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健康36计
8124400000056

第56章 第29计搬开自私和吝啬的绊脚石(2)

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了一辆新轿车。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呵!我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想,这个小男孩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那小男孩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他对这小男孩刮目相看。

“我希望,”小男孩子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那样。”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轿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那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儿,保罗听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回来很快。他背着他脚有残疾的弟弟,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弟弟,指着车说:“伙计,看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3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给自己立个规矩

人们要问:一些本来很优秀的人、本来是教育别人的人、本来是惩办罪犯的人,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人说:“我犯错误首先是从钱开始的。”有的人说:“自己受党教育多年,位尊望重时,放纵自己。”

总之,追根究底,祸根是私欲,是放纵了私欲。

私欲这种东西,能否连根铲除呢?不能。世界上还没有这种一劳永逸的良方。如何防止私欲的发作呢?林则徐有一段很精彩的话:“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防止私欲的发作,是艰难的,是长期的。

苏东坡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要有这种明确的法律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分文不取。有了这一条,就能遏止私欲发展、防止其泛滥。

当然,除了主观的努力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些规章制度,依靠人民群众来监督,从客观上来加以约束。小平同志说过:“共产党人需要监督。”“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变坏。”对我们个人来说,要像苏东坡那样,给自己立个规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吝啬,就是小气。吝啬与吝惜不同,吝惜指对所有财物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三国志·魏志·王萧德评》曰:“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意谓珍惜财物,不铺张浪费,是一种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期在长沙办学,非常勤俭,常常将别人丢弃的半截粉笔拿来写字。他曾在诗中写道:“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而吝啬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

吝啬之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也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

如今有一个独特现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区,人们就越吝啬、越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在边远的山区村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却乐意帮助乡邻。在美国已出现AA制,也许是经济平等,保持独立的一种做法,但是也滋生了吝啬、冷漠、自私的心理。

吝啬之人的另一个称呼,就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荒芜的花园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她越看越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

几年后,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的快乐的游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学会“布施”,不做“铁公鸡”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想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约花了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后来,他很轻松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不但可以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求得了菩提。

菩提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决心想追求菩提,就可以透过训练开启菩提心。训练开启菩提心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时时让自己往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

当然,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吝啬行为已不再限于财务,而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今的吝啬行为可谓五花八门。吝啬是自私、冷漠的衍生物,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

有句话说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之所以精辟,是它道尽了钱和人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人活在世上,的确需要钱才能生活下去,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米,总是要对付过去的,因为我们不是不识人间烟火的人。但是还有比钱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比如亲情与友谊,这种情意上的牵绊,是刻骨铭心的。大千世界中,谁也不愿做孤家寡人,而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彼此的关心与帮助也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

一句话,我们不要再做那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