神奇草药制剂来泡浸,即可把头颅缩制成拳头大小,组织经久不败。而有地位的酋长、元老死了,则全躯处理,以供奉祀。

“楼兰遗民”的神秘面纱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王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他们真是谜一样的“楼兰遗民”吗?

翻开中国地图,在新疆南部,有一块布满黑点的硕大空白区。这里没有城镇村落的圆点,没有河川溪流的绿线,甚至没有山陵沟谷的等高标志,这就是总面积与韩国相当的特大荒漠罗布泊湖畔。

楼兰王国为西域36国中的闻名古国,立国700余年。它国力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起古阳光,西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畔,南自阿尔金山,北到哈密,是西域一个着名的“城廓之园”,有人口1400万,可谓是一泱泱大国。汉朝曾在此设西域长史府。三国、两晋时,划归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管辖。

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楼兰王国,为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驼队从这里把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带到西方,再把欧洲的黄金、玻璃器皿和银器带到东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这里不仅楼兰人自己开创了楼兰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罗布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联结和传播了古老的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史料记载,2000年前,罗布泊湖滨的楼兰王国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境内的森林鸟禽翩翩。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改道南流。楼兰绿洲因得不到水源灌溉,绿洲被沙漠吞噬,草木枯死,部分人口迁移。加上公元500年左右被零丁国所灭,楼兰王国最终神秘消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杨镰研究员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废弃于20世纪20年代的阿不旦渔村,便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据考察,罗布泊古海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昔日碧波万顷,水草连天,鱼虾肥美,水鸟密布。杨镰认为,在罗布泊湖畔,始终生活着一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他们是随着罗布泊的不断“飘移”而转到这里定居的,他们在此至少生活了200年,是“楼兰古国”的最后遗民。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前后,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和世界着名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丁都到过阿不旦渔村,并雇佣村民寻找古城遗址,他们受到罗布泊人首领昆齐康的热情接待。随后,尽管一些中外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楼兰王国遗址,并发现大量文物及号称“楼兰美女”的干尸等,但除了阿不旦渔村的村民外,人们再没见过楼兰王国的任何遗民。所以,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神秘的阿不旦渔村,就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

那么这个渔村后来是如何废弃的?人们为何要离开自己美丽的家园远走他乡?他们到底去了哪里?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在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米兰,人们见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三位百岁以上的老人:乌兹曼尼雅子、亚森尼雅子,以及热合曼阿木拉。

据乌兹曼尼雅子老人讲,当年他们居住的阿不旦渔村,是罗布泊西南岸,靠着米兰河的一个渔村。村民们经常乘着用胡杨木凿就的独木舟沿米兰河北下,到罗布泊去打鱼。当时,阿不旦渔村的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几乎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他们依靠捕鱼和猎杀野鸭为生,并将多余的鱼鸭晒干贮存。除此外,他们还放牧,以羊为主,也有牛。但买来的牛放养一段时间后便成了“野牛”,要经过狩猎才能吃上牛肉。

最让这位老人难忘的是当时他们捕获最多、最爱吃的新疆大头鱼。他说这种鱼头较大,头扁平,身体呈梭形略侧扁,胸部没有鳞,一般长约1米,体重达40~50公斤,行动十分威猛。这种鱼肉质丰腴可口,炖出来的汤白得像牛奶,肉像豆腐,颤巍巍的十分诱人。据有关专家介绍,新疆大头鱼曾是生活在喀喇和淖、喀喇库勒以及阿不旦渔村等地的古罗布泊人的主要食粮。这个“大家族”因为当时不吃五谷,只靠捕鱼过日子,所以被称作“吃鱼民族”。

另外两名“楼兰遗民”热合曼阿不拉和亚森尼雅子介绍,他们的祖先当时吃大头鱼不用油盐,只用清水煮着吃,有时也从一种叫香浦的植物上采浦草花粉熬汤一起喝。因这种鱼营养和保健价值很高,以至当地出现了不少百岁老人。后来这种土着鱼种逐渐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尤其一些西方探险家到罗布泊考察后,使新疆大头鱼的美名一下就传到了国外。它的食用和科学价值,被传得像《西游记》中的唐僧肉一般。

