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健康36计
8124400000053

第53章 第28计别在猜疑和偏执中迷失自我(1)

猜疑和偏执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疾病,它们主要表现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有对自己重要性的强烈认识,有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阴谋”“算计”,不符合现实的先占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挫折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不能谅解别人,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

“疑心生暗鬼”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自己给自己先下了一个结论,然后自己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面这个例子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我国古代寓言“疑人偷斧”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看到别的同学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学习过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还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是极大的危害。为此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下面我们提供一些消除猜疑心的建议:

树立坦荡无私的心态人们常说“做贼心虚”,就是说自己内心不坦荡就会心怀鬼胎而猜疑他人;只有“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这样对他人及周围的事情才会看得比较自然。要抛弃成见和自我暗示为此要学会客观而辩证地看待他人看待自己,运用事实来消除成见和驱除自我暗示。

要同别人交心通气,开诚布公,同时要宽以待人信任他人,才会消除隔阂、疑惑,增进友情和信赖感。

产生了猜疑心,你可以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猜疑有道理时,你因为做好了准备而免受其害;而当这种猜疑毫无道理时,就可以避免误会好人。

希望朋友们能拨开心头的疑云,摘下有色眼镜,将爱和信任撒向人间。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这样的体会:当几个同事聚在一块悄悄说话时,你会怀疑他们正在讲你的坏话;你告诉朋友一个秘密后,你会不停地想他是否会讲给别人听;老板在会上说了公司发生的不好现象,你会怀疑是不是针对自己说的;一位同事近来对你的态度冷淡一些,你会觉得他可能对你有了看法……如果你有这些情况,那么可以说你的猜疑心较重。

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力自拔。有些人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己,告诉许多个人的秘密,但却遭到他的欺骗,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怀疑再三。这些都可能导致猜疑不断。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同学朋友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像。这样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会烟消云散。

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能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把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到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对自己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1.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拓宽胸怀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排除不良心理。

2.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的束缚,走出先入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3.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4.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果。因此,当听到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

5.理智分析。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猜疑会让你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哪怕是一点点猜疑,也可能让你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一个小镇商人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当这对兄弟长大后,就留在父亲经营的店里帮忙,直到父亲过世,兄弟俩接手共同经营这家商店。

生活一切都很平顺,直到有天一块美金丢失后,关系才开始发生变化:哥哥将一块美金放进收银机,并与顾客外出办事,当他回到店里时,突然发现收银机里面的钱已经不见了!

他问弟弟:“你有没有看到收银机里面的钱?”

弟弟回答:“我没有看到。”

但是哥哥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咄咄逼人地追问,不愿罢休。

哥哥说:“钱不会长了腿跑掉的,我认为你一定看见了这一块钱。”语气中隐约地带有强烈的质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情就出现了严重的隔阂。

开始双方不愿交谈,后来决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间砌起了一道砖墙,从此分居而立。

20年过去了,敌意与痛苦与日俱增,这样的气氛也感染了双方的家庭与整个社区。

之后的一天,有位开着外地车牌汽车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门口停下。

他走进店里问道:“您在这个店里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说他这辈子都在这店里服务。这位客人说:“我必须要告诉您一件往事:20年前我还是个不务正业的流浪汉,一天流浪到您们这个镇上,肚子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了,我偷偷地从您这家店的后门溜进来,并且将收银机里面的一美元取走。虽然时过境迁,但对这件事情一直无法忘怀。一块钱虽然是个小数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谴责,我必须回到这里来请求您的原谅。”

当说完原委后,这位访客很惊讶地发现店主已经热泪盈眶并语带哽咽地请求他:“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将故事再说一次呢?”当这陌生男子到隔壁说完故事以后,他惊愕地看到两位面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门口痛哭失声、相拥而泣。

20年的时间,怨恨终于被化解,兄弟之间存在的对立也因而消失。可是谁又知道,20年猜疑的萌生,竟是源于区区一块美金的消失。

偏执是一种坏现象

偏激和固执像一对孪生兄弟。偏激的人往往固执,固执的人往往偏激。心理学对此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