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对你说全集
8124500000031

第31章 人格障碍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2)

依赖性人格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对于别人情感和物质资源的饥饿和贪婪。存在着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以“吞噬”别人的情感、判断、决定为生。所以,他们的情感、自尊、自信是完全受制于人的,别人的情感和判断,决定着这些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常常乞求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但是,又不愿意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所以,他们对于自己所依赖的人,抱着一种既感恩又不满的矛盾态度。由于依赖性人格者的心理资源有限,所以只能一味地为自己着想,表现得就特别自私,很难表现出对别人的感激和爱。

依赖性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依赖性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和人生观,只要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性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们越来越懒惰、越来越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性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依赖性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接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就会形成依赖性人格。

(1)习惯纠正法。依赖性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

(2)认知疗法。认识到自感无能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认识,尽量鼓励自己做一些生活上的简单决定,如吃饭前洗手、想吃东西就自己去买,以逐渐树立信心,改变固有的歪曲认知;然后可以帮助其自行制定“积极工作计划”进行自信训练,如每天主动打扫房间、主动去买想吃的东西、按规定时间看书看报等,以逐渐改变其依赖性和什么都做不成而毫无信心的态度,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建立自己完全有能力决定和做事的积极态度。

(3)自我克服法。提高对自己愿望和需要的觉察。减少自我批评。增强自信,提高自尊。减少顺从和奉承的行为。扩大应对行为、社交技能和能力的范围及适应性。塑造愉快、乐观的情绪,感觉内心的平静。

(4)独处治疗法。发展自身的独立感(如更多地意识到自身的期望和需要)。有意识地增加独处时间,减少独处时的恐惧,增加独处和参加单独活动时的舒适感。当与重要的人分开时,保持内心平静。

第四(节)回避性人格障碍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

害羞是正常的。我们大部分人在新的环境下都有一点点,尤其是当这些活动涉及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且要扮演新的角色时。除非自己的回避早年就已经开始,越过了正常的害羞界线,并且在妨碍你成长、获取生活经验、与人亲近或使你无法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你时刻担心批评、出丑、被人拒绝;你感觉令人痛苦的害羞、无能力、不敢表露自己;你对说错话做错事怕得要死,人们也都知道你有多么害怕;你总在批评自己的一举一动,总在挑自己的毛病,对哪怕最轻微的拒绝暗示也极其敏感。

回避性人格障碍也称之为焦虑性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患有规避性人格错乱的人总是郁郁寡欢,他们总是扮演隔窗观望的局外人的角色。他们渴望融入一个团体,但同时又回避着别人——一想到不被认可、不受喜爱或者毫不出众,他们就觉得无法忍受。于是他们退出以求生存。对回避性人格障碍的描述如下: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排斥社交、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负评价超级敏感。

回避性人格障碍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在社交情形当中感觉高度敏感、能力不足、非常局促。具体来说: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之中,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2)情绪特征。懦弱胆小,容易受惊发怒;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的感觉;敏感羞涩;有自卑感,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

(3)害怕参加社交活动,以回避某些活动,个人交往十分有限,缺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勇气。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

(4)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5)很不情愿尝试新事物,也不敢有所作为,因为这些事情让人难堪。在日常生活中,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学习外,很少参加社交活动,总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

(一)测验指导

社交孤立使生活孤独难忍,枯燥无味。你希望拥有朋友,希望坐上生活的秋千,可是,你的回避性人格障碍会使你退避三舍。你会取消或拒绝约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衣着不对头,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不足以吸引人……

(二)自我测验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4、10、15、24、27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你的总分:

0~5分:说明你人格上没有异常,不存在回避性人格障碍。

6~10分:说明你具备一些回避性人格障碍的特征,但只要平时自己注意,并不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

11~20分:你存在一定的回避性人格障碍。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矫正自己的人格异常。

21~30分:你有比较严重的回避性人格障碍,建议你深入分析自己的人格问题,同时,运用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矫正。

有回避性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好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

回避性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具体说来,自卑感的产生多是由于过低估计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消极的自我暗示也会抑制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强。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性人格障碍。

(1)消除自卑感。认识到你有灾难化的毛病,喜欢把社会事务当中的困难、失误和出丑都扛在自己肩上,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会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自我暗示法。不要回避,不要怕潜在的难堪。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增强在人际环境中尝试努力的勇气。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的。

(3)放松压力法。增强自我安慰、自我调节情绪和放松的能力。如果遇到阻力,就用不那么费劲的办法暂时缓冲一下。把活动聚焦在令人满意的刺激上,减少聚焦在痛苦刺激的活动上。