乌兹曼尼雅子记得他小的时候,罗布泊湖水波连天,一望无际。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鹅鸭在碧湖里嬉戏,鹤鹳游涉水沼觅食。每当春秋转移之时,常有几百种候鸟在这里栖息。后来由于注入罗布泊的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湖逐渐干涸,阿不旦渔村捕鱼日见艰难。他18岁那年,一场罕见的瘟疫袭击了整个村庄,全村100多户居民被迫全部迁往阿尔金山脚下的米兰、若羌、洛浦等地。这场“突然袭击”,使这个“桃花源”似的阿不旦渔村,最终彻底荒废了。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每年七八月间,阿尔金山冰雪消融,泛滥的洪水在沙漠里冲刷出一条条淤泥地带,年长日久生长起一片片胡杨林;丛生着茂盛的矮芦苇、红柳、骆驼刺一类的沙生植物,构成一块块与黄沙竞存的方圆数公里的“绿色飞地”。这些古罗布泊人后代,为了活命,率领妻子儿女,赶着牛羊,骑着骆驼逃离疫区后,就在这些“绿色飞地”上定居了下来。他们远离尘世,过着极其封闭的生活。

罗布泊人世代以捕鱼为生,不谙稼穑,所以在大漠上种粮生存,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饥饿的严重威胁,逼着他们在一块块“飞地”上拓荒种粮。这些“楼兰遗民”回忆说,那些日子简直不堪回首。开始禾苗常被风沙掩埋,有时天一下雨地上就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盐碱,且这层“外壳”坚硬无比,庄稼根本无法成活。不过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在找水、挖渠、开荒、播种、防沙、治碱等方面,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经验。他们历尽艰辛后,苞谷、小麦等先后试种成功。在这块荒漠上,人们像生命力极强的胡杨一般,历经风雨总算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这些“楼兰遗民”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们对客人非常热情,日子再艰难也要倾其所有来款待。隆重些的还要从几里外邀来邻人,夜晚燃起篝火,烤上整只肥羊。女主人穿着缀着闪闪发亮的银元扣饰的“葵尔拉克”(有领无袖的连衫裙),不停地周旋在客人之间;男主人弹起用沙枣木和羊肠在楼栏遗址中发现的丝绸线制作的热瓦甫,唱着悠扬的民歌向客人祝福。男男女女围火吃喝、跳舞,通宵达旦。

严酷的沙漠生活造就了他们高大强健的体魄、勇猛犷悍的性格和崇尚勇武、富于牺牲的精神。这些来自阿不旦渔村的“楼兰遗民”,年轻人只身敢与大漠上凶猛的野猪搏斗;七八岁的孩子就敢外出放羊;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坚齿满口,须发浓黑,终日劳作不辍。百岁老人,不在少数。他们长于在连绵起伏的沙丘间疾行和长途跋涉,善识足迹。

有关专家认为,散居各地的阿不旦渔村村民,是20世纪探险史的主人和证人,而他们大多已是百岁,对他们的专题考察迫在眉睫。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一些科学工作者、考古学家和新闻记者等,已赶往该地区考察。也许在楼兰神秘失踪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也许还会有石破天惊的新发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矮人”人种为什么矮小

当今在地球上,还生活着一批被称为“小矮人”的人种,例如,在非洲刚果河畔的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身高只有1.3米左右,他们生活在森林中,居住的屋棚只有1米多高,棚子的顶上盖着树叶,地上铺着芭蕉叶。丛林中还有布须曼人,是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尽管他们身材矮小,但是,他们能用自己制作的弓箭,涂上森林中的一种毒箭木的毒汁,用来杀死大象。他们过着迁移性的生活,他们常被捕捉,然后送到别的种族的王宫中作为杂役,或成为供人玩笑的小丑,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

目前,布须曼人一共只有大约5.5万人,生活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的沙漠中干旱地区,文化上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美洲也有小人国。不久前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交界处发现了一个叫做耶瓦的小村庄,这里住着原始的小人种,名叫尤卡斯人,这种人身高只有80到90厘米,最高的也只有一米左右,他们也世代住在森林里,以野果、兽肉为生,穿的是树叶和兽皮,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他们崇拜太阳、月亮、星星和高山。

在亚洲也有小人国的居民,在隋炀帝时,就有过一个机智的矮人被进贡到皇宫中。

从化石看,人类不同时期的祖先,身高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从来没有发现过只有1米左右的矮人的化石,就是说,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发现存在过如此矮小的人种,小矮人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由什么样的祖先形成的?这些都还是人类学上没有解开的谜。

有些科学家提出营养说,认为小矮人是营养不良引起的人种退化造成的。例如布须曼人在历史上曾受到力量比较强大的邻近民族的压迫,他们被赶入森林,由于没有种植业,加上森林条件较差,他们长期营养不良,使人种退化。他们有一种别的民族所没有的进食现象,他们很能吃,也很能挨饿。探险家们在考察中发现,他们一顿饭能吃好几斤肉几十个香蕉。进食这么多的食物,只能躺着让食物慢慢消化,人类学家认为,这种暴食现象正是对食物缺乏所造成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吃不饱的时候就挨饿,有东西的时候就尽量地吃饱,这样,就比较容易度过饥荒。同时,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在食物贫乏的情况下身材矮小的人反而因消耗较少而容易生存,因而身材矮小的人就得到了选择,而身材较高的人因容易饥饿而被自然所淘汰,总之,身材矮小是一种自然的适应,是食物不足所造成的退化现象和选择现象。

有些科学家提出小矮人是由于其内在的生理机制所造成的。美国盖莱恩斯维尔大学的梅里米研究布须曼人身体中的一种生长激素IGF-I,发现这种激素与人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小矮人血液中这种生长激素只有一般人种的三分之二,梅里米认为,这种生长激素的分泌量的减少,正是他们成为小矮人的直接原因。但是,小矮人身体内部的生长激素为什么比较少,是种族原因还是营养原因抑或是生存环境的原因,还不得而之。

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小矮人是古代就存在的。他们认为,在非洲南部和偏东地区考古挖掘中个子较小的古人类化石代表着小矮人的祖先,民族学家乔治·西尔鲍埃认为,小矮人的祖先在遥远的古代就生活在南非和东非。但是,问题依然很多,小矮人经过多少历史年代才变成了小矮人?他们祖先的身高情况如何?这些都是人类学家迫切希望解开的谜。这些问题的解开,不仅将使小矮人的历史大白于世,而且将对人种形成和变化年代提供深入的认识。

巴斯克人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吗

巴斯克人,这个居住在西班牙北部的古老的民族,以让西班牙政府颇伤脑筋而闻名于世。一些巴斯克人为了争取他们的权利,采取了包括暴力在内的一切手段,常在国内制造流血恐怖事件,使西班牙陷入惶恐不安的境地,他们的这些举动给自己罩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然而,世人很少知道,比这更神秘的却是巴斯克人的身世来源。

巴斯克人是生长于欧洲本土上的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据说,他们从史前时代起就已生活在今天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处的比利牛斯山以西地区。“巴斯克人”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的编年史中。据史籍记载,在公元778年,这个弱小的民族曾在龙塞斯瓦列斯山口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法国查理曼大帝的军队。所以,在历史上,巴斯克人素以勇武、顽强和质朴着称。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巴斯克人不属于印欧人种,在血缘关系上,他们与相邻的西班牙人、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没有丝毫联系;在语言上,尽管由于长期与相邻民族交流融合,巴斯克语已吸收了不少西班牙语、法语等外来语,但巴斯克语中的基本词根、语源与任何一种印欧语系都不相同,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具有极强独立性的民族语言。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巴斯克人是一个在种族、血缘和语言等许多方面,与欧洲其他民族有着严格区别的特殊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