(4)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回避性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降低由社交焦虑所带来的社交回避和孤独感,改善交谈行为和其他人际交往的技能,进而减少社会孤独感。

(5)其他疗法。降低有关被拒绝和羞耻的恐惧和反应。解决关于接近和回避他人的矛盾感觉。通过增加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来减少恐惧和焦虑的感觉。维持合理的、一致的、积极的情绪,而不是在恐惧与急躁之间交替。

第五(节)表演性人格障碍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

表演是演员所要做的工作。顾名思义,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有很高的表演能力,并具有感染力,所以人们很容易同情他们。这类人讲一件事情会眉飞色舞、兴奋不已、吹嘘夸张,极具感染力。他们会去模仿电视电影里喜欢的人物的行为,并且还会加以夸张表演,在人多的地方就会特别的做作,喜欢哗众取宠,感情轻浮。接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所表演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完美追求,所以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具有很高的受暗示性。

表演性人格障碍也称癔症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寻求他人注意,具有某些癔症样表现的人格障碍。他们处于过分夸大的情感世界中,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别人的注意,因为没有这个,他们就谁都不是,或者他们认为自己谁都不是。

表演性人格障碍的特征是一贯情感肤浅易变,自我戏剧化,追求剧场效应,情感表达过分夸张,暗示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自我陶醉,富有幻想,不为他人考虑,感情容易受伤害,持续地渴望赞扬、兴奋和注意。具体来说:

(1)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情感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喜欢受人瞩目,被人关注;注重打扮,追求格调和时尚。

(2)肤浅和易变的情感。过分情绪化、自以为是和追求他人关注;常常喜怒哀乐,说变就变;凭个人感情对事件作出判断。

(3)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想像力丰富,迷恋着浪漫和传奇。

(4)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非常热情、外向;变化无常;缺乏深入持久的人际关系;可能会产生轻浮的印象。

(5)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对异性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容易相信别人;情绪积极;过分情绪化。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一)测验指导

有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人非常热情、外向、轻浮,但还是会使一些人与其格格不入,因为他们需要控制聚光灯,要成为注意力的中心。他们花很大精力去赢得大家的喜欢。请完成下列的测试。

(二)自我测试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4、10、11、22、29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你的总分:

0~5分:说明你人格上没有异常,不存在表演性人格障碍。

6~10分:说明你具备一些表演性人格障碍的特征,但只要平时自己注意,并不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

11~20分:你存在一定的表演性人格障碍。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矫正自己的人格异常。

21~30分:你有比较严重的表演性人格障碍,可以说离开了他人的关注就无法生存,建议你深入分析自己的人格问题,同时,运用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矫正。

表演性人格障碍女性较多,以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注意为特点。这种人易感情用事,富暗示性、依靠性,喜欢做作夸张引人注意。自我中心,自我放纵,不为他人着想。对人情感肤浅,轻易变化,以致难以与四周保持正常的社会关系。他们迅速而轻松地与人建立表面上的接触。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有适应能力,很灵活老练。但他们几乎不能与人产生深厚的友情,这种与人深入交往能力的不足,很多学者认为与他们的体验能力有关。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不是拘谨的,而是没有分寸和无界限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与现在客体关系心理学所说的自我疆域混乱是一样的)。他们很难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上,如他们在婚姻上夫妻感情的共鸣非常困难,夫妻生活也体现在性生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无性体验能力”)。他们对一些事情没有“听天由命”或隐退的能力,而是催促强迫自己,为取得别人的认同而斗争。对此人们也称为交往欲。

表演性人格障碍与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一样,有些人在童年、少年时就有上述某些表现,有些人则开始于成年早期,但要到18周岁以后临床上才能作出人格障碍的诊断。表演性人格障碍一旦形成,目前的治疗方法很难将其彻底改变。但经较长时间的心理治疗,对改善紧张的人际关系是有一定效果的。

与情感性人格障碍的区别。情感性人格障碍虽然可表现为习惯于嬉笑乐观的高涨情绪,也可表现为充满悲观愁情的低落情绪,或两种情绪每隔一段时期交替出现,但没有瞬息即逝的戏剧性表现。而表演性人格障碍的情绪却带有癔症样的戏剧性表现,在瞬间可有多种使人无所适从、不得安宁的表情,而自己又不以为然,其目的在于渴望他人注意,使他人围着自己转,能如此,便感到自我满足。

与癔症的区别。癔症症状中的情感爆发也带有尽情宣泄的表演性特点,但癔症症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识的。表演性人格障碍中过分情绪化的表演性特点,却是有意为之,是故意的。